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九龄山水诗新论

2022-11-19 来源:星星旅游
.74.文学评论 张九龄山水诗新论 邵 劫 (宁波大学文学院 浙江 宁波315000) 摘要:作为初盛唐代的著名诗人,张九龄的山水诗是除其政治生活外的另一面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研究其思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 值,且其山水诗中隐舍着时空置换和平行描写两大艺术手法,故本文试对其山水诗中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一些新的探讨,以此进一步明 确其于唐代山水诗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张九龄;山水诗;内在思想;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2 张九龄(678—740)是一位活跃于初盛唐之际的有名诗人。由于诗 文颇有才气,同时代的杜甫在《八哀诗》中称其“诗罢地有余,终篇 语清省”。可吊诡的是,张九龄在当时与其说是一个诗人,还不如说是 特的快乐在诗人心中可能已经期待了许久,以致诗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 是在梦中。而最为奇特的是,张九龄要去的恰恰是诗人屈原曾经被贬的 地域。 一名政治家。这名生活在初、盛唐时期的政治家,在当时大力提携后 进,王昌龄、储光羲等人都在仕途上得到过他的帮助,且张九龄还得到 了皇帝“风度能若九龄乎”(1)的赞语。在他的《曲江集》中存在着 了五十多首宫廷应制诗,其中大多是在玄宗要求其奉和的情况下所作, 诗歌中充斥着帝王主题和儒家教义的内容,而这些诗歌很可能是张九龄 竭尽才思完成的,但后代的读者似乎对这些宫廷应制诗毫无兴趣,真正 让张九龄在后代得以成就诗人之名的却是那些他一时兴起写下的山水 诗。 对于张九龄山水诗的风格,“清澹”成为了一种不能否定的惯性历 史评价,因为在评论唐代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时,这两个字也时时出现。 不过这种缺少新意的评价却似乎很适合用于细数这两个字在其山水诗中 出现的频率。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自湘水南行》 日照虹蜕似,天清风雨闻。《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初发曲江溪中》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字清。《西江夜行》 澹澹登江漫,飞飞渡鸟疾。《登郡南城楼》 能够把山水看做清淡、闲适的心灵寄托所在,无疑让这些山水诗显 的清新脱俗。在这个山清水澹的诗境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魅 力的细腻观察和审美愉悦。不过,如果在了解到这些山水诗大多作于 720至740年其仕宦沉浮之时,我们就会怀疑这里的清澹之意除了是对 山水的一种客观描写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在意义,而现实情况部分证 实了我们的猜测。其《自豫章南还江上作》曾云: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 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这首诗自然会使我们想起另一位政治失意的诗人——屈原。而这个 与浊相对的字眼——“清”,在关于屈原故事的《渔夫》一文中可不是 单纯意味着外在风景。其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九龄和“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屈原的诗、骚都 是政治的附属产品,因为,如果仪仅认为这些山水诗字里行间都寓含政 治的弦外之音,那么我们可能犯下和汉代注经家相同的错误。不过,将 山水理想与仕宦、人格理想相联系最早无疑可以推导到儒家的孔子,而 且在许多后代学者的眼中,山水诗之所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其中有一 种伸张正义、鼓荡人心的积极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儒家文化。(2) 作为对于朝廷黑暗斗争的一种疏离与逃避,张九龄在谪贬和回乡的 行旅中开始注意到与以往拘囿于宫廷生活不同的另一片天地,而这些南 方的山水也让身为南方人的张九龄倍感亲切。在这些秀山丽水之间,张 九龄得到了对于清白人格的确认和返朴归真的乐趣。对此,其于《初人 湘中有喜》一诗曾云: 征鞍穷郢路,归棹入湘流。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却记从来意,翻疑梦里游。 首联“征鞍”与“归棹”象征了张九龄人生的两种生活状态—— 仕宦的奔波与山水的倘佯,但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明显倾向于后者。 “穷路”让人想起阮籍的哭穷途,不过在这里诗人虽然已经“穷途“却 并未有“哭”,反而还以此为“喜”。颔联中的猿声似乎在诗人眼中也 不是愁音,于是诗人盼望着自己能有飞鸟般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岸边的 枫树和江中的橘洲只能速写带过,因为行舟的速度并未有减慢。这种奇 不容否认,宫廷应制诗在张九龄手中也得到了一定思想意义的提 升,他的宫廷诗歌内容指向的是为政之道,而这类用于交际的诗歌更像 是对于传统诗歌政治作用的习惯性延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张九龄的 山水诗比其宫廷诗歌更加具有创新性。它开拓的不仅是另一种有趣的诗 歌题材,更是一种有别于在宫廷的生活状态。对张几龄而言,宫廷高度 共性和程式化的诗歌风格在LU水激荡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 的、疏淡的沉吟。古典式的高雅和恭谨在朴质般的悠然和沉思面前,变 得如无病呻吟一般,尽管其中有着被诗人视为经典的历史教训和至高的 绝对道德。 有鉴于此,张九龄成为了唐代最早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3)不 过这种称誉的到来并不全是因为张九龄的山水诗能走向宫廷生活的对立 面,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艺术和审美意识。总体上看,张九龄的山水 诗创作主要还是沿用六朝山水诗创作的“时间\空间”穿插的范式进行 的。在时间和空间的二元世界中,诗人从现实的时间世界脱离,进入一 个理想的空间世界(山水世界),最后再回到现实时间世界,当然有时 两个世界相互渗透或有所偏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世界和时间世界 成为可以切换的两个状态,即使有交错的情况似乎也不能打破两个世界 都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在沿袭经典这个范式时,张九龄却创造性的对 山水作出了其个体性的诠释。如《入庐山仰望瀑布水》 诗: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人窈窕。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第一句中,诗人间接说出了自己将要观赏庐山瀑布,在看到这+奇 景时,诗人在第二句补充了自己对于瀑布水气产生巨大烟雾的描述。而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开始作着想要脱离现实时间世界进入宅间世界的 准备,他特意强调了自己被所处的环境所干扰从而丧失了时间感。巧妙 的是作者通过辩解这种情况是瀑布所致,让两个空间的过渡变得不露痕 迹,却又合情合理。接着诗人开始沉溺于眼前景物创造的空间世界,从 青崖到飞鸟,从视觉到听觉,“毫无顾忌”的纵情描写瀑布的雄壮之姿。 面对如此风景,诗人甚至不惜打破空间世界插入今昔时间慨念来表达自 己对瀑布的艳赏之情。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回到现实时间世界,感慨大 自然不为人知的变化。可以说整首诗的两个世界切换的相当成功。而在 另一首题为《浈阳峡》山水诗中,他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运用了在时间世界与空间世界灵巧的转换变 成了对这个位于广东北江上的浈阳峡风景的喜爱之情,连从时间世界进 入空间世界的过渡都如出一辙。当然结尾的感慨也是如此这般令人似曾 相识。唯一不同的只是这次诗人没有突然插入时间逻辑打断空间世界的 叙述。所以,张九龄的山水诗表面看上去散漫、随意,其实却有着相当 的程式和规则特点。除了在抒情上有一定的章法,对山水的描写亦是如 此。毫无无疑,张九龄是一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能有条不紊的在不同 视角进行观察,并能在诗歌中把这些短暂停留在视觉印象中的景物一一一 清楚的为读者再现。而在再现过程中,张九龄有时会通过把山景空间和 水景平置(4)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一内在的目的。而在谢灵运的山水 诗中这一手法被广泛运用。 舍舟眺迥渚(水景),停策依茂松(山景)。 侧径既窈窕(山景),环舟亦玲珑(水景)。……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青壁(山景),潭清能彻底(水景)。对于这种描写山水美景的手法, 岩峭岭稠叠(山景),洲萦渚连绵(水景)。 诗人似乎永远乐此不疲,就如同对于山水的审美,诗人永远无法得到满 白云抱幽石(山景),绿筱媚清涟(水景)。…… 足。所以,诗人在结尾不由感叹为何友人不在此地一同赏景。 《过始宁墅诗》 的确,山和水的并置能让读者产生变化的视角和感受,进而保持对 张九龄很可能有意学习并继承谢灵运的这一山水描写手法,虽然没 其诗歌的期待和新奇。而这种描写手法的使用,似乎也让张九龄的的 有像谢氏如此频繁、普遍的使用,但这一手法仍时常在张九龄山水诗中 “山/水”诗更像山水诗了。而这种并置山水景色且相间切换的艺术手法 出现。而以下这首《溪行寄王震》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特点: 恰好与其二元世界的抒情章法相得益彰,在张九龄为自我审美创造的山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 水空间中,山和水相互依存,依次出现。这种有序、和谐的山水世界与 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现实中奸臣当道、贤良被贬的失序世界相比,无疑更加符合张九龄心中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寄友诗,不过由于浓厚的山水情怀,笔者更愿意 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他政治失意之时。 把它看做是一首山水诗。因为正是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才会想把眼前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能已经能略微体会到张九龄山水诗散淡表面之 见告诉友人王震。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目光交替在山景与水景之间,第 下的一些精巧范式。可是总的来说,张九龄是一位混合了初唐和盛唐风 一句:山景(山气朝来爽),第二旬:水景(溪流日向清),第五句: 格的守旧诗人。虽然站在文学史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张九龄的山水诗 山景(丛桂林间待),第六句:水景(群鸥水上迎)。在描写这两种景 对于从初唐山水诗到盛唐山水诗的过渡起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不 观的同时,夹插结尾的抒情,让整首诗有机的融合描写与抒情。再如 过,张九龄山水诗的价值在当时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是他 《登临沮楼》: 一些模仿陈子昂的述怀诗在其高尚人品的推波助澜下称著于世。这也可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能恰好说明了张九龄山水诗的缺陷与不足,毕竟就整体而言张九龄的山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杂树缘青壁,棹枝挂绿萝。 水诗还处在不完满的沿袭和实验阶段,至于唐代超一流山水诗则还要等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到张九龄去世二十多年后才能在诗坛上出现。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虽然诗人在诗题中强调了临沮楼,但是在诗中,临沮楼却完全被隐 参考文献: 藏变成了背景,诗人注目的还是山景和水景,对于这点诗人在第一句就 [1] [宋]欧阳修等:《列传第五十一》,《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 曲折的告诉了读者。“高深不可厌”化用了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 [2]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第5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深”的诗句,在这里“高”指代的是山,“深”指代的是水。接着诗人 [3] [唐]张九龄:《张九龄集校注》,第6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又再次描写“本与众山绝”(山景),“危楼入水倒”(水景),杂树缘 [4]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第281—289页,中华书局2OO7年版 (下接第77页) 知韦达换的不是肾是肝时,他自认为的城市身份一下子受到了颠覆,于 综上所述,五富在刘高兴城市生活中,是情感上重要的陪伴,对他 此他的内心突然陷入了绝望边缘,但是他通过阿Q精神的运用,又迅速 有一定的依恋性,但是在行为方式,高兴是不削与五富为伍的,并且极 转化了此次心理危机。但不管怎样,刘高兴心理防御机制中,民俗成分 力表现他与五富的不同之处。 占多数,为高兴的内心守卫做的贡献是不可置疑的。 刘高兴爱上了孟夷纯。当他发现她是妓女,心里曾有过剧烈的挣扎 据调查,去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亿人,其中男性占 和痛苦。后来当他发现她是有苦衷(为筹措警方抓捕杀兄在逃罪犯的经 65.1%,女性占34.9%,在全国农民工中,年龄在16岁至3O岁即所谓 费)的时候,他就毅然地把她和锁骨菩萨联系在了一起。……这塔叫锁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6%,总数高达1.41亿。新生代农民工,他 骨菩萨塔,塔下埋葬着一个菩萨,这菩萨在世的时候别人都以为她是妓 们更为崇尚平等尊严的工作,宁愿在外面漂着也不愿回到乡村;他们会 女,但她是菩萨,她美丽,她放荡,她结交男人,她善良慈悲,她是以 用一个月工资去买一个山寨版苹果机。相对于父辈,他们更注重生活的 妓女之身而行佛智,她是污秽里的圣洁,她使所有和她在一起的人明白 质量,而不是做赚钱的机器。而城市社会对其的挤压、工业化大生产将 了…… 此处作者把刘高兴传统、小心翼翼的灵魂发挥到了极致。)这 其异化、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对社会期望值较高而耐受力较低等矛盾冲 里刘高兴通过,自己的臆想,为孟夷纯妓女的身份,找了一个合法化的 突,使他们的内心总是像刘高兴一样又自尊又敏感又脆弱。社会也渐渐 位置,就此正名了。这就好像是给妓女立一个贞节牌坊一样。 明白关怀城市底层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对物质生活有 从中可看出,刘高兴的内心是脆弱不安的,他总是希望得到社会的 渴求,他们对还有受尊敬、交往等正常的心理需要,而后者在新生代农 认可,所以他总是会通过各种想象的方式,找到各种合理的借口或安 民工心理显得更加重要。他们需要心理按摩,那么我想读懂他们是应该 排。在这里,他为孟夷纯正名,其实也就是在为自己爱她这个行为做一 先做的事,我想《高兴》为我们开了个认识他们的窗口。 个正名。简而言之,刘高兴是生活在民俗监控之下的平凡人,他的内心 只有跟随民俗传统才是安全的。所以,他运用民俗想象,将自己不太符 参考文献: 合民俗规范的行为,合理化、合法化了。 ①②③④⑤⑥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O07年版,第3页,第36 巫术化的手段、阿Q精神的运用,对友情和爱情的假想等一些列的 页,第14页,第7页,第28页,第3页,第68一第70页,第78页。 民俗因素,都构成了刘高兴强大而严密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他在城市 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活中,虽然压抑、无助、孤独,还不至于崩溃的主要精神原因。刘高 426. 兴的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民俗因素相互作用,但一个失灵了,可以由另一 ⑧贾平凹.关注农村与农民是必然[N].中华读书报,2007年11月 个就可以迅速补上,严密地保护着刘高兴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刘高兴得 21日. (下接第107页)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 J。这对于其他翻译来说,是字 翻译之所以难,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 幕翻译的一大优势,因此,可以好好利用。比如,在电影中,静秋到西 种情况下,字幕翻译者应致力于最大程度的使观众看懂字幕,沟通国家 坪村之初,张队长教静秋锄地。因为从小在城里长大,虽然干过很多 之间的文化,建筑两国之间的友谊桥梁。 活,可是静秋哪里做过农活。于是,张队长告诉他小窍门,“土往两边 参考文献: 打。”下面的翻译是“Swing your hoe like this.”英文的翻译并没有反映 [1]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 出汉语的“土往两边打”的意思,但是却可以根据屏幕上张队长的动作 [2]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 来加以领会,这样就弥补了翻译的不足。 国翻译.2000.1 结语 [3] 黄忠廉.释“变译”[J].外语研究.2002.3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字幕翻译在电影事业中的贡 [4] 田耘.从影视字幕的特点看字幕翻译的简化策略[J].电影文 献绝非微不足道的,很多时候它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字幕 学.2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