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到2010年已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分析
农业剩余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城市化发生的前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式显而易见的,因为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劳动分工使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更为紧密,企业的选择必然向着中心企业汇聚之地集聚,城市刚好具备这样的优势。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涉及的门类众多,就业机会大,城市具备提供众多人才的能力,,因此吸引大量劳动力到此。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了经济增长。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的特点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我国就业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单位:%
非农化城市化
年份 百分点
水平 水平 1980 31.1 19.4 11.9 1985 37.6 23.7 13.9 1990 39.9 26.4 13.5 1995 47.8 29 18.8 2000 50 36.2 13.8 2003 50.9 40.5 10.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04》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就业非农化水平为31.3%,城市化水平为19.4%,两者之间的差为11.9个百分点。此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就业非农化的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到1995年17.8个百分点。但1996年以后,我国非农就业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9%—51%之间,而同期城市化水平上升较快,结果2003年两者的差距已缩小到10.4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化水平已开始基本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6个,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城市的数量增加有限,至1978年仅有192个城市。为促进城市化进程,我国于1984年实行了撤县设市制度,设市标准也多次调整,使其后的10年时间里城市数量增加了一倍。2000年后新设市基本停止,又由于某些大城市实施撤市设区的制度,使城市数量反而有所减少。2003年中国城市数为660个,建制镇20226个。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历来比较显著。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除京津沪三直辖市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外,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以上的省有广东、辽宁和黑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40%—50%的有吉林、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和湖北;河北、安徽、江西、广西和四川的城市化水平居于25—30%之间;而河南、甘肃、
云南、贵州和西藏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图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中国郊区化进程在80年代的上海就已经出现,主要是政府主导。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区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长三角、珠三角面积只占全国的2.6%,GDP却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0%。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化学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3、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城市化是与现代化并生的,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决定了外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处在较低的层次。这将导致农民难以在城市获得稳定和收入较高的职位,无力承担起家庭向城市移民、生存、发展的高额成本,农民只能无奈地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乡之间。如果进城农民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样的城市化就是泡沫。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国民文化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与美国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75年和12.55年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比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11.48年相比也要低3年多。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更应是城市文明在全社会的推广并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
4、推进城市化的重点与初衷产生了严重偏离。
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是推进城市化的初衷。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确实加快了,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化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转移农村人口上,而是放在了加快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建设上。近几年来,从省市到县乡的一些领导者,为了彰显政绩,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建设城市、经营城市上,大量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面貌确实变化很快,许多县城甚至乡镇都建设了漂亮、豪华的广场,但是对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就业则关注不够。农民并没有能够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圈地运动”,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
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近几年来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直到中西部地区,到处都在大办工业园区,许多地方虽然没有引来多少工业项目,但先把土地圈起来,有的地方工业园区面积已占到县域面积的10%甚至20%以上。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其中70%以上是征地。其结果,一方面,农民的土地被大量低价征用而又高价出让,农民不能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土地增值的收益绝大部分转化为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资金;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没有能力在城市就业,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据有关资料,近年来,农民群众上访中,有70%以上是涉及到征地、补偿等问题的,出现了一批种田无地、打工无岗、低保无着的“三无”人员。
四、原因分析 1、认识问题
城市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乡村人口减少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是怎样创造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而不是仅仅把城市建造的漂亮一点。在现实中,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对这一点还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把城市化的着力点找准,而是延续了城市偏向的惯性思维。应当明确,推进城市化,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而不是城市自身的问题。 2、体制问题
城市化虽然作为一个大的战略早已提出来,但从党委和政府的角度看,究竟谁来负责这项战略的实施并不明确。从现实来看,计划部门只制定战略规划,具体管事的只有建设部门,其它农业部门、劳动部门、民政部门等都很难参与。建设部门主管城市化发展,很自然地就把着力点和主要工作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不可能对农村人口转移给予足够重视并做出安排,这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策问题
我们原有的政策,有许多都是限制城乡人口流动,阻碍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新形势下并未得到清理,有些还在发挥着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五、对策建议
1、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另一方面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3、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
在居民的素质。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再次,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4、提高认识
要通过宣传媒体、组织培训等手段,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和端正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我国把城市化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提出来,绝不仅是要搞好城市建设的问题,而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一定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来认识和看待城市化问题,来推进城市化发展。
0814021033 彭志明 08资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