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翠云庵

2023-07-06 来源:星星旅游
翠云庵

翠云庵位于天台峰西、闵园至天台石级路旁。依山就势造桥一座于庵前,俗称“吊桥”。清光绪年间住持僧法龙建,继住持僧理道复修。宣统元年(1909)住持僧法龙96岁圆寂,其徒视其肉身不腐,装金供奉于庵中,“文化大革命”中焚毁。民国初住持僧法如。1935年住持僧彻善。1942年住持僧宏修。1953年住持僧妙忏。翠云庵西侧,原为木桥。1985年九华山管理处重建为石桥。建筑面积402平方米。今住持僧义成。翠云庵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城北十里敬亭山南,唐大中初(约854)宣城刺史裴休建广教寺,元末毁。明宣德中(约1430)里人于故址建庵曰翠云。嘉靖中圮陈希美改建凭虚阁,曰凌云,崇祯戊辰年,知县陈泰来又于最高处建额珠楼,四方文士游观题咏无虚日,清康熙丙申(1667)郡守佟赋伟重修,乾隆戊午(1738)邑人詹上彩捐资修云齐阁、灵异居、佛殿、山门凡四处,又建穿云亭于山半,寻址镇岸商汪成龙改建额珠楼为亭,又旧有亭曰凌丹梯今废,续因游人不戒于火,楼阁皆墟。辛丑岁(1781)署府萧登生率邑绅士复建诸胜迹如故,今又渐圮。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溪古松端。朝晖开锦眺,秋色在雕栏。花鸟图书出,溪山水墨看。夕阳宾主罢,聚乐到骚坛。”翠云庵唐代原系禅门,至1919年始改住黄冠(道士),此为抗日战争后仅存一座道教处所,住持者时人称为“耿老道”。解放后至1957年庙毁,道教未再兴起。

安徽省重点寺院。又名天台半山寺,俗称“吊桥寺”。位于天台峰西,小狮子峰东下山谷。现任住持为释圣荣。翠云庵坐东朝西,背依岩谷,面临深渊。寺前原建有一座南北相通的木桥,是由闵园至天台山道的必经之路。1985年九华山管理处重建长15米、宽2.5米、高3.7米的单孔石拱桥,吊桥桥面即为寺殿的长廊,有石砌栏杆相护。寺横立桥东,原有瓦舍5间,正中3开间为佛殿,南北两端为僧房和斋堂。1998年拆旧舍重建殿宇,民居式,马头墙,2层楼,建筑面积402平方米。远观吊桥寺,有“桥飞跨,寺悬挂”之意象。

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由现观音宝殿和观音堂组成翠云庵,殿、堂内均有观音化身32尊塑像和画像供奉,依次是辟支佛身、帝释身、乾达婆身、宝庆王身、人龙人身、比丘尼身、长者身、童男身、天龙身、妇女身、阿修罗身、夜叉身、执金刚神身、菩提神身、天大将军身、军官身、声闻声、若有诸天说法身、化诸天而为说法身、梵王身、居士身、童女身、婆罗门身、优婆夷身、小王身、自在天身、长老身、迦楼罗身等。面积达688平方米,现有尼姑6人。重建后经常举行佛事活动,常年香火不断,香客众多。此庵正处敬亭山风景区腹地,每年接待香客和游客达万人次以上。

另据1989年5月,宣州市佛教协会为建筑翠云庵嵌碑记载:相传,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因避安史之乱,步李白行踪,在此出家数年,号称持盈法师,圆寂后葬于敬亭山南麓。现将翠云庵前《玉真公主墓志》抄录于下,供鉴赏。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九华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复苏,到一九七九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活动。然而翠云庵气象仍旧奄奄,九华街的大庙尚待修葺,天台一线天台寺、拜经台等因有地藏菩萨遗迹,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华山佛教协会的修建计划。但翠云庵前边的小道是闵园通至天台的必经之道,故而在庵西侧先修一座木桥,以供行人便利,佛协也派出家人暂且住在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个出家人是圣宝,随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确定九华山的三十座寺院为省级重点寺观,其中有翠云庵,因之一九八五年九华山佛教协会把木桥改为石桥,与石级小路谐调起来。圣光之后是义成,义成之后是道隆。这已经是一九九一年了,就是这道隆做翠云庵住持时,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天夜里,道隆正欲入睡,一合上眼,见一老和尚迈着安祥的步履,向他走来,道隆赶忙起来见礼。老僧应道:“噢,我是法龙啊,我原来就住这儿呀,你现在住这儿了,可也得给我找个地方呀。”道隆一惊,醒来了,原来只是一个梦。细想之,原来翠云庵的老和尚叫法龙,而且修成了肉身,文革时肉身被毁了,详细情况也不清楚。道隆也没把这个梦往心中去。第二天晚上,道隆休息以后,法龙老和尚竟然又来了:“道隆啊,你应该给我找个地方呀。”然而道隆还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第三天晚上,法龙老和尚又来了:“道隆呀,劫难已经过去,是给我再找地方的时候了,你别不在意。”事不过三,道隆有点儿动心,但道隆心中没有谱子,这事儿到底该怎么来处理呢?

道隆下山来做点事儿,在九华山佛教协会碰见了心正法师,就把这梦告诉了心正:“我该给法龙老和尚做点儿什么呢?”“先立个牌位吧。” 其时翠云庵仅只道隆一个出家人,是自己做自己的住持。虽说这个地方只有五百平方米的面积,但整个九华山的寺庙,面积都小,更何况翠云庵是在天台峰石壁之侧,也算不错的了。翠云庵的侧边有巴掌大的一块儿菜地,这天道隆闲来无事,就想翻动一下,准备种点儿什么合适的菜,以免空着难看。

这块菜地实际上年年翻。道隆这次又来翻,一锹下去,闷闷地发出一声响:“碰着什么了?年年翻也没见有东西呀。”慢慢扒,“多半块糙石碑。”再翻动石碑,下有一个铁盒,铁盒已锈得不成样子。撬开铁盒,里边又有一木盒,里边有相片,还有几页纸,拼起纸、碑、相片,至此得知了法龙老和尚的大概情况。

法龙老和尚,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3年),河南人氏。俗家姓方,虽不殷富,但也不贫困,可是呢,法龙本人却是生来带有暗疾——腋臭。在中原一带,人们最讨厌的即是这个。有这个病,人们即称这家的“门户”不好,讨不上老婆的,因之法龙从小就出了家。夙根不同,法龙出家后,先是到陕西一带,先后在西安、终南山一带呆了不短一段时间,以后辗转四川,后至喇嘛教,学有所悟,然而法龙和尚的师承等并不清楚。 老和尚临终时却撑起了躺下六、七年的身体,理道就给装缸,后视之肉身不腐,即装金供奉。翠云庵住持由理道传法如,后彻善,再后宏修,再后妙忏,妙忏时即遇上文化大革命。法龙老和尚肉身被砸毁(不是火烧),毕竟是肉身菩萨,人们内心深处还有敬畏,有人就偷偷在埋肉身的地方留下了这个暗记,现在被道隆发现,但肉身碎块已一丝不存。

现在翠云庵的住持是圣荣,我到翠云庵看时,圣荣法师在庵中东序拐角处拿出照片。照片是在玻璃中嵌着,正面有一张,是画僧懒悟和尚的照片,上有一偈:老僧从来病□,只会穿衣吃饭,不做别种事业,功夫半字卧禅,习点贤首废教,乾坤摆辑食餐,认他环境无歇,抚稳足力泰山,扑破虚空云,露出本真了然,就是这个面目,欢舒白眼光看。落款是“民国三十三年佛成道日懒悟自题”。

此像反面还有一张,圣荣法师说是法龙老和尚的照片,脸上看起来略带愁容。他说:“原来老和尚的肉身龛就放在这个角,现在这里是祖师位。”龛内有佛像,龛外有两副对联,其一:法相长留大乘功成九转,龙神默运真空证道大通。其二:法力无边三乘妙撅,龙光普照四方善

人。这些都是道隆发现法龙老和尚遗物后重立的。

吊桥是半山寺的俗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住持僧法龙96岁时圆寂,其徒视其肉身不腐,装金供奉于庵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焚毁。 半山寺古名“翠云庵”,离慧居寺5华里路。小庙背依嵯峨山峰,前临千仞绝壁,险峻异常。寺庵瓦舍5间,正中三开间为佛殿,两边为僧人住房。殿前为室内走廊,下装板壁,上安玻璃,可凭窗远眺。走廊东西各开一扇小门供出入,是游天台往来的咽喉要地。小门如果关闭,上下都无法通行,大有弹丸关塞之势。登山宜在此处休息。正如廊下游人留记的一句话所云:“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走五里天上天。” 半山寺周围万木葱茏,碧云堆翠,西有打鼓峰,北靠狮子峰,东有关刀峰(关刀峰即关刀石,由观音寺、拜经台等处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纹弯曲,形若关羽“青龙偃月刀”)。近处还有古老的石雕三级浮屠。俯视可观闵园全景。这里多云海奇观。有时云絮如绵,滚滚无声,伸手可以掬取。烟涛茫茫,云幕下笑语喧哗,唯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阳光灿烂,照耀得云海上闪出细雨霏霏,变化无穷,平添佳兴。

由吊桥再拾阶而上,至祝福楼,在此小憩时,西望鸽子峰,峰下一松挥臂迎客,酷似黄山迎客松。北看壁虎吞石、青蛙朝客,栩栩如生。再上,见摩岩石刻:“渐入蓬莱”、“为善为宝”、“南无阿弥陀佛”。上几阶即至观音峰。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