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2021-12-06
来源:星星旅游
影视与传媒 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逢格炜 (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266000) 摘要:通俗电视剧在1980年代、1991)年代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 式的生产方式虽然个性化强,但是效率低下。1980年代、1990年 中起了不可忽碗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电视剧商品化、工业 代正是大陆电视大发展的时期,电视播出平台的急剧扩大需要大 化、通俗化、快餐化等形式实现的。这种作用是由特定的“历史结构 最的电视节日,尤其是电视剧来填充。于是,尝试逐步实行工业 安排好了的”,.即便是在当代,它的影响都是真实存在的: 关键词:通俗电视剧;文化转型;历史;发展 一化生产的通俗电视剧诞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通俗电视剧的勃兴 带动了大陆电视剧生产的工业化浪潮,逐渐被广泛接受和效法。 (二)通俗化 有通俗电视剧就有高雅电视剧。从名称上来说,先有通俗电 、通俗电视剧的发展与中国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 1980年代以前,大陆的电视居4的创作主体来自文化事、 单 位,充当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推出的作品是一种宣传品,用以 宣传党的思想、教化人民群众。 1990年代以后(即2000年代以 来), 大陆的电视剧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不但制片方(商) 来自市场,而且经济效益直接与市场挂钩。现在的电视剧成了文 化商品,而电视剧生产以提高收视率为主要目的。如果采用 分 法,把文化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晤,那么前一个时间段大 陆的电视剧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后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则 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如果采用二分法,把文化分为官方文化和 民间文化的话,那么前一个时间段人陆的电视剧属于官方文化的 范畴,后一个时间段大陆的电视剧则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而处 于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人陆的电视剧则属于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官方文化到民间文化的过渡时期,或 称文化转型期。 在大陆,通俗电视剧兴起于1980年代,繁荣』 1990年代, 作 为名称消逝于2l世纪。这一过程与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 期是 致的。这决不是一种巧合。 第一,通俗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与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有着 共同的文化动因,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清明与宽松、 经济的搞活与繁荣以及都市娱乐文化的兴盛。 第二,通俗电视剧与大陆电视剧足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通 俗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是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的一部分,通俗电 视剧的发展历程表征着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 视剧一说,后有高雅电视剧一说。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先有高 雅电视剧,后有通俗电视剧。1980年代通俗电视剧的出现就是基 于人们对1980年代以前高稚电视剧曲高和寡的不满。 高雅电视剧以强烈的精英意识、官方色彩用艺术化的语言书 写英雄/伟人、传奇,抒发圣人之志、英雄之气,而通俗电视剧代 之以民间 场、大众文化心理,用本色语言反映常事抒发世情, 为凡人立传。 如果说高雅电视剧的审美趣味是雅的话,那么通俗 电视剧的审美趣味则是俗。俗扎根于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群众 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通俗电视剧的通俗之风一旦刮起,就会越 刮越猛,2O年席卷整个大陆荧屏。 (网)快餐化 罗兰・巴特把文本区分为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因为观 众观看通俗电视剧,“他不去自己发挥作用,不去充分地接近能 指的诱惑力和写作的快乐,他天生只有接受或者拒绝文本的可怜 的自由:阅读仅仅足一种公民投票”, 所以通俗电视剧是一种 可渎性文本。而以往的大陆电视剧就像传统艺术一样,因为充满 了意味和灵韵,接受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 者”, 所以是一种呵写性文本。如果说大陆以往的电视剧提供的 是艺术盛宴、文化盛宴的话。那么通俗电视剧提供的则是快餐、 家常便饭。电视观众观看大陆以往的电视剧和欣赏传统艺术富有 仪式性、崇高感,而观看通俗电视剧就像西方人吃肯德基、麦当 劳或者是中国人吃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 电视剧消费的特点是:一次性消费一对于一般电视剧,一 般电视观众只看一遍;主动选择,被动接受——电视观众有看不 看电视剧、看哪个频道的电视剧的自由,但是电视刷的意义是外 露的,电视观众不管看哪个频道的电视剧都不大用动脑子就能看 明白。通俗电视剧的快餐化是符合电视剧消费特点和规律的,因 此被后来的大陆电视剧所效法。 总之,通俗电视剧改变了我们对电视剧本质属性的落后观 念,推动了大陆电视剧生产模式的变革,使大陆电视剧文本更贴 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牛活,让大陆电视剧消费更符合电视剧 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说,通俗电视剧在1980年 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的文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第三,在1980年代、1990年代,通俗电视剧足大陆电视剧的 马前卒,为其冲锋陷阵——为大陆电视剧丌辟了前进的道路,为 其抵挡箭石——在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通俗电视剧受 到的责难也是最多的。 第四,1980年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的历史就是 通俗电视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涓涓细流到狂波巨澜的过 程。经过这一过程,大陆的电视剧全都种上了通俗电视剧的基 因,变成“没有不通俗的”。 因此,通俗电视剧在1980年代、1990年代大陆电视剧的文化 转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二、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形式 (一)商品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电视剧视为艺术,不以盈利为目的。 通俗电视剧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的另一个身份——文化 商品。作为商品,电视剧就要考虑盈利。那么,如何盈利呢?且 看通俗电视剧的做法。 1990年的《渴望》向西方学习,采用室内搭景、多机拍摄、 连续表演、同期录音、即时切换等制作方式,人大地提高了效 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1992年的《京都纪事》把广告植入电视剧,赚到了‘笔可观 的赞助费,从而降低了电视剧的商业风险。 以上足以降低成本求赚取更多利润的例f。 多通俗电视剧 还是通过提高收视率来达到赚取更多利润的目的。 比如,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l996年的《宰相刘罗 锅》以高质量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 三、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历史功绩 第一,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我们要有历史的观 点。 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要把这个事 物置放到它所从来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考察。历史的 观点被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最高的批评标准之一,是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照亮文艺实践之灯。比如,1847年恩格斯在批驳卡 尔・格律恩对歌德的不当评价时说: “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 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 又比如,列宁在评价列夫・托尔 斯泰时说:“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不应该从现代工人运动和 现代社会主义的角度去评价(这样评价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是不 够的),而应当从那种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的抗议,对群众破 产和丧失土地的抗议(俄国有宗法式的农村,就一定会有这种抗 议)的角度去评价。” 评价一个作家我们要坚持历史的观点,评 价一种文艺现象我们同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 用历史的观点看,通俗电视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 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它在大陆电视剧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由 1980年代、1990年代特定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 (二)工业化 第二,正确认识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我们要有发展的观 现代工业与传统手工业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手工作坊式 点。 的零打碎敲而前者是机器化大生产,后者是个性化牛产而前者要 达到批量生产就必须统一制式(标准化),耍提高效率常常进行 所谓发展的观点,就是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要看到这 流水线作业,如此一来就变成了非个性化的,或者说是伪个性化 个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考察它的历史全貌。比如,徐志摩先生 的。 存《罗曼・罗兰》中说: “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 电视剧是在大陆的农业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手工作坊 泰,正像是一条人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下转84页) 艺术与人文 有关魏晋南北朝民歌综述 韩思憧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330027)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生活,同 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里,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他们 时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创造,对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 顽强坚韧,不畏艰难困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逐渐 影响。 形成了一种豪放、乐观、自信的民族个性。他们唱出的歌不以甜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价值;城市化;社会心态;民族风 美取胜,却以感情的激昂奔放、音调的亢直高远打动人心。 格:南北朝民歌比较 四从各自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看 一从表现内容看 南朝民歌用鲜丽活泼、缠绵婉转的南国情话亦哭亦唱,倾诉 了下层妇女的喜怒哀乐,呈现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妇 女屈辱而凄凉的社会处境。南朝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欣赏趣味, 有意识地采集民歌,是造成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单一的最重要的原 因。 由于北方各民族生活分散,风俗各异,都市较少,所以北朝 民歌的创作,受统治者的影响和限制就少;加之北朝长期处于民 族混战的动荡局面下,做为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面对这种现实 上。就会加以表现。这样,就造成了北朝民歌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宽泛 五从风俗和习惯看 性和丰富性。 郭茂倩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长期生活在某环境中的创作者,其思想、气质、作 二从风格表现上看 中国民歌正如中国地域一样,风格各异。如果将其分成三声 风必受到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这一切又会自然融入其创作 部,那么西北部部属高音区,中部属中音区,东南部属低音区。 实践中。 高音区的民歌高亢激昂,粗犷豪放,雄壮有力:中音区的豪迈典 南方人民多生活在水乡,恬静的大自然,给他们带来了情绪 雅,庄重沉稳,清丽激越;低音区的则是悠扬婉转,缠绵。南北 上的闲适;繁荣的经济,又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安定,加之以 朝的民歌就是最好的写照。 水上交通的发达,为青年男女频繁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音乐就如同文字,方言一样,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 北方人民多生活在高原,连年的战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动 点,南北朝乐府民歌也不例外。南朝民歌常出现双关,比喻,谐 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又培养了他们自由独立、好勇 音,善用同义词语,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北方用词朴实,字字 尚武的性格。他们从小就受到了环境的艰苦磨炼,受到了本民族 珠玑,使人印象深刻。南北较量,~辞藻华丽,~质朴纯真;一 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又怎样创作出像南朝民 歌那样悠婉的民歌呢? 缠绵浪漫,一悲凉趋实际,各有千秋! 南北朝的民歌从不同角度继承《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 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看 现存的南朝民歌,绝大数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传统,在某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爱恨情仇,虽在艺术风格上 两部分。沈约说: “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 有很大差别的,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诗体 广。”(《宋书・乐志》)由此可见, “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 方面,南北朝民歌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经过文人创作加以提 以当时的都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 高,后来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南歌情歌独占,北歌内容丰 汉水流域,其中又以江陵为中心地区。这些地区有辽阔的平原, 富多采。南歌直接影响了唐代歌行体的抒情方式;北歌有力提升 众多的河湖,充沛的雨水,丰富多样的植被,到处水秀山明,景 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与人格价值。 致如画,正是这美丽富饶的大自然,陶冶了生活在她怀抱中的人 民,使他们养成一种温和、恬静、深沉、内含的性格。而北朝, 参考文献 .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郭茂倩说:“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 1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 2.高建新《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分析》. 有鼓角者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各族劳动人民, ・南朝相对北朝而言,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因而产生了与汉 魏乐府迥然不同的专以歌咏男女相思、流离之苦及声色艳情为能 事的南朝乐府。而且南方较活跃的商业加强剥蚀农村,使得百姓 逃亡,或成为流浪者,或成为商贾,穿梭来往各地。因而在南朝 社会中,人们那种去国离家,飘泊不定的寄寓流离之感是相当普 遍和深厚的。 ‘ 北朝民歌的创作者主体是鲜卑族和鲜卑化了的游牧民族、汉 族和汉化了的农耕民族,各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民族民歌风格 (粗犷豪放,激昂向上,热烈奔放,气势狂劲)体现在尚武精神 (上接102页)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出它的一湾一角来代 表它那全流。” 评价通俗电视剧的历史功绩我们也当如是观。 用发展的观点看,通俗电视剧有一个起步(1980年代)、壮 大(1990年代上半期)、成熟(1990年代下半期)、消亡(2l世 纪)的过程。”今天,虽然通俗电视剧的名字已经鲜有人提及,但 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历史功绩。事实上,通俗电视剧不是 颗流星——划过天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它正以通俗 电视剧文化基因的形式存在于当代大陆电视剧中。问渠哪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大陆电视剧的发展为什么是迅速、积 极、健康的?1980年代、1990年代通俗电视剧推动完成的大陆电 视剧文化转型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一7.[法】罗兰・巴特著,怀字译《罗兰・巴特随笔选》第l54页,百花文艺 出版社1995年版。 8.同上。 注释 9.恩格斯《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转引自纪怀民、陆 贵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37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转引自纪怀民、陆贵 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355页,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恩格斯《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转引自纪怀民、陆 责山、周忠厚、蒋培坤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37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徐志摩语,转引自曾庆瑞《徐志摩》第54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 1.参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55,《中国 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 2.也有人说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参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 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36年第1期。 3.参见高鑫《电视艺术学・第八章电视剧的创作・六、通俗电视剧・4、 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参见曾庆瑞、郝蓉《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第一章 导论・二、通俗剧兴盛的原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白岩松语,引自中央电视台内部影像资料《东方红时空》。 6.参见何志钧、逢格炜《中国当代通俗电视剧生产的文化策略》. 《艺术广角》2000年第6期。 13,参见高鑫《电视艺术学・第八章电视剧的创作・六、通俗电视剧 ・4、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逢格炜(1976年一),男,山东省青岛市人,2000年毕业于鲁东 大学文学院,200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现为青岛农 业大学讲师、影视艺术教研室主任、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特邀策划。 研究方向:电视剧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