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金刚石、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都属于碳的不同单质 B.乙烯(X)的燃烧反应为X+3O2
2H2O+2CO2,则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
C.含碳的化合物中甲烷、乙醇属于有机物,CO、CO2则属于无机物
D.C6H6(苯)和C2H2(乙炔)中C、H原子个数比相同,但元素质量比不同
2.小海同学在探究铝、铜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操作正确
B.该实验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银铜铝 C.甲、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相同 D.甲、乙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验满 B. 稀释浓硫酸
C.给液体加热 D.测溶液pH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A.烧碱可用于焙制糕点
B.用浓硫酸可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C.生石灰可在食品包装袋中作干燥剂 D.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图书档案火灾
5.将稀硫酸加入CuO和Fe粉的混合物中进行反应,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向滤液中投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铁钉,发现无任何变化.根据上述现象确定下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A.不溶物一定是Cu
B.不溶物中一定含有Cu、Fe
C.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但不一定含有CuSO4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一定不含有CuSO4 6. “
”、“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氧化物的微观示意图为
A. B.C. D.
7.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塑料降解 B.海水晒盐
C.自制白糖晶体 D.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
8.银针可以试毒,银的元素符号是( ) A.Ag
B.Hg
C.Mg
D.He
9.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10.向Cu(NO3)2、AgNO3、Al(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充分反应后过滤。关于滤渣和滤液有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有( )
①滤渣的组成有三种可能 ②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Al(NO3)3 ③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④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可能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____g乙,溶液达到饱
和.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_____.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写出一种即可)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是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研究某公共场所铁制护栏锈蚀的程度,将12.8g已生锈的铁片,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产生的气体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铁片除有Fe2O3外,不含其他杂质)。
m的值为________;该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某化学活动小组用稀盐酸对赤铁矿中Fe2O3含量进行测定(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得到一黄色残液.为防止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其进行了处理,过滤该残液,取100g滤液,向其中不断加入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 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g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0 0 40 0 60 1.07 80 2.14 140 5.35 160 5.35 (资料:FeCl3+3NaOH=Fe(OH)3↓+3NaCl)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数据,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14.分类、类比、推理与总结是人类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请回答:要想通过实验获得可靠的实验结论,除了要保证严谨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方法外,还要保证合理的实验步骤,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_____(填“B”或“C”或“D”)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课外阅读发现有
下列反应:Ag++Cl-=AgCl↓,此反应是硝酸银溶液与含氯离子的溶液混合后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即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经过比分析,钡盐溶液与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对应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证明甲实验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__________(填“升高”
或“降低”或“不变”),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丙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将废液进行过滤,对废液的成分做了进一步深究: (实验探究)
同学们取一定量过滤后的废液,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
废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的溶质有氯化钠、碳酸钠。还可能含有_______。 (讨论交流)
若要验证可能有的物质,同学们另取一定量过滤后的废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则废液中一定含有该物质。
16.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氯化钾、氢氧化钾、硫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试验探究。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1)
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得到蓝色透明的溶液 (实验探究2)
小风同学取探究1所得溶液
(表达与交流)
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通过小风的实验能得出的结论:白色粉末中________。 (实验探究3)
为了证明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钾,小华和同学们讨论后重新取探究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出蓝色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溶液,至恰好不再生沉后过滤,将滤液再经过_______操作,观察到有明显的现象,最终确定白色固体粉末的成分为氯化钾和氯化铜。 (反思与总结)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判断溶质成分时:与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_______的物质一定不存在;含有相同阴离子的物质鉴别思路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含答案详细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石墨、金刚石、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A正确;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O:6,反应后H:4,O:6,C:2,故X的化学式为C2H4,B正确;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除外,C正确;C6H6(苯)和C2H2(乙炔)中C、H原子个数比相同均为1:1,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12×6:6=12:1,12×2:2=12:1,元素的质量比相等,D错误。故选D。 考点:碳及碳的化合物 2、D 【答案解析】
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在甲、乙两个实验中操作上的错误是:将胶头滴管伸入了试管内部,不符合题意;
B、由实验可知,铝能将铜置换出来,铜能将银置换出来,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是:铝>铜>银,不符合题意; C、由于发生的反应不同,甲、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相同,甲中为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有红色固体
析出,乙中为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它们都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3、C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A、验满是放在瓶口,错误;B、浓硫酸的稀释是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导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以免过热使酸液沸腾溅射,错误;C、用外焰,液体也没有超过试管溶剂的1/3,正确;D、会污染整杯试液,正确操作是将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取pH,错误。
考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4、A 【答案解析】
A. 烧碱有很强腐蚀性,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选项错误; B. 浓硫酸有吸水性,用浓硫酸可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选项正确;
C. 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生石灰有吸水性,可在食品包装袋中作干燥剂,选项正确;
D.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常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图书档案火灾,灭火时不会对图书等造成二次损坏,选项正确。 故选A。 5、D 【答案解析】
解:CuO和Fe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则能发生的反应有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向滤液中插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铁钉,发现铁钉无任何变化,则滤液中没有硫酸和硫酸铜,不溶物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故选D。
【答案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6、C 【答案解析】
A、A图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B图中该物质有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C图中该物中只含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D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微粒,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A 【答案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题目详解】
A、塑料降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自制白糖晶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A。 【答案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A 【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的常见元素及元素符号的书写,银的元素符号是Ag; 故选:A。 9、A 【答案解析】
A、反应前的两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一种分子,故反应物为一种物质;生成的三个分子中,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分子,而另一个分子的构成与这两个分子不同,属于另一种物质的分子,故生成物为两种物质;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反应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则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变,可确定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前后原子没有改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过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C 【答案解析】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银强,比铝弱,不能与硝酸铝溶液反应;向Cu(NO3)2、AgNO3、Al(NO3)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锌首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铜;
①滤渣的组成有三种可能,可能只含有银,也可能含有银和铜,也可能是银、铜和过量的锌,故①正确; ②硝酸铝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硝酸锌,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Al(NO3)3,故②正确; ③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滤渣中可能不含锌,故③错误;
④锌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Zn+2AgNO3═Zn(NO3)2+2Ag、Zn+ Cu(NO3)2═Zn(NO3)2+Cu,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小于生成银的质量,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每65份质量的锌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铜的质量,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所以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可能相等,故④正确。正确的是①②④有3个。故选C。 【答案点睛】
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本题要考虑锌的质量对反应后的溶质成分、过滤后的滤渣成分的影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1)10 (2)甲>乙 (3)升温(或增加溶剂) (4)冷却结晶 【答案解析】
(1)由于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甲,说明在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克,因此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乙,故答案为10;
(2)从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故答案为甲>乙
(3)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升温、增加溶剂的方法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升温(或增加溶剂)
(4)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提纯甲,可采取降温洁净的方法,故答案为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65.0 12.5% 【答案解析】
(1)根据图可以看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0.4g,生成氢气对应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115.0g-15.0g=100.0g,则生成0.2g
的氢气需要盐酸50.0g,因此m的值为:15.0g+50.0g=65.0g;故填:65.0 (2)设该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x。
Fe5612.8g(1-x)+2HCl=FeCl2+H22 0.4g562=
12.8g(1-x)0.4gx=12.5%
答:该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12.5%。故填:12.5% 【答案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6%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数据可知: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达到40g以前,都是氢氧化钠与滤液中的盐酸在反应,40g以后才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当生成沉淀的质量达到5.35g时,滤液中的物质已经不再发生反应,说明此时反应 已经停止,故可以根据5.35g的数据来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次时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为:140-40=100g。解:设与氯化铁反应的NaOH溶质的质量为x。 FeCl3+3NaOH = Fe(OH)3↓+3NaCl 120 107 x5.35g
120 /x=\" 107\" / 5.35g x=6g
NaOH% = 6g / (140g – 40g)×100%=\" 6%\" 答:略。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点评:分析题中数据,找到合适的数据带入计算是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注意解题的步骤,设、写、找、列、解、答。
14、C A是利用了物质溶解性的差异,C是利用铁生锈的条件,都是利用物质的性质保证合理的实验步骤;
Ba2++SO2-4=BaSO4 Na2SO4+BaCl2=2NaCl+BaSO4
【答案解析】
(1)实验中的A与C归为一类,依据是:A是利用了物质溶解性的差异,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C是利用铁和氧气和水的反应探究铁生锈的条件,都是利用物质的性质保证合理的实验步骤;
(2)钡盐溶液与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实质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反应方
2+2-程式是:Ba+SO4=BaSO4;与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2NaCl+BaSO4。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升高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 【答案解析】
(1)试管中,氢氧化钠与酚酞的混合溶液显碱性,为红色,加入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溶液显中性(或酸性),酚酞变为无色,证明甲实验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乙实验利用控制变法进行了对比,排除了水对实验的干扰。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的液面升高,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装置内压强变小的程度大于右边,则液面升高。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废液缸中,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将废液进行过滤,对废液的成分做了进一步深究:
同学们取一定量过滤后的废液,向废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
废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的溶质有氯化钠、碳酸钠。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显碱性,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
若要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同学们另取一定量过滤后的废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废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钠。
16、2AgNO3+CuCl2=2AgCl+Cu(NO3)2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氢氧化钠 硝酸银溶液 蒸发溶剂、降温结晶 发生反应 先根据阳离子性质鉴别,然后根据溶解度变化分析 【答案解析】 实验探究2:
表达与交流: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蓝色透明的溶液,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有氯化铜,不含氢氧化钾,因为氢氧化钾会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不含硫酸钾,因为硫酸钾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因为氯化铜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滴加硝酸银溶液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AgNO3+CuCl2=2AgCl+Cu(NO3)2;
通过小风的实验能得出的结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实验探究3:取探究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2NaOH+CuCl2=Cu(OH)2+2NaCl,充分反应后过滤出蓝色沉淀,再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含有氯化钾,AgNO3+KCl=AgCl+KNO3,硝酸银还能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反应:AgNO3+NaCl=AgCl+NaNO3,将滤液再经过蒸发溶剂、降温结晶,有大量固体析出,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氯化钾,白色固体粉末的成分为氯化钾和氯化铜。
反思与总结:判断溶质成分时:与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一定不存在;含有相同阴离子的物质鉴别思路为先根据阳离子性质鉴别,然后根据溶解度变化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