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与比较

2022-03-11 来源:星星旅游
第l8卷第3期 江苏通信技术 2OO2年6月 V01.18 No.3 Jiangs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Jun.2002 文章编号:1(]07.9513(2002)03一OY26-04 宽带接人技术的应用与比较 蔡骏,李晓飞 (南京邮电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和所需业务的增多,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很快,文中分宽带有线接入和宽带无线接入两种方 式介绍了几种主流的宽带接入方式,并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接入网;数字用户线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多点分配业务 中图分类号:TN913.2 文献标识码:B ・弓I 言【1-23 46kbit/s到2Mbit/s称为中带宽接入网; ・2 Mbit/s以上可统称为宽带接入网。 宽带互联网可分为宽带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两 部分。宽带骨干网技术解决远距离传输和交换问 1有线宽带接入 题;而宽带接人技术让用户充分利用骨干网的承载 1.1金属双绞线上的xI)SL技术 能力,最终实现用户到网络的高速接人。 电话网的铜线是目前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接人 骨干网又被称为核心网络。对宽带骨干网的传 介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铜线来为用户提供较高的 输速率的定义是至少应达到2 Gbit/s。它由所有用 传输速率和较稳定的接人质量,从80年代开始研究 户共享,负责传输骨干数据流。这种网络通常采用 的在铜线上进行高速调制与解调的技术就是着重解 高速传输网络(如SONET/SDH)传输数据,高速包交 决这个问题,统称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 换设备(如ATM和基于II)的交换)提供网络路由。 用户线路)技术。 宽带接入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连接——用户 1.1.1对称DSL技术 和骨干网络之间的连接。随着Intemet的高速普及 对称DSL技术主要用于替代传统T1/E1接人 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解决网络接人部分带宽 技术。与传统的T1/E1接人相比,DSL技术对线路 不足的瓶颈问题成为人们网络建设的重点。图1为 质量要求较低,而且通过复用技术,还可以提供语 用户网、接入网与核心网的关系示意图。 音、视频与数据多路传送等服务。 1)HDSL技术。HDSL是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 (high.bit.rate DSL),HDSL可以利用现有的电话线铜 CPNIcustotenx premise network; AN:access network; UN]:O,lfe!rnelwotkinterlace;SNJ:s ce networkinlerface 缆用户线中的两对或三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 图1接入网示意图 1.544Mbit/,s(T1)或2.048 Mbit/s(E1)数字连接能力, 接入网通常可分为窄带、中带、宽带: 传输距离可达3 5 km。HDSL技术的特点是利用两 ・64 kbit/s以下速率的接入网称为窄带接入网; 对双绞线实现数据传输,支持N×64 kbit/s各种速 收稿日期:2002-03-07 作者简介:蔡骏(1978一),男,江苏大丰人,南京邮电学院20OO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媒体通信;李晓飞(1964一),男,江苏 扬州人,南京邮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通信。 第3期 蔡骏,李晓飞: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与比较 27 率,最高可达El速率。与传统T1/E1技术相比, 速率在640 kbit/s到12 Mbit/s之间,上行传输速率则 HDSL最突出的优势是部署成本低、安装简便。 在128kbit/s到1 Mbit/s之间,并能够支持同时的数 2)SDSL技术。SDSL是单线路数字用户线(sin. 据与语音传输。RADSL是一种自适应速率的ADSL gle.1ine DSL),它是HDSL的单线版本。SDSL可提供 技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传输距离和实际带宽需 双向高速可变比特率连接,速率范围从160kbit/s到 求情况动态地调整连接带宽,并较好地克服了传输 2.084Mbit/s。SDSL利用单对双绞线,可支持最高达 距离与传输质量限制。 El速率的多种连接速率。与HDSL相比,SDSL可节 3)VDSL技术。VDSL是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省一对双绞线,因而部署更为简单方便。 (very.high.data.rate DSL)技术。它是针对现有ADSL 1.1.2非对称DSL技术 技术在提供图像等多媒体业务方面的带宽十分有 非对称DSL技术适用于对双向带宽要求不一 限,以及经济上成本偏高的弱点而开发的。VDSL是 致的应用,比如web浏览、多媒体点播等,因此适用 xDSL技术中速率最高的一种。VDSL的传输距离较 于Intemet接入、VOD系统、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短,一般只在几百米以内,其信道分配见图3。VDSL 1)ADSL技术。ADSL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速率大小取决于传输线的长度,具体如下: (asymmetrical DSL)。非对称是指用户线的上行速率 ・1.5km时为12.96~13.8Mbit/s; 与下行速率不同,上行速率低、下行速率高。ADSL ・1 km时为25.92~27.6Mbit/s; 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5 12 kbit/s~1 Mbit/s,下 ・0.3 km时为51.84~55.2 Mbit/s。 行速率1~8 Mbit/s,有效传输距离为3~6 km,其信 目前已提出了4种可用于VDSL的线路编码技 道分配见图2。 术: ・SDMT(TDD.DMT):时分双工多载波传输; ・Zipper(FDD.DMT):频分双工多载波传输; ・CAP/QAM:频分双工单载波传输; ・l MQAM(multi.QAM):频分双工多个单载波传 /kHz 输。 图2 ADSL信道分配 ADSL是目前众多DSL技术中较为成熟的一 种,优点有: ・不需要对极为普及的双绞线作任何改动就可 4 80 300 700 1000 10 000 以获得高速传送,同时支持电话业务; /kHz 图3 VDSL信道分配 ・在带宽分配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很容 易地根据用户业务对带宽的需要和骨干网络的建设 1.1.3 cable modem和耶C —和发展情况来调节分配给用户的带宽大小; cable modem是基于HFC(光纤同轴混合网)宽 ・在同一个接入系统中能够容纳现有的各种业 带平台的一种高速接入方式,它实现了图像与数据 务,包括高速上网、VOD、远程会议等; 网的融合,为用户提供多种速率的交互式数据服务。 cable modenl下行数据一般采用64QAM调制方 ・对用户来说,提供的带宽是独占的,而对于运 营商来说,由于采用了统计复用技术,因此带宽是共 式,速率可达3o~40Mbit/s;上行数据占用5~42MHz 享的。 自己的一个8 MHz的频段。为解决漏斗噪声问题, 一2)RADsL技术。RADSL是速率自适应非对称 般采用抗噪声能力比较强的QPSK调制方式,速 数字用户环路(rate.adaptive ADSL)。它的下行传输 率可达10Mbit/s。 —28 江苏通信技术 2002芷 cable modem接入的特点: 点分配业务,包括MMDS和LMDS)、卫星直播系统 ・具有经济、高效、高带宽等优点; (DBS)和甚小孑L径终端卫星(VSAT)等;移动无线接 ・HFC接入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逐 入包括无线【AN、无绳电话、集群系统、蜂窝移动通 步将光纤推向用户,有利于最终实现FIⅦ(光纤到 信系统(G'SM和CDMA)、同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 户),是一种适应趋势的接入方式: 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中移动通信中的无绳电 ・是广播电视行业开展宽带数据业务的首选用 话、集群系统、GSM等属于窄带无线接入技术,不属 户接人手段。 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1.2光纤接入技术 下面讨论3种无线宽带接入方式:MMDS、LMDS xDSL技术和cable modem是目前提供宽带接入 和DBS。 的基本方法,但随着宽带通信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在 2.1 MMDs技术[3] 传统接入网中电缆传输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接入瓶 MMDS(多路多点分配业务)是一种被称为无线 颈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是光接入网(OAN)。OAN的 电缆电视(wireless cable)的微波传输技术,是用于空 Ye/电转换设备(O/E或E/O)在局端通常称为光线 中传送模拟有线电视业务的微波技术。MMDS频率 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在客户端通常称 在2.1~2.7 GHz,使用64QAM调制技术。它是一种 为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 点对多点分布、提供宽带业务的无线技术,适用于中 OAN通常分为两大类:有源光网络(AON):包括 小企业用户和集团用户。 基于ATM、SDH、PDH和局域网的接入技术;无源光 MMDS基站与网络的接口为T1/E1、100BASE—T 网络(PON):包括ATM无源光网络(APON)和基于IP 和OC一3等,在客户端的接口为El和10BASE—T等, 的PON技术。 可以为用户提供Intemet的接入、本地用户的数据交 另外,根据光纤与用户的距离可分为:FIⅦ(光 换、话音业务和VOD(视频点播)业务。 纤到家庭),fTr’rB(光纤到大楼),F17E(光纤到路 合成后的节目码流通过卫星或光纤传送至 边),FITO(光纤到办公室),FTr1Z(光纤到小区), MMDS广播塔,通常MMDS前端和MMDS广播塔不 唧(光纤到楼层),兀TN(光纤到邻里),FTrTR(光纤 在同一处。客户端安装一个小型微波接收天线,机 到远程结点)等。 顶盒将数据传给电视机和计算机;反向数据在另一 图4是一个是兀Tx+【AN的组网示意图。 个接入网络(通常使用电话网)上传输。 住户l 2.2 DBSL 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直播卫星)是通过 住户n 卫星将视频、图文和声音等节目进行点对面的广播, 学校 小型 直接供广大用户接收。DBS一般属于卫星广播业务 企业 (BSS),采用频段应是广播专用Ku频段(我国属全 球规划Ⅲ区,上行为l7.3~l7.8 GHz,下行为11.7~ 汇聚层 :j 边缘层 ;交换机第二层 接入层 12.2GHz)和I(a频段(有待开发)。DBS用QPSK编 图4丌Tx+LAN的宽带接入组网方式示意图 码调制在RF载波上,其下行速率可达1 Gbit/s。其 中上行链路采用电话线,属于窄带方式。其覆盖范 2无线宽带接入 围是全国。图5是DBS的系统示意图。 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 但DBS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不能接收当地节 入。固定无线接入包括点到点微波通信、xMDS(多 目;DBS射频信号易受降雨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 第3期 蔡骏,李晓飞: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与比较 29 给多雨地区直播更多的功率来解决)。 同步卫星 B 节目源 提供网络 节目源 计算机 鲨 提供网络 DBS前端 图5 DBS系统示意图 2.3 LMIIS技术 一种提供通信容量接近于光纤的新型无线接入 技术发展很快,这就是LMDS(1ocal muhipoint distribu. tion¥ei'vice¥,本地多点分配业务)。这是一种采用微 波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宽带接入技术。国外的各电信 运营商正加紧进行LMDS系统的建设,产生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LDMS技术最初由美国 Cellular Vision公司开发。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厂家 可以提供完整的LMDS解决方案,其中美国的P- COM,加拿大的Newbridge Network,法国的Alcatel等 公司的产品在世界上都有规模商用的经验。国内 LMDS的应用已开始起步。 LMDS工作在较高的频段(24—39 GHz),可提供 很宽的带宽。LMDS频谱分配一般集中在24、26、 28、31、38GHz。由于该技术利用高容量点对多点微 波传输,通过毫米波进行传输,能够实现从64 kbit/s 到2Mbit/s、甚至高达155Mbit/s的用户接入速率,被 比喻为“无线光纤”技术,可在较近的距离实现双向 传输话音、图像、视频、会议电视等宽带业务。 根据所采用的频率的高低,LMDS的覆盖半径 一般为3 7 km。天气晴朗时,覆盖范围较大;阴雨 天气时,覆盖范围会受雨衰因素的影响,频率越高, 影响越大。因此,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本地接入。 LMDS可提供多种业务,可同时向用户提供话音、数 据及视频业务,还可以提供承载业务。 1)话音业务。LMDS系统是一种高容量的点对 多点微波传输技术,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服务,并可 以和传统的POTS业务相连,可实现PSTN主干网无 线接入。 2)数据业务。LMDS系统的数据业务包括低、 中、高速3种。 ・低速数据业务:1.2—9.6 kbit/s,能处理开放 协议的数据,网络允许从本地接入点接到增值业务 网; ・中速数据业务:9.6kbit/s一2Mbit/s,这样的数 据接口通常是增值网络本地接点; ・高速数据业务:2—155 Mbit/s,提供这样的数 据业务必须有以太网和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3)视频业务.LMDS能提供模拟和数字视频业 务,如远程医疗、高速会议电视、远程教育、VOD等。 LMDS可用频带比MMDS和DBS大(LMDS可用 频带至少在1 GHz以上,而MMDS的可用频带为200 MHz,DBS的可用频带为500MHz)。 3结束语 现有的各种宽带接入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 足,业务提供商在考虑市场需求、业务成本的同时也 应该考虑用户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固定电信企业:目前最现实的宽带接入技术 应该是ADSL/VDSL和以太网技术; ・广电行业:采用cable inodem技术进行接入应 该是其首选; ・新兴的电信运营商:采用以太网和LMDS技 术,可以迅速参与电信竞争,占领通信市场。 接入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 分组化、支持II)业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宽带接 入市场将呈现各种接入技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因为 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随 着应用的不断融合,接入方式也将不断融合并最终 走向光纤接入方式,让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韦乐平.接入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2]邬贺铨.宽带化——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 2OOO,(4):29—32. [3 3 ABE George.社区宽带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