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ABCD式的词语
ABAB:修理修理 教训教训 整顿整顿 批评批评 考虑考虑 研究研究 ABCC:喜气洋洋 得意洋洋 怒气冲冲 风度翩翩 文质彬彬 兴致勃勃
ABAC:有声有色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十全十美 AABC: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官官相护 欣欣向荣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恋恋不舍 AABB: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 实实在在 兢兢业业 安安稳稳 沸沸扬扬 千千万万 ABB: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 红彤彤 胖乎乎 绿油油 笑眯眯 金灿灿 水灵灵 黑洞洞
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认或者挖苦: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的作用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2.表示话题的转变。 3.表示话语的中断。4.表示声音的延长。5.表示引出下文。6.表示总结上文。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拟、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拟,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提醒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局部,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 总结
.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词类说明
实词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分类: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 一、名词: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 河流 水果 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教育 交通 事物 战争 和平 语法 科学 XX 道德 表示时间:昨天 晚上 黎明 秋天 将来 刚刚 表示处所:郊区 附近 到处 左近
表示方位:东 西 南 北 中 里 外 上 下 前头 后头 东面 西方 上边 下边 以前 二、动词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 打 说 作 保护 分析 赞成 旅行
B.表示存现.变化。例如:有 存在 出现 消失 发生 灭亡 增加 缩小 扩大 开展 下降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 恨 想 忘记 觉得 感到 希望 羡慕 憧憬 回忆
D.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 叫 让 请 派 要求 命令 制止 推选 委托 任命
E.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 能够 应该 可以 必须 得〔dei〕 要 会 愿意 肯 敢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 去 回 上 下 出 进 起 上来 下去 回来 出去 进来 起来 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场 进展 停顿 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三.形容词
A.表示形状。例如:高 大 粗 细 圆 长 弯曲 宽广 鲜红 雪白 狭窄 笔直 B.表示性质。例如:好 坏 优秀 恶劣 老实 虚伪 狡猾 美丽 高尚 伟大 朴素
C.表示状态。例如:迅速 敏捷 匆忙 平静 悠闲 混乱 愉快 轻松 痛苦 疲倦 急噪
反问句改陈述句
例句:〔太阳〕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这样一改,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哪能射〔不〕到呢?〞这时的句子根本就不通顺,但还没有完成,我不去管它。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这句句子里的疑问词是“哪能……呢〞,我把它们都用删除记号删去,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射〔不〕到?〞
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完毕,句子已经说完了,当然得加句号。到这一步,句子已经根本通顺了。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一般来说,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的是一个强调的作用,那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最好也要参加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这样,句子就可以变成“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经过这样的四步,反问句就成了陈述句。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认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认句中的否认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认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 总结
.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认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吗?
关联词语分类
1.并列关系:
表示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不是……而是、是……不是……。 2.递进关系:
表示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较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3.选择关系:
表示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 4.转折关系:
后一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 5.假设关系:
表示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如果(假使、假设、要是、倘假设、要是)……就(那么、那、便)。如果引出的假设与正句结果一致。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结果不一致。 6.条件关系:
偏句提出一个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要……就;(偏句指出充足条件,正句说明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的相应结果。)只有……才,除非……才;(偏句指出必要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指出的结果。) 无论(不管、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7.因果关系:
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那么、那么)。
缩句方法
“主、谓、宾〞是主杆,“定、状、补〞是枝叶 。“缩句〞是小学生为进入初中划分句子成份的前期根底训练吗,“缩句〞体会表示如下: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局部和谓语局部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局部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局部。“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 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场〞,“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快乐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
. 总结
.
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三、 借助构造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构造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我说的缩句练习三种方法是指一般的情况之下的训练,缩句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中进展的,上叙所言,算是权宜之计。是自己的教学体会,难免存在片面性。“抛砖引玉〞是笔者的本意,望XX们指正。 注: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辞海?
字典查字类型
1、音序查字法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来查字的方法。多是在知道字的读音,不知道字形与释义的情况下用
此种方法。
步骤: 1、读准字音,根据该字音节确定应查什么字母。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一字母,在这一字母相应局部找到该字的音节,看清这个音
节旁标明的页码。
3、 按此页码翻开字典的正文,按四声顺序找出所要查的字。
2、部首查字法利用汉字的部首来查字,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和释义时应用。 步骤: 1、找出所查字的偏旁部首,数清部首笔画。
2、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找到这个部首,看清部首旁边标明的页码。
3、按这个页码找到“检字表〞中相应的那一项,并从这一页中找出要查的部首。
4、数清所查字的笔画,〔除去部首的笔画数〕,按这一部中笔画排列顺序找到所要查的字。 〔补充〕部首查字法的运用:
(1)部首的位置一般是:上、下、左、右、外;一般部首没有,可查中间。中间也没有可查左上角。
(2)几个不受同时具备,可按下面顺序查:上下都有,查上不查下左右都有,查左不查右;内外都有,查外不查
内。
(3)独体字的查法:独体字是部首的查整体; 独体字不是部首的查起笔。
3、数笔画查字法:根据汉字全字的笔画及起笔顺序查字典,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及部首时应用。 步骤1 、 数清所查字的笔画数。
. 总结
.
2 、 翻到字典中的“部首检字表的第〔三〕局部“难检字笔画索引。〞 3、 按这个字的笔画数查出这个字来,看清字旁所标页码。
4、 按此页码翻开字典正文,找到要查的字,即可查知该字的读音和意义。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X、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比照、引用等十种。此外,不常用的修辞:反复、反语、顶针、 互文、通感 、飞白…… 1.对偶
字数相等,构造形式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局部代全体、整体代局部。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3.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挖苦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修改病句方法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简(修改应简要)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根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构造不完整,意思不清楚。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那么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防止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六〕重复啰嗦
. 总结
.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附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展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
怎样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的根本构造分为三局部: 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
应该注意:有“好似〞“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似〞“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拟 2、表示举例 3、表示猜想 4、表示联想 5、表示说明
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那么,那就不是比喻句。
直述句改转述句根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是句型训练的一个难点。直述句改转述句,从它的形式上来看,有比拟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代词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就是去掉引号,冒号变成逗号。而代词的变化就是一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相应变化,这是比拟复杂的。
从转述的那个人或者向谁转述上来分析有大致2种情况 1、第二个人转述〔转给第三个人〕 A对B说话,然后B转述给第三个人听
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2、第三个人转述〔转给第四个人〕 A对B说话,然后C转述给第四个人听。
妈妈对爸爸说:“我明天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爸爸说,她明天要去开会。
间接表达改为直接表达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注:假设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 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 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