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之建立(下)
2021-09-19
来源:星星旅游
东方论坛 2009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之建立(下) 徐鹏绪 逢锦波 (1.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不仅指原创性基本文献,而且还应包括对原创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 中产生的次级文献。现代作家的生平资料与新文学作品密切相关,因而也应被纳入研究视野。这一认识,决定了现 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框架,建构出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的中国现代文 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文献级次与类型;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献整理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 10(2009)03—0032—08 功能论 一献流动过程,揭示文献功能的结构、类型、模式,从 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献本质及其本体存在状态与规 律的研究,丰富文献学的研究内涵。 现代文学文献,不仅记录着现代文学发生、发 展的历史,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史功能,而且在很大 程度上也记录着现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发挥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论内涵 功能,既指事物所具有的功效和作用,又可与 “结构”相对称,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 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因此, 功能结构既可以指称事物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事物系统组织 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现代文学文献功能论的主要 任务是研究现代文学文献生产、传播的动态发展 过程及其规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研究现代文 学文献记录与交流过程,分析其功能类型与文本 化、有序化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是事物存在的方 式,一方面又是事物系统的基本属性,是系统具有 整体性、层次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与前提。故此,研 究事物系统的结构功能,既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内 部结构,来推测对象的功能,也可根据已知对象的 功能,来推测对象的结构,从而实现对事物充分利 用和改造的目的。文献是记录、存贮、传播人类文 阐释规律,揭示其传播类型与结构模式,间接地反 映出现代文学文献发展与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之间 的互动关系,丰富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内涵。 现代文学文献动态过程既有社会性的一面, 也有自然性的一面,可以对其分别进行考察。现 代文学文献的社会性动态过程,包括现代文学文 献的创作(初始记录)、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存 贮、整序、传播、消费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 明的基本媒介之一,其本体存在状态及规律是在 动态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献在本质上是运 动的,是静态存在与动态发展的辩证统一。文献 的“生成、演化、发展、替代、积累与消费,一切的一 切,在本质上都是动态的,即表现为运动变化的过 程。” 文献的这一动态过程可以“文献流” 范畴来表征。所谓文献流,简单地说就是文献的 流动过程,文献的传播功能就是在这一动态过程 中体现出来的。文献功能论研究就是通过分析文 收稿日期:2008—10—22 节,即现代文学文献生产与传播的完整过程。现 代文学文献的自然性动态过程,一般指现代文学 文献的生成与积累、分散与聚集等自然过程。现 代文学文献动态过程是其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 统一,现代文学文献的文化传播功能就是在这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02BZW046)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徐鹏绪(194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逢锦波(1971~),男,山东 青岛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管理学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32 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二、现代文学文献记录与交流 生产直接影响着文献本体存在状态及其传播规律。 现代文学文献的编辑出版由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一现代文学文献记录的目的是文献交流,文献 记录与交流构成了现代文学文献社会性动态过程 的统一整体,是这一统一体的两个基本范畴。二 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学文献功能论的理论基 是选题,可分为投稿和组稿两种方式。投稿相对 来说带有选题上的盲目性和分散性,所以组稿在编 辑和出版家的眼中往往占有较重要的文化和商业 地位,尤其适合于较大规模的或者系统性的编辑出 版计划,如《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组稿出版的成 功范例。现代文学编辑出版的另一环节是审读校 订与编辑加工,它是现代文学文献由写本到版本的 转型过程。在这里,编审者一方面要鉴定现代文学 文献原稿的文学价值,并向作家反馈有关信息;另 一础,对它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现代文学文 献本体范畴及其存在状态的认识。 文献记录与生产是文献流的第一个基本环 节,它的直接结果是文献本体的生成,最终目的则 是通过文献传播,发挥文献的各种功能。以现代 文学印刷型文献为例,其记录与传播的基本环节 有:创作、出版、印刷、发行、消费利用,对这些环节 的分析研究是揭示现代文学文献本体存在状态及 其传播功能的基本途径。现代文学文献的创作, 首先是作家手稿的生成,这是现代文学信息的初 始记录。作家手稿文献可以进入出版印刷过程, 方面又要预料它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效 益。在出版家和编辑的眼中,后者往往更能体现出 版的现实价值,它通常决定着原稿的修改方向或者 是否出版。如果二者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得现 代文学文献的出版既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能 带来较大的社会和商业效益,则会酝酿出最理想 也可以不经过出版印刷过程而直接进入传播交流 领域。进入出版印刷环节的手稿文献成为出版文 稿,它要经过“把关人” 的审阅后才能进入出版 环节,在这里,身处中介位置的“把关人”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端连接着作家,另一端连 也最成功的出版计划。编辑作为文本生产与传播 的“把关人”,不仅决定着原稿的命运,而且在一定 意义上决定着文献成品的质量。编辑在“为他人 作嫁衣裳”的同时,在文献中注入了自己的学识, 付出了再创造性劳动,还担负着文献的文字修改、 出版格式、字体字号、版面设计等从手稿文献(著作 物)向正式文献(出版物)转化的主要工作。从一 定意义上说,“把关人”最终决定着文献的本体存 接着受众,既通过预约组稿或其他出版计划形式 向作家发出创作上的“风向标”信息,干预传播文 本的原初生产;又通过编辑计划和栏目设计等手 段引导和培育受众的文化口味和文化品位,干预 文本传播的接受过程和效果。这是随着现代编辑 出版的职业化而出现的一道不同于古典文献生产 与传播的独特的现代文化景观。出版既是现代文 学文献记录的基本环节,又是一种主要的文献社 在形态及其是否进入大众传播的命运。除了编审 校订和出版加工外,“出版”这一概念还包括文献 的装帧设计、成本核算、定价、印数、预告、征订、发 行等一系列业务工作,这一些既是对文献社会流通 会认可制度,其工作情况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文 献的传播效果。经过出版认可后,现代文学文献 进入成品生产过程,即印刷和制作。现代文学文 献记录过程就是从初始记录到正式记录再到制成 成品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献本体存在状 的认可程度,又制约着文献传播的社会效果,《中国 新文学大系》在发行前推出的庞大的征订预告阵 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代文学文献成品的最后一个技术性加工制 作过程是印制,它集中体现着现代文学文献记录 技术的应用与改进水平。现代文学文献印制包括 复次记录和批量复制两个环节。复次记录是依照 编辑加工过的文献原稿,用规范化、模式化的文字 符号,或变换成特定的声频、视频,把现代文学文 献信息内容转录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其方式一 般不再是手写,而是捡字排版、光感制版、机械记 录制版等。批量复制是以复次记录的原型为母本, 态逐步物化,并为文献传播做好了物质准备。 现代文学文献的生产已经成为职业化、工艺 化的操作过程,现代文学文献的编辑出版印刷,通 常是由专门的编辑出版机构组织完成的,如泰东书 局、文化生活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以及 许多文学社团、流派、报刊杂志社的附属出版机构 等。现代文学文献的印刷一般由专门的生产部门 (如印刷厂)来承担。这种职业化和专门化的文献 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加以批量印刷、复制,使现代文 学文献的信息内容附着于某种实物形态的载体上 ( ̄)Gate-Keeper,也称“守门人”,指在传播过程中和大众传播系统内决定着什么可被传播以及怎样传播的个人或机构,在文献学里,它 们作为文献传播活动中的一个结构性要素,常常是指文献出版人和编辑人等文本加工者和传播者。 33 并批量生产,形成最终的现代文学文献成品及其 式及效果是构成现代文学文献消费利用过程的两 个基本因素,受众的文化品位不同,接受不同,都 大量复本。总之,现代文学文献记录与生产由一 系列专门性的环节构成,它们共同制约着文献本 会直接影响文献传播的效果。我们可以把现代文 学文献消费利用中的受众分为三类:一是作为现 体存在状态,影响着文献传播过程及传播效果,文 献的记录与生产过程是文献传播功能论研究的基 本内容之一。 经过文献记录生成的现代文学文献成品在进 入消费环节之前要经过交流过程,因此,分析文 献交流的过程及其模式、机制等构成了文献功能 论研究的另一基本内容。现代文献交流在本质上 代文学文献消费者的受众,他们的消费行为主要 是购置文献,“购”是第一位的,“读”是第二位的, 其行为主体有时是社会集团,更多的则是个人行 为。二是作为现代文学文献利用者的受众,在这 里,阅读动机和阅读能力成为现代文学文献利用 是对现代文献及其信息内容的传递、交换与共享, 在这一点上,它与“大众传播” 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如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 络等),文献的利用是它们共同的基础,声像资料、 广播电讯稿等都是文献的载录方式,文献乃是它 的首要因素,从文化品位和水平上看,他们大都属 于一个时代文化的“精英”群落,可以更好地推动 现代文学文献内在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三是作 为现代文学文献传播者的受众。事实上,无论是 消费者,还是利用者,都已经因有意无意地在发挥 着现代文学文献信息的传播功能而成为传播者, 只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不同而已。 现代文学文献社会性动态过程的一个重要特 征是社会控制性。现代文学文献的生产、交流和消 费利用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影响着 们共同的传播基础,现代文学文献传播是构成现 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在技术上,大众传媒又大 大促进了文献交流的发展,所以说,二者是互动发 展,相互促进的。 文献交流过程动态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是模 式分析。所谓模式,实际上是对事物的内在机制 以及事物内外关系的直观和简洁描述。模式分析 现代文学文献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它又可分 为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两种,它往往以 政府法令、国家意志或标准惯例的形式对文献的 传播实施干预。这种干预可以规范也可以限制现 可以揭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文献交流活动宏观的把握和全 面的抽象。现代文学文献交流模式一般有直接交 流与间接交流两种。直接交流通常是指现代文学 文献的发行部门(如书店、书局、出版社、出版公司 代文学文献的传播。社会限制现代文学文献传播 的现象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其典型代表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原稿送审制度”, 它是一种畸形的政府控制行为,已经超出了政府 一等)直接面向现代文学消费者的销售性文献交流, 它包括现代文学文献生产部门的兼营陛发行,文献 发行部门的直接销售,以及期刊杂志社的自办发行 般采取的常规登记制、执照制、刊前检查制、惩 办制、征税制等行为方式,变本加厉地对现代文学 等。在这种模式中,消费者与现代文学文献的生产、 发行部门直接发生关系,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现代 文学出版物自主选择。间接交流是在专门机构对 现代文学文献进行搜集、挑选、整序、加工、存贮基 础上实现的文献再传递。在这种模式中,消费者与 文献的传播权进行干预,控制传播者的言行,删改 传播文本的内容,直至取消传播权利。总之,现代 文学文献的记录、生产、交流、传播等构成了文献 流的完整过程,对这些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 究,从而揭示出文献流的过程模式及其特征因素, 是现代文学文献功能论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现代文学文献文本阐释与读者接受 现代文学文献不直接发生关联,中间介入的文献搜 集、收藏机构在消费者前边已经对现代文学文献进 行过挑选、整序加工,以收藏的形式和一定的手续 向消费者提供空间意义上的文献交流。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的实现过程,需要经 过施者和受者参与的诸多环节,而传播功能实现 过程的实质是受众对现代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接 现代文学文献生产、交流的目的是文献的消 费利用,现代文学文献的消费利用标志着现代文 学文献价值的最终实现。受众需求和消费利用方 受。文献传播实际上是符号交流的过程,现代文 学文献是在编码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符号系统, 它的传播是受众对文本符号的解码、阐释过程, ①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O世纪3o、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编辑了影响很大的《大众传播》 一书,2O世纪50年代以后, “大众传播”一词日益在世界上通行起来。 34 即作者和受众是经过文本④这一中介实现交流 了重要定位,发展了现代文献传播的思想。传统 的。现代文学文本是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的内容和 的文献理论研究,忽视了文献的传播意义与受众 受众阐释的对象,是以符合一定规则的编码形式 阐释的关系,常常按文献的物质载体、装帧形式等 表达现代文学知识信息的符号系统,是经过作家 实体范畴进行文献本质的界定,重视“著者一作品” 加工处理并记录于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现代文学文 一维,忽视“选择——接受——反馈”之维对文献 献信息。现代文学文本阐释是受众在利用文献过 传播的影响。事实上二者同等重要,文献是为受 程中对现代文学文献的选择、阅读、解构、体验、认 众而存在的,其传播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文本阐释, 知、反馈等一系列从文本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 文献作为一个有其内在结构的符号系统,需将其 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现代文学文献功能 放在社会传播系统中人类精神活动的位置来考察 的实现是传播与阐释相统一的过程,现代文学文 其意义产生的双向建构,正如姚斯指出的:“读者 献的潜在意义是特定时空下某次阅读的结果,不 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历 同时空下的不同次阅读或者同一时空下的不同次 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参与是不可想象 阅读都会形成不完全相同的文本意义,每次阅读 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 都会赋予文本以新的传播内涵。现代文学文献传 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④姚斯从 播功能就是在一次次的文本阐释活动中不断实现 文学文献的角度将研究重心从传统文学研究中的 的,可以说,没有阐释就没有现代文学文献传播, 作品本位转向对读者审美接受的关注,为我们研 现代文学文献就只能是一堆“物”的存在,也就失 究文献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现代人文视角。 去了其人文价值的根本依附。 现代文学文献的生命体现在不同时代受众 现代文学文本阐释是文本阐释理论与接受理 对其意义的重新阐释和对话上,它每时每刻都在 论的有机融合,尤其关注读者的接受。姚斯的接 等待着受众的选择、阅读和阐释,希望与受众进行 受理论是文本阐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姚斯为 心灵的对话,所以姚斯说:“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 了扭转过去单纯关注文本和作者研究带来的片面 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 性,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并于1967年 自足的客体,它也不是形而上学的展示其超时代 发表了重要的关于文艺接受理论的论文《文学史 本质的纪念碑。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 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②。他认为文学史研究应重 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文本 视人的活生生的交流与文献的接受效果,从而确 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 立了以读者为接受中心的文学史研究视角。按照 生命。”④人文文献观昭示了文献传播与阐释的意 姚斯的接受理论,文学的历史不仅仅是作家和作 义,强调了受众阐释的能动作用,突显了文献在沟 品史,也是作品的接受史。文献活动不仅是一种 通著者与受众意义交流上的中介地位,揭示了文 指向客体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也是一种主体间的 本阐释的社会传播实质。现代文学文献的传播和 交往活动,即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 阐释形成了人们对现代文学的认知行为的对话机 本中的作者“对话”,人与文本之间是“我与你”的 制,它们促进了现代文学和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关系,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契合。创作活动与接受 更新、创造、阐释、传播、再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 活动成了构成文献交流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接 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推动这一阐释、传播发展过 受理论张扬接受者理解和阐释的权力,将一种复 程的重要活动。这一活动的不断进行,打破了现 归原意的本源性溯源思维转换成接受者对文本进 代文学原始文献因现代文学史的结束而不再产生 行重新创意的多维性思维,从而使文本阐释理论 所形成的封闭状态,使由研究原始文献而衍生出 和接受美学成为文献传播理论的基础之一。 的次级文献永无休止的增加和积累下去,呈现出 现代文献文本阐释理论从传统的强调文献的 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富有活力的生命状态。 注疏、训诂及从一般阅读活动中寻求作者初始意 读者在接受文献时,其已有的阅读积累会衍 义的释义活动发展到对受众在文本阐释活动中的 生出一整套联想,这些联想将用于阐释新的阅读内 主体功能及交流性的分析,对文献传播意义进行 容,新的阅读反过来又会改变原有的联想和理解, ①Text,在文献学中,“文本”一词指以语言符号系统为载体的文献作品。 ②③④参阅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第3o一60页,北京大学出 ̄1992年出版。 35 文献唤醒受众已往的阅读记忆,将受众引人特定的 体验中,并唤起他们的期待,受众的这种期待在阅 读中被激发、改变或者重新定向、实现。受众在每 次阅读过程中都是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再现的,从 这个意义上说,其自身又成了著者。文献传播在 一向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文本阐释是对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创作意向 的检验,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判断标准通过文献评 论(如书评、书话等)的方式反馈到作者的创作意 识中,不断调节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关系,从而调 节着文献的社会传播关系。著名作家批评家萧 乾曾引用美国学者舍伍德的话说,“书评是图书 馆员随意滥买与亲自逐本审查的理想中间的妥 协办法。”嘲除了对文献的评论,翻译、注释、引用 等阐释行为也都具有文献传播的功能,对原始文 献(一次文献)进行二、三次文献加工,以及文献 改编活动等也都是在文献阐释基础上的文献交 流行为。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文学原著的改编 使作品成为阅读行为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进入 社会整体文化消费渠道。这种改编活动借助受 众广泛的大众传播手段扩大了影响范围,反过来 又促进了现代文学原著文献的进一步传播。二、 三次文献则通过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的编制 “创作一阐释一再创作”的循环运动中不断上升前 进,推动着文化的积累、创造与发展,这就是文献传 播中文本阐释与读者接受的基本动态机制。文本 阐释的行为机制则是阅读活动,阅读是一种个体行 为,又是阐释的起点,张首映认为阅读“来自于阅 读,或者说,‘我解’来自于‘我读’。中国的大量书 名和文名均以先读后解的顺序出现,如……茅盾的 《夜读偶记》、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等,都表明只有 读书才能解其义。”『2] ’阅读使文本的意义图像 向个体投射或映现,文本的意义图像对每个个体来 说都是开放的,因此它也是多解的,正如鲁迅曾经 说过的:同一个《红楼梦》文本,“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 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 ’可见,文本进入个 体世界之后,不仅被个体占有,而且常常被异化。 文本阐释可以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两种 形式。垂直接受是纵向历时陛接受,处于不同时代 的受众因为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 的差异,必然对同一文献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评 价,这种差异除了人的历史局限性以外,还有一个 与撰写方式促进了一次文献的进一步传播,成为 现代文学文献组织传播渠道重要的传播手段,这 切都是建立在文本阐释基础之上进行的。因 此可以说,文本阐释是文献传播活动的实质和核 一心环节,对它的研究与揭示构成了文献功能论的 实质研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的研究对象,除了 原始文献之外,还将那些对原始文献进行批评、研 原因,即“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 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接受过程 中才能为读者所发掘。”… 水平接受既指同时 究、阐释的论文、专著、现代文学史著以及在原始文 献整理、编辑中产生的校勘记、目录索引、注释等视 为由原始文献派生出的二级文献,列入现代文学文 献学研究的范围。而且,由于原始文献相对于二级 文献来说,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随着现代文学历史 的终结,它只可以复制却不能再生;而对原始文献 进行研究和研究之研究的次级文献却永远处于开 放状态。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可以写出他们对现代 文学原始文献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世世代代地批 评、研究、解读、阐释下去。这样,二级文献的生产 便会不断进行,数量不断增加。因而对二级文献的 代的受众在文献接受中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状况,又指同一个受众对同一部文献阅读次数的不 同,其理解的程度也不完全同。如相同的受众在对 于《阿Q正传》的不同次的阅读中,“看第一遍:我 们会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 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 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 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 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感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 全国;第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 得它是一个镜;第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嘲 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对文献的阐释在不断深化, 水平接受在文献传播机制上表现为一种共时性传 播,对于共时性传播来说,传播的空间层次及传播 研究应成为现代文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在文献学 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学科角度来看,现代文 学学科的重要任务就是,一方面要将现代文学的 原始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校勘、编目、注释等,使之 成为便于传播流布,既可以单个阅读,又可以进行 整体研究的文献个体和系列;另一方面就是对原 ①如《雷雨》、《四世同堂》、《家》、《骆驼祥子》、《祥林嫂》、《孔乙己》、《林家铺子》等影视作品都被改编,成为大众传 播的文本基础。 36 始文献的批评研究。而批评研究,也就是接受和阐 释,但这是受众中的部分精英文化人对原始文献首 生正处于新旧两种社会结构交锋、碰撞和转型的 时期,现代文学文献比较突出地以干预政治、改良 先作出的解读,对于普通受众具有导读的性质和作 用。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现代文学学科工作的重 心,越来越向批评研究方向倾斜一当原始文献的 搜集整理、编辑出版逐渐接近于完成阶段时,学科 建设就会越来越偏向于对原始文献的批评研究以 社会的功利性目的进行生产与传播,发挥着独特 的社会功能。 现代文学文献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产品, 也是现代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发挥着重要 的文化功能。现代文学文献中累积的现代社会公 共信息,保持和延续着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发 及对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的“研究之研究”文献。 因而,作为现代文学学科基础的现代文学文献学, 就不能不把由研究原始文献而产生的成果——关 于现代文学研究的论文、专著、文学史以及现代文 学研究史等次级文献,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四、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类型与模式 文献功能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 说对文献流过程的描述与分析是文献功能研究的 基础和前提,那么对文献传播功能、类型、与模式 的分析,则有助于深入揭示文献传播的内在机制 与原理,从而实现对文献传播功能的宏观和微观 两个维度上的总体把握。麦克卢汉把西方近代史 解释为建基于印刷文字传播之上的偏颇和知识垄 断的历史,这至少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了传 播内在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人文功能。美国传播学 者、传播功能研究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进一 步将传播功能分为:一般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 能[71(P33-34),为我们研究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提 供了一种理论基础。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具有 传播功能的一般特性,也具有文献传播的特殊性, 它对于现代社会知识的创造与积累,对于现代文 化的发展与整合,对于国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都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文学文献是现代作 家认识世界、推动历史发展的自我阐释,是交流思 想、沟通信息的人际交流手段,是保存和传播现代 文化和现代文学信息的公共组织传媒,又是创造 知识、创建现代文明的大众传播的基本途径。就 现代文学文献而言,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 能是其基本的传播功能,同时,政治功能、经济功 能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一)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 动,也是一种社会交流,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现代文学文献不仅提供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知识 信息的公共积累、扩散和社会利用,而且使社会成 员在社会交流系统中实现有效的联系,从而培养 现代社会意识,参与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生活,分 享现代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由于现代文学的发 展及其生命力。现代文学文献传播既是一种空间 传播结构,又是一种时间传播结构。现代文学文 献使现代文学和文化信息得以保存并代代相传下 去,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这是一种重要的文 化积淀资源。现代文学文献文化传播功能的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变 迁和转型。文化变迁是文化环境诸现象如文化特 质、模式和风格的演变,它既有文化渐变过程,又 有文化突变过程,前者是量的变化,后者是质的飞 跃。文化渐变主要表现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精 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突变则主要表现为现代社 会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革新,现代文化突变的结 果是打破传统文化模式,创造新的现代社会文化 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现代文学文献传播 促进了现代文化突变,“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 动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变迁,这与当时传 人中国的西方文献以及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文学 文献中所蕴含的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有很大的 关系,而当时西方文献在中国的传播又在一定程 度上造就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和现代 作家群体的主要群落。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开始时的直接目的就是启 蒙国民、教育大众,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 现代文学文献本身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 的重要手段。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的最高表现是塑 造国民的精神品质,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和个人的 全面发展与进步。例如,从现代文学初期开始,鲁 迅作品就成为国民乃至现代作家的重要精神食 粮,鲁迅的作品不仅成为启蒙民众的重要武器,同 时也滋养了几代现代作家的成长,这都是其教育 功能的直接体现。 (二)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类型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是个体阐释行为与社会 传递、交换和消费、组织、利用的统一,它通过社会 渠道实现文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换,实现文献 阐释利用目的。现代文学文献的社会传播是一个 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社会 37 交流系统,在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系统中,由一般的 人际交换形式,以及简单的组织交流形式,发展到 拥有复杂传播技术手段的大众传播背景下的公共 渠道和市场渠道多元互补的形式,从文献传播的 渠道机制来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是 构成现代文学文献社会传播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分别以交换渠道、公共渠道和市场渠道进行传播, 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功能。 人际传播是现代文学文献社会传播的基本形 式之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借、传阅、赠 送、散发、交换等非正式交流形式开展的文献交换 与共享活动。现代文学文献人际传播也是一种扩 大现代文学文献传播范围和提高社会效应的特殊 着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组织传播功能。组织传播 般是按组织体制、职能结构、组织系统等要求建 一立起来的正式的文献传播渠道,它建立在公共利用 基础之上,基本上是一种公共传播渠道的传播形 式,它将文献的使用权转让给受众,受众不拥有文 献的占有权,其传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也要受到组 织传播较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组织传播不以赢利 为目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收集、整序、书目控制、组 织流通等手段来实现文献的公共传播。 现代社会发展促进了现代文学文献生产、流 通、消费利用的日益大众化,文献传播技术更加 复杂化,传播渠道越来越商业化,这种传播就是现 手段,其具体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如鲁迅、胡适等现 代作家以互相赠送的方式传播文稿、书信等,都是 比较常见也是比较传统的文献人际传播。法国文 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谈到戏剧表演在剧本内容 传播上的作用时说:“戏剧不是一种交流工具,它 本身就是交流,而且在好几种层次上进行。”[81【 这种人际沟通是理解和认同剧本文献意义的很好 的形式。作者与读者之间直接的文献交流可视为 现代文学文献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类型,这种便捷 的、直接的传播曾是文献交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我国殷商时期,巫、史既记言记事于文献,又收藏保 管文献,同时也以传抄的方式送给宫廷中的文献利 用者,以及呈给帝王阅读①,这种文献传播的基本 模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在现代文学文献传播过程 中,作者将手稿送给编辑审阅也是一种人际传播形 式,经由这些“把关人”的选择,一部分手稿进人大 众传播,另一部分则进入非正式交流领域或者中止 交流。文献人际传播速度快,避免了组织传播的中 代文学文献的大众传播,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使 用机械或电子手段广泛、迅速和大量地传播现代 文学文献信息的指向型文献传播系统,它是一种 公开的、正式的传播渠道,同时又具有更强的影响 力和更大的覆盖力,其传播对象范围广泛,信息量 大,技术性强,具有商业性特点,受众通过市场渠 道来接受传播,在这里文献成了一种商品,经过特 殊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书刊发行及销售),实现从 传播者到受众的所有权转换,正如施拉姆说:“当 我们谈到大众媒介,通常指的是中间插入了用以 重复或传播信息符号的机器和有编辑人员的诸如 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 ’ 这个传播系统包括了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电影 公司、电视台等,是一个将一次文献的文本加工成 大众利用的成品,再通过书店、邮局、电影发行公 司等市场渠道传播书籍、杂志、报纸、电影拷贝等 文献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众传播中的文献可 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印刷型文献,如书籍、报纸、杂 志等;另一类是电子文献,如广播、电影、电视、录 音等的声像制品,它们基本上是一种再现性和技 术性的文献,即文献原始信息的再现和技术性创 间介入可能造成的传播时滞,“由于有了个人交流 的普及性与直接性,从而为整个文献交流系统的发 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9l(P41 许多现代文 学“灰色文献”②如作家手稿、日记、书信等多以人 际传播形式实现其文献交流价值。 现代文学文献人际传播也有无组织、非正式、 随机性的弊端,这影响了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的效 率,而将现代文学文献收集起来集中收藏,并有组 造。文献大众传播是对文献进行编辑加工和技术 传播的完整过程,是文献生产、加工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文献大众传播过程中,既加入了经文献大众 传播渠道后的人际文献传播活动,也包括了组织 文献的公共传播活动,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大众传 播机制,其中,作为人际传播活动的个人和作为组 织地提供传播的机构所进行的组织传播则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使现代文学文献传播活动 体制化、网络化和有序化。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巴金主持倡议下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就发挥 织传播的公共机构是作为文献大众传播的受众和 市场渠道的消费者而存在的,它们彼此交叉融合, 共同承担着现代文学文献传播的功能。 (三)现代文学文献传播模式 ①参阅卿家康的《文献社会学》第18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②Gray Literature,指非正式生产、非公开传播的文献,与其相对的公开出版物则常被称作“白色文献”, ̄White Literature。 38 现代文学文献传播功能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项 内容就是文献传播结构功能模式研究。模式是 对事物内在机制及事物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 述,它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也可以描述动态的 结构,以独立系统的方式存在。英国传播学者丹 尼斯・麦奎尔等人指出:“模式主要是思想的辅 助工具,特别适用于传播研究。传播行为在某一 特定的关系结构中采取的是可预见的或重复出现 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 因此,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出一些线条来 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 用其他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 度和方向。”[11] ’文献传播模式本身是一种结构 形式,它包含着对文献传播结构各部分的理论归 纳,揭示文献传播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获得对文献传播活动宏观的 把握和抽象的概括。 文献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表现了文献传播的 现实要素,其意义结构则是借一个中介物把作者 与读者连结在一起的过程形式。文献传播依靠社 会传播渠道,以文献为中介进行,它既建立在人类 一般传播模式基础之上,又具有社会知识载体交 流的系统结构特征。文献传播的结构要素主要 包括文本信息源、文本著作者(知识传播者)、文本 “把关人”(大众传播者)、文献传递者、文献消费者、 文献公共利用者、文献社会传播渠道、传播手段以 及传播系统控制等。概括地说,最基本的文献传 播过程模式应包含这样七个基本的传播要素,即 文本创造者、文本、文献、社会渠道、受众、效果、反 馈,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系统。 在这个基本的文献传播过程模式中,七个要 素循环互动,形成一个最简单的动态机制模式。 文献的创作者将文本通过各种加工媒介转换成实 体文献,再通过各类渠道传播给受众,受众利用后 取得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对文献的评价、文本意义 的创新以及文献的再生产。因此,分析这些基本 的文献传播要素就成为文献传播模式研究的基本 内容之一,当然,文献传播的现实模式是丰富和复 杂多样的,往往是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形成 的多维立体交叉结构,通过析分与解构,将其简化 为一些基本模式类型,对构成这些基本模式类型 的基本要素进行专门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对整 个文献传播结构及文献传播功能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提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 学”这一研究命题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立“中 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既是文献学学术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 然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立及其理论 体系研究,对于文献学理论建设以及中国现代文 学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和实践意义。本书确立并规定以现代文学的原 始文献、对原始文献进行研究和研究之研究所生 成的次级文献作为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 两大内容,并提出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人文研究视 角,以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的由“总论”、“本体 论”、“功能论”三大板块有机支撑起来的“中国现 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一种框架模式,对于推 动文献学理论建设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都 将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 文献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命题,也是一项长期的 系统研究工程,需要更多的研究界同人共同努力 来完成,远非本书所能独立承担。本书仅拟在提 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尝 试建构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一种理论系统 和叙述框架。囿于课题承担者自身的学养,以及 资料时间等条件,我们深知目前呈现出来的成果 还很不成熟,一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纰缪, 衷心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早日订正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欣毅.1】现代文献论纲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2]张首映.文学阐释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 文,1989. [3】鲁迅.《绛洞花主》小引【A】.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1. [4]转引自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 [5]冶秋.《阿Qm传》一读书随笔【A】.路沙.论《阿Qt传》[M】.桂 林:草原书店,1941. [6】萧乾.书评研究[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7]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8】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7. [9】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 o]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 1】Mcquil.Denis.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Longman Inc,NY.1981. 责任编辑:冯济平 (下转第61页) 39 是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或者仅仅是自我内心的 社,2003. 意念产物?从《神曲》结束于只看到上帝本体的 [5】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光一闪,我们似乎已经感看到了但丁眼中的迷 2005. 茫。 [6】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 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1. 参考文献: 【7]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怀特.分析的时代[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儿英】丹尔皮.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桂林:广 【2]但丁.致斯加拉大亲王书[A].西方文论选【M].伍嘉甫主编.上海: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冯济平 [4]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M】.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Sleepwalk’’and Transcendence:the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opic ofThe Divine Comedy MENG Xiang WANG Su—sheng (School ofLiberal Art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Chinese Department,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Weihai 264210,China) Abstract:The Divine Comedy narrates Dante’S sleepwalk.This walk,which is filled with mysteries and fnatasies,is not an irrational lfow of consciousness,but a transcendental process of going rfom hell to purgatory, and then to the star-lit paradise.Through self-transcendence,namely transcendence from an evil human to a repentant human,and then to a promising resurrectional human,the free rtanscendence of a human is realized. Key words:human rtanscendence;self-transcendence;free rtanscendence (上接第39页)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Documentation Studies XUPeng--XU PANG Jin・・bo (College ofLiberalArts,Qingdao Universiyt;Qingdao Bureau ofStatistics,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he life documents of modem writers and the new literary works are closely related,SO they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for studies.This perception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framework of modem literary documentation studies,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general introduction”, “ontology’’and“functionalism”. Key words:modem literary documentation studies;documentation class and category;theory and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collation nad research;system and framework of documentation collation and research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