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探究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第44期
《赤壁赋》的行文特色
被贬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经受着物质匮乏与精神折磨的双重煎熬,我们在《赤壁赋》中能够读到苏轼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也应当潜心思考此文在写作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赋为载体,自然灵动
“赋”最初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汉朝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也就是叙事、写景。“写志”即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议论、抒情。《赤壁赋》一文的前半部分以叙事写景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议论抒情为主。
“自然”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行文思路上。壬戌年初秋的一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泛舟游览赤壁,他一边同客人饮酒,一边吟唱起《诗经》中的优美句子。此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子与客泛舟漂浮于苍茫辽阔的江面上,仿佛超凡脱俗,登入缥缈的仙境,此情此景,快乐自在。写景叙事之后,文章自然进入议论抒情的部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随着自己的“歌声”和客人“呜呜然”的洞箫声,作者那淡淡的乐又被内心深处的痛所替代,文章由此自然转入“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客悲与苏子娓娓道来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叙述中。“……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悲呢?由此,世界观的难题自然解决,“客喜而笑”,主客二人开怀畅饮,起承转合之间,自然推进,毫无刻意之感。
“灵动”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宋朝文人对“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突破了声律与对仗的束缚,杂入了大量散句,产生了文赋。《赤壁赋》中不乏讲究对仗的整句,但突破了声律句式方面严格限制的句子也不少。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如此,吸收了更多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的弊病,使赋文更显灵动。
二、主客问答,结构鲜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客问答是本篇赋文的特点之一,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赤壁赋》从第三段开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生的思索与感叹。客人由眼前的明月、山川,联想古今,联想自己,从而悲叹人生之短暂与渺小。第四段是苏子对客人的回答。一方面,作者扣住客人“羨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生发开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释如何洒脱地度过人生;另一方面,又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结构可谓贴切巧妙,清晰鲜明。 三、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篇赋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文章第一段重点写景,同时景中寓情。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心中无比舒畅。第二段转为重点抒情,感情由乐而悲,由此转入主客问答的部分。苏轼的人生哲学在这部分得到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如今看来,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出乎其外 苏东坡的魅力
关于苏轼,我们似乎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林语堂先生曾在《苏东坡传》中如此记叙:“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毫无疑问,苏轼身上散发出的魅力,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人都无法抗拒的。
一、年少成名天下知晓
古人寒窗苦读,往往是为了考取功名,苏轼亦是如此。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最终取得了礼部考试第二名,制举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身为考官的欧阳修这样形容他们父子三人在当时的影响:眉山是个距离京城西南数千里的遥远的地方,而苏氏父子一日之内就名动京师,文章遍传天下,后生学者争相效仿学习。苏轼用他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二、为官一方民心稳定
苏轼曾外任杭州担任通判,按宋官制,三年期满调任,他还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这样的经历前后约有八年时间。他是一个文坛高手,在地方行政工作方面,也有令人瞩目的业绩。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援救了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帮助当地百姓从根本上解除了黄河水患的威胁,使徐州安定,民心安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大难临头潇洒面对
在变法派和反对派对抗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苏轼仍旧敢说敢做,写了不少抨击新法、嘲弄新法人物的诗文。变法派最终在他的《湖州谢上表》中挖出能够罗织罪名的文字,此后,苏轼被捕,有了后来的“乌台诗案”。在被拘押了一百三十多天后,苏轼打点行装,去往黄州任职。当天夜里,乐观豁达的苏轼写下了如下诗句:“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面对酒杯,诗人觉得往事如梦,大难过后,何必再回想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此心态,何其洒脱!
在黄州期间,苏轼耕种庄稼,广交朋友,勤奋读书,撰写著作,尽可能地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在黄州赤壁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作品才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作品与人生经历中能感受到苏轼的多重魅力。他的多重魅力成就了其伟大的形象,他的伟大形象必将在读者心中永恒不朽。 同步训练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下列与“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何为其然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C.固一世之雄也 D.而今安在哉
3.以下对“之”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⑦/③④⑥/⑤ B.②⑦/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⑤
4.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际上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未陷入苦闷中。
B.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法,作者借客人的话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对应作者内心的积极与消极心态。
C.作者善于将抽象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D.作者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豪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