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平狮舞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 承发展千年之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目前梁平
狮舞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梁平狮舞的历史源流、表 演内容、发展变化与传承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保护建议$【关键词&梁平狮舞;保护;田野调查;“非遗”舞蹈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0)03-0014-09重庆市梁平区位于渝东北,距离重庆主城区约180公里,是国
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人文历史积淀厚重,于2019年被评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笔者从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三
次到梁平区进行实地考察,对梁平狮舞第四代传承人刘培福进行 访谈,并在当地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帮助下获取了大
量资料。共收集音频资料230分钟、视频资料160分钟,整理文献
资料5万余字,以及相关图片资料60余张。这些资料为梁平狮舞 的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梁平狮舞的历史源流关于狮舞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大月氏国收稿日期:2019-08-09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与数字化
保护研究\"(2018YBYS151);重庆大学重庆市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项目“重庆 '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CYS18070) *作者简介:张甲泽(1994-',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舞蹈史论 研究*14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向汉朝进贡了 一头金色狮子。使臣在觐见汉章帝时说:“如果有人能够将金狮驯服,今后大月 氏国将每年向汉王朝进贡% ”大月氏使者走后,汉廷先后选了 3人驯狮,均未成功。之后金狮被 人牵走喂养%金狮由于初到南方,对生活环境不适应,性情狂躁,张牙舞爪,最后不得不用乱棍
将金狮打死%负责喂养金狮的人将死去的金狮剥下皮,由兄弟两人装扮成金狮的模样在朝廷
表演,很多人信以为真。故事很快传入民间,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祈福辟邪、吉祥如意 的象征,便纷纷模仿狮子表演。狮舞就此流行开来。现在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多在庆祝
丰收、祭祀祈福等民俗活动中表演,“舞狮运动能够充分将传统佳节的群体性狂欢的特征体现 出来”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竞技性、功能性。白居易《西凉伎》诗:“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 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随着社会发展,狮舞表演活跃起来,不管是
“文狮”的温文尔雅,还是“武狮”的威武彪悍,都深受人们喜爱。梁平狮舞是流传于重庆梁平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在当地又称“高台狮舞”,由民
间狮舞发展而来。“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是当地人民群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鲜活体
现。”⑵梁平狮舞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切史料可考证%清代末期至20世纪中叶是梁平狮舞发 展的鼎盛时期,表演狮舞的民间组织“狮子会”①遍及重庆各乡镇,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据《梁
平县志》记载,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舞狮人有高都村的周云福、虎城镇的周国英、金带镇的邹代 坤、文化镇的薛子云。他们经常活跃在万州、忠县、大竹、达州、开江、开州等地演出%进入21世
纪,梁平狮舞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审美转变的影响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发展面临着困境。时至今 日,仅有新胜镇乐都村的刘培福狮舞班还偶尔在民间维持表演活动。所以,对梁平狮舞的传承 与保护迫在眉睫%二、梁平狮舞的表演内容梁平狮舞既有烘托喜庆气氛、愉悦人民群众的观赏性,“又有满足人们’驱邪祈福’传统意
识需求的社会功能”⑶,是祖先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狮舞的表演者以男性为
主,表演内容有惊、险、奇、绝、美的特点,可以分为“文狮子”与“武狮子”两种类型,包括六种套 路。第一套是以炫技为主的高难度动作,活动范围以地面或低空为主,有顶长凳、踩刀架、口中 吐火、钻火圈、鲤鱼打挺、空杯来酒等经典绝活,代表作品有《狮舞传奇》等。第二套为“仙人撷”, 狮子的 ,对 的 有较高的 求, 如下 、 、 、金冠等动作。第三套为“踩斗扣”(如图1所示),在传统狮舞表演基础之上融合武术、杂技演变 而来,是狮舞表演中的高潮部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方桌是“踩斗扣”表演的主要道具,每张
方桌的尺寸通常为(80-100)x(80-100)厘米。通常情况下,由两名舞狮演员在4至12张叠起
的方桌上面表演,呈现出“蜻蜓点水”(如图2所示)、“手头倒立”等造型,动作难度大,危险系
数高。第四套为“小幺妹儿喝酒”,由一头双人狮或一头单人狮加一个引狮者完成,多在喜事场 合表演。引狮者头戴“丑脸”的面具,手持烂蒲扇或“金元宝”逗狮,动作灵活多变,神态诙谐可
爱,有“狮子甩头”“狮子挠痒”“狮子打滚”“狮子舔毛”“狮子打瞌睡”“狮子摇尾巴”等经典动作 (如图3-图5)。第五套为“武松打虎”,由一头双人狮和一名武将共同完成,主要展现狮子的凶
猛和武将的阳刚之气,画面精彩,气氛热烈,是饮酒助兴必不可少的节目。第六套是“爬高竿”,15张甲泽.梁平狮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其中一人将长达6米的高竿垂直扛起,另一人在上面做出惊险的动作,图!踩斗扣 图2蜻蜓点水图3狮子挠痒
注:图3〜图5均由作者拍摄图4狮子打滚 图5狮子摇尾巴三、梁平狮舞的发展变化(一)表演场地方面梁平狮舞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演出场所。传承人刘
培福说:#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舞起。”舞狮子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表演场地具 有一定的灵活性,上至厅堂院坝,下到田间地头,可以根据演出的需要来自由决定。在民间流
传的“狮子进屋驱邪祈福,狮子进场消灾吉祥”的话语正是印证了这一特征。随着梁平狮舞的 自我完善,20世纪90年代开始登上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极大丰富了它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 促进了“泥土狮子”向“毛狮子”的转变。当今在梁平一带,狮舞表演已经成为“实景演出”的组
成部分,表演空间进一步扩大。从“院坝”到“舞台”再到“实景”表演场地的转变,使狮舞更加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命活力得到了加强。(二)道具方面舞狮子所用的道具是丰富的%在伴奏方面,有锣、钱、鼓等打击乐器(如图6〜图&),还有在 表演过程中所用的木耙、斧头、木剑、金元宝等(如图9〜图14)% #狮子”作为梁平狮舞的主要道
具,它的发展革新过程尤为奇妙,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形象的演变特征(如图15〜图 17)。据老艺人讲,梁平狮舞最初所用的道具是一张带有狮子形象的白纸,演出时用面糊将其 贴在表演者脸上。之后随着梁平狮舞的发展,出现了“竹笺狮子”②。“竹笺狮子”是将带有狮子
形象的白布粘贴在用竹笺编织成与脸型相似的道具上面,演出时表演者单手置于面前。发展
16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泥土狮子”。“泥土狮子”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用油彩勾画出逼真、有
神的狮子形象,但存在笨重、不灵巧的缺点。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毛狮
子”,艺术表现力与可观赏性大大提高,进一步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取向。每一种“狮子”的出现都 是梁平狮舞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改变的结果,这些改变有利于梁平狮舞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群
众的精神需求。图9丑脸(旧式) 图10丑脸(新式) 图11斧头图12木耙图13木剑图14金元宝图15竹笺狮子注:图6〜图17均由作者拍摄图16泥土狮子图17毛狮子17张甲泽.梁平狮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 梁平狮舞的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样式的动态延续,能够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条件并获得 人们的文化认同是它能够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⑷进入21世纪,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施行,引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更多重视。重庆市梁平区委、区政府结合当地的发展需求,对梁平狮舞做了很多挖 掘、抢救和传承工作,如拨专款培训学员,开展普及活动等。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梁平狮舞仍
然面临着生存问题#(一) 传承力量缺失当前梁平狮舞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第一,老艺人年事已高,身体健
康情况较差,亲近感和舞动能力降低,正在逐渐退出舞台,甚至有的艺人离世。一些高难度狮
舞动作面临着人亡艺绝的传承困境。第二,由于生活压力大,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对舞狮 表演的参与度越来越小,兴趣逐渐衰减,从之前三十多个乡镇都有的“狮舞班子”,到现在所剩
无几。第三,部分年轻人认为这种传统舞蹈是落后的文化,不了解,不关注,甚至嫌弃,造成青
少年舞狮队伍大大缩小,传承力量正出现断层的危机。第四,“由于舞狮有技巧,有难度,习练 过程艰苦,多数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去参与舞狮。第五,传承途径单一,目前只有乐都村的“刘 家班”偶尔进行舞狮表演活动#(二) 外来文化冲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舞狮活动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现在人们的生活 兴趣发生了改变#据了解,当今梁平一带人们的娱乐活动多为K歌、打麻将、广场舞、上网等#
虽然部分青少年喜欢跳舞,但他们的兴趣不在狮舞上,多喜欢跳街舞等流行舞③。此外,在多元
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强势”文化逐渐侵蚀“弱势”文化。梁平狮舞虽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但 由于创新力不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被强势文化侵蚀并发生变异,其原生性发展遭
到破坏#(三) 保护意识薄弱笔者访谈发现,目前对梁平狮舞的保护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一,基层文化机构对 狮舞发展的认识片面,资金投入不充足,存在着保护性破坏的弊端;同时,外在干预愈发严重,
急于求成,功利性强等问题表现突出。第二,“文旅结合”的动态开发薄弱,缺乏创新性的发展 策略,使梁平狮舞的传承失去了足够的生机与活力。第三,有关梁平狮舞的影像资料、文字资
料也没有相关部门去详细整理,专门的资源数据库建设有待加强。第四,关于梁平狮舞的教学 普及与学术研究相对薄弱,上级部门的关注程度不高。第五,当前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多为小学中, 的 (见表5)。上过 , 对 平狮舞的 与传 上 的 , 性不五、 梁平狮舞的保护对策梁平狮舞作为非遗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遵照《中18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表1梁平狮舞传承谱系表代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姓名周正培钟中峰生卒年住址备+不详1907年生(已故)安胜乡人师承关系不详外号“钟狮子”,H幼拜周正培为师学习高台狮舞表演安胜乡钟家B口人新胜镇乐都村人新胜镇乐都村人刘祥贵刘祥鹏1921年生(已故)HI拜钟中锋为师学习高台狮舞表演刘祥贵胞弟,自幼拜钟中锋为师学习高台狮舞表演不详不详1950年生1955年生1953年生1956年生1953 年生1962 年生1957 年生刘万明第四代新胜镇乐 都村人新胜镇乐都村2组人新胜镇乐都村2组人新胜镇乐都村 2 组人新胜镇乐都村 8 组人新胜镇乐都村 2 组人新胜镇乐 都村 2 组人不详自幼随父刘祥贵学习高台狮子表演至今7岁开始随父刘祥贵学习高台狮子表演至今刘培福刘培禄刘启福刘培先第五代刘发忠1962年随父刘祥贵学习高台狮子表演至今1962年随父刘祥鹏学习高台狮舞表演1962年拜刘培禄为师学习高台狮子表演至今自幼随t刘培福、刘培禄学习高台狮子表演刘培喜刘培华刘培寿新胜镇乐都村 2 组人新胜镇乐都村 2 组人在狮班中司职打击乐在狮班中司职打击乐在狮班中司职打击乐在狮班中司职打击乐从事氏间乐队经营1960年生1944年生刘飞植刘第代新胜镇五湖村5组人1947年生1987年生1998年生1956 年生家 新胜镇陈伟家新胜镇乐都村 2 组人王奇—一在校学生在外打工新胜镇金星村2组人注:梁平狮舞的传承谱系由于普查整理起步较晚,只能根据现健在的民间艺人口述,最多只能追溯到前五
代。故只能将调查了解到的最早的一!作为第一!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实现传承效应的最大化,做到开发
与利用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对梁平狮舞传承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一)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提升梁平狮舞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就是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使其能够完好保 存并长久延续的环境$ ”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当地政府应积极推动梁平狮舞
传承活动的开展,为其传承营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做到全方位、立体性的保护。1.多途径保护,重点保护传承人非遗舞蹈是一种口传身授的艺术形式,传承人是舞蹈技艺的承载者与发扬者。“基于’非 遗’保护制度而衍生的代表性传承人,由于个人生活与具象’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相勾连,深 刻地糅合了个人行动策略和社会政治期望。”⑺为此,应多途径保护传承人。第一,应建立梁平
狮舞专项保护资金,进一步完善经济扶持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将发展资金落实到传承 者本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激发其传承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培训中心,成立表演团队,重19张甲泽.梁平狮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点培养具有接替传承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继续寻找尚在民间的表演艺人,鼓励他们收徒,并 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第三,注重地方政府的文旅部门与梁平狮舞传承人的纽带作用,做到实
实在在的保护,确保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2. 开展“狮舞进校园”活动,增强教学特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是一支重要力量。”说可以将梁
平狮舞作为校本教材与体育课、舞蹈课相结合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并有计 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和科普工作。借助乐都乡小学、新胜镇小学,甚至走进初高中或高校,建立 梁平狮舞传承保护基地,聘请优秀民间艺人担任教师,定期开展师生培训活动,成立“狮舞表
演社团”,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将梁平狮舞表演纳入课间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对传 文化艺
的 , 能够 生 质, 他们 梁平舞狮的 , 培养 继承民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念呵。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是梁平狮舞能否持续发展的 关键所在。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加强梁平狮舞的学校传承力度%3. 综合考虑,科学传承,走出“重开发,轻保护”的误区第一, 面、 、整 在民 的 资 , 的 、 、 ,并建设梁平狮舞文化展览馆、博物馆,向大众普及梁平狮舞知识%第二,将史册中的文字、 图片、视频等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同时注意次生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建立梁平狮舞资源
数据库%第三,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保护队伍,对梁平狮舞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一个全面的 认识和了解,大胆谋略与策划,并不断提高梁平狮舞的社会影响力,动员社区、企业单位、
组织机构等参与其中,确保传承力量的持续性与综合性%第四,根据梁平狮舞的艺术特点
和发展规律,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保障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 对梁平狮舞传承的监管,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形成“政府倡导,人民主动”的非遗保护新
格局%(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加强宣传与推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梁平狮舞要想发扬光大,就要树立
长远的发展目标,加强宣传与推广,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不断提 高自身的影响力%1. 努力实现“文旅结合”的发展策略“舞狮文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突出的观赏性、表演性和娱乐
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⑷梁平狮舞应与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合作,打
造集影视、旅游、工艺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创意文化衍生产品,充分发掘梁平狮 舞的商业价值,促进梁平狮舞的转型与升级,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 增强梁平狮舞的“造血功能”,提高自身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第一,每年举办1至2个“梁平狮舞文化主题日”活动,如展览、座谈会、专家讲座等。第 二,借助民俗、娱乐等活动开展1至2次大中型“梁平狮舞会演”,倡导全民参与,做好舆论宣 传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展高规格的跨区域交流活动,让梁平狮舞文化更
紧密地融入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第三,开展梁平狮舞“人人舞”主题活动,通过现场教
20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学、科普知识、比舞竞技等激发人们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梁平狮舞传承的队伍中。 第四,利用“文化+”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宣传形式和载体,增强创新意识,顺应时代潮流,发 挥好媒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优势[11]。比如,将关于梁平狮舞的素材搬上荧屏,并利用新媒体定
期推送有关梁平狮舞表演的信息等。在镇场或街头建造“梁平狮舞文化墙”,让梁平狮舞文化 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展现梁平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对梁平狮舞文化的宣
传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3.继承与创新并举,让梁平狮舞久传不息“对’非遗’来说一成不变的保护只是一种理想,它既不切实际,也不符合文化演化的规
律,文化创新才是保护非遗的根本出路。”阴第一,在原有的表演程式之上融合现代表演技法, 借助科技手段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创新,从而丰富梁平狮舞的表演方式,不断推出满足当今社 会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梁平狮舞作品,使梁平狮舞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第二,聘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专业舞蹈人才实地指导,充分利用文化馆、科研机构、高校等平台 开展学术交流,并制定相应的梁平狮舞教材与读本,在条件成熟时发表相关的理论成果或主 持开展项目研究,努力构建梁平狮舞理论研究体系。六、结语梁平狮舞既有狮舞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充分体现了重庆梁平人民的性格和审美取向。梁
平狮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进入后申遗时期,我
们应对梁平狮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势利导地激发梁平狮舞传承主体的内在动 力,遵循梁平狮舞自身的发展规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让梁平狮舞薪火相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注释:① \"狮子会”多由民间贫苦农民组班,一般有10~12人,表演人员4~10人,打击乐演奏人员3~5人,人员相对
稳定$② “KL狮子”的大小: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 一般用毛笔X墨汁在编织好MKL上面勾b出狮子的形
象,条件允许时可用彩色装O$报道人:梁平狮舞第st传承人刘培福(市级)、刘培禄(区级)$访谈时间:
2018 年 5 月 18 H $③ 报道人:舞狮队成员李小明(18岁)、钟戴芸(47岁)、刘贵贤(63岁)$访谈时间:2019年10月16 H $参考文献:[1]
參定樟.中国传统文化对舞狮运动的影响研究[J],武术研究,2020(1):119-121.[2] [3] [4] [5]
沈轶.非遗视野下广东佛山\"醒狮\"舞的现状观察[J],长治学院学报,2017(6):38-40.朱增鑫.探析舞狮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J],武术研究,2019(1):105-107.胡惠林,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4):19-25.靳博远.河南省狮舞的传承困境和出路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4):78-82.[6] 郝翔.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咸阳民间社火生存空间的保护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7] 谢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t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制度反射性影响研究——基于花瑶挑花传承人FTM
21张甲泽.梁平狮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活史的调查[J].民族艺术,2015(6):72-77.[8] 宇亭,赵岷•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塔狮舞[J],武术研究,2017(7):113-116.[9]
荆洁•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上海手狮舞为例[J].福建体育科技,
2013(2):9-12.[10] [11]
陈雪梅,郭振新,陈金婵•云浮舞狮文化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9( 7) : 19-21.刘希坤,崔苗苗,杨刚•“文化自信”背景下布依族高台狮灯舞传承的困境与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 报,2020(1):12—15.[12] 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宜昌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刘德培和刘德方
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02.责任编辑:穆刚,王茂建Research on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ng
Ping Lion DanceZHANG Jiaze(College of ArtChongqing University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 Liang Ping Lion Dance, as the object of Non-legacyprotection, is a comprehensive folk art integrating
“, ” , )traditional dance, traditional acrobatics, and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With its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 it has been
inherited for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literary value. At the beginning of 21th century, due to exter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the living space of Liang Ping Lion Dance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even faces the danger of extinction. In 2012, it was awarded the third batch of representative proje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ongqing.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this study deepl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status of Liang Ping Lion Dance,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Liang Ping Lion Dance protection fieldwork ; ; ; “Non-legacydance”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