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8.1概述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补给 含水层 获得水量 径流 失去水量 排泄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消耗并重新分布能量,保持不断流动和循环交替。
地下水通过补给与排泄,获得与消耗并重新分布可溶气体及盐量,更新溶滤能力。 地下水通过补给和排泄,保持不断流动循环支撑有关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行。
8.2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
大气降水 地表水 凝结水 其它含水层等 农田灌溉 水库渗透 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补给源 补给研究 补给条件 补给量 人为补给 1. 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1
包气带截留的水量,用于补足降水间歇期由于蒸散造成的水分亏缺。
一次降水过程,除去植被截留以及包气带截留外,大气降水量最终转化为3部分:地表径流量、蒸散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图8.1)。
一次降水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图8.2)。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
v→K)(P48,公式6.11;P72,图8.3),累积入渗量。
2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 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 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 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x=pD∆S
式中:qx––––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p––––年降水总量; D––––地表径流量;
∆S–––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水柱。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
降水入渗系数()––––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qp (小数或%表示) p式中:α为入渗系数,无因次;qP为年降水单位面积补给地下水量,mm;P为年降水量,mm。
一般 =0.2 0.4。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p·F·1000 (注意单位统一,p:mm/a,F:km2,Q:m3/a)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年降水量大小:雨量大,大;雨量小,小;
② 降水强度及其时间分布: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
原,一次降水<10mm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大,有利于入渗;K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6m,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1)平原区:
①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入渗系数法):
Q=p·α· F ·1000
式中:Q––––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m3/a);
3
p––––年降水量(mm); α––––入渗系数(无量纲); F––––补给面积(km2)。 ② 河水补给量:
a 达西定律:qx=KAI; b 断面测流:qx=Q上Q下。 2)的确定
① 地中渗透仪(或蒸渗仪:lysimeter,P69,图7–8):测定入渗到地下水的水量来计算α。
② 潜水位变幅(埋藏较浅):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h,来计算α:
qxh XX3)山区:
由于山区“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较复杂,分别区分大气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往往较困难,所以常常将大气降水补给量和地表水补给量统一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量来考虑––––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山区,一般: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的排泄量: 山区入渗系数α的计算:
Qfp1000
式中:Q––––年地下水排泄量(≈ 补给量)(m3/a);
f––––汇水面积(km2); p––––年降水量(mm/a)。 3.地表水
4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②两者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x=KAI;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x=Q上Q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 补给特点:
潜水: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接受补给; 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面积上接受补给。 4.凝结水的补给
气温下降:气态水→液态水→凝结水。
对于高山、沙漠及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一定意义。 5.地下水人工补给
① 农田灌溉
灌溉回归水––––灌溉渗漏补给含水层的水称之为灌溉回归水。 ② 人工补给地下水
6.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补给)
1)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弱透水层,且有水头差时,水头较高的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形成→越流。
越流(leakance)––––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 2)隔水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补给。
5
潜水 M K
承压水3)越流量的大小用Darcy定律计算:
VKHAHB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水流体积––––通量) M式中:V––––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m/d);
K––––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HA––––含水层A的水头(m); HB––––含水层B的水头(m); M––––弱透水层的厚度(m)。
则,通过整个越流层的水量(m3/d):Q=V·。
由此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越流量愈大。
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z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个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往往比水平流动大2~3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量往往大于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
与含水层的过水断面(侧向)相比较,由于弱透水层分布面积(水平)大,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排泄––––饱水带减少水量的过程。
泉 向地表水泄流 蒸发、蒸腾 越流排泄 人工排泄 抽水(开采) 坑道排水等 排泄研究 1.泉(spring)
6
8.3 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去路(方式) 排泄条件 排泄量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 泉的分类:
1)按含水层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符号(尾巴上升): 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补给。符号(尾巴不上升): 2)按出露原因(进一步分,P75图7–17):
例子,泉城济南:
在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泉群。
O石灰岩呈一单斜构造(强含水层),下伏地层为Є(相对隔水层),大气降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顺O石灰岩倾斜方向运动,遇岩浆岩(隔水层)受阻,溢出地表成泉。如著名的趵突泉等。
2.泄流(discharge flow)(向河流排泄)
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通过对河流流量过程线的分割→地下水泄流量。
关于分割流量过程线,更多的例子可参考有关《水文学》方面的著作。 3.蒸发(evaporationE)
7
涨水点 落水点
干旱气候条件下,地势低平的平原与盆地,蒸发→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潜水的蒸发。 1)土壤水的蒸发:不直接消耗饱水带的水,但影响饱水带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潜水的蒸发:
紧接潜水面存在支持毛细水带,潜水沿潜水面不断上升(以毛细方式),然后由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向大气蒸发(潜水埋藏浅的条件下)。
水分沿毛细带不断蒸发,盐分浓集于地表(土壤积盐),降水时,盐分淋洗,返回潜水(土壤脱盐),当积盐量>脱盐量时→土壤盐渍化。
强烈蒸发条件下→地下水浓缩盐化。
不合理的灌溉,使潜水面抬升,原先没有盐渍化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 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
① 气候:愈干燥,蒸发量愈大(定量:蒸发量E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式);
② 潜水面埋深:埋深小,E大;埋深大,E小(E=0,极限地下水埋深)(定量:E与埋深的关系,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③ 岩性:
砂:毛细上升高度小(不利于蒸发); 粘土:毛细上升速度太慢(不利于蒸发);
亚砂土、粉砂土:毛细上升高度较大,速度快→蒸发强烈。
4.蒸腾(transpirationT)
叶面蒸发––––蒸腾。
根系吸收水分→叶面蒸发。
生产1kg小麦,需耗水1200 ~ 1300kg。
实际工作中:土面蒸发量E、植物蒸腾量T,常常作为一个量来计算,称为腾发量ET(evapotranspiration)或蒸散量。
具体计算ET的方法:可参阅有关《农业气象》方面的著作。 5.人工排泄
用井孔开采地下水、矿坑疏干、开发地下空间排水、农田排水等,都属于地下水人工排泄。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工农业发达地区,大强度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导致河流基流消减甚至断流,损害生态环境,引起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
8
水量:增加 地下水的补给 水质: ① 低矿化水的补给→地下水淡化 ② 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地下水污染 ③ 沿海地区:过量开采淡水→咸水入侵 地下水的排泄 ① 径流排泄:泉、泄流等方式→盐随水走(排水的同时排盐) →地下水淡化 ② 蒸发排泄:水走盐留(只排水,不排盐),TDS增高 8.4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和排泄
常见的含水层(含水系统)之间水力联系的方式有:含水层之间通过叠合接触部分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a,b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导水断裂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c所示;含水层之间通过穿越其间的井孔发生补给(排泄),如图8.14d所示;含水系统内部通过弱透
9
水层越流而形成统一水力联系(图8.14e)。
松散沉积物中,通过粘性土弱透水层越流,沟通砂砾含水层,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松散沉积物含水系统中,通过含水层顺层输运的水量,往往没有经由弱透水层的越流量大。
思考题
1. 地下水补给? 2. 凝结作用? 3. 地下水排泄? 4. 泉? 5. 上升泉? 6. 下降泉?
7. 侵蚀(下降)泉? 8. 接触泉? 9. 溢流泉? 10. 断层泉? 11. 接触带泉? 12. 地下水的泄流?
13. 试解释图8.3所示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14. 利用定水位埋深的地中蒸渗仪求取降水入渗系数时,可能产生哪些误差?原因是什么? 15. 降水分别以活塞式或捷径式入渗时,对地下水补给有何不同? 16. 平原中微小的地形起伏,对于降水补给地下水有何影响? 17. 试分析地下水径流条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盐化的影响。 18. 湿润平原区的潜水同样存在蒸发消耗,为什么水土不会盐化? 19. 试分析图8.14中影响含水层之间补给(排泄)量的因素。
20.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 的重要环节。 21. 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 、 与 。
22. 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 、 、 、 。 23.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 、 以及专门性
的 。
24. 松散沉积物中大气降水的入渗有两种方式: 、 。 25.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 、 。
26. 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 、 和 。 27.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 、 、 、
和 。
28. 由于地表水归根结底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 的多少决定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
的多少。
29. 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 、 与 等。
30.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 、 、 、 、
。
31.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 及 两大类。 32. 根据泉的
33. 成因,下降泉可分为 、 与 。
10
34. 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 、 与 。
35. 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 、 、 及 。
36. 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 和 两大类。 37. 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38. 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二者有什么不同? 39. 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40. 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定量计算方法?
41.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在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42.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补给来源。从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二者有什么不同? 43. 地下水开采后,由于水位的下降,其补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4. 潜水、承压水接受补给的特点?
45. 平原区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方法? 46. 山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补给量?
47. 为什么平原区计算含水层的补给量时,越流量往往不容忽视?
48. 含水层之间进行水量交换时,必须具有水力联系,常见的联系形式有哪几种? 49.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50. 简述泉的分类?
5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的水质是如何影响的? 52.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3. 影响河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4. 如何确定地下水的泄流量?
55. 平原区确定入渗系数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各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56. 画图说明泉的分类?
57. 影响地下水蒸发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58. 水位埋藏浅的平原或盆地,潜水蒸发会产生什么结果?
59. 有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100米,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80米,两含
水层之间有一层10米厚的弱透水层,其垂向渗透系数为0.00l米/天,试计算单位时间、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
60. 一潜水含水层,潜水位为80米,其下部有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头为70米,两含水层
之间有一层5米厚的弱透水层,测得单位水平面积上的越流量为0.01立方米/天,试计算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 61.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