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岩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7年第11期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境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差,学生思维也就无法调动,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其实正如说书人那样必须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因势利导巧设情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导语作为开门砖至关重要。好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因素以及环境巧妙引入。
1.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体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如学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时这样导入:伟大的毛主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大气磅礴的诗篇,如我们所学习过的《沁园春·雪》,被他笔下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美景所陶醉,更被伟人涵盖天地、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见识过毛主席伟人情怀,我们今天再来更全面的了解他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满怀悲痛写就的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通过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们学习新课的高昂热情。
2.引用古诗名言导入。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离别的佳篇名句。如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中写道: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尽了离别的黯然销魂。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合理,又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邀约他们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钻入诗人火热的内心去体验最真挚的情感。
3.利用歌曲导入。中学生正是对各种新知识接受最快的时候,利用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接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刘和刚的《父亲》以及筷子兄弟的《父亲》。三首歌中对父母的深切感恩
让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教学都应以生活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现在的孩子没有感受过,他就无法对作者当时的生活产生认同感。教学中,由于我们地处平原,身处洪泽湖边缘,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游玩湿地公园时的乘船经历,并让部分学生从家里带来成熟的豌豆,和孩子们边上课边煮豆,让学生在豆香中走进文本世界,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文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它是语言和美的结合。但许多美好的东西是通过比较抽象,生硬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如果用传统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老师会感觉枯涩,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感觉吃力。这样在失去兴趣的前提下,向学生索要效果,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会轻易改变这种局面。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多种感官,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来接收信息,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达到激发兴趣、热情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适应的情境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性”作用。好的情境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