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为此,各地积极探索前行,以全面覆盖提升整体实效,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效地提升了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这里,就结合宝应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一些阐述。
自xx年实施“六五”普法以来,宝应县以繁荣法治文化为引领,以“六个全面”构建“大普法”格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建立健全“四项机制”:一是自学机制。明确六类重点人员学法以自学为主,分别列出学习方案,明确内容、时间、目标等,统一配发相应普法教材,为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配发学法笔记本,并适时组织检查评比。二是培训机制。县每年对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法制副校长、普法骨干进展轮训;各部门、各镇区利用举办业务培训班、冬训班等时机,对相关人员进展法律知识培训;在校生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宣誓、法律知识竞赛、夏令营等渠道普法;企业员工、农民、流动人口利用职工之家、村(市)民之家、普法工作站等阵地普法。三是考核机制。做到培训必考、职务晋升必考、年度检查必考。尤其是将村、社区主要领导纳入公务员考核范围。四是奖惩机制。明确凡学法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参评先进,不得给予综合类表彰;凡普法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与个人作为先进典型培植、宣扬、表彰、奖励。
努力营造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牵头部门整体联动、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的良好气氛。县委组织部通过中心组学法、任前考法、讲座
释法、培训授法、年度述法等渠道,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的自觉性。人社局通过明确学习内容、时限、方式、要求,组织培训、年度考核等途径促进公职人员学法。教育局协调相关部门选优配强法制副校长、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与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在校生的法治意识。经信委主要是制定企业学法方案、扎实推进“法企合作”、组织法律知识考试与竞赛等,促进员工学法常态化、骨干培训化。农工办协调相关部门,在全县281个村(社区)开展普法“接力棒”活动;全力推进“一村一法律参谋”、等,促进决策民主化、管理标准化、开展特色化。公安局发挥“荷乡驿站”(汽车站)主旋律、输出人员法律学校主阵地、输入人口职工之家主课堂等优势,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扩大普法覆盖面。
在全市率先建成近千平方米的“宝应县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在工作日向公众开放,现已接待县内外参观团88批次,累计15000余人次;以铁桥千米法治文化长廊、水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望直港法治文化广场、金湾法治大道等为标志,全县镇(区)、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立整体推进,各具特色;以“农家书屋”为依托,设立法律图书架,不断丰富了广阔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村、社区有效发挥法律学校的作用,使普法有方案、有师资、有场所、有制度、有痕迹;以水法治宣传中心、县广电总台法治文化角、东升村法治文化站为示范,“313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以创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基层民主法治建立的成果得到稳固与扩大。至目前,全县法治文化阵地建成率镇级87%、村(社区)64%,其中有3个获得市级“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命名;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73个(其中国家级1个),创立率26%。
宝应电视台《法制纵横》栏目,每月一档,每档15分钟;宝应电台《法治在线》栏目,每周一档,每档40分钟;《宝应日报》《普法之窗》专版,每月一版;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开设法制宣传专栏;各单位在自身网站设置普法网页;有条件的机关部门、村(社区)开通微博。各类媒体栏目均组织政法与行政执法部门参与,突出以案释法等,方便广阔公众学法,促进内部互动与对外交流。 先后举办全县“地税杯”法治书画摄影作品比赛,共收到1500余幅作品,在县城闹市区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和获奖作品展览,专设了“宝应县法治文化成果展览厅”,在工作日对外开放;开展学法用法征文活动,共征集各类作品186篇,编印了《宝应县学法用法征文集》,召开了“全县学法用法经历交流会”;精心组织全县法治文艺节目调演活动,共创作和排练了68个节目,获奖作品集中汇报演出,并启动“法治文艺大篷车基层行”巡演活动;组织报送的法制宣传公益广告获省播送类一等奖;围绕“崇尚法治,建立名城,共享和谐”主题,精心筹划了广场法治文化系列活动,尤其是重点创作并演出的歌舞《法治宝应之歌》、诗朗诵《责任与承诺》、20米《法治书法长卷》等赢得了广阔市民及前来观摩的市县领导的一致赞誉;开展了“三十佳”(十佳法治先进人物、十佳法治征文、十佳法治好新闻)评选活动。
组建“百人普法讲师团”,定期赴基层开展宣讲活动;明确各村(社区)主要领导、各部门、单位法制科长为普法工作联络员;根据自愿报名、基层推荐、县法宣办确定的程序,在“五老”、大学生、社会各界人士中选择500人,组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常年活泼在城乡,尤其是“三和调解工作室”被列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全市乃至全省获得好评,流动法治辅导站作为市级法治文化
建立创新工程,享誉县内外;组建30人参加的“市民普法观察团”,定期开展观察、监视、普法活动。
纵观各地法制宣传“全覆盖”的实践,固然可喜之多,但制约的瓶颈因素确不容无视。主要表达于“四缺”: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法治促开展、法治促和谐的内涵不能全面把握,认为法制宣传是软指标,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往往是组织学法没方案、参与学法没时间、履职依法没习惯、听取汇报没必要、上级考核嫌麻烦、名次推责任,出了问题才懊悔;有自己署名的学法笔记本的填写还有找别人代劳现象;什么将普法工作与经济工作、职能工作同方案、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只是嘴上功夫,说说而已。
实践中,普法工作只是相关领导提要求,主管部门忙筹划,牵头部门在顺势,成员单位有配合,其他部门多观望。部署工作时,往往是单位领导签字了、职能部门收阅了、详细落实没戏了、上级检查应付了,实际效果落空了。结果是整合资源被理想化,详细操作显单一化。
不少单位是自我感觉良好,争先进位的意识不强,不多。应该说,法治文化阵地的覆盖面、普法手段的多样化、基层创立的实效性根本上是让人欣慰的,但拿到全市或全省乃至全国的范围去比较,就显得黯然失色了,结果只能是特色不特,亮点不亮。 法制宣传队伍的类别、数量是不少,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却不容乐观,尤其是缺乏资深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如举方法制讲座或培训班时真正能够系统授课,且被听众接纳的人才不多,往往需要借外地法律专家、学者的助力才能到达预期效果;法治文化作品的创
作与演示的人才也是令人堪忧,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重大法制宣传工程的推进、活动的筹划人才更是稀少。
依据省市的,各地普法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保障,按照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纳入预算,且足额拨付。实际上经济欠兴旺或地区能够兑现的可能是寥寥无几,给出的理由根本都是部门经费已实行综合预算,普法经费应该包含其中,普法主管部门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缺乏;乡镇、部门普法经费一般都是实报实销制度,且控制很严,导致美好的愿望难以变为现实。
温故而知新。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法制宣传要真正实现全覆盖,到达预期效果,必须理清因地制宜的思路,激活攻坚克难的勇气,把好务实奋进的节奏。详细落实于“五突破”:
不厌其烦地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汇报普法工作,借助人大、政协、政法委的力量,同时以一流的成效赢得理解与支持,把各级领导的认识统一到依法治国方略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上来,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同心协力想事、扎扎实实做事、锲而不舍做成事的气氛。
创设载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载体,使其功能发挥最大化。在现有载体正常运作的根底上,在二年内实现载体县级扩容升级;镇级创立100%、升级40%;机关创设100%、升级30%;村(社区)创设100%、升级20%;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法治文化工程。
精心筹划大型法制宣传活动,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创立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根底;优先培植先进
典型群体,进一步传递正能量;有效发挥媒体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面。努力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普法推进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重点对象牵头部门作用,按照“点上培优、线上培强、面上培多”的思路,开阔培育本地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视野和路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畅通渠道培人才,千方百计留人才,不断适应法制宣传全覆盖的需求。 同级财政应按照上级的规定足额纳入年度预算,不开空头支票,不搞临时虚假应付。上级党委政府、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催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同时,畅通资金筹集渠道,吸纳社会上的经济实体和有识之士为普法工作出资出力,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设立法制宣传教育基金,在满足整体推进需求的同时,全力打造特色亮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