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04月/13日/第003版/
正确对待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殷乐
当前,娱乐因素已经或深或浅地渗透在不同媒体各种类型的新闻中。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尽管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Media新闻服务华盛顿局,对16家主要新闻媒体1977~997年间的6020个新闻报道进行的分析显示:超过55%的报道集中于生活方式与态度、名人娱乐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加之海外传播观念、电视节目的影响等,整体社会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使惯常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结构都开始发生细水涓流的变化,开始关注着生活的更多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从中央到地方,蜂拥而上了大
以及对受众有用的题目,还有23%的报道集中于犯罪和困难的审判案。只有8%的报道集中于教育、经济、国际事务、军事、国家安全、政治或社会福利问题。其新闻报道重点的最大变化,是有关丑闻的报道数量明显上升,从1977年的仅0.5%上升到1987年的17%和1997年的15%,成为过去20年间新闻报道集中关注的题目。对于受众而言,无论是对生活方式的报道,还是对丑闻的揭露都意味着娱乐性的增强。连以国际报道为主的CNN,也减少了国际新闻和硬新闻,增加了娱乐性质的新闻访谈节目,增加软新闻含量。
在英国,BBC将许多探讨政治社会时事宗教国际问题的“严肃”节目从一台移到二台,从黄金时段移到半夜三更,把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9点整的晚间新闻移到10点,以便利用8点到10点间的最佳收视时间播放受众影视剧、娱乐游戏节目。
港台传媒一贯有在新闻中渗透娱乐因素的传统。上世纪末,香港电视界索性直接让艺人播报新闻,虽引发巨大震撼,但男女艺人依然在黄金时段稳稳当当坐在《七点半新闻》主播之位,而且收视率直线攀升,
就我国内地来看,这一娱乐化倾向的体现
量的民生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类别亮相,传统的政经文教新闻也呈现出更活跃的面貌,报道方式也更为多样化。
这种娱乐化倾向是新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是对人的天性的满足,人们不仅有对信息的需求,还有对娱乐,特别是情绪上和感官上的需求。调查发现,欣赏娱乐与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中国受众对电视的两大首选需求。在任何一个政治事件爆发的时候,人们都不会忽略种种传闻和细节,也就是报刊将其称之为“花絮”的那部分素材,没有花絮,正在进行的事件就少了真实事件所都有的毛糙感和亲近感。为什么要跟拍?就是因为受众不满足于对活生生的事件、水灵灵的人物的严丝合缝的标准化呈现;跟拍是什么?就是要你的原生态,要你活生生的感觉。无论是拿机器的人还是紧盯着屏幕的人,期待的都是镜头前松懈一刻,跟拍只是手段,对真实、对生活原生态的追求,给受众一种深刻的体验才是最终的目的。可以说,新闻中娱乐性的细节所抓住的眼神要远远超过无数个常规场合刻板严肃的报道,受众更容易被那些影响个人感受的细节所打动。这一倾向也是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时代在变,受众在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在缺乏新闻的年代里,人们很珍惜获得的每一点新闻,由匮乏而导致敬畏,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权力,而这种新闻权力化的发展又反向促使新闻将自己端了起来,字正腔圆,中气十足,威严肃穆。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深入发展,媒介的增加,传播新闻的渠道日益增多,观众对新闻的理解,也已经从传统的消息延伸到了更广泛的纪实节目,可以由著名主持人主持,可以有更多的可看性。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之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意味着要不断推出新的节目模式,意味着要改变新闻制作的风格。市场经济的逻辑开始进入新闻信息的采集、分配、传输中,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带来的海量新闻信息也对新闻产品的结构和制作方式起了一个推动作用,使许多传统的新闻报道很自然地转向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渗透进一些娱乐色彩。
目前,很多论者在论及新闻的娱乐性倾向时,采用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推理态度,将新闻的质量与娱乐,与收视率对立,由此导致了两种态度:一是对娱乐的鄙弃和抗拒;二是在激烈竞争之下踏上了娱乐的不归路。这两种极端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对新闻本质以及人们对娱乐需求的深层原因的理解偏差导致的。的确,新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新闻不仅要满足受众想知道的事情,更要告诉受众应该知道些什么。在以娱乐为目的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确会带来种种不良结果,不仅影响人们对其文化品格、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很快就可能会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发生偏离。但这不意味着对新闻认识的刻板、僵化,也不意味着新闻质量和收视率的不兼容。
首先,新闻与娱乐因素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新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新闻有着不同的诉求重点和意图,对于某些层面的新闻来说,娱乐是其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其次,新闻质量与收视率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如果将质量与收视率对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将传播者与受众对立,并将受众置于一个庸俗、无知、没有理性需求的位置上。这显然是一个不成立的论断。
新闻质量及收视率的高低区别不在其硬与软,而在于其是否包含了多种能触动人的深层情感的因素,能给受众一种深刻体验的,也能拥有高收视率,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朝日电视台久米宏原是烹调节目主持人,他开创了一种活泼的新闻报道风格,其主持的新闻杂志《新闻站》,广告收入占到全合总收入的90%以上。而德国的新闻报道节目经常是严肃和庄重,其偏爱的主题多涉及政治和商情方面,少有个人轶事和地方趣闻,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55%的成年人十分注意收看德国的电视新闻节
目。我国也不乏其例。例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收视率长期居前位,并一直呈上升势头。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等节目,提出强调大道理从小道理入手,选择最普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展示真情实感,其节目收视率节节上升,曾有广告商出资300万元,买下了该节目全年的广告时段。
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是什么,并在节目的品味、社会责任感上把握好度,在千方百计地吸引最大数量受众的同时,保持新闻质量和道德的高标准。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