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备课带反思

2022-12-15 来源:星星旅游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万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平行和相交,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使用计算器。本册的除法教学是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两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会用综合算式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能进行简单运算。认识亿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3、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4、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答应用题,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有用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其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先列表分析,在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7、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唯物

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1、观察物体。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关键

1、通过“精讲巧练”,使学生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2、通过分析并改变条件和问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口算、简便运算练习卡片,小黑板。

教学进度:

1、万以上数的认识…………………………………… 10课时

2、计算器……………………………………… 2课时 3、三位数乘两位数……………………………… 16课时

4、平行和相交…………………………… 4课时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1课时 6、统计………………………… 5课时

7、整理与复习…………………………… 4课时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学知识目标:

认识万以上的数,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求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情感目标:

会小组讨论交流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万亿的为单位的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及用具:

课件演示。 课时划分

1. 计数单位及数的读法。(2课时) 2.数的写法。(2课时) 3.数的大小比较及改写。(2课时) 4.求近似数。(2课时) 5.数字编码。(2课时) 机动时间:1课时

第1课时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学具的选择:记数算盘 教学过程 活动一:铺垫孕伏 1.口答: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408,2160,11900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活动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信息窗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 师随意板书

(2)看了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大数的认识 2.新授:

(1)感受10万究竟有多少 你好知道生活当中有那些大数

(2)10万到底有多大?我们来数一数 用计数器

(3) 个、十、百、千、万、十万、象这样表示数大小的单位叫记数单位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 数吗?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教师板书: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数位顺序表,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活动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自主探索知识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课堂上所有的数都来源于学生。学生自主呈现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进行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总结读数的方法,学习过程扎实有效.

不足:学生对中间的0只读一个,末尾的不读的概念了解的不够透彻,应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

第2课时万以上的数的读法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大数的读法练习 学习目标

1.巩固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学具的选择:记数算盘 活动一: 复习数位顺序表 活动二:

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②

,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学生试读 2460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活动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 3004和 340和 3040和. 2.判断:

(1) 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 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 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活动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做课本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授知识巩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不足:个别学生对万以上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还需课下进行个别辅导。

第3 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人口知多少——万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

(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

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 学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看信息窗 活动二 复习导入

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成下表(在黑板的一侧):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万以上的数。 300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活动三

教学万以内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万以上数的写法。 之前,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都很棒,现在敢不敢试着来解决你观察信息窗所提出的问题呢?

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写出:九千零七十九万三千一百 教师给出它们的正确写法。 师提问:

(1)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3)写数与读数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口答:

①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几位数? ②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几位数?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位呢? 2.拓展练习

脱离数位顺序表,写出下面各数。

三十万四千 六十七万零三百二十 一千零四万 三千五百万零三百七十 五千三百四十万七千 活动五

师: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万以上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万一上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内容。第二层次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放手先让学生试写,订正时,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法规则,并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读法和写法的不同。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再脱离数位顺序表写,最后进行听写。要

求学生根据要写的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来确定是个几位数,并把写出来的数读一遍来进行检验,确保写数的正确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课时 万以上数的写法练习

【教学内容】人口知多少——万以上数的写法练习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

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 学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数位顺序表 活动二 复习

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成下表(在黑板的一侧):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万以上的数。 300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活动三:第8页 4.在练习本上写数. 5.口算 6.填空

第3题分别写出书的组成,并说明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活动四: 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万以上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万一上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再脱离数位顺序表写,最后进行听写。要求学生根据要写的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来确定是个几位数,并把写出来的数读一遍来进行检验,确保写数的正确性。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5课时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第11-12页 教学目的:

1、会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出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通过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体会改写后的-简捷性。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学过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 1010 601 564 687 678

师: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真了不起。那你们想不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呢?

活动二: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3,你都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

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交流? 活动三:

师: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你能试着比较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比较方法。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方法交流给同学们听听

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很好,表现很不错。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活动四:

师:同学们能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谁能说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的? 从这两个问题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五:

师:你能读出我国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吗?

那我们能不能把这样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呢? 那怎样改写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回答的很好。

又怎样改写呢?

师:改写后,你有什么体会?

活动六:

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的吗? 第四题:万、亿的改写

活动七:

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教学反思:

1、改变材料呈现方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只要有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就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应该是成功的。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2、改变材料呈现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让主题情景贯穿始终,正是尊重了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这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我把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得轻松自由。人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第6课时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第11~12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复习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体会改写后的-简捷性。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 改写\\比较大小 活动二:练习

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第三题

第四题: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第五题口算 第7题排列大小 教学反思:

1、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比较万以上数的方法。学生自己解决容易的练习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自己找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7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科书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我们班有56名同学,有30名女生,26名男生。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说的这些数字准确吗?

老师这儿还有一组数据,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信息窗4)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师: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

活动二:

师:同学们了解了近似数的意义,那11030精确到万位是多少?精确到亿位是多少?

你能试着做做吗?

师:小组交流你的想法,其他同学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

师:求近似数的正确表达方法要用“≈”号如: 11030≈10000=1万 ≈=2亿

你能说说理由吗?

活动三:

师:你能把34108和95820精确到万位吗? 能说出你的想法吗?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能把精确到十万位吗? 师总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师:同学们知道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呢?

活动四:

师:同学们想不想验证自己掌握的怎么样? 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活动五:

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按照惯例出示例题,进行示范、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媒体,让学生进行自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我在课前通过设问:“来认识书本上介绍的另外一种数”,激发学生乐于看书的兴趣。通过自学,学生掌握了近似数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然后,再次利用书本,让学生看书自学四舍五入法。并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跟同桌交流,然后说给全班小朋友听。数学教学过程伴随着数学交流的过程。课上,我除了让学生自学,与教材进行交流外,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最后,利用书本,让学生自学近似数的应用。整堂课,教师只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从头到尾,利用数学书开展学习。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主动。但在自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问题该如何设计;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而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看一遍。

第8课时 近似数练习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科书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 1、基本练习。

(1)、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近似数。 67、93、715、482、1738、8264

(2)、《小学生数学辞典》有694页,接近( )页。 (3)、本校参加假日活动的约有( )人,实际有1128人。 2、提高练习

(1)、省略5497十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 ); 省略5497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 );

(2)、省略3□78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3000,□可能是( ); 省略3□78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4000,□可能是( )。 (3)、□□2≈300,最大是□□2,最小是□□2。 课堂总结,课后实践。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数学教学过程伴随着数学交流的过程。课上,我除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外,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第9课时 编码知多少

教学内容:编码知多少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读编码,使学生受到启发,找出规律,探索出奥妙。

2、 结合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对编码的兴趣与实践。发展儿童想象力,在活动中学生增长见识。

3、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字编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找出编码规律。 教具;身份证、学生证。

教学过程: 活动一呈现情景窗

从信息窗中你发现那些信息和问题?

说到编号码,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分组调查了身份证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号、门牌号、学籍号等,各小组都准备好了吗?先请各小组代表上来说说你们都收集了那些号码?出示身份证。 板书几组号码

师:请仔细观察并将这些号码做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停顿一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

师:看来这一串的数字可能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来猜一猜。 活动二

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验证自己的猜测? 怎么来验证呢?

小组合作交流信息,进行验证,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别的小组请教。 师:刚才都猜测对了吗?你还有什么新的信息想补充吗?通过验证你们都弄明白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探索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秘密。1 –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分别表示省、市、县或区,7---14位(7到12位)表示出生日期,15---17位(13—15位)是顺序码, 17位是表示性别,单数是男的,双数是女的,18位是校验码。 活动三

1、李红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码如下: ① ② ③ 李红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爸爸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2、你能试着编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

请写出你的身份证号码: 看看对不对! 活动四

你还了解那些编码的知识? 从这些信息中你都有那些收获? 活动五

你现在会编参赛号码了吗?

你想怎样编写?小组研究一下,把你的想法交流一下

活动六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

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邮政编码是学生在生活中寄信时经常用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上的讨论,使学生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经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神奇数字,学会了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存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意见更贴近生活,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第10课时 单元测试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一填,比一比。(每空0.5分,共19分。其中第9、10题每空1分。) 1、 十万有( )个万,一千万是( )个万,一百亿有( ) 个亿。一千万是( )个一百万,( )个一千万是一亿。一百亿是( )个十亿,(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 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九位是( )位;第( )位是百万位;亿位的右边一位是( )位,左边一位是( )位。

3、 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位、 位、 位和 位。 4、 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上的“5”表示( )个( ),中间的“5”表示( )个( ),最后的“5”表示( )个( ),这个数读作( )。

5、 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三十九亿六千万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二十八亿七千万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第一条横线上的数写作:( );第二条横线上的数写作:( )。 6、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位;藏书二千一百六十万册,居世界第五位。第一条横线上的数写作:( );第二条横线上的数写作:( )。 7、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 )万 =( )万 8、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 )亿 0=( )亿 9、 在五位数57460后面添上数字“1”,它将比原数增加了( ),如果

在前面添上数字“1”,它将比原数增加了( )。 10、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计算工具—— 。 二、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5分。)

1、 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 2、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千。( ) 3、 最小的自然数是0。( ) 4、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5、 到2003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万人,这个数是近似数。( ) 三、选一选。(每题2分,共6分。) 1、下面哪个数的近似数是205万。( )

① ② ③ 2、下面的做法哪个是错的。( ) ①≈204万 ②=8万 ③ =9亿 3、这个数上的“5”表示( )

①5个百万 ②5个亿 ③5个千万 四、连一连。(每题2分,共6分。) 五、读出下面各数。(每题2分,共12分。)

读出两 所有的0 读作: 读作: 读作: 都不读个“零” 出来 读作: 读作: 读作: 六、写出下面各数。(每题2分,共12分。)

一百六十三万八千四百 三千零五万六千 七百三十五亿零四百万零三十 写作: 写作: 写作:

一亿八千万五千 一百零三亿六千万四千八百 五千零三十亿零四十万九千 写作: 写作: 写作: 七、将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每题3分,共6分。)

产品名称 彩色电视机 家用电冰箱 房间空调器 数 量 台 台 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产品名称 布 钢 原 煤 数 量 吨 吨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轿 车 辆 原 油 大中型拖拉48800台 集成电路 机 微型电子计部 移动电话机 算机 八、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每空1分,共12分。)

2003年部分工业产品产量

吨 块 部

第二单元 泰山黄金周

——计算器

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1)对计算器的认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2)通过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对计算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教材没有给出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3)对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教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便于学生通过验算,确认计算器能保证计算正确,并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而对减法和除法以及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则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己探索。

2.突出使用计算器的价值。(1)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使用计算器。(2)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学规律,从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数与式的美,体验数学的奇妙。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教材安排有几个特点:(1)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测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探索,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2)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3)体会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教学时还需要说明几点:一是使用计算器计算应与估算结合起来,用估算保证计算的正确;二是根据具体的计算情况判断是否使用计算器;三是形成使用良好的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教学内容】泰山黄金周——计算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机、多种不同功能的计算器 【学具准备】一部计算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投影泰山旅游景点,及黄金周门票总收入元。

(出示来泰山各旅游景点的人数及各景点门票价格统计表)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我们的问题就提到这,不知经过一个假期,同学们的计算水平提高了多少?我们来算一下,从中选出3名计算小能手。谁算完了交给老师第一名是冠军。

师:用计算器这么快?老师也想试一下。(师操作,计算器没打开) 怎么没反应?

看来我们对计算器要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就认识一下计算器。 活动三

投影计算器

老师搜集了多种不同功能、型号的计算器。师指明它们上面的按钮功能也不相同。

师:象我们用的叫算数型计算器。 同学们会用计算器吗?

师:你发现用计算器计算咱们得注意什么呢?加减法会用,乘除法也会用吗?

师:泰山景点很多,泰山时刻也非常多。

(出示时刻统计表) 你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时刻呢? 活动四

师:还有一组更大的数据你也能算出来吗? 1×9× 2×9× 3×9× 4×9×

哪组最先算好,写好得数交给老师,看看哪个组最先算好。 (师公布成绩) 你有哪些发现?

师:发现这么多规律,你能不能不用计算就能直接写出下面式子的结果: 5×9× 6×9× 7×9× 8×9× 9×9×

师出示式子: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师:你知道×= 等于多少吗? 活动五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哪些问题?课后自己可多查阅资料增长知识。

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检测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题

一、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9000+= -= 316×24=

681-245+137= 328+516-498= 5106÷74=

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个 (2)、用计算器算出下

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 面所有算式的得数。 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

1×8+1= ÷7= 12×8+2= ÷11= 123×8+3= ÷13= 1234×8+4= ÷77= 12345×8+5= ÷91= ×8+6= ÷143= ×8+7= ÷1001= ×8+8= ×8+9=

三、我们来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1多少米? 2元? 3

29元1箱,买15箱大约带多少钱?

5元,四(一)班15人购买这种飞机。共花多少502厘米,长颈鹿宝宝身高198厘米。身高相差

421小时的飞行中共绕地球14圈,进行600 000千

米旅行。飞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结果保留整数)

第三单元 扬帆奥运

第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难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申办奥运成功时激动场面的录象资料、投影机、教材信息窗 中的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放录象,精彩回放。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大事的情景。 2008年的帆船比赛场地,你知道设在哪里? 活动二

放一组信息(教材信息窗) 师:它告诉你哪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你能解决吗? 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想法你最喜欢哪种? 活动三

出示信息:这艘泥驳船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月已经运了20次。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活动四

巩固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闯关比赛的游戏,看谁能连闯3关,那就成为闯关小勇士。

第一关

14×3= 12×5=

49×2= 16×4= 200×30= 100×70= 30×300= 10×600= 第二关

首先播放宋世雄老师的播音录象。

师:假如有一篇5000字的报道,宋老师30分钟能播报完吗? 第三关

出示华泰商厦部分商品9月份日平均销售量统计表。 华泰商厦9月份卖出多少张光盘? 你是怎么算的? 第四关

估计一下,照这样的销量,库存的1200台吸尘器能满足10月份的需求吗? 活动五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螺旋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拾了西瓜丢芝麻”,“学了今天的,忘了明天的”。而是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知识会进一步丰富,形成内在知识积蓄,这是继续学习的基础阶梯,也为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着必备的物质思想基础,使“创新”成为可能。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难重点】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材信息窗中的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引入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活动二

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闯关比赛的游戏,看谁能连闯3关,那就成为闯关小勇士。

第一关

14×3= 12×5= 49×2= 16×4= 200×30= 100×70= 30×300= 10×600= 第二关

首先播放宋世雄老师的播音录象。

师:假如有一篇5000字的报道,宋老师30分钟能播报完吗? 第三关

出示华泰商厦部分商品9月份日平均销售量统计表。 华泰商厦9月份卖出多少张光盘? 你是怎么算的? 第四关

估计一下,照这样的销量,库存的1200台吸尘器能满足10月份的需求吗? 活动三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口算的好方法。

学生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螺旋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知识会进一步丰富,形成内在知识积蓄,这是继续学习的基础阶梯,也为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着必备的物质思想基础,使“创新”成为可能。

第3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能正确熟练进行估算。

2、加强估算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了解到2008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青岛市政府免费发放树种,倡议市民为“我为奥运种棵树”活动。(多媒体播放市民种树情况,画面定格为信息窗2)。

师:如果以后有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加吗?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 活动二

教学估算乘法。

师:我们先来解决“小男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这个问题,说说你想怎么办?

师:你能估一估有多少包吗?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

师:因为是估算,所以用“≈”有时我们可以先估计大约的数,再进行精确计算,估算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估的方法很多。 师:同学们能独立估出小女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吗?

师:小组交流的想法。 活动三

师:出示自主练习1、2、3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第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35页36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熟练进行估算。 2、加强估算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了解到2008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青岛市政府免费发放树种,倡议市民为“我为奥运种棵树”活动。(多媒体播放市民种树情况,画面定格为信息窗2)。

师:如果以后有类似的 活动,你会去参加吗?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 活动二

教学估算乘法。

师:我们先来解决“小男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这个问题,说说你想怎么办?

师:你能估一估有多少包吗?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

师:因为是估算,所以用“≈”有时我们可以先估计大约的数,再进行精确计算,估算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估的方法很多。 师:同学们能独立估出小女孩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吗?

师:小组交流的想法 活动三

教学笔算乘法。

出示信息窗3,同学们观看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谁能列出算式? 那你想怎样算呢?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你的做法?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师:你很聪明,想的真好。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吗?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只要稍微的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第5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37-38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正确熟练进行笔算。

2、加强估算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学笔算乘法。

出示信息窗3,同学们观看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谁能列出算式? 那你想怎样算呢?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你的做法?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师:你很聪明,想的真好。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吗?

活动二

师:第二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

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法 活动三

师:出示自主练习1、2、3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只要稍微的指点一下,就很容易找到最简便,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第6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39页40页

教学目标:1、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成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学生口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活动二: 练习 第一关 连线

5964 4326 6270 206×21 213×28 209×30

第二关 队别 米数 工作天数 11 13 12 (1) 一队共架设电缆多少米? (2) 哪个对架设的电缆最长?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师:你很聪明,想的真好。

活动三 独立完成6题

活动四 师:火眼金睛8题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最后设计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一队 二队 180 三队 193 每天架设的204

第7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的规律。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统计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窗,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可以吗?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 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 请同学们将统计表补充完整

谁想把你填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活动二

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个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先说给同位听听 谁想来试试? 活动三 1、5×14= 50×14=

500×14= 24×2= 24×4= 24×8= 8×7= 80×70= 800×700=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3、 根据67 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70 ×35= 6700× 35= 670 ×350= 67 ×350= 活动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很紧张:在处理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上,教学思路不够“直爽”。“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的整改:把准备题全列成算式,再让学生比较每个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异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然后再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规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第8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的扩展课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的规律。以及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倍”这一数学规律。以及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回忆上节课积的变化规律。 分析表格反过来分析

老?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 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 活动二

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个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先说给同位听听 谁想来试试? 活动三 1、

800×7 80×7 8×7 2、

8×7 80×70 800×700

3、 根据67 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70 ×35= 6700× 35= 活动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堂课学生通过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相应练习。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或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或班级讨论。让学生比较每个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异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然后再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第9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步行道健行——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录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象。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这些人在做什么?(多媒体播放青岛的海滨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录象。画面定格为信息窗5)

师:多么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与吗?你看小丽、小强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活动,老爷爷头发都白了还要坚持走完10000米呢。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 活动二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

后算什么?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活动三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想出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们共享? (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活动四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活动五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63页的第1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1题,这道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自主练习第3题)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64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我把教材枯燥的计算改成了从生活实际买物品,学生在买物品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熟悉感,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本节课我在探索算理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经历“自由猜想——尝试错误——延伸错误——合作交流”的过程,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大情景,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利用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从中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

存在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不能充分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的效率不是很高,没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第10课时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三步的混合运算 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录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自主练习1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000-45×24+96 87+(510-150×3) (85+79)×(85-79) 42×76+42×24 48×(103+97)-231 732-(174×5-396) 活动二 自主练习3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以下体育用品。

通过统计表提供的丰富信息,引导学生解决统计表下面的问题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第(1)题。解决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三

自主练习4

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小方:每分钟走70米。 小丽:每分钟走60米 活动四 自主练习7 124×5+159÷3 300+88×12-1048 (450-400)÷5+185 (366-350)×324÷4 活动五 聪明小屋:

如果每次从第一只小猴那里拿出3个给第二只小猴,拿多少次才能使两只小猴子一样多?

(56-20)÷2÷3=6(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对三步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了解。

计算题从生活实际买物品,学生在买物品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熟悉感,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从中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存在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计算结果容易出错。还要继续加强对计算顺序的训练。

第11课时 整理复习

一、第五题

1、读题后列出算式; 2、自己计算;

3、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优等生、中等生均说) 二、第六题

1、先经过计算将表格填写完整,根据表格提供的的信息,自主解决 2、 小组讨论,通过交流体会答案。

3、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第八题 1、自己改错; 2、交流错在何处。

四、第九题

1、自己解决;然后同桌两人讨论完善。 五、第十题

先自由填写,再交流结果。

计算后小组同学交流方法与结果。教师巡视后就有针对性的问题予以指导。 六、第十一、十二题: 1、仔细审题; 2、自由计算; 3、小组交流; 4、全班讨论 七、聪明小屋:

小组解决后全班交流方法。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2、学绘画平行线与互相垂直。

难点: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信息窗一 …………2课时 信息窗二 …………2课时

第1课时 平行与相交

【教学内容】55页 - 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手工纸、挂图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师: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师: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刚才老师已经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儿的。学习就该这样,要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活动二:

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师: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

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活动三:

(一)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师: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师: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手工纸收在抽屉里。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五:

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达到: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2课时 平行与相交

【教学内容】

57页 58页

【教学目标】

1.根据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练习题,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不足之处:不能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差异性。应多加强对待优生基础知识的练习。

第3课时 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练习了平行线的画法。自主完成练习题,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4课时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内容】

60页 61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 具:

班班通、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时怎么办?学生想办法。

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弄清图中包含的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1、师: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点间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3、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师出示图: 服装厂 公路

服装厂计划修一条路和公路相通,怎样设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钱完成?

5、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几条不同的线,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 6、师生总结:。(标上垂足)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铅球的成绩,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

2、找一找:找出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3、小游戏:4个同学做“抢板凳“游戏,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根据他们所站的位置,谁最有可能抢到板凳?这样公平吗? 四、总结体验

1、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创意作业: 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画垂直线段德的方法。了解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再加上小游戏的导入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总体上说这节课很成功。学生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获的了知识。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四则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素材来研究除法计算。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材把知识融入现实问题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练习的编排一方面注重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注重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四、单元教学建议

1. 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4.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课时安排

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3 3课时 信息窗4 3课时 信息窗5 3课时 回顾整理 3课时 拓展平台 1课时 我学会了么 1课时 综合应用 3课时

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除法的口算方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了解,从古到今,农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师: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出示情境窗1)

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比较效率的差别,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谁能列个算式?

师:你能独立算出结果吗? 师:谁愿意交流你的算法? 师:你会口算960÷6吗?

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师:第二个问题,你会吗?

能独立解决吗? 540÷60=

师:交流算法。 活动三

师:出示自主练习1、2 活动四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自主练习4、5 活动五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吗?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生会口算如96÷6和960÷6的除法。我没有教,就有好些学生已经会口算了。那老师要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教材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仔细一点儿就会发现从例题到练习题再到习题等都是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大的口算除法;课本中的两幅图是什么意思呢?96看成9个十6个一,演化到6个十36个一。这当中蕴涵着把96看成60加36,用60除以6,36除以6再把两个商加起来,这种算法的算理,这也是笔算除法的基础。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把96看成60和36的道理所在。要不要其他算法呢?我看其他算法不是不可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课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传统和过去的教学是不是就不用呢?也不是的,只不过强调地厉害不厉害的缘故。传统的教学强调得不突出、厉害,现在看到传统教学的弊端认识到过去忽视的地方要充分重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儿应该让学生充分准备学具,这种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将96分成6,每份是多少。从中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也是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悟出口算的方法。

第2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 点: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0÷20 50÷10 60÷30 160÷80 100÷50 250÷50 360÷60 390÷30 (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 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 (二)导入新课

如:60×9=540 所以540÷60=9 或者 540÷6=90 所以540÷60=9

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3.质疑:问题口袋

我们刚才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40÷60= 480÷30= 750÷50= 630÷30= 600÷30= 720÷60= 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内循环180周。

1) 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2) 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的时候注意

培养学生时刻注意计算要验算,养成养好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学生口算的除法。通过练习大部分学生对口算除法有了较深的了解 。

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口算除法有了延伸,扩展。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练习上的题目,正确率较高。对于拓展题,只有半数学生能解答出来,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3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能力。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生能迅速准确口算。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复习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3.在口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4.口算

二、基本练习

1、某校四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如下 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 160人 超过标准体重的人数 20人 低于标准体重的人数 10人 (1)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是超过标准体重人数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实验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若平均每个班40人,问三年级有几个班?

3.20台录音机共980元,平均每台多少钱?

4.今天上午共摘苹果960千克.

(1)平均每40千克装一筐,需要多少个筐?

(2)960千克送给小朋友120千克,剩下的还能装多少筐? 三、提高练习 1.小实验

用弹簧秤,称物体,在一定的范围内,物体每增加,可使弹簧伸长,分小组作试验,并记录下来。

2.聪明小屋

是周六,是双休日么?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对严谨的定义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代之以通俗的说明,辅之以形象的比喻,并进行相关练习,使学生能更快得掌握所学。

第4课时 用整十数除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基础。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主动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整十数除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你认识哪些农作物?

师:你们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吗? 活动二

师: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这幅图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活动三

师:几月份收玉米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师:要知道几月份收玉米,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一个月可以按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120÷30等于几呢?可以怎样算?

师:我们已经会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吗? 师:对于同学们写的竖式,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到底几月份收玉米呢?

(如果学生说4月份收玉米,教师要继续引导)

师:你们都认为4月份收玉米吗?有不同意见吗?5月份播种,4月份来收,能行吗?

师:几月份收小麦,,你能试着自己解决吗? 师: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师:我们知道小麦的生长期是7个月零25天,7个月零25天大约是几个月?

师:几月份收小麦呢? 活动四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活动五

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几月份收花生、红薯、大豆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

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的第1组,第2题的第1组。 完成自主练习的第7题 活动六

师: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职责,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在学生对严谨的定义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代之以通俗的说明,辅之以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创新。

第5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难 点:

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说一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3.火眼金睛辨对错

完成书上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自主判断计算对错,不对的题改正过来。 (二)综合练习

1.下面是亚洲几个国家的陆地面积 国家 中国 印度尼西巴基斯坦 菲律宾 亚 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巴基斯坦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一级枣有90千克,二级枣有170千克,三级枣有230千克。 (1)一级枣每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2)二级枣每装一箱,需要多少个箱子? (3)三级枣每装一箱,12个箱子能装完吗?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来计算。第3问,学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只要有道理都可以。

3.面积为的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平均每平方米小麦大约需要

960 190 80 30 从土壤里吸收氮、磷、钾各多少克? 先让学生弄懂题意,再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农业知识

4.一条路长,已经修了,剩下的每天修,大约还需要几天修完? 5.有橘子,平均每装一箱,需要准备多少个箱子? 板书设计

20×( )﹤91 ( )×30 ﹤ 94 98 ﹥30×( ) 50×( )﹤190 ( )×60﹤482 402﹥ 70×( )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的相关习题。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来完成本节课的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效率高。

第6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难 点:

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练习

6.估一估,连一连,商是几位数。

800÷40 716÷70 850÷50 97÷40 120÷60 526÷40 630÷60 510÷90

二、(趣味练习) 人体趣味数字:

儿童的头发平均每月(按30天)长 儿童的指甲从出生到10岁大约可以长 人1小时大约眨眼840次。

(1)儿童儿童的头发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 (2)儿童的指甲平均每年大约长多少毫米? (3)人平均每分钟大约眨眼多少次?

以小组合作为主,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求得结果。

三、练习 独立完成11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来完成本节课的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效率高。

第7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 商的方法。

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张照片,她想每60张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 要几本影集?

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60÷60=6(本) 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 二、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

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372÷62= (吨)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班内交流)

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

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

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

372÷62= (吨)

6 2)3 7 2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 6×62得372 □ 答:

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四、概括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 )<87 42 ×( )<88 61 ×( )<135 40 ×( )<90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92 ÷ 23 = 345 ÷ 23 = 864 ÷ 32 = 656 ÷ 41 = 3、试一试:

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372÷62= (吨) 60 □

6 2)3 7 2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 6×62得372 □

作业设计:补充练习、同步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应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但个别同学本身口算能力较差,因为在试商的过程中比较慢!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8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笔算方法,体会用“五入”法把除

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并能简便正确地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 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口算: 270÷30 250÷50 400÷40 720÷90 二、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⑴、请学生列式:850÷17= ( 吨 )

⑵、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小组里交流,班级汇报。(鼓励学生大胆

尝试,可以把17看作几十来试商?介绍“五入“法) 850÷17= ( 吨 )

20 4 20 5 0 1 7 )8 5 0 怎么办? 1 7 )8 5 0

6 8 8 5 1 7 0

商4小了 改 商 5 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 验算一下看结果是否正确?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你会做吗?验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323÷17= ( 吨 )

20 1 8 20 1 9 1 7 )3 2 3 怎么办? 1 7 )3 2 3

1 7 1 7 1 5 3 1 5 3 1 3 6 1 5 3 1 7 0 商18小了 改 商 19

(提醒学生计算完了,别忘在横式上写得数和单位名称,并且回答要完整。) 比较两种灌溉方式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滴灌比喷灌每公顷节约用水…… 3、我们村有棉田,如果采用滴灌可以节水……

(这是前面计算的延伸,可放给学生自己解决)

4、会计算598÷18吗?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可以把18看作几十来试商?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试商方法)

四、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28 ×( )<134 97 ×( )<578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72 ÷ 18 = 171 ÷ 57 = 266 ÷ 38 = 368 ÷ 16 =

五、概括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了笔算除法题你发现什么?再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四舍“法或”五入“法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 板书设计: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850÷17= ( 吨 )

20 4 20 5 0 1 7 )8 5 0 怎么办? 1 7 )8 5 0

6 8 8 5 1 7 0

商4小了 改 商 5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2-3、同步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追求学生百分之百地掌握课堂知识是广大老师的第一目标,但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对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消化,允许学生把疑问带出课堂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堂课好与不好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不能仅拘泥于标准。教师在备课设计或进行课堂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因材施教。现代社会,学校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渠道。我们在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为了课堂气氛而只顾教学表演,造成课堂教学功能的异化。

第9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

进行笔算。

2、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1、口算游戏

30÷10 42÷3 120÷40 150÷50 210÷30 60÷4 540÷6 900÷50 360÷30 960÷4 720÷8 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70 7 40 9 40 5 68)5 4 6 43)3 7 6 39)2 3 2

4 7 6 3 8 7 1 9 5

3、计算比拼

162÷39 568÷47 196÷23 490÷16 80÷18 762÷29 472÷23 176÷1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4、实际应用 ⑴、有趣的信息

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 )升。

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 )倍。 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5、思考题

智慧鸟博士要来考察一下你的智力。谁想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计算?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 □ 1 □ 2□)5 □ 6 □4)□□ 0

□□ □□ 4 □ 1 □ □

□ □ □□ □ 0 0

二、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一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70 7 40 9 40 5 68)5 4 6 43)3 7 6 39)2 3 2

4 7 6 3 8 7 1 9 5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4-7、同步相关练习

第10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法。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㈠、算一算,比一比。

224÷56 612÷18 608÷32 186÷56 552÷18 798÷32 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还要注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集体订正答案。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指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除三位数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及计算方法。) ㈡、解决问题。 (77页8—14题)

1、野营:报名的三年级有134人,四年级有118人。每18人需要一口锅。 ⑴、需要准备多少口锅?

⑵、三、四年级各需要多少顶帐篷?

(练习时,应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 2、下面是几位手工编织者编织拖鞋的情况。请将表格填完整。 工作总量(双) 工作时间(天) 工作效率(双/天) 李芳 赵敏 张林 李梅 128 32 145 29 141 47 306 51 范青 112 28 (这是一道巩固常见数量关系的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含义,待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计算填表)

3、先生用820元买了20箱饲料。上网后发现,该产品从厂家直接购货,每

箱32元。他一共多花了多少钱?

4、心脏的跳动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婴儿每分钟跳动140次;幼儿每分、

钟98次,;成年人每分钟72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排出大量血液。正常情况下,一个白天(12小时)大约可排出420万毫升的血液。 ⑴、婴儿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约是成年人的多少倍? 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计算并验算

96÷32 310÷62 87÷29 240÷48 117÷13 568÷71 108÷12 224÷28 6、饮料促销 销售方式1 销售方式2 销售方式3 1瓶 1盒(2瓶装) 1箱(6瓶装) 每瓶10元 每盒16元 每箱40元 张叔叔要用160元去购买饮料,你认为怎样购买最合算?

(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只要有道理即可)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二

㈠、算一算,比一比。

224÷56 612÷18 608÷32 186÷56 552÷18 798÷32 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8-14、同步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螺旋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知识会进一步丰富,形成内在知识积蓄,这是继续学习的基础阶梯,也为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着必备的物质思想

基础,使“创新”成为可能。

第11课时: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目标 :

⒈理解商不变性质。

⒉经历探索商不变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知识的方法。 ⒊培养合作精神和技巧,并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 理解商不变性质。

教学难点 : 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性质的方法。 教具:投影、统计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窗,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学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课本中每栏内填上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 那位同学想起来交流? 活动二

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请大家选出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你会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规律吗?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

下面就采用同学们说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再举例进行验证。

通过同学们举例验证,我们发现这确实是一个规律。你们还有其他意见吗?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一点,老师可以题……) 我们发现的这一规律,怎样用一句话说明白?

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小结;这个规律就是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 活动三 1、45÷3=

450÷30= 4500÷300= 88÷8= 880÷80= 8800÷800= 65÷5= 650÷50= 6500÷500=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3、 巧算 111÷3 222÷6 333÷9 444÷12

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活动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新知识。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性质,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在设计练习时我考虑到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填数或填符号、进行判断——是否商不变,但缺少了提高题的练习和拓展题的练习,如果平时缺少了必要的练习,那么很多同学到了测验、考试时题目出得一有变化,他们就无从入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进行提高题的练习和拓展题的练习,使学生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怕测验和考试,同时能把知识学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第六单元 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

教学内容:条形统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

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思想。 教学重、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图片 学具准备: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呀? 生:宇航员,

师:很好我们从小就应知道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正如我们所期盼的,前不久咱们中国的科研又上一个新台阶,那就是神七成功发射,那么你们知道做宇航员的条件吗?

生:知道(人体极限的训练)

师:对宇航员要进行许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其中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一种,为了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训练,在课前咱们进行了一下转圈比赛,你们想知道结果吗?

这是赵老师根据比赛所记录的数据,那么咱们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方式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呢? 2、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来,先个人进行一下思考,然后再和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一下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生:(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师: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很有创意,设计出了很多统计图,下面咱们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一下成果 生:一一展示

师:这些统计图我以前都见过,但是这种好像很陌生也,这幅作品的作者能否让大家认识一下呢?

生:用期盼的眼光鼓励这名学生

师:很好,你很有创意,同时你也是一名很会学习的学生,其实你制作的这幅图就是咱们这届所要学习的统计图,那么这位同学你能给我们讲讲你的设计创意吗?

生:讲解(教导其他孩子应该学会尊重别人)

师:通过他的讲解,你们能听懂吗,赵老师准备了一些小方格,你能按照这种方法完成本次统计吗?

生:自我根据讲解尝试画图, 师:进行一下总结

3、 练习:同行---62第7题

4、 谈收获:复习了很多统计方法,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表格准备

四年级一班转圈平衡试验情况统计图

人数(((((((((())))))))))()圈()圈()圈()圈()圈()圈及以上及以下 教学反思:

1、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调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

2、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做数学”,充分体现数学的开放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拓展加深学生动脑思考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

第2课时 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会填简单的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条

形统计图,并能通过图表回答问题。

2.初步感受到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在实践探索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渗透统计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1格代表多个单元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统计图表等。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

上节课同学们体验了航天员平衡能力的训练-----------转圈.可是我们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活动,知道吗?请谈一下

请看书上132页的信息窗,以前玩过吧?你一次能转几圈?我们开展 一次活动,看看自己到底能转几圈? 活动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同学们想怎样活动? 各小组把记录结果交流一下 看着各小组的记录结果你最想做什么? 一小组为单位快速整理 投影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

活动三、对1格代表多个单元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整理数据时除了用统计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 同学们会把这份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师:1、请组长们从1号信封中拿出统计图与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师:哎,有的同学好象发现了什么问题了。

那该怎办呢?老师太粗心了,没有多印几个格子预留着。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小组商量一下

哪个小组想出了好办法,起来交流一下。 有不同意见?

那么1格代表几个人比较合适? 小组再来研究一下 交流

师:是呀,我们可以每一个格不单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多个数。

师:一个格表示2个人,两个格表示几个人?三个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这些数字是为了方便别人观看数据,所以一定要把它表明在统计图的左边和每一条线上。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一个格表示两个人”的方法来画一画。请组长打开2号信封。

师:从我们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巩固应用 ① 完成统计图

师: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的气象标记。) 师: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

师:下面是对一个地区10月份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

(出示天气情况统计表:晴天:11天,多云:8天,阴天:7天,雨天:4天。) 师:各小组同学你们能帮老师把这份统计结果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② 展示统计图。让小组长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③ 师:从这份统计图中你有那些发现? 延伸课堂

师:统计图在我们日常生活、各行各业中应用很广。由于统计的数量不同,所以有时一个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可以一个也可以上万。而且统计图不单可用条形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形状表示。(出示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活动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 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下课后请同学们回教室统计一下,我们一星期里要上几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将这些数据做一个统计表与统计图。 课后反思: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

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组内最喜欢去的地方时,有2个组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可课后我想,当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组长汇报本组有8名同学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独立制统计图时,用彩笔涂格时,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如“她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你认为哪位同学涂格的方法最好?”。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