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病原微生物学之病毒篇

2024-04-08 来源:星星旅游


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

47,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宿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其测量单位是毫微米即nm

48,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病毒体的主要结构由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螺旋对称型:壳粒沿着螺旋形的病毒核酸链对称排列;20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浓集成球形或近球形结构,外界壳粒排列成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结构复杂的病毒体,壳粒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有立体对称形式

49,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核心—核酸,为DNA或RNA;衣壳—蛋白质;包膜—脂质、蛋白质、糖类。核酸: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蛋白质: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脂质和糖:与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关

50,(易出问答)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必须在易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病毒核酸会使细胞停止合成细胞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在核酸多聚酶等的因素作用下,以核酸为模板,转而复制子代病毒核酸;并以病毒核酸为模板转录,翻译出子代病毒蛋白质再装配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从病毒体侵入易感细胞到字都病毒体生成并释放这一过程为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四个主要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51,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物理因素:温度、PH、射线;化学因素:脂溶剂、化学消毒剂、抗生素与中草药灯光

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52,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即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53,(易出问答)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类型

①潜伏性感染:经隐形或显性感染后,病毒基因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的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期可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②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被清除,可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在慢性感染过程中病毒可被分离培养或检测

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开出病毒也无症状。

54,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①对宿主的直接作用:溶细胞性感染、未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病毒基因的组合、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包涵体的形成

②免疫病理作用:体液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

55,(易出问答)干扰素的概念、抗毒机制及应用

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抗毒机制:

正常情况下,干扰素基因处于抑制状态,不表达干扰素。当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细胞后,干扰素基因活化,转译出干扰素蛋白。干扰素不是直接杀伤病毒,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基因,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

应用: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辅助治疗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诊断的防治

56,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人工主动免疫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制剂: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免疫力的方法。制剂: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57,(易出问答)流感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呈球状或丝状,单链分节段的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病毒体分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病毒核心为病毒的核衣壳,含病毒核酸、核蛋白和RNA多聚酶;包膜内层为M蛋白(具有型特异性),外层有两种糖蛋白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②变异(甲流易引起大范围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主要是NA和HA变异。有的时候变异幅度小称为抗原性漂移;有的时候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称为抗原性转变。人体对新亚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易造成大的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

③分型: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不同,甲流可分为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和新甲型等若干亚型

58,麻疹病毒

(名解: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大脑功能渐进性衰退,最终导致昏迷死亡)

①致病性及免疫性:人是其自然宿主,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病毒存在与泪液、鼻和咽喉分泌物及尿和血液中,自然感染后机体产生牢固免疫力。麻疹的恢复主要靠细胞免疫。

②防治原则: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可紧急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进行人工被动免疫,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59,冠状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病毒呈圆形或类圆形,有包膜,其包膜上有排列间隔较宽的刺突,形态如太阳光环,故名冠状病毒。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序列表示有8个开放读码框。

②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SARS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为患者和潜伏期带菌者,发病前

后传染性最强。呼吸道是病毒侵入的主要门户,患者呼吸道飞沫是主要传播媒介

60,腺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腺病毒为双链DNA无包膜病毒,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

②致病性:腺病毒主要感染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主要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或通过手、污染的毛巾和眼科器械等将病毒传播到眼,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还能引起腺病毒感染的 暴发流行

61,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

①致病性:风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在呼吸道局部和颈淋巴结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播散全身。风疹病毒是一个较轻型的出疹性疾病,但是如果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则会影响胎儿发育,导致严重后

②防治原则: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对象为幼儿和育龄妇女,孕妇不能接种疫苗,如孕妇已感染风疹病毒,可立即注射风疹血清免疫球蛋白或终止妊娠

二十七,肠道病毒

62,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性:(1)种类: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2)共性:①病毒体直径22—30nm,呈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②核酸为单股正链RNA;③耐乙醚、耐酸、耐胆汁;④均能在肠道细胞胞质中增殖,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但多不引起肠道症状,主要是侵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致肠道外的多种疾病

63,脊髓灰质炎病毒

①致病性:经口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极少数幼儿体内病毒可经两次病毒血症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造成肢体迟缓性麻痹;病毒对细胞的直接破坏造成组织损伤。

②免疫性: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牢固免疫力肠道局部可出现特异性SIgA,阻止病毒进入血流,并从肠道清除病毒

③(易出问答)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隔离患者、消毒排泄物、保护水源、注意饮食卫生、流行期不宜做小儿扁挑体摘除手术和其他疫苗接种;特异预防:疫苗接种——最好的手段 ;紧急预防——丙种球蛋白

64,轮状病毒

①形态:病毒体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为分节段双股RNA,周围包绕两层衣壳,无包膜

②致病性:HRV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绒毛细胞破坏、脱落小肠粘膜吸收转运功能障碍腹泻

二十八,肝炎病毒

65,甲型肝炎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球形结构,无包膜,裸露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与HBV等肝炎病毒无

交叉抗原;HAV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具有传染性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HAV以隐性感染为多见,经粪—口途径侵入人体,HAV既不引起慢性感染,亦不引起肝癌;HAV感染引起免疫病理损伤,表现为NK细胞和CTL细胞对感染细胞的破坏作用;抗体、补体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帮助机体清除病毒的同时,亦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③微生物学检查:常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HAV IgM作为甲型肝炎新近感染的标志;检测抗—HAV IgG有助于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检查;对怀疑被污染的食品,应检测HAV抗原或采用核酸杂交、PCR等检测HAV RNA

④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应用人的免疫血清球蛋白;改善卫生状况可有效阻断HAV粪—口传播

66,乙型肝炎病毒

①(易出问答)生物学性状:HBV呈球状,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称为Dane颗粒。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其外壳有脂质和糖蛋白组成,脂质来自宿主细胞膜,糖蛋白为HBV的表面抗原(HBsAg),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核衣壳蛋白为HBV的核心抗原(HBcAg)

(HBV四种抗原:HBsAg、HBcAg、HBxAg、HBeAg)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抗HBs是中和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抗HBe出现时通常血液中HBeAg已消失,

抗HBe也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抗HBc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仅作为HBV感染的一项检测指标,血液中HBc IgM阳性,通常表示HBV正进行复制。

③微生物血检查: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及抗HBs。抗HBc抗HBe,统称两对半抗原抗体系统

④预防: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另外还要加强血源筛查和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也能有效预防

67,丙型肝炎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HCV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在血液中含量少,表面有突起,内有核心颗粒含病毒核酸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其传染源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患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期感染后免疫力不牢固,干细胞的凋亡主要有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癌变率比HBV高

68,丁型肝炎病毒

①生物学特点:为球形颗粒,核心为一单链共价闭合环状负链RNA,基因组的环状结构可自身折叠。

②致病性:HBV和HDV即可合并感染亦可重叠感染。前者指从未感染过HBV的正常人同时发生HBV和HDV的感染;后者指已受HBV感染的乙肝患者或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发生HDV感染

69,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HEV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初感染性最强。临床分为急性黄疸症型、急性无黄疸症型、淤胆型和重型四型,主要经口感染。

二十九,虫媒病毒

7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①传播途径: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脑炎,在我国主要为三带喙库蚊(传播媒介+储存宿主)。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中和抗体约在病后一周出现,可维持数年至终生

③预防: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

71,登革病毒

致病性:储存宿主:人和猴;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感染靶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

三十,出血热病毒

72,汉坦病毒

①主要型别:Ⅰ型汉坦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型(家鼠型)、Ⅲ型普玛拉病毒(棕背鼠型)、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等16型

②流行环节: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感染主要分布于亚洲,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波动,黑线姬鼠和棕背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大流行

③致病性:潜伏期约2周,急性发病,以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症。典型临床经过分为5期,即高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本病严重的临床症状体征主要由免疫病理损伤引起。

④免疫性:人群对HV普遍易感,隐性感染者很少。感染后于发热第二天即出现IgM抗体,第七至十天达高峰,可用于早期诊断。病后1~2周开始出现IgG抗体,且可持续多年。病后免疫较为稳固。

三十一,疱疹病毒

72,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性:(1) 传 染 源:人是自然宿主,在人群中的感染比较广泛。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亦可经飞沫传播。孕妇有生殖道感染还可于分娩时传给胎儿。

7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致病性:(1)传染源:水痘急性期患者,带状疱疹患者。水痘患者急性期水疱内容物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或带状疱疹患者水疱内容物都含有病毒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

74,巨细胞病毒

致病性:通常呈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有临床症状,可长期带毒形成潜伏感染;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脏、白细胞及其他腺体;长期或间歇地从尿液、唾液、泪液、乳汁、精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75,EB病毒

致病性:(1)传染源:抗体阳性的隐性感染者和病人(2)传播途径:唾液感染,输血传播,未见垂直感染,人群普遍感染,成人抗体的阳性率达90%以上

三十二,逆转录病毒

7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①形态结构:HIV为直径100~120nm的球形颗粒,外有包膜。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RNA,在5’端由部分碱基互补形成的双聚体,含有逆转录酶和核衣壳蛋白P7。核心外包绕双层衣壳

②复制和变异:HIV复制周期五个步骤:吸附→穿入与脱壳→逆转录→整合→转录,装配,芽生;HIV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

②(易出问答)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传染源为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传播方式主要有:(1)性传播: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等及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器官移植;(3)母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

③(易出问答)感染过程及致病机制:急性期→潜伏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AIDS期;机制:HIV可选择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 CD4+ )HIV损伤CD4+细胞机制(1)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2)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对细胞合成有干扰性。(3)形成多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4)HIV感染细胞膜表达病毒抗原(病理免疫损伤)。(5)病毒诱导自身免疫使T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

④微生物学检查:检测HIV感染主要用于AIDS的诊断、指导病毒药物的治疗和检出HIA携带者常用诊断方法有:检测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⑤防治原则: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加强治安管理;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或综合防治措施,疫苗研究,抗病毒治疗)

三十三,其他病毒

77,狂犬病病毒

①生物学性状: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嗜神经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外观子弹状,核酸为-ssRNA。衣壳呈螺旋对型,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大量

糖蛋白突起,是血凝素,与病毒感染性有关

②致病性:带毒的犬或猫咬伤人后,经唾液传播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另外也可通过吸入病毒气溶胶,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人被患病动物咬伤致病。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是狼、猫、猪等。

③(易出问答)防治原则:捕捉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普及家犬疫苗接种;高危人群(兽医、饲养员)注意个人防护;人咬伤后,应做处理伤口: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反复清洗伤口,冲洗数分钟,再用70%乙醇及5%碘酒烧灼伤口;若伤口过深可做清创术,伤口冲洗后再用3%H2O2、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处理。特异性防治:伤口周围浸润注射40 IU/kg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