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JOURNALOFHARBINCOMMITTEESCHOOLOFTHECCP
总第60期第6期
Nov.,2008
SerialNo.60No.6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胡术阁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意义非常重大。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有些区域已带有毁灭性,因此必须积极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修复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8)06-0084-03
过度,不少江河断流,湖泊萎缩以至消失。在过去的50年间,全国消失的湖泊有1000多个,年均有20个湖泊干涸。同
时,水体污染严重。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及周边地区,几乎“有水皆污”;历史上的水乡———江南和东中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水体污染,已由富水区变成贫水区。目前,全国已有1Π3的淡水资源不能作为饮用水,有1Π4人口,约3.3亿人饮用不合乎卫生标准的水。2007年夏天,中国的太湖、巢湖以及滇池蓝藻成患。不久之后,老鼠们开始雄踞洞庭湖。环保部门的解读是,中国的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四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生病了。这些湖泊和流域,是周边人口赖以生存的水源地,这些由水源地污染引发的饮水危机区别于供水系统引发的饮水危机,由水源地污染导致的水患,并不是一两个应急方案可以应付的,如果没有根治之法,如果周边城市各自为政,私自发展,那么,水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将难以避免。
4.空气污染加剧。2006年,中国对559个主要城市进行的监测显示,有37.6%的城市大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物。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6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而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的人数达到了10亿。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是17.8万人和11万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大障碍。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过去近20年间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已导致中国空气污染加剧。
5.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粮食安全受到挑战。近十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天然林锐减,功能明显弱化。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
料,尽管我国林木覆盖率已达18.21%,但天然林仅占国土面积不到10%,人工林占很大比重,同原始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相当低下,很难形成生态防护功能的大气候。而且2005年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0.6公顷的1Π6。
2.草原大面积退化,功能减弱,土地沙化严重。我国现有草原3.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1.7%,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原的功能价值认识不足,长期实行毁草垦荒、超载放牧以及乱采滥挖等非理性开发,致使草原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处于退化状态。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程度不同地退化,天然草地还以每年六七十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农业部有关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经过四次大垦荒,全国近2000万公顷的草甸、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近
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我国土地沙化严重。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Π5,涉及30个省区市、近900个县和4亿人口,另外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3.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在
1998年时,我国人均水资源为223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Π3。而2006年全国人均水资源194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1Π4,居世界第121位。由于水源不足,又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08-09-05
作者简介:胡术阁(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年来,我国耕地面积由1.3亿公顷下降到1.2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9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我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只有1.04亿公顷左右。根据农业部2006年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耕地总面积预计将减少200万公顷,不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
84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的片面性。思想观念
是行动的先导,我国生态赤字如此巨大,环境恶化趋势迟迟
得不到根本转变,归根结底,是人们在长期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中,逐渐形成的非理性发展观引导的结果。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完全正确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速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又要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然而,在有些人看来,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超常规增长,对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似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重发展、轻环保,重速度、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重局部、轻整体;重利益、轻民生等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仍然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官员中起作用,成为偿还生态、环境欠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障碍。
2.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一是现行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存在欠缺。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考评标准,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企业和所有经营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积极性,为加速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但是,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不顾及环境的容量和自然生态承载力,不计算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严重的、惊人的。在这种考评标准和方法下,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者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理解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就是硬道理,形成了片面的发展理念,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屡禁不止,上报政绩浮夸作假等问题。
二是环保部门的权力有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行政管理体系而言,在新建项目环节,环保部门对工业项目的区域规划、具体立项少有发言权,环境评估是在立项后才启动的;而对立项拥有重大决定权的政府部门,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增长目标。立项后,项目进入可操作阶段,地方政府和投资方已有巨大投入,此时做环评,投资方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忽悠了事。而环评公司也以营利为目的,大多也像会计事务所为上市公司遮掩一样,受利益关联而为投资方遮丑掩恶。所以,中国每年新上项目那么多,大多数都作了环评,但因环评不合格而被取消资格的项目却少之又少,个中奥妙即在于此。就日常环保而言,具体工作由地方环保局承担。地方环保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环保机构本身的人、财、物都受地方政府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了环保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更难以监督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胡作为。即使监督发现问题,处罚也非常轻,根据有关法规,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只可罚10万元,而且每月只能罚一次,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守法成本。在这种行政管理体系和制度下,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屡治屡犯,环境整治的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3.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
总体上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经济增长基本上沿袭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
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落后的增长方式,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空前的,留下的生态环境欠债是惊人的。
一是消耗大、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资料显示,从主要资源消费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来看,我国已是第一大耗水国、第一大钢材消费国、第一大水泥消费国、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7.6倍,美国的4.2倍,印度的1.5倍。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GDP增长了十多倍,与此同时,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四十多倍,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Π10,日本的1Π20。
二是高排放问题。我国现在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物排放水平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气物比发达国家高十多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加上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有些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三是高污染问题。世界经合组织于2007年7月17日发表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出,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国;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位于中国;全国60%以上的河流遭到中度和重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营养化,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按照发展规律来说,工业化中期高耗能产业增长比较快,所以可以说,我国能源的需求是处在上升的通道,而我国的资源现状是:资源少,消耗大,利用率低,效益差。必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而到2020年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仍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如果仍按现在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下去,到2020年,一次性能源的供需将相差近一倍。这是我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无论如何都承受不起的。
4.非理性的消费加大生态、资源、环境的压力。社会消费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赤字、环境欠债主要源于掠夺式开发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非理性的消费。因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刺激、拉动,加剧了某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目前我国这方面的问题已相当突出。
一是城市建设中贪大求洋。某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当地经济、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盲目追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国已公布要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竟达18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地市级城市);修建豪华楼堂馆所;建造超世界级的大广场、大马路、大花园;建设一批又一批的高尔夫球场,似乎只有顶级的高楼大厦、特大的广场、豪华的办公设施和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场等,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追求豪华不但浪费掉
85
大量宝贵的资源能源,劳民伤财,而且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贪图享乐,以致走向腐败,堕落为人民的罪人。
二是过度包装现象严重。在国际上,一般商品的包装成本占商品售价的10%左右,占出口商品的15%,均属于适度包装。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月饼包装开销已占其生产成本的1Π3以上,每年用于月饼过度包装的费用可谓天文数字。新华网消息,我国的焙烤业每年用于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
三是一次性消费品激增。一次性消费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需要,但却充当了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如果普遍使用一次性用品,消费量将是极其巨大的,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其废弃物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环境灾难。
四是消费浪费现象严重。在消费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以浪费实物为例,全国城镇许多酒楼、饭店、食堂每天丢弃的剩饭剩菜成桶成吨。2006年12月《农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文中说:所有方面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按五年平均值计算,每年约损失浪费粮食6192万吨,水果2195.7万吨,蔬菜25362.9万吨,肉类1212.1万吨,水产品824.4万吨。占各类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2.9%、28.6%、47.5%、17.4%和17.5%。就6000多万吨粮食而言,生产这些粮食需用水
600亿吨、化肥400万吨。这些宝贵的自然和经济资源,就这
样白白浪费掉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强调建设节约社会,并不是一味地要求省吃俭用,抑制消费,而是要倡导和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做到合理、适度消费。
5.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我国生态、环境政策缺失问题的本质,是不能正确体现资源、环境在开发使用中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即放得太宽,管得太松。许多资源的价值被低估,甚至被无偿使用,以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难以遏制。
6.生态保护领域方面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生态保护
领域方面的立法不完备;已有法律过于原则,对具体制度的规定不够,缺乏可操作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机关不作为的问题相当突出;普遍存在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三、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1.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应该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强调的就
是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如果13亿人民都厉行节约,注意环
保,它所汇集的生态资源将十分可观,能有力地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唤起全民的
86
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位公民在实践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
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做起,滴水成河、集腋成裘,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和自觉行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2.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
护。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要改变传统的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
3.建设适合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文明消费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铺张浪费、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体办法如下:加强舆论宣传,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合理适度消费;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和法律手段,推动科学消费;在全社会推行秉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评估、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利用、保护自然、救助物种等理念和原则的绿色消费模式。
4.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修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失当、乏力、自相矛盾、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有效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四是积极稳妥地实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和考评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
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
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责任编辑:梁桂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