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2-04-14 来源:星星旅游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作者:陈伟伯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扶贫当做扶贫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日益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摒弃就资助谈资助的线性思维,自觉把教育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重新审视和整合,达到精准识别,对症综合施策,真正帮助贫困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资助育人;扶志;扶智;扶心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扶贫工作,*总书记指出抓好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资助和育人达到彻底脱贫之目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指高校在经济、学业、思想、心理、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开展的帮扶教育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大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主要原因。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邹薇,在其发表的《我国现阶段能力贫困状况及根源—基于多维度动态测度研究的分析》一文中指出,教育贫困占多维贫困的47.27%,在众多维度中其贡献度居于首位。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做奋斗目标。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首先就要改变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他在《摆脱贫困》一书指出,务必要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无论是“五个一批”工程,还是“两不愁、三保障”都把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二、“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新时代赋予“三全育人”新的内涵。“全员”既包括校园微观环境下的教师、服务人员、党政工团管理人员、朋辈群体和学生本人,也包括宏观层面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群体等。“全过程”不仅包括从入学到毕业,还要发展终身教育。“全方位”既包括线下,也包括线上;既包括资助本身也包括思政课堂、第二课堂、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既包括教书育人,也包括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总之,“三全育人”是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種整合的、开放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各要素、各环节、各人员同心同向一起努力。

把“三全育人”的理念运用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要求系统地整体地看待资助育人的各个要素、各类人员、各个环节。要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过程要充分;要素要全面,且相互配合、互相补位;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同心同向。 三、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系列帮扶措施,有效缓解了在校大学生经济困难,赤贫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杜绝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尚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从资助育人对象即贫困生群体来看,部分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思想、思路的贫困,信念和信心的贫困,具体表现为:一是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二是诚信意识不强,存在为拿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争当贫困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三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国家补助存在依赖心理,甘于贫困;四是心理不够健康,内心脆弱,因贫困而自卑。

从资助育人的主体来看则表现为,一是一些大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或主体意识不端正;二是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观念落后,站位不高,缺乏对此项工作的顶层设计;三是一些高校资助育人的考核和制度实施中,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紧紧充当了会计和出纳的角色,埋没了自己教师的身份。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一)统一思想,上下一心,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站在教育扶贫的高度重新审视和规划资助育人工作,自觉把工作重心从“经济扶贫”转移到“教育治贫”上来。从工作制度到考核方法,做好顶层设计,做到科学分工责任到人,整体协调配合得力。

广大教师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好“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既要

防止过于自我,又要防止迷失自我。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和资助的对象,而且是教育和改变贫困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从而“自己解放自己”。 (二)在工作中,要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

高校资助育人首先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大数据系统的完善,实现好家庭、政府、社会、学校的精准对接,实现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防止扶假贫和对个体的过度资助。

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做好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先飞”意识。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帮助贫困生补好“精神之钙”,树立正确的“三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教育他们要热爱伟大祖国,通过资助工作教育他们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西安科技大学要求:学校领导结合工作职责,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贫困生;各单位、各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一线,做到和贫困生常态化联系交流;党团工作部门负责同志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精力放在直接到一线联系学生、做学生工作上,与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辅导员和教师与贫困生交友、谈心、座谈、一起用餐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细节中。 (三)在工作中,要把“扶贫”和“扶智”一同抓好

资助育人核心是在“扶贫”的同时做好“扶智”。“输血”的目的是为了“造血”。当前经济资助和能力开发不均衡,需要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拓宽资助工作范畴,重心逐步向以教育为重点转变,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贫困之后自立自强。

在资助的同时更要把育人作为根本,在国家和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全面考察学生的德育状况、学习态度、文体活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助学金的评定中在考虑家庭贫困程度、在校生活节俭情况之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利用模糊评价法对参评学生进行综合客观公正的评选,尽可能增加奖励的成分,做到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更激发学生奋斗精神。实施“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能力培育计划”,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实施“青春导航计划”,发挥榜样和典型示范作用。

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鼓励贫困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做“勇于砥砺奋斗”的搏击者。培养贫困大学生“滴水穿石”精神。在大学前期,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大学中期,鼓励他们在学业上永争上游,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在大学后期,培养他们就业创业能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鼓励他们积极适应社会。

(四)在工作中,还要把“扶贫”和“扶心”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自信平和的健康心态。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积极地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初通过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了解记录家庭致贫原因,开展积极地心理辅导,使他们远离心理危机;在日常教育中,要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朋辈教育科创论坛等,通过典型案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自闭心理。引导他们锤炼品德修为,远离自作聪明、拒绝投机取巧,常怀饮水思源之心。鼓励他们担当时代责任,积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扶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大学阶段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无论家庭贫富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體的仁心,营造一个“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和谐文明校园。

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贷款助学,信用助人》教育宣传片,“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每学期不少20小时的义务劳动,举办助幼、助老、助残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在保证受助毕业生优先就业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回馈祖国反哺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生毕业后,要经常进行回访,举办基层建功立业报告会,邀请在基层建功立业的贫困大学生返校给在校生做报告。努力打破“脱贫需要人口素质的提升,素质提升的人因贫困而逃离”的教育扶贫悖论。 总之,“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建立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奖助与学生自助发展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资助+学业+就业+心理”帮扶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 [2] 人民日报[N].2017年1月25日.

[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Z].2017-10-18.

[4] 陈思,李本祥: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三全育人”切入路径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9(1).

[5] 蒋宗礼: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

[6]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7] 张宁,王伟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8] *: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 [9]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19.4.30. [10] *: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8.

[11] 陈伟伯,任秀芳,李腾龙:模糊评价法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的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建设项目(信息索引:360A12-07-2019-0001-1)。

作者简介:陈伟伯(1977- ),男,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