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2、 你是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 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18世纪60年代起始于英国的第一头次技术革命和继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方法,从而使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影响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1796年)分别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去假设。在地质学上,英国科学家莱伊尔1830年发表“地球演化学说”,在物理学上焦耳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化学上1824年由维等人合成尿素,在生物上,1838年施旺提出细胞是生命 的基本结构单位,1958年达尔文创立特种起源论,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升华,从而提供了一种观
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毕竟是19世纪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表述已过时,有些表述不包括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发展恩格斯的观点,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发展恩格斯自然观的基础,开成新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中,开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 ,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4、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会更明晰。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也会更加明确。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形成自然观,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形成科学技术观,这些对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超前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思路、方法和精神。①有助于科学修养的加强。它关于当代科学技术内部的运演机理和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进步中作用的研讨,提供了一种宏观上对科学技术的“体验方式”;②它引入了系统的思想,对科技发展社会条件、社会控制进行研讨,提供了战略分析和政策分析“观念框架”,有助于正确选择重点,合理运用调控手段;③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进展。它关于当代科技思想、科技方法、科技伦理的研讨,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活动领域的一种“理解方式”。(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更好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曲折性、摇摆性。(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勤奋、敬业、创造、协作、民主、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具有良好综合科学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科学家。(5)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5、如何理解科学和技术? 以下是好几种答案,选一个就行
科学的三个内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目的和任务(2)活动过程(3)形态(4)评价标准(5)与社会的相关的复杂程度(6)工作主体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2)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认识目的不同【科学认识目的是“认识自然”,求真;技术认识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求善】;认识对象不同【科学认识对象是“天然自然”;技术认识对象是“人工自然”】;认识过程不同【科学认识基于“观察、实验”;技术认识基于“科学知识、想象力”】;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认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问题;技术认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问题】。 总之,技术认识论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以规范和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从自在走向自为。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含义:a、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理论自然科学史(认识功能) b、生产力--技术史(经济功能)
c、一种社会活动--科学社会史(实践功能)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 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与功能不同:科学要反映、认识客观过程或自然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 现,科学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技术要有所发明、实现发明,技术与人类物质文明、制 度文明紧密相关。
2)、解决问题与结构组成不同:科学致力于回答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科学 所解决问题多与5个W有关:何物(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 )、及为何(Why);其结构是由实验判据、概念、定律、公式、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 技术注重于处置\"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技术在解决问题时多与5个M有关:人力(m an-power)、机器设备(machine)、材料(material)、 管理(management)和资金 (money);技术的结构一般由设计方案、规程(规范、规章)、准则、程序、标准等操 作单元构成。(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知识的五种分类) 3)、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同:
科学 个别<---->一般 技术 特殊<---->普遍 经验<---->理论
科学主要地关系到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理论,主要采用抽象、概括 、分析的方法再现客体,科学力求穷根究底,主要是去解释或说明\"如果――那么――\" (\"if----then\")的过程;科学在研究的实践方式上立足于实验(experiment)的方法 ;技术主要关系到一般(规则)到个别、从普遍(原理)到特殊、从理论到经验,主要 采取想象、综合的方法来构建客体。技术关心的是找到一种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如果―― 那么――(即if---then\")\"。技术在研究的实践方法上主要依赖于试验(test)的方法。 4)、相邻领域或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同:科学一般是单纯的,它较少考虑时代的、民族 的、地域的特点即科学是无国界的,也较少顾及到成果的应用前景或经济效益,它只与 数学及邻近的分支学科相关且跟哲学、伦理学关系密切;技术研究则要运用多门学科知 识,还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心理的、生理的、安全的、环境的、 艺术的、伦理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帮格:\"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他把自己同研究对象分 离的能力,也就是自身的摆脱能力。而技术专家的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摆到有关系统 的首要位置上。\"
5)、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不同:在古代和近代初期,主要由技术充当主角,有\"生产-->技 术-->科学\"的序列;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地位升级,开始有\"科学-->技术-->生产\"序列; 现代则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有\"科学<――>技术<――>生产\"序列。 6)、衡量标准不同:科学的衡量标准是真理性标准,而不是功利性标准;技术的衡量标 准更重要的则是功利性标准。
7)、社会价值、意义与影响的不同:科学有广泛的认知意义,科学普及对文化教育与社 会文明有重大价值,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技术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军事 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等。技术常常是造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祸首,但科学可以不 承担责任。
8)、研究过程与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目标相对而言不确定且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
科学活动自由度较大,个体性较强;技术研究目标相对而言较为确定且计划性较强;技 术活动的集体性与协作性较强。
9)、实现的目标和结果不同:科学活动追求从多样性到一元性,从模糊性到精确性,即 所谓追求真理的一元论与精确性;技术活动追求的是从一元性到多样性,尤其更有技术 应用的多样性。技术在许多情况下不是以精确性为目标。
10)、人才素质和成长不同:科学工作者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理性的智慧,善于观察 和发现问题;科学研究是研究员、教授们的事业;而技术工作者更需要有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技术人才通常是发明家与工程师的职务。 最后一种答案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4.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立见成效。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
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技术的任务是研究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或有所创新。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
7.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时不能够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8.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① 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 ② 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 技术向科学的转化:
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 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
① 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 ② 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① 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
② 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 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6、你怎样看待古代神学自然观?它对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拯救有什么意义?
7、如何理解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发展?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这一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并且是具体的物质,比如水、火、气、种子等。整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中产生的,又复归于它,连续地产生于本源,又复归于本源;或者几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爱”和“恨”的相互作用而分离和结合;“自然”就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这种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大多来自经验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3)这种观点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被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原因: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8、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宇宙观:结合宗教教义,以托勒密的“地心说”为核心,构造了三重世界:地狱、世间和天堂。自然的世俗界以月球轨道划出的圆面为界限,分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以当时肉眼观察的发现为依据。
2、物质观: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水、火、土、气)为根本。
3、运动观:同样以亚里士多德不正确的“物理学”运动描述为根本。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自然运动即物体趋向它的自然位置的运动,强迫运动即始终存在推动力量驱使的运动。
4、目的论解释特征:每一个自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原因,如上帝造鼠就是为给猫吃的。 9、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评述:
①在贡献方面,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②在局限性方面,
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
形而上学性【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法密切相关。还原分析法:把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进行一一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其局限是缺乏整体性认知和思考】、不彻底性【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10、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关联? 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反对神学和迷信;解放人性和自然科学。在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有的自然观。
为技术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活中机械轰鸣,人们按照钟表的指示规定着自己的行动。机械自然观深入人心不可避免,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所持有的自然观。
11、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过程。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如何评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13、 谈谈现代科技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1)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18世纪60年代起始于英国的第一头次技术革命和继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方法,从而使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影响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1796年)分别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去假设。在地质学上,英国科学家莱伊尔1830年发表“地球演化学说”,在物理学上焦耳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化学上1824年由维等人合成尿素,在生物上,1838年施旺提出细胞是生命 的基本结构单位,1958年达尔文创立特种起源论,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升华,从而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毕竟是19世纪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表述已过时,有些表述不包括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发展恩格斯的观点,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发展恩格斯自然观的基础,开成新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中,开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 ,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4、 通过迄今为止的(关于自然观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和感受,你对自然界的看法
有无变化?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15、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2)步骤: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C、初步论证。D、立题。 (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B、创新性原则。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C、科学性原则。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E、需要性原则。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包括科学需要和科技自身需要两方面,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科技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的问题,贯彻需要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选题要看是否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长期需要和近期需要向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之间的关系; (2)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就是就是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提出新理论、新见解、新发现,也包括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遵循创造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的起点高、水平高、一旦获得成果就能实现超越;要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要到学科的交叉区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选择课题;(3)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注意的问题:基础性研究选题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增强理论成果可信程度,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应用性研究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快研究的进程; (4)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选题应以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具备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应从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课题,包括知识的水平、知识的结构、研究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个人特长爱好及其对本学科发展状况以及趋势的把握;从已经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选择课题,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等)、经费、时间、人力、设备、导师特长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情况等等;发挥优势、扬长特点、弥补不足 16、
如何把握机遇?
简述把握机遇要求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1、留心意外之事,观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每一次细节,对于奇异现象必须多问为什么,直至做出圆满的解释,决不轻易放过; 2、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奇异现象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共鸣,才有希望获得发现,否则机遇只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3、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机遇的开端只提供获得发现的机会,要想获得发现的结果要经历艰难探索,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4、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反常现象要勇于用逆向思维进行处理,提出新见解新思路突破传统知识的束缚,开创新领域 17、 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创新思维?非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附件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①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 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②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非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存在与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它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跟多的情况下是二者的整合。逻辑思维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和程序,更带有规范性;而非逻辑思维没有固定的逻辑规则,不采取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更带有灵活性。仅靠逻辑思维不足以突破已有的基本概念的框架体系乃至会束缚创新,而必须通过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来提出新概念。 创造性思维发端于问题并且是现实的反映和概括;同时它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的特征。 整体性: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思维的有机统一。左右脑各施其职又协同工作。右脑主要产生设想,左脑主要分 析判断。产生设想和分析判断两个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交叉进行。任何一方面的缺少、缺陷或不相匹配,都不能或不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综合性:调动使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对思维对进行综合研究 18、 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
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
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方法。 19、 你怎样评价一个科学理论的好坏?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 在假说的实
验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推论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第二,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理论的预见;第三,推论与未知的现象不相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 20、 你怎样评价简单性标准?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21、 谈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划界的标准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 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22、 谈谈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学派的一般特征:
(1 )成功的科学学派通常有一位有特殊威望的领导,他既有独创性的研究才能,还拥有对该机构中的成员黜陟臧否的职权;有能力在他的下属中策励精诚团结的集体精神和协作意识;在本地区的和全国性的机构里享有充分的权位和名望,以保证他的事业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和制度化的赞助。
(2 )学派还要有一个研究基地,这个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类似的研究机构;学派应有潜在的人才来源,在某些成员离开后有畅通的后备人材补充渠道;学派应有一个集中有效的研究纲领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出版门路或有自己的出版物,使学派成员早出成果。 一百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科学学派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实现创造性联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有着强大的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功能。科学学派中,学术领袖一般都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们的研究课题多是意义重大的选题,学派成员则是在这种良好微观环境中锻造出来的品质优异的科学研究者,他们的工作同样立足于科学的前沿。 23、 科学共同体有哪些行为规范?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为科学共同体归纳出了五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这五条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
(1 )普遍性要求,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家、阶级、个人品质或任何诸如此类的社会属性,对于任何科学家来说,都不应成为评价其研究成果的因素。
(2 )公有性要求,科学家公开科学成果,并且要求,一项新的科学成果公开之后,其创造者或开创者个人不得宣称占有这一新思想、新信息或新理论。 (3 )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要求科学家们不把从事研究视为带来荣誉、地位、声望或金钱的敲门砖,谴责运用不正当手段在科学竞争中抬高自己或压倒对手。
(4 )独创性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别人未曾做出的贡献,才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意义。
(5 )有条理的怀疑性是提倡一种怀疑精神,它要求对于所有知识,无论其来源如何,在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同样仔细的考察。当然,这里的怀疑性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猜疑,而必须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 标准。
(1 )诚实客观,杜绝欺骗
诚实原则具体到科学研究中就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如研究基金的申请,数据资料的采集、记录、分析、解释,成果的公开、传播,成果的审核、评价等,都应实事求是、客观诚实。违背了这一原则,科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追求真知和解决实践问题就无从谈起;违背这一原则,科学家之间就失去了彼此信任,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就会受到破坏。如果科学中充斥着不诚实,科学就会失去广大公众的信赖,同时也失去了外部社会的强大支持。 (2 )严谨认真,谨防失误
严谨与诚实一样,也能促进科学的目标,因为疏忽导致的差错和彻头彻尾的撒谎有相同的效果,都会阻碍知识的进步,虽然不严谨与不诚实在道德评判中迥然有异。严谨对于促进合作、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高效率地使用科学资源也至为重要。粗枝大叶的研究会把本可避免的错误带入科学,对科学造成很大的损害;即使错误最终得以
纠正,其成本也是很高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应当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应当尽可能避免在研究中出差错,特别应避免在陈述研究结果时出现差错,而应当使实验中的差错、方法上的差错和人为性的差错降到最少。 (3 )坚持科学理性,避免自欺和偏见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客观性的知识,是精确地、客观地、理性地描述和解释世界。科学只所以能被普遍地理解,是因为它是合乎理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探索是一种理性的活动,科研事业是一个理性的事业。 在科学研究中,与科学理性与悖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偏见和自欺。 科研中的偏见,往往会导致研究中的自欺。所谓自欺,就是科学家在结果的可靠和重要上自我欺骗,在科学观察中只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对有利于自己假说的观察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对于不支持自己假说的观察,则是 “睫在眼前常不见” 。 (4 )坚持公开原则,遵守保密规定,维护知识产权 科学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它要求科学家个人将自己的创新的知识公开发表,他的数据、方法、思想、技巧和工具能够与其他科学家共享,他的成果应当能够接受其他科学家的评价。公开就意味着出版,也意味着,科学家应当公开资金来源和重要利益关系,以避免利益冲突。 公开性是科学知识进步的必要条件。这首先在于,公开性可以保证科学家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从而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公开性还能保证科研成果得到合理的评价和社会承认,可以防止科学成为拒绝批评的私见和孤芳自赏的教条。 24、 试析马太效应。 10.1 什么是马太效应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973 年,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下面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现象:“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或不重视他们的成绩。 ”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 10.2“马太效应”利弊
科学发展史表明:突破性成果往往出自优秀人才集中的、为数不多的著名研究团队或机构,如:贝尔实验室,卡文迪什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牛顿数学研究所、哥本哈根学派等。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增强竞争, 优势积累;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资源利用率和科研创新能力;“荣誉追加”,“荣誉终身”等吸引无名者。消极作用是:压制后起之秀如:1869年, 35岁的年轻人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科学界冷嘲热讽。几年后,元素周期 率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门捷列夫获得到了极高的盛誉。 学术腐败:“汉芯”造假案。 10.3“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形成机制 起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促使年轻科研人员刻苦钻研、顽强奋斗。另一方面:会在科学共同体中产生“马太效应” 过程:优势积累+棘轮效应→马太效应:科学权威凭借其已有的科学成就和声望, 易于获得更好的资源, 形成优势积累。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获得的成就和声望,不太会消失——棘轮效应。科学权威便在 “棘轮效应”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优势的积累过程。大多数成员在资源占有以及获得成果与奖励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因而会变得更加默默无闻。这样以来,科学共同体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 “马太效应” 便产生了。 10.4 如何应对马太效应
如前所述,马太效应时刻影响着我们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杰出” 与“平衡” 之间寻
求协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国外的一些经验是:(1 )法制保障。法律、法规中避免对已有优势的研究所重复和过多拨款。(2)鼓励投资。鼓励高校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科研 , 对联邦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发挥一定的校正作用。(3 )调整税收。除直接投入外, 税收豁免和优惠是政府支持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4 )完善资助制度。为了保持大学的平衡发展, 还在其他方面提供资助,如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供培养经费等。 10.5 我们的启示 去除坏的方面:(1 )在科研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坚持效益与公平兼顾的原则。(2 )加快制度性规范的建设,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 功近利现象。(3 )完善现代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的收集利用手段。 发挥好的方面:(1 )利用马太效应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势积累和整合以期其能完成重大攻关项目,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 ” (2)利用马太效应促进良性竞争。使科技工作者在竞争中都有一种“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一步落后、步步 落后 ” 的进取意识, 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25、 如何理解科学系统的社会分层? 26、 试析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简述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1、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1)早的科学技术起源于科学生产; (2)科学生产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问题,促使科学前进;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手段 (1)社会生产是检验科学技术真理性的标准; (二)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影响 1、社会制度的影响(1)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对科技发展有重大的制约作用,技术成果适合统治阶级的意志,表达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能得到支持,对科技发展起推动作用,相反违背了统治者的利益或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科技遭到压制,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有重大作用,良好先进的科技政策能充分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发展 ,相反,落后的反动的科技政策压抑了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的影响 (1)主要表现在对科技的巨额投资,刺激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向科技提出急需解决的题目,加速科技发展; (3)能够使相关学科得到加速发展; 3、哲学的影响 哲学为研究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均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属于广义的生产力范畴。科学同技术的差别仅在于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认知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社会生产力;而技术活动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并使科学和生产的性质呈现出崭新的特征。马克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过程的科学分析,还揭示出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因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并推动着它们的变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日益合理化、科学化,使科学管理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因素。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了以下丰富的理论内涵:①现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因素的贡献,已不可逆转的日益成为第一位的增长因素;②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③现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面貌的变化方面,已日益成为长期、持久的第一位的推动力量;④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源,人无疑仍是决定意义的要
素,其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主体的知识分子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占劳动者结构比例的份额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人力资源;⑤在实践上,当代任何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放在优先的第一的战略位置上,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3)科学技术长入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①对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来说,科学技术作为“渗透”因素和“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生产力的内涵型增长;②对于社会生产体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可以更新、优化社会生产要素的组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③对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能有力促进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经济运行状态日趋广阔、健全、高效,从而保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本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以及第二产业本身的结构性变化-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过渡,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这些产业部门中日益扩大的应用所造成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必然要影响到这个那个社会结构的变革。建立在工业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是工业社会,在信息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将是被称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新的社会总体结构。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四.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的根本导向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不可逆的引进生产力性质的越来越社会化,从而同原来的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同原来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生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生产力在本质上没有冲突,可以有广阔天地容许生产力的„„后面的看不到了,自己编吧 27、 试析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 何为科学呢?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方向蓬勃发展。也就是说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科学应该属于一种智能文化,故我认为文化是包含科学的,文化又是科学的后备力量,只有在厚实的强大的理性的积极文化背景下,科学才会沿着造福人类的轨道蓬勃的发展,而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而科学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成就和最后的成就,也是文化系统中最值得信赖的部分,文化远非是科学,科学以其清醒的理智、严密的逻辑、真实的观念构筑了文化,并推动文化向着更新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高科技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指导,科学技术是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的力量,而文化则是对自身的控制和改造的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巨大力量,在不能善加利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巨大的伤害。文化的基础越深厚,精神文明的水准越高,人们才能控制和利用越高的技术力量,才能消受得起越高水平的物质文明。 28、 为什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29、 谈谈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附件PDF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目标之一。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中国科学院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同时,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院担负着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的历史重任,同时,还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贡献,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尽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阶段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并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在观念更新、目标凝练、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创新文化建设在知识创新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因此,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这对全面实现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0、 怎样看待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学术道德?
2006年11月9日,科技部公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这是中国政府出台的首个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条例。2007年1月旨在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举报和咨询渠道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已开始正式运行。科技部今年将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并通过科研诚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与教育部
等5部门形成指导科研诚信建设的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已建立了科
研诚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此外,科技部正在抓紧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将不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对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对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提出咨询意见。 „„剩下的自己发挥
学术道德
道德问题: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科学技术不是道德规范形成的源泉,但对道德规范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技术工作也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职业,科学技术中的道德问题更具有明显的意义,科学活动并不是完全无私或绝对纯洁的,在科学研究领域也会存在着盗名窃誉,弄虚作假,学阀作风等不良现象;在技术领域,核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医学科学技术存在器官移植、试管婴儿、人体试验和安乐死等道德问题。 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利益与道德谁决定谁、道德对于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 书上没有,自由发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