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裁判---马克思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
哲学的差别》有感
初读马克思这篇博士论文,不得不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纷繁复杂的哲学概念,层出不穷的哲学家译名,种类繁多的哲学名词,使我这个初接触哲学的新人目不暇接。泛读一遍以后,我对文章大致的结构有了基本了解,但仍然没有成型的所感所悟。因此,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这篇代表作之一,更深入地探究其哲学意义,我将文章中我所不理解的、一知半解的及多次出现的哲学名词、哲学派别、哲学家生平都在网络上搜集过资料,大致了解了其含义后,再精读一遍这篇文章,就基本上能读通全文了,也有了一些笼统的感悟。
很遗憾,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来自哲学问题上的“茅塞顿开”,而更多地在于我对马克思的立场、文笔的认同。也许是因为我对哲学实在谈不上有什么了解的缘故吧。
从文章表露的观点,结合当时哲学界的现象,不难发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就像是篮球场上打得火热的两支队伍,然而比赛是在德谟克利特的主场上展开,当时绝大多数哲学家就像观众席上欢呼的德谟克利特的球迷一样力挺本队,而伊壁鸠鲁因其随性的竞技策略不受青睐。幸而本场比赛有一位公正的裁判员---马克思,不偏袒地对得失分作出判决。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老生常谈的真理,说发生、繁荣和衰亡是一个铁环,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都注定包含于其中,并且必定要绕着它走一圈。“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极盛之后,接着就衰落了,这也没有什么可惊奇之处。不过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了肚皮致死不同。”他认为,发生、繁荣和衰亡是极其一般、极其模糊的观念,要把一切东西都塞进去固然可以,但要借助这些观念去理解什么东西却办不到。因
此,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并不是特殊现象。它们是罗马精神的原型,具有性格十分刚毅的、强有力的、永恒的本质,以致连现代世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享有充分的精神上的公民权。
第一遍对文章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览时,我感受到了来自马克思笔下的傲气。序言中他写“我认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专家们知道,关于这篇论著的对象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前人的著作。西塞罗和普卢塔克所说过的废话,直到现在还照样为人们重复着。”好大的口气!马克思仿佛将自己当作最高的审判者,由他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对其他两位哲学家的成就作出褒贬一样---乍看之下颇为妄断。但在正文的铺排中,他详尽而又明确地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作出区分,并未一口咬定谁胜谁负,而个中高下则由读者自行判别。因而我认为,马克思充当着一个公正的裁判角色,得失分已明确,输赢仅在观众心中。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刻研究的读者认为: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由此可见这位“裁判”的公平公正性。
哲人总有坚持己见的自信。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物理学中,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德谟克利特的;在伊壁鸠鲁离开德谟克利特的地方,在他想加以改进的地方,恰好就是他损害了和败坏了德谟克利特的地方。莱布尼茨也说:我们关于这个伟大人物(德谟克利特)所知道的东西,几乎只是伊壁鸠鲁从他那里抄袭来的,而伊壁鸠鲁又往往从他那里抄袭不到最好的东西。可见,在当时,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被认为是剽窃的。然而马克思不随波逐流,认为,“晚期希腊哲学无疑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
他们的论断都是偏见的。” 马克思也指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论述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法,就某些细节来说,而二者间的差别又极其隐蔽,许多事实都说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物理学的同一性,只有在一些个别的规定里,看来才有任意的,因而是非本质的差别支配着。”在我看来,他用哲学的思维解决了哲学的纷争,也怪不得他在开篇时说“我认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关于这篇论著的对象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前人的著作。”马克思用自己的博士论文揭示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给我一种“拨乱反正”的感觉。
然而,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辩驳并不等于完全赞同他的观点。马克思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和自由。其奥妙我并不能准确把握,但他在文中提到“自我意义与现实是联系着的,生活要与哲学相结合,以便生活化,从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这使我印象深刻。探讨哲学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哲学”,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不融入实际生活元素的化学犹如纸上谈兵,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作出指导作用的哲学不过是虚有其表,脱离生活实践而发展的哲学思想难免会天马行空。马克思指出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内在矛盾,将人们对自我意识的认知提升到另一层高度。
过去,我对马克思的认识仅限于实验室里的一张黑白照---有着簇拥的白胡子和光洁的额头的男人。拜读马克思的这篇大作使我对马克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哲学思想,但仅从表层的文字理解中我也仿佛看见了一个新视野。比如说,过去我把物理现象当作是没有缘由的真理集,但他指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思想对必然性的反抗,它“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这使我重新认识了物理,带着哲学的眼光重新看见了它,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之所以说“哲学生活化,哲学世界化”的原因——唯有你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思考,才能领悟出一些更有内涵的东西,才能以新视野认识万物存在的缘由,因而更深
层次地感知世界。过去遇事我总是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性与必然性,但马克思教会我“在有限的自然里,必然性表现为相对的必然性。”这让我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我曾是井底之蛙总执一己之见,现在,我学会带着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哲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能一声不吭地钻进你的世界,像耀眼的光辉,像宽敞明亮的大厅。我想,因为马克思,我又进步了些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