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张云苹
内容摘要: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多因素通过 语感能力表现出来,而这些因素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感朗读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 立起来,出口的声音传递着作品的 效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反 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增强了语 复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 言文字的可感性。模仿读,能感受 要重视朗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 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 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 直接、强烈的感染;讲解读,能从整 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 体上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 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 旨,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 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的结构、文章的气势和文章的质地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 等多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诵 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 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语感训练 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的传统方法。“悟”指语文学习中的 一. 语感的基本特征品味、揣摩、心领神会、茅塞顿开,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 由“诵”到“悟”,语感便形成了。叶 字的一种直接理解,它是通过长期 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 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 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 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 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 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 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 应。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 可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的“不知不 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
觉之间”,就是“悟”的过程。教师的 第一,内隐性。语感是一种普 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 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它看不见摸 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 不着。如果不说破它,许多人并不 情。范读《三个儿子》时,教师用那 知道自己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 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 感能力,更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 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 里。语感好像一种潜伏在人的大脑 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 之中的“隐形”能力。
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 第二,基础性。夏丐尊先生在 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 《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 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 念》一文中指出,语感“为理解一切 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 文字的基础”。一个人如果缺乏必 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 要的语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语言 真切。
交际活动。
2.在语境感知中培养语感。了 第三,恒久性。语感一旦形成, 解语言文字,光靠字典还不够,必 就会随时随地长久地发挥作用,它 须在语境中仔细揣摩语言之神妙。 似乎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并不 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 需要特别的注意就可以“运用”,而 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 且不会被遗忘。
‘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 二.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 1.在朗读指导中培养语感。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朗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 ‘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 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
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
的情趣……”例如,“春风又绿江南
岸”中的“绿”,不光是翠绿的色彩, 还有一种动态的美在其中,有一望 无际的辽阔之美呢。
3. 在朗读比较中培养语感。有 比较才有鉴别。贾岛的“推敲”之改 有传神之功,一字之改,词语语境 的和谐幽邃之美酒显而易见了。教 材中有不少词句比较的阅读训练 设计,把原稿与改稿作比较改” 的艺术在哪里,这种思辨品味的过 程就是语感的有机训练与积淀。
4. 在朗读测试中培养语感。尽 管语感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但它还是可以测试的。如“他 叫你明天去”一句,教师可以用变 换重音的方法让学生说出所表达 的不同意义。如果点的字是“他”, 则表示“叫你明天去”的人不是 “我”;如果加点的字是“叫”,则表 示一种特别的指令方式;如果加点 字是“你”,则表示“明天去”的人不 是“我”;如果加点字是“明天”,则 表示特定的时间。这种测试,能考 查出学生的语感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 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 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 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 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 成良好的语感。”要保证中学语文 教学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抓住积淀 语感这个“本”。迓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基于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研究》(GS [2018]GHB065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
0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