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章 作物生产概述

2023-11-18 来源:星星旅游


第四章 作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第一节 作物栽培制度

学习目标:

1.理解作物栽培制度、作物布局、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的相关概念。

2.掌握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

3.能够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确定适当的复种方式。

一、 名词

1、作物栽培制度:是指各种作物在农田上的组合与配置方式的总称。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单作: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指在同一块天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5、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6、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指在前季作物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插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平播: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种下茬作物。

9、复种指数:即全年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0、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轮换不同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11、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或采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12、换茬:在同一块田地上一种作物收获以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13、重茬:一种作物收获后接连种植同一种作物。

二、简答

1、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意义:平衡天、地、人、作物、畜禽等各种因素,满足人们的需要;

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利于解决作物间争地、争水、争肥的矛盾,实现作物间的持续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作物布局,制约着复种指数的高低,复种、间套作的方式以及轮作与连作的安排。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2、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要遵循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要发挥资源优势;

三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四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3、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及特点?

(1)单作: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作物单一,群体结构简单,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生育期也基本一致,便于统一种植、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缺点:有时不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2)间作:指在同一块天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

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同,但作物共处期长。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3)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优点:简便易行,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缺点: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理,并且混种的作物生态适应性要求一致。

(4)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指在前季作物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插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能充分利用时间,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复种指数,躲避旱、涝、寒等灾害,是集约利用生长季节的种植方式。

缺点:套作往往费工费时,一般只能人工操作,下茬作物易受病虫害危害。

4、间、混、套作的增产原因?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2)充分利用光能

(3)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4)提高作物抗逆能力

(5)发挥边行优势

5、实行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

在形态、生理上,要对应互补,例高秆与矮秆、松散与紧凑、圆叶与尖叶、深根与浅根、喜温与喜凉、C3与C4、喜氮与喜磷、钾,根系分泌物互利而无害,生育期上,间、套作中主作物生育期宜长些,附作物宜短些。

(2)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间、混作时,主作物要占较大的面积和空间,密度接近于单作,副作物占较小的比例,密度小于单作;前茬作物要为后茬作物预留空行,共生期越长,预留空行应欲宽。

(3)加强田间管理

应着重抓两个环节:一是作物共生期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前茬作物对后茬作物。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的影响;二是前茬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对后茬作物要及时管理,促其快速生长。

6、复种增产的途径:

一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二是提高各作物单季产量;

三是合理种植多种作物,利用多熟种植提高耕地的年单产。

7、复种的作用:

(1)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作物的全年产量。

(2)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

(3)有利于稳产

(4)增加土壤有机质源。

(5)减少水土流失。

8、复种应具备的条件:

一是热量条件(充足);

二是水分条件(充沛);

三是肥力条件(高);

四是劳动力、机械化条件等(高)。

9、提高复种指数的方法:

(1)选用适宜的作物和品种结合

合理应用早熟品种,既要保证正常成熟,又要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2)采用套作、育苗移栽

改变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播下茬作物为下茬作物套作、育苗移栽。这样可有效地缩短下茬作物的大田生育期。

(3)缩短农耗期

采取措施促进上茬作物早熟、早收,下茬作物力争早播、早栽,减少不必要的农耗。

10、轮作的作用:

(1)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

实行抗病作物或非寄生作物与感病作物轮作、水旱轮作、不同类型的作物轮作,可使病虫草害失去寄主、食物及伴生者等而受到抑制或被消灭。

(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养地力;

将对养分不同需求的作物轮换种植,才能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3)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轮作可以调剂作物对土壤有机物供应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土壤中作物有害分泌物的积累,尤其是水旱轮作,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4)调节作物茬口季节。

将生育期不同、茬口季节早晚不同的作物轮换以及同种作物熟期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有利于错开农忙季节,避免或缓和劳力紧张,保证各项农事作业如期完成。

11、连作的危害:

(1)连作可导致某些病虫草害的蔓延加剧,即使多施农药和除草剂也不能解决减产和品质下降问题。

(2)连作易使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加剧土壤养分供给与作物需要之间的矛盾。

(3)连作易使作物分泌的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

(4)连作可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施肥效果降低。

12、是否所有作物都不能连作,为什么?

不是,根据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分为以下三类:

(1)忌连作的作物:此类作物如果连作,很易加重土传病害,明显减产。如: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花生等。

(2)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豆科绿肥、薯类作物和大豆等,短期连作,土传病虫害矫情,可连作1-2年,然后间隔1-2年再种。

(3)耐长期连作的作物:小麦、水稻、花生、玉米等,这些作物可连作3-4年或更长的时间,但病害感染例外。

三、知识点汇集

1、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宗旨和目的。

2、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3、间作用“//”表示,常用的间作方式有条(带)状间作、农林间作等。

4、混作用“×”表示,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种植方式。

5、套作用“/”表示,是集约利用生长季节的种植方式。

6、常见的复种方式有套作、移栽、平播和再生。

7、上茬作物收获后,进行下茬作物移栽也是复种的一种方式。一般用“-”表—示接茬播种或移栽。

8、复种指数(%)= 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9、河北省以南地区为一年二熟,长城以北地区为一年一熟。

10、热量条件是一个地区能否进行复种以及复种指数达到什么程度的决定因素。

11、热量充足的情况下,水分条件是影响复种的主要因素。

四丶简答题

1 冬小麦冬灌的作用及技术要求

答:作用:1缓和低温据剧烈变化,防止冻害;2踏实土壤,粉碎颗粒;3消灭越冬害虫;4冬水春用为早春麦田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技术要求:1灌水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夜冻昼消,浇水当天下渗完为好。2土壤墒情: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浇水,底墒充足时不宜冬灌。

2.小麦冬前管理的主要措施。

答:1.查苗补种。2.因苗管理(苗情分为壮苗、弱苗、旺苗)3.及时防治病虫草害。4.中耕镇压,防旱保墒。5.耙压壅土,盖蘖保根,保墒防寒。6.适时冬灌。

3.拔节期肥水的作用及技术要求?

答:作用:拔节期肥水能显著减少不育小穗和不用小花数,提高穗粒数,能增大旗叶

面积,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有利于籽粒形成和灌浆;促进3/4/5节间伸长,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和大穗。

技术:除了前期肥水过多,群体过大过旺以外,都用使用拔节肥水。

对瘦地、弱苗起身期未施肥水的可以提前到雌雄蕊分化期(春4叶伸出);

对肥地、壮苗和旺苗以及起身期肥水较晚的弱苗,可以推迟到药隔分化期(春5叶伸出)进行。

4.后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答:一是合理浇水,浇好杨花、灌浆水,保持土壤水分在70%-75%;二是合理进行根外追肥,保持适宜的营养水平;三是加强病虫害,适当延长叶片功能期。

四、简答题

1.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栽培上的应用。

2.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的栽培措施。

3.前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主攻目标、管理任务)。

4.说明小麦施肥量的确定依据。

5.小麦合理施肥的原则?

6.农艺节水措施有哪些?

7.小麦的施肥技术要求是什么?

8.小麦合理密植应遵循的原则。

9.如何确定合理的基本苗和播种量。

10.如何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

11.简述小麦分蘖的重要作用?

12.小麦穗分化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13.影响籽粒形成与成熟的因素?

四、简答题

1.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栽培上的应用:

答:1.冬性品种宜安排在早茬,半冬性品种安排在中茬;春性品种安排在晚茬;

2.冬性品种应适当早播(16-18℃);

3.冬性品种播量应小些,.半冬性品种播量应大些;

4.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冬春季节应合理调控群体,使群体与个体充分协调。

2.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的栽培措施:

答:1.适当降低基本苗数;2.等行种植;3.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加强春季肥水管理。

3.前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主攻目标、管理任务)

答: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协调幼苗生长与养分储藏的关系,使幼苗安全越冬,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狠抓穗数,为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4.说明小麦施肥量的确定依据。

答:一要考虑一定产量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二要考虑土壤当季的供肥数量;三要考虑肥料的当季利用率。

5.小麦合理施肥的原则?

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合理使用化肥(稳氮、增磷、补钾、配微)

6.农艺节水措施有哪些?

答:1增施肥料,培肥地力(节水基础);2选择适宜品种(节水前提);3选择适宜的灌水时期(节水大捷)。

7.小麦的施肥技术要求是什么?

答:1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底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有机肥全部底施,氮肥三分之一左右做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底施;2增施磷肥,调整氮、磷配比。高产田1:1配合比例为宜;3补施钾肥和锌肥。施肥方法:底施和拌种。

8.小麦合理密植应遵循的原则:

答:1.根据土壤肥力等生产条件确定播种量;2.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量;3.根据播期早晚调整密度;4.根据栽培体系类型调整密度。

9如何确定合理的基本苗和播种量?

答:生产上常采用“四定”的方法确定基本苗和播种量。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种量。(播种量的基本公式)

10如何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

答:按播种质量要求做到:行正垄直,沟直底平,下籽均匀,播量准确,深浅适宜,不漏播,不重播。播种适宜深度为5cm左右(以分蘖节距地面2-3cm,地中茎长度1-2cm)。播种时应掌握大粒宜深,小粒宜浅;肥地宜深,瘦地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盐碱土宜浅;早播宜深,晚播宜浅的原则。

11简述小麦分蘖的重要作用?

答:(1)发生分蘖(2)产生近根叶(3)生长次生根(4)储藏养分。

12小麦穗分化要经过哪些时期?

答:出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形成期、药隔形成期、四分体时期。

13影响籽粒形成与成熟的因素?

答:(1)有机营养状况(2)温度(3)光照(4)水分(5)无机营养(6)气象因素(7)病虫因素。

名词

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节三片绿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

出苗期:小麦的第一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出苗标准的日期,记为该田块的出苗期。

分蘖期: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时为分蘖期。

越冬期:北方冬麦区冬前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0~1℃,麦苗基本停止生长时即为越冬期。

返青期:北方冬麦区翌年春季气温回升,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新叶露头时,为返青期。

起身期:翌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拉长并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

相差1.5cm左右,主茎年后第二叶接近定长,内部穗分化达二期、基部第一节开始伸长,但尚未伸出地面,为起身期。

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露出地面1.5~2cm时,为拔节期。

孕穗期(挑旗):全田50%分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为孕穗期。

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芒)右叶鞘中露出1/2时,为抽穗期。

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药散粉时,为开花期。

乳熟期(灌浆期):籽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成炼乳状,约在开花后10天左右,为乳熟期。

成熟期:胚乳成蜡状,籽粒开始变硬时为成熟期,此时为最适收获期。

完熟期:籽粒很快变硬,为完熟期。

旗叶:小麦主茎上一般长着13-14个叶片。通常人们把麦穗下第一片叶子称为旗叶。

心叶:指植株在中间还未展开的叶。

分蘖: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分蘖节:分蘖着生的茎节。

一级分蘖:直接从主茎基部分蘖节上发生的称一级分蘖。

在一级分蘖基部又可产生新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形成次一级分蘖。

知识清单:

重点掌握小麦各器官发育的典型特点,不同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及田间管理措施。

1、 小麦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河北省冬小麦的生育期一般为250-270天。冬小麦的一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十个生育时期。小麦的一生划分为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三大生育阶段。

2、 小麦一生要经过两大发育阶段,包括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根据冬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根据冬小麦品种通过光照阶段对每日光照时间长短及光照持续日数的要求,可分为反应敏感型品种、反应中等型品种和反应迟钝型品种。

3、 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在栽培上的应用表现为:冬性品种宜安排在早茬,半冬性品种安排在中茬;春性品种安排在晚茬;冬性品种应适当早播(16~18℃);冬性品种播量应小些,半冬性品种播量应大些;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冬春季节应合理调控群体,使群体与个体充分协调。

4、 采用优良的品种是农作物增产的基本措施之一,一般可增产10%~30%。优良

的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等特性。因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

5、 小麦播前应根据需肥量做好肥料的准备,小麦吸收氮、磷、钾的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三者的比例约为2.8:1:3,不同时期吸收氮、磷、钾的量不同,起身期以前麦苗较小,吸收氮、磷、钾的量较少;拔节至挑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达到一生的高峰期,对氮、磷的吸收量在成熟期达最大值,对钾的吸收到抽穗期达最大积累量。

6、 小麦施肥量的确定:一是要考虑一定产量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二是考虑土壤当季的供肥数量,三是考虑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小麦合理施肥的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合理使用化肥(稳氮、增磷、补钾、配微)。小麦的施肥技术:一是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施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有机肥全部底施,氮肥三分之一左右做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底施。二是增施磷肥,调整氮、磷配比。高产田以1:1配合比例为宜。三是补施钾肥和锌肥(施肥方法是底施和拌种)。

第二节 土壤耕作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耕作方式的作用。

2.初步掌握各种耕作方式的技术要点。

3.了解少耕法和免耕法的优缺点。

一、名词

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状况,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第五章 小 麦

第一节 概 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2.使学生了解小麦生产概况。

3.使学生掌握河北省小麦生产发展概况、存在问题。

第二节 冬小麦的一生

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小麦生育期,小麦生育时期的划分及调查标准,阶段发育特性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节 播前准备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良种的作用、良种应具备的条件,掌握良种的选用原则和种子处理技术。

2.使学生掌握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及拨钱整地技术。

3.使学生掌握小麦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及施肥技术。

4.使学生掌握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规律及灌溉和排水技术。

第四节 适期播种 合理密值

学习目标:

1.了解小麦种子形态构造及萌发与出苗。

2.了解合理密植的概念、实现合理密植的途径,掌握小麦播种量的确定方法。

3.了解确定小麦播种期的依据,掌握小麦播种适期及提高播种质量的措施。

第五节 田间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小麦根、茎、叶、穗的形态及生长发育进程。熟悉小麦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2.掌握小麦生长发育的三大规律,即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和籽粒发育规律。

3.掌握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声誉特点、管理目标及管理措施。

4.掌握田间管理档案的简历和记载。

5.掌握小麦个体性状和群体性状的调查方法。

6.掌握小麦天剑苗情诊断标准及方法。

7.掌握麦田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田间调查及防治方法。

8.学会依据田间苗情制定管理方案

9.掌握田间估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