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化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2021-06-08 来源:星星旅游
信息化条件下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研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 职业教育 囧学方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是空前的,人们己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在高等教育,人们已经取得共识,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是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高校信息化硬件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的应用并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落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浮躁建设与应用的背后,我们应该理性的意识到,当前不再是提倡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的阶段,而更需关注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即其有效性。 (二)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因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我们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就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

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就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就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不仅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硬件技术,还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等软件技术。

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形态。它涉及到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改革和变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教学信息来促进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基于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五阶段观,并对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总结。北京师范大学马宁,余胜泉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与深度出发,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整合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和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并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不同,细化为十个层次。

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和访谈发现,教师对于技术应用的态度和热情,并不像能力发展一样是单调变化的,态度和热情的发展往往呈波动性。最初接触到信息技术时,师生对于技术带来的变化感到新奇,因而效果和热情都

非常好,但随着新奇感下降,兴趣减少,接踵而来的是麻烦和困惑:感到课件不适合需要;经常出现小的技术故障;缺少新的教学设计变化;信息技术应用进入低潮期。 研究表明,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掌握技术和在课堂上运用技术的过程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初始、采纳、适应、领会和创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应用期、融合期和变革期,并对每一阶段的教师教学行为与信息技术应用进行阐述。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将为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l)从倡导应用行为到注重有效应用的转变,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视野 (2)以教学系统观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丰富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3)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 (4)为高校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5)为高校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五)课题理论依据

通过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实现有效教学,此观点将教学视为一个大系统,采用流程图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有效性分解成一个由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和产出变量构成的流程。背景变量影响着过程变量,在过程变量中主要包括了对教学的看法、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看法等观点,足以影响着教学行为,最终影响产出变量。此种分析方法考虑到教学有效性的许多影响因素,从人到环境(,而对教学产出也关注到了隐性和显性两种类型。本研究将借鉴此方法,来开展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研究目标

基于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本研究试图揭示什么样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做”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前者是理论层面的阐释,是前提;后者从实践层面来描述,是方法。总之本研究目的在于帮助高校教师从理论上去理解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去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面对不同课程、教师、学生,难以找出“真理式”方法,但我们可以关注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探寻有效应用的共同行为,提供有效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七)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本研究的关键性概念进行了阐释,以明确研究对象,其次介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点。研究中对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考查、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的探析、“有效”的评价等均以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

现状调查研究,包括问卷与访谈调查两个部分。教师问卷揭示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相关情况;学生问卷,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访谈调查旨在对问卷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策略研究,要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开展信息化培训,推进高校教师信息化建设;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服务保障;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研究假设 信息技术在高校中扮演着多维的角色,具体到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概括为高校教学管理、高校课堂教学、高校科研以及大学生校园生活等四个方面石本研究范围选定为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

即探讨教师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行为和应用的效果。本研究选定高校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原因在于,一是课堂教学是高等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因素,课堂教学直接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效能;二是课堂教学具有特定时空性,更利于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将涉及复杂的、不断变化并相互作用的因素。本研究侧重课堂教学,以此可以深入了解其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协调好各因素,为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九)创新之处

1.研究以高校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研究对象,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开展问卷与访谈调查。

2.在对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以全面地了解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情况。 3.提供了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研究学校为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一所高职院校,有众多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及专业实训室,己建成了较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及多学科门类许多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l)问卷调查和访谈 (2)课堂观察法 (3)文献分析

(十一)技术路线 1.文献分析 2.问卷调查和访谈 3.课堂观察 4.理论研究 5.现状调查研究, 6.策略研究。

(十二)实施步骤 2016.7-2016.10 文献分析 2016.11-2017.1 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 2017.2-2017.6 理论及现状调查研究 2017.7-2018.1 策略研究

2018.1-2018.6 结题准备 课题编号:22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