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记录与记忆
①我们把每天看到的东西拍下来存在手机里或者上传到“云端”,我们每天的聊天记录、购物记录、网站访问记录、行驶记录等数据都被储存起来,这些磁盘上的磁粉有如魔镜般详尽地勾画出我们的每一天。科学家把磁盘上的这些数据称为“记录生命日志”,即我们把一生中所有的信息记录和归档。
②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因为每个细节都被记载而变得丰富且有意义吗?
③从前,如果你聆听某一个喜爱的作家演讲,一定会全神贯注,因为你要是没有听清,它就消逝了。而今天,你会拿出录音设备记录保存,你不再这么认真,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好错过的,如果你愿意,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听这些演讲。
④从前,我们每到一个新城市或者新景点,都会仔细打量这陌生的一切,深深呼吸这里的空气,用心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而现在,我们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或相机一通拍摄,然后分享到朋友圈或存在“云端”上。你会觉得,眼前的美景永远不会丢失了。
⑤但如果把我们的记忆想成和磁盘上的数据是同一类事物,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记忆容量远远不及磁盘,我们无法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百万位,但我们的记忆却另有神奇之处。
⑥当大脑将我们的记忆编码,它同时也在塑造我们的身份,因此,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它并不是像一台摄像机那样绝对客观地记载我们的经历,而是专门记载我们自身在这些经历中的角色,它偏向于我们着重关心的那些方面。
⑦对于任何一个时刻,它都在事件之外记录了我们当时的感受、情绪,以及那个时刻对于我们的意义。以这些为基础,大脑为我们写出了每个人的历史。而磁盘能够记录一场比赛的每个细节,却无法记录你当时的兴奋和失望,也不会记录球员的拼搏精神对你的人生激励。
⑧我们的大脑并不会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一切,它只记住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事件的大和小,它自有定义,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特别的气味,只要它觉得有意义,都会记录下来。在整理自身经历的快照时,脑中的无意识系统采取了一条自我中心的标准。对于我们的种种经历,我们能够清楚记得的,都是那些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方面。而大量没有意义的临时记忆,它们很快就会消失。
试卷第1页,共8页
⑨因此,记忆的作用并不在于记下多少,也不在记得多准确,它的作用是沙里淘金,创造我们的自我形象。它只会挑选那些对我们人生有意义的事情留在脑海里,比如我们会对成功的事情记忆深刻,大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让我们减轻失败的痛苦,鼓励我们一次又一次尝试。但重要的失败我们也会一直记得,这是在提醒我们少走弯路。它还偏 爱珍藏我们的幸福时刻,告诉我们人生该珍惜什么……这些,再强大的磁盘也无法做到。1.下列对“磁盘记录”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
A.磁盘记录能储存我们的各种记录数据。 B. 磁盘记录让我们人生变得丰富有意义。C.磁盘的记录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回顾。 D. 磁盘记录的数据比记忆更多且更准确。2.下列对“大脑记忆”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大脑记忆与磁盘记录的数据存在着区别。 B.大脑因记忆容量小,记忆的经历很快消失。 C.大脑记忆在记录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D.大脑记忆往往记住了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 3.作者认为“大脑记忆”对我们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读出了“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②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③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试卷第2页,共8页
④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⑤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4.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两个时期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感受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5.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与陌生人的“交往文化”发生了怎样变化?请结合第①①段内容简要概括。
6.第①段中,作者说“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代人的疏离感?请结合第①段内容简要概括
7.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怎样才能拉近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二、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曹先生在大学里教几点钟功课。学校里有个叫阮明的学生,一向跟曹先生不错,
试卷第3页,共8页
时常来找他谈谈。曹先生是个社会主义者,阮明的思想更激烈,所以二人很说得来。不过,年纪与地位使他们有点小冲突:曹先生以教师的立场看,自己应当尽心的教书,而学生应当好好的交待功课,不能因为私人的感情而在成绩上马马虎虎。在阮明看呢,在这种破乱的世界里,一个有志的青年应当作些革命的事业,功课好坏可以暂且不管。他和曹先生来往,一来是为彼此还谈得来,二来是希望因为感情而可以得到够升级的分数。到考试的时候,曹先生没有给阮明及格的分数。阮明的成绩,即使曹先生给他及格,也很富余的够上了停学。可是他特别的恨曹先生,没有给他及格的分数,分明是不了解一个有志的青年;那么,平日可就别彼此套近乎呀!既然平日交情不错,而到考试的时候使人难堪,他以为曹先生为人阴险。成绩是无可补救了,停学也无法反抗,他想在曹先生身上泄泄怒气。
②既然自己失了学,那么就拉个教员来陪绑。这样,既能有些事作,而且可以表现出自己的厉害。阮明不是什么好惹的!况且,若是能由这回事而打入一个新团体去,也总比没事可作强一些。
③他把曹先生在讲堂上所讲的,和平日与他闲谈的,那些关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话编辑了一下,到党部去告发——曹先生在青年中宣传过激的思想。
④曹先生也有个耳闻,可是他觉得很好笑。他知道自己的那点社会主义是怎样的不彻底,也晓得自己那点传统的美术爱好是怎样的妨碍着激烈的行动。可笑,居然落了个“乱党”的称号!可笑,所以也就不大在意,虽然学生和同事的都告诉他小心一些。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曹先生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三、选择题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辋川①闲居赠裴秀才迪②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流经终南山。①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一同归隐终南山。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修身养性,因不愿为官而假装疯癫。诗人将裴迪比作接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转”字写出颜色的渐变,“日”字令人感觉水始终如一的守恒。
试卷第4页,共8页
B.颔联描绘诗人拄着拐杖立于柴门之外,迎着秋风聆听暮蝉吟唱的情景。 C.颈联借“渡头无人,仅余落日”“村落寂寥,只有孤烟”抒发孤寂之感。 D.尾联刻画裴迪酒醉狂歌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裴迪的行为的欣赏。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敬瑄恶顾彦朗与王建相亲,恐其合兵图己,谋于田令孜,令孜曰:“建,吾子也,不为杨兴元所容,故作贼耳。今折简召之,可致麾下。”乃遣使以书召之,建大喜,诣梓州见彦朗曰:“十军阿父见召,当往省之。因见陈太师,求一大州,若得之,私恩足矣!”乃留其家于梓州,率麾精兵二千,与从子宗岁、假子宗瑶、宗弼、宗侃、宗弁俱西。 建至鹿头关,西川参谋李义谓敬瑄曰:“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为公下乎!”敬瑄悔,亟遣人止之,且增修守备。建怒,破关而进,败汉州刺史张顼于绵竹,遂拔汉州,进军学射山,又败西川将句惟立于蚕北,又拔德阳。敬瑄遣使让之,对曰:“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田令孜登楼慰谕之,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髡发罗拜,曰:“今既无归,且辞阿父作贼矣!”顾彦朗以其弟彦晖为汉州刺史,发兵助建,急攻成都,三日不克而退,还屯汉州。敬瑄告难于朝,诏遣中使和解之,又令李茂贞以书谕之,皆不从。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三》,有删改)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梓州见彦朗 诣:拜访 .B.当往省之 省:探望 .C.敬瑄遣使让之 让:责备 .D.田令孜登楼慰谕之 谕:劝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 A.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 B.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 C.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 D.十军阿父召我/来乃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进/退无归矣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敬瑄担心顾彦朗与王建会合谋算计自己,便和田令孜商量解决办法。 试卷第5页,共8页
B.王建收到田令孜写的信后,便去投陈敬瑄门下,还得到了一个大州。 C.王建发现陈敬瑄阻止他西进,先后攻克了鹿头关、汉州、德阳等地。 D.顾彦朗帮助王建进攻成都,三天没有攻打下来,撤军回到汉州驻扎。 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为公下乎!
五、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行在路上的时候,广播里播音员朗声播报:今日16时,我国正式进入惊蛰时节。“惊蛰”二字,在我耳畔婉转,头脑里不由闪过少时背过的节气顺口溜。一直很喜欢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气名词,比如春分、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白露、霜降,既形象生动又表意抒情,即使不了解这时节特征的孩童,闻见这名词亦能知其一二。会意之余,不由得慨叹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妙,以及汉字古韵流长之美。 ②一到惊蛰,气温就开始迅速____,按照气候规律,惊蛰前后雨水渐多,大自然活力____、欣欣向荣。泥融飞燕子,燕子飞回的季节,总是最美的时节。冬眠的青蛙,即将从酣眠中苏醒,跃上池塘的荷叶,咕呱咕呱,唤醒沉睡的蓓蕾,给沉寂的大地赋予盎然生机。寒冬的凛冽已然____,旭日始暖,僵硬的泥土渐渐____,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回,迎接明媚的春天。一声春雷,同样惊动了农人。到了惊蛰,“九九”已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时节,桃红李白,布谷催耕。唐韦应物《观田家》有言“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A】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桃花已遍地开放,姹紫嫣红【B】万象更新,即将迎来蜂飞蝶舞的热闹景象【C】闲居的农人们也各各拾掇起农具【D】荷锄执耒,翻开土地,播种施肥。 ③细细想来,何止是农人,这是适合所有劳作者耕翻和播种的时节。趁着惊蛰,让思维的阴翳翻一翻,把心灵的窠臼晒一晒,在播下希望的春天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耳畔(bàn) .B.婉转(wǎn) .C.慨叹(kǎi) .D.古韵(yùn)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升 丰沛 消散 融软 C.上升 充足 消散 松软 B.回升 充足 散尽 松软 D.回升 丰沛 散尽 融软 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唐韦应物《观田家》有言“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A】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试卷第6页,共8页
“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桃花已遍地开放,姹紫嫣红【B】万象更新,即将迎来蜂飞蝶舞的热闹景象【C】闲居的农人们也各各拾掇起农具【D】荷锄执耒,翻开土地,播种施肥。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趁着惊蛰,让思维的阴翳翻一翻,把心灵的窠臼晒一晒,在播下希望的春天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A.趁着惊蛰,让心灵的阴翳翻一翻,把思维的窠臼晒一晒,播下希望的春天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B.趁着惊蛰,把心灵的窠臼翻一翻,让思维的阴翳晒一晒,播下春天希望的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C.趁着惊蛰,把思维的窠臼翻一翻,让心灵的阴翳晒一晒,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D.趁着惊蛰,把思维的阴翳晒一晒,把心灵的窠臼翻一翻,在播下希望的春天种子,去等待秋天的收获。
19.将“惊蛰,不仅惊动了蛰伏的昆虫,更是惊动了春天”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第①段结尾
B.第①段开头
C.第①段结尾
D.第①段开头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淄博烧烤很“炸裂”:“小串+小饼+小葱”的“灵魂三件套”,一烤、一撒、一撸的特色吃法,无一不凸显“新”。乘势而上的用“心”服务也让人眼前一亮:专门开通的“烧烤专列”、“烧烤公交”广受好评,食客们不仅可直奔“淄”味浓浓的烧烤摊,一路上还被“投喂”当地特产和旅游攻略,真正做到了让游客“上车空着手,下车兜着走”。
②把烧烤做成火热的美食IP,并成功出圈,贵在一个“心”字,火在一个“新”字。火热的烧烤美食背后,是淄博人的用“心”创“新”,这才是一个网红现象能够延续的长久之道。
③可见,在机遇面前,只要你用“心”创“新”,就会走向成功。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
试卷第7页,共8页
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试卷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