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有六年春王正⽉,⾬,⽊冰。夏四⽉⾟未,滕⼦卒。郑公⼦喜帅师侵宋。六⽉丙寅朔,⽇有⾷之。(六⽉丙寅朔(初⼀),⽇⾷,当为公元前575年5⽉9⽇的⽇全⾷。)晋侯使栾黡yǎn(栾书(栾武⼦)之⼦)来乞师。甲午晦,晋侯及楚⼦、郑伯战于鄢陵。楚⼦、郑师败绩。楚杀其⼤夫公⼦侧。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于沙随,不见公。公⾄⾃会。公会尹⼦,晋侯、齐国佐、邾⼈伐郑。曹伯归⾃京师。九⽉,晋⼈执季孙⾏⽗,舍之于苕丘。冬⼗⽉⼄亥,叔孙侨如出奔齐。⼗有⼆⽉⼄丑,季孙⾏⽗及晋郤犨盟于扈。公⾄⾃会。⼄⾣,刺公⼦偃。(公元前575年,丙戌,周简王⼗⼀年,鲁成公⼗六年,齐灵公七年,晋厉公六年,秦景公⼆年,楚共王(亦书龚王)⼗六年,宋平公元年,卫献公⼆年,陈成公⼆⼗四年,蔡景公(景侯)⼗七年,曹成公三年,郑成公⼗年,燕昭公⼗⼆年,吴寿梦⼗⼀年,许灵公⼗七年,邾定公三⼗九年,杞桓公六⼗⼆年,纪平侯⼗六年,莒犁⽐公⼆年,滕⽂公⼆⼗五年,薛献公四年)
【传】⼗六年春,楚⼦⾃武城使公⼦成以汝阴之⽥求成于郑。郑叛晋,⼦驷从楚⼦盟于武城。
夏四⽉,滕⽂公卒。(滕⽂公,姬姓,名宏,滕国第20任君主,滕错叔的后裔。滕昭公之⼦,前599年—前575年在位25年。)
郑⼦罕(公⼦喜,杜预注⽈:喜,穆公⼦⼦罕也。)伐宋,(杜预注⽈:滕,宋之与国。郑因滕有丧⽽伐宋,故传举滕侯卒。)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东。)(杜预注⽈:败郑师也。乐惧,戴公六世孙。将鉏,乐⽒族。)退,舍于夫渠,(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附近。)不儆,郑⼈覆之,败诸汋陵,(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南。杜预注⽈: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获将鉏、乐惧。宋恃胜也。 卫侯伐郑,⾄于鸣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北。杜预注⽈:鸣雁,在陈留雍丘县西北。),为晋故也。(先⾏出兵)
晋侯将伐郑,范⽂⼦⽈:「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俟也。」(杜预注⽈:晋厉公⽆道,三郤骄。故欲使诸侯叛,冀其惧⽽思德。)栾武⼦⽈:「不可以当吾世⽽失诸侯,必伐郑。」乃兴师。栾书将中军(替代荀庚(中⾏伯,中⾏宣
⼦)),⼠燮佐之。郤錡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郤⾄佐新军,荀罃(知荦,荀荦,知罃,智罃,知武⼦)居守。(杜预注⽈:於是郤焠代赵旃将新军,新上下军罢矣。)郤犨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栾黡yǎn来乞师,孟献⼦⽈:「有胜矣。」(杜预注⽈:卑让有礼,故知其将胜楚。)戊寅(⼗⼆),晋师起。
郑⼈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与往。(杜预注⽈:句⽿,郑⼤夫。与往,⾮使也。为先归张本。)楚⼦(司马⼦反,公⼦侧)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重)将左,右尹⼦⾟(公⼦壬夫,司马⼦反之弟)将右。过申,⼦反⼊见申叔(杜预注⽈:叔时⽼,在申。)时,⽈:「师其何如?」对⽈:「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杜预注⽈:财⾜则思⽆邪。)民⽣厚⽽德正,⽤利⽽事节,(杜预注⽈:动不失利,则事得其节。)时顺⽽物成。(杜预注⽈:群⽣得所。)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杜预注⽈:动顺理。)求⽆不具,各知其极。故《诗》(《诗经·颂·周颂·思⽂》)⽈:『⽴我烝民,莫匪尔极。』是以神降之福,时⽆灾害,民⽣敦庞,和同以听,莫不尽⼒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杜预注⽈:不施惠。)⽽外绝其好,(杜预注⽈:义不建利。)渎齐盟,⽽⾷话⾔,(杜预注⽈:不详事神。信不守物。)奸时以动,(杜预注⽈:礼不顺时。周四⽉,今⼆⽉,妨农业。)⽽疲民以逞。(杜预注⽈:刑不正邪,⽽苟快意。)民不知信,进退罪也。⼈恤所底,其谁致死?⼦其勉之!吾不复见⼦矣。」(杜预注⽈:⾔其必败不反。)姚句⽿先归,⼦驷(公⼦騑)问焉,对⽈:「其⾏速,过险⽽不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也。」(仗未打,就输了,胜负因素就定了)
五⽉,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范⽂⼦(⼠燮,中军佐)欲反,⽈:「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辑睦以事君,多矣。」武⼦(栾武⼦,栾书,中军将)⽈:「不可。」
六⽉,晋、楚遇于鄢陵。(在今河南许昌市鄢陵县西北。鄢原是⼀古国,妘姓,为郑武公所灭。郑灭鄢后,初⽤原名,后改为鄢陵。杜预注⽈:鄢陵,郑地,今属颍川郡。)范⽂⼦不欲战,郤⾄⽈:「韩之战,惠公不振旅。(杜预注⽈:众散败也。在僖⼗五年(前645年)。)箕之役,先轸不反命,(杜预注⽈:死於狄也。在僖三⼗三年(前627年)。)邲之师,荀伯不复从。(杜预注⽈:荀林⽗奔⾛,不复故道。在宣⼗⼆年(前597年)。)皆晋之耻也。⼦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益耻也。」⽂⼦⽈:「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
强,不尽⼒,⼦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已。唯圣⼈能外内⽆患,⾃⾮圣⼈,外宁必有内忧。(杜预注⽈:骄亢则忧患⽣也。)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外患可防内忧)
甲午(廿九)晦,楚晨压晋军⽽陈。(杜预注⽈:压,笮其未备。)军吏患之。范匄
gai(⼠匄,范宣⼦,⼠燮之⼦)趋进,⽈:「塞井夷灶,陈于军中,⽽疏⾏⾸。(杜预注⽈:疏⾏⾸者,当陈前决开营垒为战道。)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执⼽逐之,⽈:「国之存亡,天也。童⼦何知焉?」栾书⽈:「楚师轻窕,固垒⽽待之,三⽇必退。退⽽击之,必获胜焉。」郤⾄⽈:「楚有六间(空⼦),不可失也。其⼆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不整。蛮军⽽不陈。陈不违晦,(杜预注⽈:晦,⽉终,阴之尽。故兵家以为忌。)在陈⽽嚣,合⽽加嚣,(杜预注⽈:陈合宜静,⽽益有声。)各顾其后,莫有⽃⼼。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可谓知彼)
楚⼦登巢车(中国古代⼀种设有望楼,⽤以登⾼观察敌情的车辆。)以望晋军,⼦重使⼤宰伯州犁(杜预注⽈:州犁,晋伯宗⼦,前年(前576年)奔楚。)侍于王后。王⽈:「骋⽽左右,何也?」⽈:「召军吏也。」「皆聚于军中矣!」⽈:「合谋也。」「张幕矣。」⽈:「虔⼘于先君也。」「彻幕矣!」⽈:「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将塞井夷灶⽽为⾏也。」「皆乘矣,左右执兵⽽下矣!」⽈:「听誓也。」「战乎?」⽈:「未可知也。」「乘⽽左右皆下矣!」⽈:「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难得的战争中对话细节,不知有多少真实性)
苗贲皇(杜预注⽈:贲皇,楚⽃椒⼦。宣四年(公元前605年)奔晋。)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国⼠在,且厚,不可当也。」(杜预注⽈:晋侯左右皆以伯州犁在楚,知晋之情。且谓楚众多,故惮合战。与苗贲皇意异。)苗贲皇⾔于晋侯⽈:「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三军萃于王卒,必⼤败之。」(打弱避强,基本战法)公筮之,史⽈:「吉。其卦遇《复》三,⽈:『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国戚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步毅(郤⾄之弟,⼜称郤毅)御晋厉公,栾鍼(栾书之⼦)为右。彭名(邲之战中任楚庄王左⼴御戎;-589年阳桥之战,楚共王还⼩,但戎车出⾏,彭名担任御戎)御楚共王,潘党(潘尫之⼦,潘崇之孙)为右。⽯⾸御郑成公,唐苟为右。栾、范以其族夹公⾏,(杜预注⽈:⼆族强,故在公左右。)陷于淖。栾书将载晋侯,鍼⽈:「书退!国有⼤任,焉得专之?(杜预注⽈:在君前,故⼦名其⽗。⼤任,谓元帅之
职。)且侵官,冒也;(杜预注⽈:载公为侵官。)失官,慢也;(杜预注⽈:去将⽽御,失官也。)离局,奸也。(杜预注⽈:远其部曲为离局。)有三不罪焉,可犯也。」乃掀公以出于淖。(战争中如何应急)
癸巳(廿⼋),潘尫wāng之党(⼉⼦党)与养由基蹲甲⽽射之,彻七札焉。(杜预注⽈:党,潘尫之⼦。蹲,聚也。⼀发达七札,⾔其能陷坚。)以⽰王,⽈:「君有⼆⾂如此,何忧于战?」(杜预注⽈:⼆⼦以射夸王。)王怒⽈:「⼤辱国。(杜预注⽈:贱其不尚知谋。)诘朝,尔射,死艺。」(杜预注⽈:⾔⼥以射⾃多,必当以艺死也。诘朝,犹明朝,是战
⽇。)吕錡(魏锜)梦射⽉,中之,退⼊于泥。占之,⽈:「姬姓,⽇也。(杜预注⽈:周世姬姓尊。)异姓,⽉也,必楚王也。射⽽中之,退⼊于泥,亦必死矣。」(杜预注⽈:锜⾃⼊泥,亦死象。)及战,射共王,中⽬。王召养由基,与之两⽮,使射吕錡,中项,伏弢tāo。(箭套)以⼀⽮覆命。(杜预注⽈:⾔⼀发⽽中。)
郤⾄三遇楚⼦之卒,见楚⼦,必下,免胄⽽趋风。楚⼦使⼯尹襄问之以⼸,⽈:「⽅事之殷也,有韎(〔~韐(gé)〕染成⾚黄⾊的⽪⼦,⽤作蔽膝护膝。)韦之跗注,君⼦也。(杜预注⽈:韎,⾚⾊。跗注,戎服,若袴⽽属於跗,与袴连。)识见不⾕⽽趋,⽆乃伤乎?」郤⾄见客(即⼯尹襄),免胄承命,⽈:「君之外⾂⾄,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杜预注⽈:介者不拜。)敢告不宁君命之辱,(杜预注⽈:以君辱赐命,故不敢⾃安。)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三肃(古九拜之⼀。)使者⽽退。(杜预注⽈:⾔君辱命来问,以有军事不得答,故肃使者。)
晋韩厥(韩献⼦)从郑伯,其御杜溷罗⽈:「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不可以再辱国君。」(杜预注⽈:⼆年(前589年)鞍战,韩厥已辱齐侯。)乃⽌。郤⾄从郑伯,其右茀翰胡⽈:「谍辂之,余从之乘⽽俘以下。」(杜预注⽈:欲遣轻兵单进以距郑伯车前,⽽⾃后登其车以执之。)郤⾄⽈:「伤国君有刑。」亦⽌。⽯⾸⽈:「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杜预注⽈:荧战在闵⼆年(公元前660年)乃旌于弢中。唐苟谓⽯⾸⽈:「⼦在君侧,败者壹⼤。我不如⼦,⼦以君免,我请⽌。」乃死。(杜预注⽈:败者壹⼤,谓军⼤崩也。⾔⽯⾸亦君之亲⾂⽽就御,与车右不同。故⾸当御君以退,⼰当死战。) 楚师薄于险,叔⼭冉谓养由基⽈:「虽君有命,为国故,⼦必射!」乃射。再发,尽殪。叔⼭冉搏⼈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囚楚公⼦伐。
栾鍼见⼦重(令尹,公⼦婴齐)之旌,请⽈:「楚⼈谓夫旌,⼦重之麾也。彼其⼦重也。⽇⾂之使于楚也,⼦重问晋国之勇。⾂对⽈:『好以众整。』⽈:『⼜何如?』⾂对⽈:『好以暇。』今两国治戎,⾏⼈不使,不可谓整。临事⽽⾷⾔,不可谓暇。请摄饮焉。」(后⼈合“好以众整”与“好以暇”为成语“好整以暇”。包含“按部就班”和“从容不迫”两个成语的含义。)公许之。使⾏⼈执榼承饮,造于⼦重,⽈:「寡君乏使,使⾦咸御持⽭。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重⽈:「夫⼦尝与吾⾔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杜预注⽈:知其以往⾔好暇,故致饮。)受⽽饮之。免使者⽽复⿎。(这很搞笑,⽣死之战却讲究礼仪)
旦⽽战,见星未已。⼦反命军吏察夷伤,补卒乘,缮甲兵,展车马,鸡鸣⽽⾷,唯命是听。晋⼈患之。苗贲皇徇⽈:「搜乘补卒,秣马利兵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申祷,明⽇复战。」乃逸楚囚。王闻之,召⼦反谋。⾕阳竖献饮于⼦反,⼦反醉⽽不能见。王⽈:「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因醉酒贻误战机)晋⼊楚军,三⽇⾕。范⽂⼦⽴于戎马之前,⽈:「君幼,诸⾂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尚书·周书·康诰》)⽈『唯命不于常』,有德之谓。」
楚师还,及瑕,(“瑕”,原来是随国地⽅,不是晋国的瑕,应该在今湖北随州市附近,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随时到过此地,此时随国已成楚国附庸。杜预注⽈:瑕,楚地。)王使谓⼦反(公⼦侧)⽈:「先⼤夫(指成得⾂)之覆师徒者,(城濮之战)君(指楚成王)不在。⼦⽆以为过,不⾕之罪也。」⼦反再拜稽⾸⽈:「君赐⾂死,死且不朽。⾂之卒实奔,⾂之罪也。」⼦重复谓⼦反⽈:「初陨师徒者,⽽亦闻之矣!盍图之?」(杜预注⽈:闻⼦⽟⾃杀。终⼆卿相恶。)对⽈:「虽微先⼤夫有之,⼤夫命侧,侧敢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杜预注⽈:⾔以义命已,不敢不受。)王使⽌之,弗及⽽卒。(为酒丢命)
战之⽇,齐国佐(国武⼦)、⾼⽆咎(杜预注⽈:⽆咎,⾼固⼦。)⾄于师。卫侯出于卫,公出于坏隤(在今⼭东济宁市的曲⾩市境内。杜预注⽈:坏隤,鲁⾢。)。(杜预注⽈:齐、卫皆后,⾮独鲁。明晋以侨如故不见公。)宣伯(叔孙侨如)通于穆姜(鲁成公⽣母),欲去季、孟,⽽取其室。(季⽂⼦,即季孙⾏⽗,孟献⼦,即仲孙蔑)将⾏,穆姜送公,⽽使逐⼆⼦。公以晋难告,(杜预注⽈:会晋伐郑。)⽈:「请反⽽听命。」姜怒,公⼦偃、公⼦鉏趋过,指之⽈:「⼥不可,是皆君也。」(杜预注⽈:⾔欲废公,更⽴君。)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后⾏,是以后。(杜预注⽈:后晋、楚战期。)使孟献⼦守于公宫。 秋,会于沙随,(宋地,古有沙随国,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杜预注⽈:沙随,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谋伐郑也(杜预注⽈:郑伯未服。)。宣伯(叔孙侨如)使告郤犨⽈:「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杜预注⽈:观晋、楚之胜负。)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夫,以主东诸侯。(杜预注⽈:主齐、鲁之属。)取货于宣伯⽽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杜预注⽈:不及鄢陵战故。不讳者,耻轻於执⽌。)
曹⼈请于晋⽈:「⾃我先君宣公即位(世),(前578年)国⼈⽈:『若之何忧犹未弭?』(忧患是指曹宣公死后太⼦被杀。杜预注⽈:既葬,国⼈皆将从⼦臧,所谓忧未息。)⽽⼜讨我寡君,(杜预注⽈:前年(前576年)晋侯执曹伯。)以亡曹国社稷之镇公⼦,(杜预注⽈:谓⼦臧逃奔宋(前576年)是⼤泯曹也。先君⽆乃有罪乎?(杜预注⽈:⾔今君⽆罪⽽见讨,得⽆以先君故。)若有罪,则君列诸会矣。(杜预注⽈:诸侯虽有篡弑之罪,侯伯已与之会,则不复讨。前年(前576年)会于戚,曹伯在列,盟毕乃执之,故曹⼈以为⽆罪。)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取私布之。」(杜预注⽈:为曹伯归不以名告传。)
七⽉,公会尹武公(尹武公,周卿)及诸侯伐郑。将⾏,姜⼜命公如初。(杜预注⽈:复欲使公逐季、孟。)公⼜申守⽽⾏。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古地名。即祝阿、祝柯,郑国东地。⼭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东南 8公⾥⼩周镇。杜预注⽈:督扬,郑东地。)不敢过郑。⼦叔声伯使叔孙豹(叔孙穆⼦,叔孙侨如之弟)请逆于晋师。(杜预注⽈:豹,叔孙侨如弟也。侨如於是遂作乱,豹因奔齐。)为⾷于郑郊。(杜预注⽈:声伯戒叔孙以必须所逆晋师⾄,乃⾷。)师逆以⾄。声伯四⽇不⾷以待之,⾷使者⽽后⾷。(杜预注⽈:使者,豹之介。正义⽈:不⾔⾷豹,⽽⾔⾷使者,明豹因请逆,遂即不还,还者豹之介⽿。於时鲁师在郑,从郑向齐,涂出於鲁,豹必过鲁乃去,故得宿於庚宗。)
诸侯迁于制⽥。(在今河南郑州市的新郑市东北。杜预注⽈:荧阳宛陵县东有制泽。)知武⼦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于鸣⿅。(在今河南周⼝市⿅⾢县西。杜预注⽈:陈国武平县西南有⿅⾢。)遂侵蔡。(杜预注⽈:侵陈、蔡不书,公不与。)未反,诸侯迁于颖上。(应在颍⽔之滨,当在今河南许昌市的禹州市。)戊午(⼆⼗四),郑⼦罕宵军之,宋、齐、卫皆失军。
曹⼈复请于晋,晋侯谓⼦臧:「反,吾归⽽君。」(杜预注⽈:以曹⼈重⼦臧故。)⼦臧反,曹伯归。(杜预注⽈:⼦臧⾃宋还。)⼦臧尽致其⾢与卿⽽不出。(杜预注⽈:将主与军相失。宋、卫不书,后也。)
宣伯使告郤犨⽈:「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晋政多门,不可从也。(杜预注⽈:政不由君。)宁事齐、楚,有亡⽽已,蔑从晋矣。』若欲得志于鲁,请⽌⾏⽗(季⽂⼦)⽽杀之,我毙蔑(孟献⼦)也⽽事晋,蔑有贰矣。鲁不贰,⼩国必睦。不然,归必叛矣。」
九⽉,晋⼈执季⽂⼦于苕丘(《公⽺》作“招丘”,晋地,今不详所在。)。公还,待于郓。(西郓,在今⼭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杜预注⽈:郓,鲁西⾢。东郡廪丘县。东有郓城。)使⼦叔声伯请季孙于晋,郤犨⽈:「苟去仲孙蔑⽽⽌季孙⾏⽗,吾与⼦国,亲于公室。」(杜预注⽈:亲鲁甚於晋公室。)对⽈:「侨如之情,⼦必闻之矣。(杜预注⽈:闻其淫慝情。)。若去蔑与⾏⽗,是⼤弃鲁国⽽罪寡君也。若犹不弃,⽽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者,鲁国社稷之⾂也。若朝亡之,鲁必⼣亡。以鲁之密迩仇雠,(杜预注⽈:仇雠谓齐、楚。)亡⽽为仇,治之何及?」(杜预注⽈:”⾔鲁属齐、楚,则还为晋雠。)郤犨⽈:「吾为⼦请⾢。」对⽈:「婴齐,鲁之常⾪也,敢介⼤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之赐多矣。⼜何求?」范⽂⼦谓栾武⼦⽈:「季孙于鲁,相⼆君矣。(杜预注⽈:⼆君,宣、成。)妾不⾐帛,马不⾷粟,可不谓忠乎?信谗慝⽽弃忠良,若诸侯何?⼦叔婴齐奉君命⽆私,(杜预注⽈:不受郤犨请⾢。)谋国家不贰,(杜预注⽈:谓四⽇不⾷,以坚事晋。)图其⾝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也。⼦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冬⼗⽉(⼄亥⼗⼆),出叔孙侨如(宣伯)⽽盟之,侨如奔齐。(杜预注⽈:诸⼤夫共盟,以侨如为戒。)
⼗⼆⽉(⼄丑初三),季孙(季孙⾏⽗)及郤犨盟于扈。(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北、新乡市原阳县西。)(杜预注⽈:晋许鲁平,故盟。)归,刺公⼦偃,(杜预注⽈:偃与鉏俱为姜所指,⽽独杀偃,偃与谋。鲁杀⼤夫皆⾔剌,义取於《周礼》三剌之法。)召叔孙豹于齐⽽⽴之。(杜预注⽈:近此七⽉,声伯使豹请逆於晋,闻鲁⼈将讨侨如,豹乃辟其难,先奔齐,⽣⼆⼦,⽽鲁乃召之,故襄⼆年豹始见经,传於此因⾔其终。)
齐声孟⼦(杜预注⽈:声孟⼦,齐灵公母,宋⼥。)通侨如,使⽴于⾼、国(杜预注⽈:位⽐⼆卿。)之间。侨如⽈:「不可以再罪。」奔卫,亦间于卿。(杜预注⽈:传亦终⾔侨如之佞。)
晋侯使郤⾄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单⼦语诸⼤夫⽈:「温季(郤⾄)其亡乎!位于七⼈之下,(杜预注⽈:佐新军,位⼋⼈。正义⽈:此时栾书将中军,⼠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荀偃佐之;郤犨将新军,郤⾄佐之;是位在七⼈之下。)⽽求掩其上。(杜预注⽈:称已之伐,掩上功。)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阶乱,何以在位?《夏书》⽈:『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此⼆句本逸书,作伪者编⼊伪古⽂《尚书·夏书·五⼦之歌》。)将慎其细也。今⽽明之,其可乎?」(杜预注⽈:⾔郤⾄显称已功,所以明怨
咎。)(多次预⽰郤⾄不得善终)译⽂
⼗六年春季,楚共王从武城派公⼦成⽤汝阴的⼟⽥向郑国求和。郑国背叛晋国,⼦驷跟随楚⼦在武城结盟。
夏季,四⽉,滕⽂公去世。
郑国的⼦罕进攻宋国,宋国将鉏、乐惧在汋陂打败了他。宋军退兵,驻扎在夫渠,不加警备。郑军伏兵袭击,在汋陵打败了他们,俘虏了将鉏、乐惧。这是由宋国仗恃打了胜仗⽽不加戒备。
卫献公发兵攻打郑国,到达鸣雁,这是为了晋国的缘故。
晋厉公打算讨伐郑国,范⽂⼦说:“如果按照我的愿望,诸侯都背叛,晋国的危机可以得到缓和。如果只是⼀个郑国背叛,晋国的忧患,可能马上就会来了。”栾武⼦说:“不能在我们这⼀辈执政的时候失去诸侯,⼀定要进攻郑国。”于是就发兵。栾书率领中军,⼠燮作为辅佐;郤锜率领上军,荀偃作为辅佐;韩厥率领下军,郤⾄作为新军辅佐。荀罃留守。郤犫去到卫国,乘机到齐国,请求两国出兵。栾黡前来请求出兵,孟献⼦说:“晋国可能得胜了。”四⽉⼗⼆⽇,晋军出兵。
郑国⼈听说晋国出兵,就派使者报告楚国,姚句⽿同⾏。楚共王救援郑国。司马⼦反率领中军,令尹⼦重率领左军,右尹⼦⾟率领右军。路过申地,⼦反进见申叔时,说:“这次出兵会怎么样?”申叔时回答说:“德⾏、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这是战争的⼿段。德⾏⽤来施予恩惠,刑罚⽤来纠正邪恶,和顺⽤来事奉神灵,道义⽤来建⽴利益,礼法⽤来适合时宜,信⽤⽤来护守事物。⼈民⽣活优厚,道德就端正;举动有利,事情就合于节度,时宜合适,⽣产就有所成就;这样就能上下和睦,相处没有⽭盾,有所需求⽆不具备,各⼈都知道⾏动的准则。所以《诗》说:'安置百姓,没有不合乎准则。’这样,神灵就降福于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活优厚,齐⼼⼀致地听命,没有不尽⼒以服从上⾯命令的,不顾性命来弥补死去的战⼠的空缺,这样就是战争所以能够胜利的原因。现在楚国内部丢弃他的百姓,外部断绝他的友好,亵渎神圣的盟约⽽说话不讲信⽤,违反时令发动战争,使百姓疲劳以求快意。⼈们不知道什么是信⽤,进退都是罪过。⼈们为他们的结局在担忧,还有谁肯去送命?您还是尽⼒做吧!我不会再看到您了。”姚句⽿先回来,⼦驷询问情况,他回答说:“楚军⾏军迅速,经过险要的地⽅⾏列不整齐。动作太快就会考虑不周,军容不整齐就丧失了⾏列。考虑不周、⾏列丧失,怎么能打仗?楚国恐怕不能依靠了。”
五⽉,晋军渡过黄河。他们听说楚军将要到达,范⽂⼦想要回去,说:“我们假装逃避楚国,这样就能够缓和忧患。会合诸侯,不是我所能做到的,还是遗留给有能⼒的⼈吧。我们如果群⾂和睦以奉事国君,这就够了。”栾武⼦说:“不可以。”
六⽉,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范⽂⼦不想作战。郤⾄说:“韩地这⼀战,惠公失败归来;箕地这⼀役,先轸不能回国复命;邲地这⼀仗,荀伯⼜失败,这都是晋国的耻辱。您也了解先君时代的情况了。现在我们逃避楚国,这⼜是增加耻辱。”范⽂⼦说:“我们先君的屡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国、狄⼈、齐国、楚国都很强⼤,如果我们不尽⾃⼰的⼒量,⼦孙将会被削弱。现在三强已经顺服,敌⼈仅楚国⽽已。只有圣⼈才能够外部内部都没有祸患。如果不是圣⼈,外部安定,内部必然还有忧患,何不放掉楚国把它作为外部的戒惧呢?”
⼆⼗九⽇(阴历⽉终),楚军在清早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国的军吏担⼼这种情况。范匄快步向前,说:“填井平灶,就在军营摆开阵势,把⾏列间的距离放宽。晋、楚两国都是上天的赐予,有什么可担⼼的?”范⽂⼦拿起⼽来驱逐他,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天意,⼩孩⼦知道什么?”栾书说:“楚军轻佻,加固营垒⽽等待他们,三天⼀定退军。乘他们退⾛⽽加以追击,⼀定可以得胜。”郤⾄说:“楚国有六个空⼦,我们不可失掉时机:楚国的两个卿不和;楚共王的亲兵们从旧家中选拔,都已衰⽼;郑国虽然摆开阵势却不整齐;蛮⼈虽有军队却没有阵容;楚军摆阵不避讳⽉底;⼠兵在阵中就喧闹,各阵式相联合后就更加喧闹,各军彼此观望依赖,没有战⽃意志。旧家⼦弟的⼠兵不⼀定是强兵,所以这些都触犯了天意和兵家⼤忌。我们⼀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楼车了望晋军。⼦重让⼤宰伯州犁侍⽴在楚共王⾝后。楚共王说:“车⼦向左右驰骋,⼲什么?”伯州犁说:“这是召集军官们。”楚共王说:“那些⼈都集合在中军了。”伯州犁说:“这是⼀起谋议。”楚共王说:“帐幕张开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先君的神主前占⼘。”楚共王说:“帐幕撤除了。”伯州犁说:“这是将要发布命令了。”楚共王说:“喧闹得厉害。⽽且尘⼟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楚共王说:“都登上战车了,将帅和车右都拿着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宣布号令。”楚共王说:“他们要作战吗?”伯州犁说:“还不能
知道。”楚共王说:“晋军上了战车,将帅和车右⼜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的祈祷。”伯州犁把晋厉公亲兵的情况向楚共王报告。苗贲皇在晋厉公的旁边,也把楚共王亲兵的情况向晋厉公报告。晋厉公左右的将⼠们都说:“有国家中杰出的⼈物在那⾥,⽽且军阵厚实,不能抵挡。”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兵在于他们中军的王族⽽已。请求把我们的精兵分开去攻击他们的左右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定可以把他们打得⼤败。”晋厉公让太史占筮。太史说:“吉利。得到《复》。卦辞说:'南⽅的国家局促,射它的国王,箭头中⽬。’国家局促,国王受伤,不失败,还等待什么?”晋厉公听从了。晋军营前头有泥沼,于是晋军都或左或右地避开泥沼⽽⾏。步毅驾御晋厉公的战车,栾鍼作为车右。彭名驾御楚共王的战车,潘党作为车右。⽯⾸驾御郑成公的战车,唐苟作为车右。栾、范领着他们私族部队左右护卫着晋厉公前进。战车陷在泥沼⾥。栾书打算将晋厉公装载在⾃⼰车上。他⼉⼦栾鍼说:“书退下去!国家有⼤事,你哪能⼀⼈揽了?⽽且侵犯别⼈的职权,这是冒犯;丢弃⾃⼰的职责,这是怠慢;离开⾃⼰的部下,这是扰乱。有三件罪名,不能违犯啊。”于是就掀起晋厉公的战车离开泥沼。
六⽉⼆⼗⼋⽇,潘尫的⼉⼦党和养由基把⽪甲重叠⽽射它,穿透了七层。拿去给楚共王看,说:“君王有这样两个⾂下在这⾥,还有什么可怕的?”楚共王发怒说:“真丢⼈!明早作战,你们射箭,将会死在这武艺上。”吕锜梦见⾃⼰射⽉亮,射中,⾃⼰却退进了泥塘⾥。占⼘,说:“姬姓,是太阳;异姓,是⽉亮,这⼀定是楚共王了。射中了他,⾃⼰⼜退进泥⾥,就⼀定会战死。”等到作战时,吕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王召唤养由基,给他两⽀箭,让他射吕锜。结果射中吕锜的脖⼦,伏在⼸套上死了。养由基拿了剩下的⼀⽀向楚共王复命。 郤⾄三次碰到楚共王的⼠兵,见到楚共王时,⼀定下车,脱下头盔,快步向前⽽⾛。楚共王派⼯尹襄送上⼀张⼸去问候,说:“正当战事激烈的时候,有⼀位⾝穿浅红⾊⽜⽪军服的⼈,是君了啊!刚才见到我⽽快⾛,恐怕是受伤了吧!”郤⾄见到客⼈,脱下头盔接受命令,说:“贵国君王的外⾂郤⾄跟随寡君作战,托君王的福,参与了披甲的⾏列,不敢拜谢命令。谨向君王报告没有受伤,感谢君王惠赐给我的命令。由于战事的缘故,谨向使者敬礼。”于是,三次向使者肃拜以后才退⾛。
晋国的韩厥追赶郑成公,他的车夫杜溷罗说:“是否赶快追上去?他们的御者屡屡回头看,注意⼒不在马上,可以赶上。”韩厥说:“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于是就停⽌追赶。郤⾄追赶郑成公,他的车右茀翰胡说:“另外派轻车从⼩道迎击,我追上他的战车⽽把他俘虏下来。”郤⾄说:“伤害国君要受到刑罚。”也停⽌了追赶。⽯⾸说:“从前卫懿公由于不去掉他的旗⼦,所以才在荧地战败。”于是就把旗⼦放进⼸袋⾥。唐苟对⽯⾸说:“您在国君旁边,战败者应该⼀⼼保护国君。我不如您,您带着国君逃⾛,我请求留下。”于是唐苟就战死了。
楚军被逼在险阻的地带,叔⼭冉对养由基说:“虽然国君有命令,为了国家的缘故,您⼀定要射箭。”养由基就射晋军,再射,被射的⼈都被射死。叔⼭冉举起晋国⼈投掷过去,掷中战车,折断了车前的横⽊。晋军于是停下来。囚禁了楚国的公⼦茷。
栾鍼见到⼦重的旌旗,请求说:“楚国⼈说那⾯旌旗是⼦重的旗号,他恐怕就是⼦重吧。当初下⾂出使到楚国,⼦重问起晋国的勇武表现在哪⾥,下⾂回答说:'喜好整齐,按部就班。’⼦重说:'还有什么?’下⾂回答说:'喜好从容不迫。’现在两国兴兵,不派遣使者,不能说是按部就班;临到事情⽽不讲信⽤,不能说是从容不迫。请君王派⼈替我给⼦重进酒。”晋厉公答应了,派遣使者拿着酒器奉酒,到了⼦重那⾥,说:“寡君缺乏使者,让栾鍼执⽭侍⽴在他左右,因此不能犒赏您的从者,派我前来代他送酒。”⼦重说:“他⽼⼈家曾经跟我在楚国说过⼀番话,送酒来⼀定是这个原因。他的记忆⼒不也是很强吗?”受酒⽽饮,不留难使者⽽重新击⿎。
早晨开始作战,直到黄昏还没有结束战争。⼦反命令军官视察伤情,补充步兵车兵,修理盔甲武器,陈列战车马匹,鸡叫的时候吃饭,唯主帅的命令是听。晋国因此担⼼。苗贲皇通告全军说:“检阅战车、补充⼠卒,喂好马匹,磨快武器,整顿军阵、巩固⾏列,饱吃⼀顿、再次祷告,明天再战!”就故意放松楚国的俘虏让他们逃⾛。楚共王听到这些情况,召⼦反⼀起商量。穀阳竖献酒给⼦反,⼦反喝醉了不能进见。楚共王说:“这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啊!我不能等待了。”于是就夜⾥逃⾛了。晋军进⼊楚国军营,吃了三天楚军留下的粮⾷。范⽂⼦站在兵马前⾯,说:“君王年幼,下⾂们不才,怎么能得到这个地步?君王还是要警惕啊!《周书》说,'天命不能常在不变’,说的是有德的⼈就可以享有天命。”
楚军回去,到达瑕地,楚共王派⼈对⼦反说:“先⼤夫让军队覆没,当时国君不在军中。现在您没有过错,这是我的罪过。”⼦反再拜叩头说:“君王赐下⾂去死,死⽽不朽。下⾂的⼠兵的确败逃了,这是下⾂的罪过。”⼦重也派⼈对⼦反说:“当初让军队覆没的⼈,他的结果你也听到过了。何不⾃⼰打算⼀下!”⼦反回答说:“即使没有先⼤夫⾃杀谢罪的事,⼤夫命令侧死去,侧岂敢贪⽣⽽陷于不义?侧使国君的军队败亡,岂敢忘记⼀死?”楚共王派⼈阻⽌他,没来得及,⼦反就⾃杀了。
作战的第⼆天,齐国国佐、⾼⽆咎到达军中,卫献公从卫国出来,鲁成公从坏隤出来。宣伯和穆姜私通,想要去掉季、孟两⼈⽽占取他们的家财。成公将要出⾏,穆姜送他,让他驱逐
这两个⼈。成公把晋国的危难告诉她,说:“请等我回来再听取您的命令。”穆姜⽣⽓,公⼦偃、公⼦鉏快步⾛过,穆姜指着他们说:“你要不同意,他们都可以是国君!”鲁成公在坏隤等待,防护宫室、加强戒备、设置守卫,然后出⾏,所以去晚了。让孟献⼦在公宫留守。
秋季,鲁成公和晋厉公、齐灵公、卫献公、宋国华元、邾国⼈在沙随会见,商量进攻郑国。宣伯派⼈告诉郤犫说:“鲁侯在坏隤等着,以等待胜利者。”郤犫率领新军,同时做公族⼤夫,主持东⽅诸侯的事务。他从宣伯那⾥拿了财物,⽽在晋厉公那⾥毁谤鲁成公。晋厉公就不和鲁成公见⾯。
曹国⼈向晋国请求说:“⾃从我先君宣公去世,国内的⼈们说:'怎么办?忧患还没有消除。’⽽贵国⼜讨伐我寡君,因⽽使镇抚曹国国家的公⼦⼦臧逃亡,这是在⼤举灭曹,莫⾮由于先君有罪吧!可是如果有罪,那么君王⼜使他参加会盟。君王不丢失德⾏和刑罚,所以才能称霸诸侯,岂独丢弃敝⾢?谨在私下向贵国表达真情。”
七⽉,鲁成公会合尹武公和诸侯进攻郑国。成公将要出⾏,穆姜⼜像以前⼀样命令成公。成公⼜在宫中设了防备以后才出⾏。诸侯的军队驻扎在郑国西部,我国的军队驻扎在督扬,不敢经过郑国。⼦叔声伯派叔孙豹请求晋军前来迎接我军,⼜在郑国郊外为晋军准备饭⾷。晋军为迎接我军⽽来到。声伯四天没有吃饭等着他们,直到让晋国的使者吃了饭以后⾃⼰才吃。 诸侯迁移到制⽥,知武⼦作为下军副帅,率领诸侯的军队⼊侵陈国,到达鸣⿅,因此⼊侵蔡国。还没有回来,诸侯⼜迁移到颍上。七⽉⼆⼗四⽇,郑国的⼦罕发动夜袭,宋国、齐国、卫国都溃不成军。
曹国⼈再次向晋国请求。晋厉公对⼦臧说:“你回去,我送回你们国君。”⼦臧回国,曹成公也回来了,⼦臧把他的封⾢和卿的职位全部交出去⽽不再做官。
叔孙侨如派⼈告诉郤犫说:“鲁国有季⽒、孟⽒,就好像晋国有栾⽒、范⽒,政令就是在那⾥制订的。现在他们商量说:'晋国的政令出于不同的家族,不能统⼀,这是不能服从的。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哪怕亡国,也不要跟从晋国了。’晋国如果要在鲁国⾏使⾃⼰的意志,请留下⾏⽗⽽杀了他,我把蔑杀死,事奉晋国,就没有⼆⼼了。鲁国没有⼆⼼,其他⼩国⼀定服从晋国。不这样,⾏⽗回国就必然背叛晋国。”
九⽉,晋国⼈在苕丘逮捕了季孙⾏⽗。成公回来。在郓地等待,派⼦叔声伯向晋国请求放回季孙。郤犫说:“如果去掉仲孙蔑⽽留下季孙⾏⽗,我给您鲁国的政权,对待您⽐对公室还亲。”声伯回答说:“侨如的情况,您⼀定听到了。如果去掉蔑和⾏⽗,这是⼤⼤地丢弃鲁国⽽加罪寡君。如果还不丢弃鲁国,⽽承您向周公求福,让寡君能够事奉晋国国君,那么这两个⼈,是鲁国的社稷之⾂。如果早晨去掉他们,鲁国必然晚上灭亡。鲁国靠近晋国的仇敌,灭亡了以后就会变成仇敌,还来得及补救吗?”郤犫说:“我为您请求封⾢。”声伯回答说:“婴齐,是鲁国的⼩⾂,岂敢仗恃⼤国以求取丰厚的官禄?我奉了寡君的命令前来请求,如果得到所请求的,您的恩赐就很多了,还有什么请求?”范⽂⼦对栾武⼦说:“季孙在鲁国,辅助过两个国君。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难道他不是忠诚吗?相信奸邪⽽丢弃忠良,怎么对付诸侯?⼦叔婴齐接受国君的命令没有私⼼,为国家谋划也没有⼆⼼,为⾃⼰打算⽽不忘国君。如果拒绝他的请求,这是丢弃善⼈啊!您还是考虑⼀下吧!”于是允许鲁国讲和,赦免了季孙⾏⽗。 冬季,⼗⽉,放逐叔孙侨如并且和⼤夫们结盟。侨如逃亡到齐国。
⼗⼆⽉,季孙和郤犫在扈地结盟。回国,暗杀了公⼦偃,把叔孙豹从齐国召回⽽⽴了他。 齐国的声孟⼦和侨如私通,让他位于⾼⽒、国⽒之间。侨如说:“不能再犯罪了。”便逃亡到卫国,也位于各卿之间。
晋厉公派遣郤⾄到成周去献对楚国作战的战利品,郤⾄和单襄公说话,屡次夸耀⾃⼰的功劳。单襄公对⼤夫们说:“郤⾄恐怕要被杀吧!他的地位在七个⼈之下,⽽想要盖过他的上级。聚集怨恨,这是祸乱的根本。多招怨恨,是⾃造祸乱的阶梯,怎么还能据有官位?《夏书》说:'怨恨难道只是在看得到的地⽅?看不到的倒是应该考虑。’这是说在细微之处也要谨慎。现在郤⾄把看不到的怨恨都变得明显了,这样可以吗?”附
《春秋》:“王正⽉,⾬,⽊冰。”
(⽊冰即雾凇或树挂。杜预注⽈:记寒过节,冰封著树。)《公⽺传·成公》:“⾬⽊冰者何?⾬⽽⽊冰也。何以书?记异也。”
(“⾬⽊冰”是什么意思?天上在下⾬,地上的树⽊却结着冰。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现
象。)
《⾕梁传·成公》:“⾬⽽⽊冰,志异也。传⽈,根枝折。”
(下⾬后树上结了冰挂,记载这种怪异现象。解释说,树枝都折断了。)
《汉书卷⼆⼗七上·五⾏志第七上》:“《春秋》成公⼗六年“正⽉、⾬、⽊冰”。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为之冰,雾⽓寒,⽊不曲直也。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滞者也,⽊者少阳,贵⾂卿⼤夫之象也。此⼈将有害,则阴⽓胁⽊,⽊先寒,故得⾬⽽冰也。是时叔孙乔如出奔,公⼦偃诛死。⼀⽈,时晋执季孙⾏⽗,⼜执公,此执辱之异。或⽈,今之长⽼名⽊冰为“⽊介”。介者,甲。甲,兵象也。是岁晋有鄢陵之战,楚王伤⽬⽽败。属常⾬也。说⽈:⽕、南⽅,扬光辉为明者也。其于王者,南⾯乡(向)明⽽治。《书》云:“知⼈则哲,能官⼈。”故尧舜举群贤⽽命之朝,远四佞⽽放诸野。孔⼦⽈:“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焉,可谓明矣。”贤佞分别,官⼈有序,帅由旧章,敬重功勋,殊别適(嫡)庶,如此则⽕得其性矣。若乃信道不笃,或耀虚伪,谗夫昌,邪胜正,则⽕失其性矣。⾃上⽽降,及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虽兴师众,弗能救也,是为⽕不炎(焰)上。”
(《春秋》载,鲁成公⼗六年“正⽉,下⾬,有⽊冰”。刘歆认为这是上边的阳⽓不能下通,下边的阴⽓不能上达,所以形成⾬,可是树⽊却变⽣了冰雪,这是因为雾⽓寒冷,使树⽊不能保持可曲可直之性了。刘向认为冰这东西是阴⽓太盛使⽔凝滞⽽成的。⽊属少阳,是显贵⼤⾂公卿⼤夫的象征。如果这些⼈将有灾祸,阴⽓就要胁迫树⽊,树⽊先变寒,所以着⾬就成冰了。当时叔孙乔如出奔齐国(叔孙宣伯,通于鲁宣公夫⼈穆姜,谋欲作乱;不克⽽出奔齐。),公⼦偃被处死(公⼦偃:鲁宣公庶⼦,成公弟。参与叔孙乔如之谋,故遭诛。)。还有⼀种说法是,这⼀年晋国扣留了季孙⾏⽗(晋受叔孙乔如之谮⽽阻⽌鲁成公,⼜执季孙⾏⽗。),⼜扣留了鲁成公,这是因有受⼈执擒之辱⽽⽣的怪异现象。也有⼈说,现在⼀些⽼年⼈把⽊冰叫做“⽊介”。介,就是钟甲。皑甲,这是战争的象征啊。这⼀年晋国有鄢陵之战,楚王被射伤眼睛⽽失败(成公⼗六年)。属于平常下⾬。
传上说:“废弃法律,放逐功⾂,杀害太⼦,以妾为妻,⽕就不能上燃。”解释说:⽕,代表南⽅,是发出光辉带来光明的事物。⽽对于君王来说,就是坐北⾯南,向着光明来治理天下。《书经》上说:“了解⼈就有智慧,从⽽能善于⽤⼈(《书·虞书·咎繇谟》)。”所以尧、舜选拔天下贤⼈让他们在朝为官,离弃四凶,把他们放逐草野。孔⼦说:“⽇积⽉累的暗中谗毁或流⾔蜚语的诉说都不让其流⾏得逞,这样就可以说是做到了光明正⼤(《论语·颜渊篇》)。”对贤德君⼦与奸佞⼩⼈分别清楚,选官有序,遵循已有的章程,尊重功⾂元勋,分别嫡庶,做到这样,⽕就能得保其性了。如果对道义不是全⼼信守,或是虚伪炫耀,使奸谗之⼈得逞,邪⽓压了正⽓,⽕就会丧失它的天性了。就会⾃上⽽下,以致狂焰四起,宗庙受灾,宫馆被烧,虽然兴师动众,也扑不灭,造就是⽕不上燃的表现。)
《春秋》:“春,楚⼦⾃武城使公⼦成以汝阴之⽥求成于郑。郑叛晋,⼦驷从楚⼦盟于武城。”“武城”,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公元前654年许僖公把⾃⼰绑了去见楚成王就在武城。
“汝阴之⽥”,汝⽔是楚国与郑国的分界线,汝阴之⽥当在汝⽔南,⼤概在今河南平顶⼭市郏县与叶县之间。杜预注⽈:汝⽔之南,近郑地。
(春,楚共王⾃武城派公⼦成⽤汝阴之⽥向郑国求和。郑背叛晋,⼦驷(公⼦騑)跟从楚共王在武城结盟(杜预注⽈:为晋伐郑起。)。)《春秋》:“夏四⽉⾟未(初五),滕⼦卒。”
滕⽂公,姬姓,名宏,滕国第20任君主,滕错叔的后裔。滕昭公之⼦,前599年—前575年在位25年。《春秋》还是⼀如既往地没有记载滕君的名字(杜预注⽈:不书名,未同盟。)。下⼀任滕⼦是滕成公(名原),滕⽂公之⼦。
值得注意到是,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位“滕⽂公”,战国时期另有⼀位滕⽂公,当时世称元公,与孟⼦是同时代⼈。前323年─前316年在位,是滕国第20任君主。滕⽂公传略:
公元前600年,⼋⽉,滕⼦(滕昭公)卒。冬,宋⼈围滕,因其丧也。当时的宋国君主是宋⽂公。
公元前599年,滕⼈恃晋⽽不事宋,六⽉,宋师伐滕。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
五⽉丁亥(初四),鲁成公会晋厉公、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邾⼈(邾定公)、滕⼈(滕⽂公)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公元前575年,夏四⽉⾟未(初五),滕⼦(滕⽂公)卒。《春秋》:“郑公⼦喜帅师侵宋。”《春秋》:“六⽉丙寅朔,⽇有⾷之。”
(六⽉丙寅朔(初⼀),⽇⾷,当为公元前575年5⽉9⽇的⽇全⾷。)
《元史·卷五⼗三志第五》:“成公⼗六年丙戌岁(公元前575年),六⽉丙寅朔,⽇有⾷之。今历推之,是岁六⽉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六⽇九千⼋百三⼗五分⼊⾷限。”
《汉书卷⼆⼗七下之下·五⾏志第七下之下》:“成公⼗六年(丙戌,575年)“六⽉丙寅朔,⽇有⾷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晋败楚、郑于鄢陵,执鲁侯。刘歆以为,四⽉⼆⽇鲁、卫分。”(成公⼗六年“六⽉丙寅朔,有⽇⾷”。董仲舒、刘向以为后来晋打败了楚、在鄢陵打败了郑(事在鲁成公⼗六年六⽉⼆⼗九⽇),控制了鲁侯。刘歆以为四⽉⼆⽇是鲁、卫的分⽈。)
《新唐书卷廿⼋·志第⼗七上》:“(晦朔)与《殷历》、《鲁历》合。此⾮合蚀,故仲尼因循时史,⽽所记多宋、鲁事,与齐、晋不同可知矣。”《春秋》:“晋侯使栾黡来乞师。”
《国语卷⼗⼆·晋语六·范⽂⼦不欲伐郑》:“厉公将伐郑,范⽂⼦不欲,⽈:“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郑!”郤⾄⽈:“然则王者多忧乎?”⽂⼦⽈:“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远⼈以其⽅贿归之,故⽆忧。今我寡德⽽求王者之功,故多忧。⼦见⽆⼟⽽欲富者,乐乎哉?””
(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不想动⽤武⼒,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兵呢?”郤⾄说:“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功德,远⽅的诸侯⾃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你看那些没有⼟地⽽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
荀罃的哥哥荀庚死后(前577年),栾书破格提拔荀庚的⼉⼦中⾏偃佐上军,直接超越他的叔叔荀罃,为的就是拉拢中⾏⽒来对抗郤⽒。郤锜也不服⽓,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郤锜彻底踢出赵旃,安排叔叔郤犨⼊⼋正,嬴姓(⾥⽒、赵⽒、梁⽒、邯郸⽒)势⼒集团彻底在晋国消失了。时⼋卿将佐如下: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燮上军将 郤锜 上军佐 荀偃下军将 韩厥 下军佐 荀罃新军将 郤犨 新军佐 郤⾄
正义⽈:⼗三年(前578年)传云:“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此年末传云“知武⼦将下军,郤犨将新军”,是其⽂也。三年作六军,其新三军将佐六⼈皆赏鞍之功,死亡不复存,⾄此唯有韩厥在⽿。郤⾄佐新军,不⾔中下,是新军唯⼀知新上下军於是罢矣。栾⽒、郤⽒的较量仍在继续,⽽且愈演愈烈。“郤⽒明争、栾⽒暗⽃”成为了晋厉公时代诸卿内讧的主旋律,荀罃只是诸多看客当中的⼀名。
《国语卷⼗⼆·晋语六·范⽂⼦论外患与内忧(⼀作范⽂⼦不欲与楚战)》:“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夫欲战,范⽂⼦不欲,⽈:“吾闻之,君⼈者刑其民,成,⽽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外威。今吾司寇之⼑锯⽇弊,⽽斧钺不⾏。内犹有不刑,⽽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过由⼤,⽽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细⽆怨⽽⼤不过,⽽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忍于⼩民,将谁⾏武?武不⾏⽽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能⽆外患,⼜⽆内忧,讵⾮圣⼈,必偏⽽后可。偏⽽在外,犹可救也,疾⾃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在鄢陵之战时,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夫们都想作战,范⽂⼦不同意,说:“我听说,统治⼈民要使⽤刑罚来端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武⼒,因此能做到国
内团结,国外畏惧。现在我国司法官⽤来惩罚⼩民的⼑锯,天天使⽤得快要坏了,⽽⽤来惩罚⼤⾂的斧钺却并不使⽤。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种刑罚,是⽤来惩罚过错的。过错是由⼤⾂造成的,⽽怨恨来⾃⼀般⼩民,因此要⽤恩惠来消除⼩民的怨恨,下狠⼼禁⽌⼤⾂的过错。⼩民没有怨恨,⼤⾂不犯过失,然后可以⽤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却下狠⼼来对付⼩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打胜仗,只是⼀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才能做到既⽆外患,⼜⽆内忧,如果不是圣⼈,必然只有偏于⼀头才⾏。如果偏失的⼀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病在国内发⽣,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春秋》:“甲午晦,晋侯及楚⼦、郑伯战于鄢陵。楚⼦、郑师败绩。”
《公⽺传·成公》:“晦者何?冥也。何以书?记异也。晋侯及楚⼦、郑伯战于鄢陵。楚⼦郑师败绩。败者称师,楚何以不称师?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也。然则何以不⾔师败绩?未⾔尔。”
(“晦”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天⾊昏暗的意思。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现象。晋厉公率领军队与楚共王、郑成公在都陵这个地⽅交战。楚共王和郑成公的军队⼤败。战败的⼀⽅应该称“师”,楚国为什么不称“师”呢?因为楚共王受伤了。楚共王怎么受伤了呢?楚共王被箭射中了眼睛。那么为什么不说楚国军队⼤败呢?因为楚共王都受伤了,就没有必要再说楚军溃败了。)
《⾕梁传·成公》:“⽇事遇晦⽈晦,四体偏断⽈败,此其败则⽬也。楚不⾔师,君重于师也。”(记事遇到晦⽇就记下晦⽇,伤⼀只胳膊或腿叫败。这次记败是指眼睛受伤。不称楚师,称楚⼦⽐称楚师显得重。)
《吕⽒春秋·慎⼤览第三·权勋》:“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反渴⽽求饮,竖阳⾕操⿉酒⽽进之,⼦反叱⽈:“訾,退!酒也。”竖阳⾕对⽈:“⾮酒也。”⼦反⽈:“亟退却也!” 竖阳⾕⼜⽈:“⾮酒也。”⼦反受⽽饮之。⼦反之为⼈也嗜酒,⽢⽽不能绝於⼝,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谋,使召司马⼦反,⼦反辞以⼼疾。龚王驾⽽往视之,⼊幄中,闻酒臭⽽还,⽈:“今⽇之战,不⾕亲伤,所恃者司马也,⽽司马⼜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不恤吾众也。不⾕⽆与复战矣。”於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反以为戮。故竖阳⾕之进酒也,⾮以醉⼦反也,其⼼以忠也,⽽适⾜以杀之。故⽈:⼩忠,⼤忠之贼也。”
(从前楚龚王(楚共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即将开始之际,司马⼦反渴了,要找⽔喝。童仆阳⾕拿着⿉⼦酿的酒送给他。⼦反喝斥道:“哼!拿下去,这是酒!”童仆阳⾕回答说,“这不是酒。”⼦反说:“赶快拿下去!”童仆阳⾕⼜说。“这不是酒。⼦反接过来喝丁下去。⼦反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美,喝起来就不能⾃⽌,因⽽⼜喝醉了。战⽃停下来以后,龚王想重新交战⽽商量对策,派⼈去叫司马⼦反,司马⼦反借⼝⼼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去看他,⼀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说道,“今天的战⽃,我⾃⼰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忧虑我们这些⼈我不与晋⼈再战了。”于是收兵离去。回去以后,杀了司马⼦反,并陈⼫⽰众。童仆阳⾕送上酒,并不是要把⼦反灌醉,他⼼⾥认为这是忠于⼦反,却恰好以此害了他。所以说,⼩忠是⼤忠的祸害。)
《韩⾮⼦·⼗过第⼗》:“奚谓⼩忠?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共王伤其⽬。酣战之时,司马之反渴⽽求饮,竖⾕阳操觞酒⽽进之。⼦反⽈:“嘻!,退,酒也。”阳⽈:“⾮酒也。”⼦反受⽽饮之。⼦反之为⼈也,嗜酒,⽽⽢之,弗能绝于⼝,⽽醉。战既罢,共王欲战,令⼈召司马⼦反,司马⼦反辞以⼼疾。共王驾⽽⾃往,⼊其幄中,闻酒臭⽽还,⽈:“今⽇之战,不⾕亲伤。所恃者,司马也,⽽司马⼜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不恤吾众也。不⾕⽆复战矣。”于是还师⽽去,斩司马⼦反以为⼤戮。故竖阳之进酒,不以仇⼦反也,其⼼忠爱之⽽适⾜以杀之。故⽈:⾏⼩忠,则⼤忠之贼也。”
(什么叫⼩忠?过去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战,楚军失败,共王伤了眼睛。战⽃激烈之时,楚军司马⼦反⼝渴要⽔喝,侍仆⾕阳拿了⼀筋酒来给他。⼦反说:“嘿!⼀边去,这是酒。”⾕阳说:“不是酒。”⼦反接过来喝了。⼦反这个⼈,喜爱喝酒,觉得酒味甜美,不能停下来,结果醉了。战⽃已经结束,共王想再战,派⼈召司马⼦反,司马⼦反以⼼病为由推辞不去。共王乘车亲⾃前往,进了⼦反帐中,闻到酒⽓⽽返回,说:“今天的战⽃,我⾃⾝受了伤。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忘了楚国的神灵⽽不关⼼我的民众。我不能继续战⽃了。”于是把军队撤离鄢陵,把司马⼦反处以死刑。所以侍仆⾕阳献酒,并不是因为仇恨⼦反,他的内⼼是忠爱⼦反的,但却恰好是杀了他。所以说,献⼩忠,便是对⼤忠的祸害。)
《史记卷四⼗⼆·郑世家》:“(郑)背晋盟,盟于楚。晋厉公怒,发兵伐郑。楚共王救郑。晋楚战鄢陵,楚兵败,晋射伤楚共王⽬,俱罢⽽去。”
(郑国背叛了与晋国的盟约,与楚国结了盟。晋厉公很⽣⽓,派军攻打郑国。楚共王救助了郑国。晋楚在鄢陵交战,楚军失败了,晋军射伤楚共王的眼睛,双⽅才停战离去。)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春,郑倍晋与楚盟,晋怒。栾书⽈:“不可以当吾世⽽失诸侯。”乃发兵。厉公⾃将,五⽉度河。闻楚兵来救,范⽂⼦请公欲还。郄⾄⽈:“发兵诛逆,见强辟之,⽆以令诸侯。”遂与战。癸巳(六⽉廿⼋),射中楚共王⽬,楚兵败于鄢陵。⼦反收余兵,拊循欲复战,晋患之。共王召⼦反,其侍者竖阳⾕进酒,⼦反醉,不能见。王怒,让⼦反,⼦反死。王遂引兵归。晋由此威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
(六年(前575)的春季,郑国背叛了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君⼗分⽣⽓。栾书说:\"不可以在我们这⼀代失去诸侯。\"于是,晋国派军队攻打郑国。厉公亲⾃统帅军队,五⽉渡过黄河。听说楚军来援救,范⽂⼦请求厉公撤兵。郤⾄说:\"派军讨伐逆贼,遇到了强敌就躲避,就⽆法对诸侯发号施令。\"于是,晋国与楚国交战。癸巳⽇,晋军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军在鄢陵失败。⼦反聚集残兵,安抚好楚军,想再⼀次与晋交战,晋国很担⼼。共王召唤⼦反,⼦反的侍者竖阳⾕向他敬酒,⼦反喝醉了,不能去拜见共王。共王很⽣⽓,责备⼦反,⼦反⾃杀。共王于是带兵返回楚国。晋国因此威振诸侯,想号令天下,求得霸权。)
《史记卷四⼗·楚世家》:“晋伐郑。郑告急,共王救郑。与晋兵战鄢陵,晋败楚,射中共王⽬。共王召将军⼦反。⼦反嗜酒,从者竖阳⾕进酒醉。王怒,射杀⼦反,遂罢兵归。”
(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共王救援郑国。楚军与晋军在鄢陵交战,晋军打败楚军,射中共王的眼晴。共王传呼将军⼦反。⼦反贪杯、随从竖阳⾕(⾕阳竖)向⼦反劝酒,⼦反竟喝得酩酊⼤醉。共王⽣⽓了,射死⼦反,撤军回国。)
《国语卷⼗⼆·晋语六·晋败楚师于鄢陵》:“厉公六年,伐郑,且使苦成叔及栾黡兴齐、鲁之师。楚恭王帅东夷救郑。楚半阵,公使击之。栾书⽈:“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郤⾄⽈:“不可。楚师将退,我击之,必以胜归。夫阵不违忌,⼀间也;夫南夷与楚来⽽不与阵,⼆间也;夫楚与郑阵⽽不与整,三间也;且其⼠卒在阵⽽哗,四间也;夫众闻哗则必惧,五间也。郑将顾楚,楚将顾夷,莫有⽃⼼,不可失也。”公说。于是败楚师于鄢陵,栾书是以怨郤⾄。”
(晋厉公六年,晋国讨伐郑国,并且派苦成叔和栾黡(栾书的⼉⼦桓⼦)分别前往齐国、鲁国要求出兵。楚恭王(楚共王)率领东⽅的夷⼈来救郑国(东夷:指楚国东⾯的少数民族。)。楚军还未摆好阵势,晋厉公下令发动进攻。栾书说:“君王已派栾黡他们到齐国、鲁国去发兵,请等它们⼀起到来后再发动进攻。”郤⾄说:“不⾏。楚军就要撤退,我们这时进攻,必然获胜⽽归。楚军列阵⽽不避忌⽉底的晦⽇,这是第⼀个可乘之机。南⽅的夷⼈与楚军⼀起来(南夷:南⽅的少数民族。因东夷在楚国的东⾯,在晋国的南⾯,所以也称为南夷。),⽽不列阵作战,这是第⼆个可乘之机。楚军与郑军虽然摆出阵势,却很不整齐,是第三个可乘之机。⽽且他们的⼠兵在阵地上⼤声喧哗,是第四个可乘之机。众⼈听到喧哗必然恐惧,这是第五个可乘之机。郑军观望楚军,楚军观望夷⼈,都没有⽃志,我们不可坐失良机啊。”晋厉公听了很⾼兴。于是在鄢陵⼤败楚军,栾书因此⽽怨恨郤⾄。)
《国语卷⼗⼆·晋语六·郤⾄勇⽽知礼(⼀作郤⾄甲胄见客)》:“鄢之战,郤⾄以韎韦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尹襄问之以⼸,⽈:“⽅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也,属见不⾕⽽下,⽆乃伤乎?”郤⾄甲胄⽽见客,免胄⽽听命,⽈:“君之外⾂⾄,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勇以知礼。”
(鄢陵之战时,郤⾄穿着浅红⾊的⽪军服,三次追赶楚平王(当作楚共王)的⼠兵,他望见了楚共王,总要跳下战车奔⾛,退出战⽃的⾏列。楚共王派⼯尹襄送⼀张⼸给郤⾄,说:“当战⽃正激烈的时候,有⼀位穿浅红⽪军服的,是个君⼦,当他遇见寡⼈就下车飞奔,这不太累了吗?”郤⾄⾝披盔甲接见了⼯尹襄,脱去头盔听他传达楚共王的话,说:“贵国君主的外⾂郤⾄,托我们国君的威福,正穿戴着盔甲,因此不能下拜接受贤君的下问。为了贤君所派的使者,谨⾏三个肃拜之礼!”君⼦评论说:郤却真是既勇敢⼜懂得礼仪啊!)
《国语译注·卷⼗⼆·晋语六·范⽂⼦论内睦⽽后图外(⼀作范⽂⼦不欲争郑)》:“鄢之役,晋⼈欲争郑,范⽂⼦不欲,⽈:“吾闻之,为⼈⾂者,能内睦⽽后图外,不睦内⽽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考讯其⾩以出,则怨靖。””
(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不同意,说:“我听说,做⼈⾂的,能够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事先考查询问⼀下民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兵,那国内的怨声就会平息了。
”)
《国语卷⼗⼆·晋语六·范⽂⼦论胜楚必有内忧》:“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将上军,范⽂⼦将下军。栾武⼦欲战,范⽂⼦不欲,⽈:“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德⽽服者众,必⾃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能⽆外患⼜⽆内忧,讵⾮圣⼈,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多⼒,怠教⽽重敛,⼤其私昵⽽益妇⼈⽥,不夺诸⼤夫⽥,则焉取以益此?诸⾂之委室⽽徒退者,将与⼏⼈?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盍姑⽆战乎!”栾武⼦⽈:“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以违蛮、夷重之,虽有后患,⾮吾所知也。”范⽂⼦⽈:“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所⽤轻,祸⽆所⽤重,晋国故有⼤耻,与其君⾂不相听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栾武⼦不听,遂与荆⼈战于鄢陵,⼤胜之。于是乎君伐智⽽多⼒,怠教⽽重敛,⼤其私昵,杀三郤⽽⼫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于是乎国⼈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德⽽功烈多,服者众也。”
(在鄢陵战役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发兵来救。栾武⼦统帅上军,范⽂⼦统帅下军。栾武⼦想出战,范⽂⼦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纯厚的⼈能够享受⼤福,没有德⾏⽽归服的⼈众多,肯定会对⾃⼰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才能做到既⽆外患,⼜⽆内忧,如果不是圣⼈,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加重赋税,增加宠⾂俸禄,多赐爱妾⽥地,那么不夺取诸⼤夫的⽥地,⼜能从哪⾥获取⽽赏赐给宠⾂、爱妾们呢?⼤⾂们肯交出⽥地⽽⽩⽩引退的⼈,能有⼏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变乱危害⼤⾂,何不姑且别打呢。”栾武⼦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前645年),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之战中(前597年),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前627年),先轸不能⽣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范⽂⼦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辱,与其君⾂不相⼀致⽽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栾武⼦不听范⽂⼦的意见,就与楚国在鄢陵交战,⼤获全胜。于是这样⼀来,国君夸耀⾃⼰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加重赋税,增加宠⾂的俸禄,杀了三郤(郤锜、郤犨、郤⾄)并陈⼫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这样国⼈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晋国故都)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国语卷⼗⼆·晋语六·范⽂⼦论德为福之基》:“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公族趋过之,⽈:“夷灶堙井,⾮退⽽何?”范⽂⼦执⼽逐之,⽈:“国之存亡,天命也,童⼦何知焉?且不及⽽⾔,奸也,必为戮。”苗贲皇⽈:“善逃难哉!”既退荆师于鄢,将⾕,范⽂⼦⽴于戎马之前,⽈:“君幼弱,诸⾂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三⾂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德⽽福隆,犹⽆基⽽厚墉也,其坏也⽆⽇矣。””
(鄢陵之战时,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范⽂⼦的⼉⼦,也称范宣⼦)以公族⼤夫的⾝份赶紧⾛上前说:“楚军现在把营地上的炉灶摧毁,把⽔井填平,不撤退⼜能怎样呢?”范⽂⼦拿起⼽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孩⼦懂得什么?⽽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这是奸⾏,⼀定要执⾏刑戮。”苗贲皇(苗棼皇)称道:“范⽂⼦善于逃避灾难啊!”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站在⼤队兵马前⾯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都没才⼲,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个⼈,只授福给有德的⼈。’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筑起了⾼墙,不知道哪⼀天它就倒塌了。”)
吕锜,亦称魏锜,⼜名厨武⼦,被封于吕,⼜称吕锜、吕武⼦。春秋时晋国⼤夫,毕万之后,世袭不明,⼀说为魏武⼦魏犨之次⼦,魏悼⼦之弟。另⼀说为魏曼多之⼦。魏锜传略:
公元前597年,春,楚⼦(楚庄王)围郑。夏六⽉,晋师救郑。楚⼦⼜使求成于晋,晋⼈许之,盟有⽇矣。晋魏锜求公族未得,⽽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往,请战⽽还。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见六麋,射⼀麋以顾献⽈:“⼦有军事,兽⼈⽆乃不给于鲜,敢献于
从者。”叔党命去之。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与魏锜皆命⽽往。郤献⼦⽈:“⼆憾往矣,弗备必败。”彘⼦⽈:“郑⼈劝战,弗敢从也。楚⼈求成,弗能好也。师⽆成命,多备何为。”夏六⽉⼄卯,晋荀林⽗帅师及楚⼦战于邲,晋师败绩。楚熊负羁囚知荦。知庄⼦以其族反之,厨武⼦(魏锜)御,下军之⼠多从之。每射,抽⽮,菆,纳诸厨⼦之房。厨⼦怒⽈:“⾮⼦之求⽽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不以⼈⼦,吾⼦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连尹襄⽼,获之,遂载其⼫。射公⼦⾕⾂,囚之。以⼆者还。
公元前576年,六⽉,晋、楚遇于鄢陵。吕锜(魏锜)梦射⽉,中之,退⼊于泥。占之,
⽈:“姬姓,⽇也。异姓,⽉也,必楚王也。射⽽中之,退⼊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王召养由基,与之两⽮,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以⼀⽮复命。《春秋》:“楚杀其⼤夫公⼦侧。”
⼦反,即公⼦侧,芈姓,熊⽒,名侧,字⼦反。楚穆王之⼦,楚庄王之弟。春秋时期楚国司马。公⼦侧传略:
公元前597年,春,楚⼦(楚庄王)围郑。夏六⽉,晋师救郑。楚⼦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重将左,⼦反将右,将饮马于河⽽归。夏六⽉⼄卯,晋荀林⽗帅师及楚⼦战于邲,晋师败绩。
公元前595年,楚⼦(楚庄王)使申⾈聘于齐,⽈:“⽆假道于宋。”亦使公⼦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以孟诸之役恶宋,⽈:“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杀⼥,我伐之。”见犀⽽⾏。及宋,宋⼈⽌之,华元⽈:“过我⽽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也。”乃杀之。楚⼦闻之,投袂⽽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楚⼦围宋。
公元前594年,夏五⽉,楚师将去宋。申犀稽⾸于王之马前,⽈:“⽏畏知死⽽不敢废王命,王弃⾔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惧,使华元夜⼊楚师,登⼦反之床,起之⽈:“寡君使元以病告,⽈:'敝⾢易⼦⽽⾷,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唯命是听。’”⼦反惧,与之盟⽽告王。退三⼗⾥。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我⽆尔诈,尔⽆我虞。”
公元前589年,楚之讨陈夏⽒也,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屈巫)⽈:“不可。君召诸侯,以讨罪也。今纳夏姬,贪其⾊也。贪⾊为淫,淫为⼤罚。《周书》⽈:'明德慎罚。’⽂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若兴诸侯,以取⼤罚,⾮慎之也。君其图之!”王乃⽌。⼦反欲取之,巫⾂⽈:“是不祥⼈也!是夭⼦蛮,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何不祥如是?⼈⽣实难,其有不获死乎?天下多美妇⼈,何必是?”⼦反乃⽌。王以予连尹襄⽼。襄⽼死于邲,不获其⼫,其⼦⿊要烝焉。巫⾂使道焉,⽈:“归!吾聘⼥。”⼜使⾃郑召之,⽈:“⼫可得也,必来逆之。”姬以告王,王问诸屈巫。对⽈:“其信!知荦(亦书知罃)之⽗(即荀⾸),成公之嬖也,⽽中⾏伯(荀林⽗)之季弟也,新佐中军,⽽善郑皇戌,甚爱此⼦。其必因郑⽽归王⼦与襄⽼之⼫以求之。郑⼈惧于邲之役⽽欲求媚于晋,其必许之。”王遣夏姬归。将⾏,谓送者⽈:“不得⼫,吾不反矣。”巫⾂聘诸郑,郑伯许之。及共王即位,将为阳桥之役,使屈巫聘于齐,且告师期。巫⾂尽室以⾏。申叔跪从其⽗将适郢,遇之,⽈:“异哉!夫⼦有三军之惧,⽽⼜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及郑,使介反币,⽽以夏姬⾏。将奔齐,齐师新败⽈:“吾不处不胜之国。”遂奔晋,⽽因郤⾄,以⾂于晋。晋⼈使为邢⼤夫。⼦反请以重币锢之,王⽈:“⽌!其⾃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忠,社稷之固也,所盖多矣。且彼若能利国家,虽重币,晋将可乎?若⽆益于晋,晋将弃之,何劳锢焉。”
公元前587年,冬⼗⼀⽉,郑公孙申帅师疆许⽥,许⼈败诸展陂。郑伯伐许,鉏任、泠敦之⽥。晋栾书将中军,荀⾸佐之,⼠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汜、祭。楚⼦反救郑,郑伯(郑襄公)与许男(许灵公)讼焉。皇戌摄郑伯之辞,⼦反不能决也,⽈:“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三⾂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侧不⾜以知⼆国之成。”
公元前584年,楚围宋之役,师还,⼦重(公⼦婴齐,令尹)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王(楚庄王)许之。申公巫⾂⽈:“不可。此申、吕所以⾢也,是以为赋,以御北⽅。若取之,是⽆申、吕也。晋、郑必⾄于汉。”王乃⽌。⼦重是以怨巫⾂。⼦反欲取夏姬,巫⾂⽌之,遂取以⾏(到晋国),⼦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重、⼦反杀巫⾂之族⼦阎、⼦荡及清尹弗忌及襄⽼(连尹襄⽼)之⼦⿊要,⽽分其室。⼦重取⼦阎之室,使沈尹(从此⽂看,沈尹不是孙叔敖)与王⼦罢分⼦荡之室,⼦反取⿊要与清尹之室。巫⾂⾃晋遗⼆⼦书,⽈:“尔以谗慝贪婪事君,⽽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巫⾂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卒适吴,舍偏两之⼀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狐庸焉,使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州来。⼦重⾃郑奔命。⼦重、⼦反于是乎⼀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通吴于上国。
公元前579年,晋郤⾄如楚聘,且莅盟。楚⼦(楚共王)享之,⼦反相,为地室⽽县焉。郤⾄将登,⾦奏作于下,惊⽽⾛出。⼦反⽈:“⽇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其⼊也!”宾⽈:“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贶之以⼤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下⾂不敢。”⼦反⽈:“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亦唯是⼀⽮以相加遗,焉⽤乐?寡君须矣,吾⼦其⼊
也!”宾⽈:“若让之以⼀⽮,祸之⼤者,其何福之为?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之事,则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礼。享以训共俭,宴以⽰慈惠。共俭以⾏礼,⽽慈惠以布政。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不⼣,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故《诗》⽈:'赳赳武夫,公侯⼲城。’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腹⼼股肱⽖⽛。故《诗》⽈:'赳赳武夫,公侯腹⼼。’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城,⽽制其腹⼼。乱则反之。今吾⼦之⾔,乱之道也,不可以为法。然吾⼦,主也,⾄敢不从?”遂⼊,卒事。归,以语范⽂⼦(⼠燮)。⽂⼦⽈:“⽆礼必⾷⾔,吾死⽆⽇矣夫!”
公元前576年,楚⼦伐郑。楚将北师。⼦囊(公⼦贞)⽈:“新与晋盟⽽背之,⽆乃不可乎?”⼦反⽈:“敌利则进,何盟之有?”申叔时⽼矣,在申,闻之,⽈:“⼦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信礼之亡,欲免得乎?”楚⼦(楚共王)侵郑,及暴隧,遂侵卫,及⾸⽌。郑⼦罕(公⼦喜)侵楚,取新⽯。栾武⼦(栾书)欲报楚,韩献⼦(韩厥)⽈:“⽆庸,使重其罪,民将叛之。⽆民,孰战?”
公元前575年,晋侯(晋厉公)将伐郑,郑⼈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与往。楚⼦(楚共王)救郑,司马(⼦反,公⼦侧)将中军,令尹(令尹⼦重,公⼦婴齐)将左,右尹⼦⾟(公⼦壬夫,司马⼦反之弟)将右。六⽉,晋、楚遇于鄢陵。旦⽽战,见星未已。⼦反命军吏察夷伤,补卒乘,缮甲兵,展车马,鸡鸣⽽⾷,唯命是听。晋⼈患之。苗贲皇徇⽈:“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申祷,明⽇复战。”乃逸楚囚。王闻之,召⼦反谋。⾕阳竖献饮于⼦反,⼦反醉⽽不能见。王⽈:“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楚师还,及瑕,王使谓⼦反⽈:“先⼤夫(指成得⾂)之覆师徒者(城濮之战),君不在。⼦⽆以为过,不⾕之罪也。”⼦反再拜稽⾸⽈:“君赐⾂死,死且不朽。⾂之卒实奔,⾂之罪也。”⼦重复谓⼦反⽈:“初陨师徒者,⽽亦闻之矣!盍图之?”对⽈:“虽微先⼤夫有之,⼤夫命侧,侧敢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王使⽌之,弗及⽽卒。
《柏杨·中国⼈史纲·第⼋章·纪元前第六世纪》:⼗年之后(前五七四年),吴王国开始向楚王国⽤兵,⽽且保持连续不断的攻势,使楚王国每年都要出兵七⼋次之多。芈侧提前死于下⼀节我们所介绍的鄢陵之役,芈婴齐则死于跟吴王国⼀次战役后的道路上,楚王国的⼒量被消耗殆尽。三 鄢陵之役
晋国同样也知道,要想恢复霸权,必须反过来击败楚王国。
纪元前五七五年,晋国国君姬寿曼亲⾃统率⼤军,攻击郑国。郑国向楚王国求救,楚王芈审(芈侣的⼉⼦)也亲⾃统率⼤军赴援。两国在鄢陵(河南鄢陵)决战,这⼀次轮到楚兵团⼤败了。芈审的眼睛还被射中⼀箭,他的⼉⼦芈熊伐,被晋兵团俘掳。
然⽽,楚兵团虽然⼤败,却不像上次邲城之役晋军那样溃不成军。芈审集结残兵,重整旗⿎,预备再打⼀个回合。可是得到消息说,鲁国、卫国已倒向晋国,派军参战,晋兵团已下令明天发动拂晓总攻。芈审⼤为震惊,急派⼈去请总司令芈侧商议,想不到芈侧却喝得酩酊⼤醉,⽤尽⽅法都呼唤不醒。芈审失望说:“军事情况如此紧急,总司令却醉成这种模样,怎么还能作战。”教⼈把⼈事不省的芈侧绑到车上,全军撤退。⾏到中途,芈侧⽅才酒醒,惭惧⾃杀。芈侧性格凶残⽽尤其酗酒,每次出兵,楚王芈审都严令他戒酒。这⼀次因战场失利,芈侧⼼情恶劣,在营帐中徘徊到深夜,考虑如何扭转局势。但他是⼀个能⼒有限的庸才,所以除了忧愁外,别⽆他法。他的亲信侍从官⾕阳同情他,把私藏的⼀瓶酒拿出来,斟⼀杯送过去,芈侧尝了⼀⼝,惊愕的说:“好像是酒。”⾕阳说:“不,是冷茶。”芈侧会意的⼀饮⽽尽,急问:“冷茶还有吗?”⾕阳⼜斟上⼀杯,芈侧⼤喜说:“⾕阳真正的爱我。”等到华审⼀连派⼈来请他时,⼀瓶冷茶已全下了肚,芈侧像死⼈⼀样颓卧在营帐之中。⾕阳垂泪说:“我本是爱总司令才献酒的,谁知道反害了他,国王⼀定会追究这件事。”星夜逃⾛。
鄢陵之役距必邲之役⼆⼗三年,晋国⼜夺回霸权,尾巴国⼜回到它的阵营。但楚王国的主⼒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所以仍虎视眈眈,不断发动侵略如故。晋国霸权没有城濮之役后那么强⼤坚固。
《世界全史·第13卷·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鄢陵之战。邲之战后,楚饮马黄河,雄视北⽅。晋四⾯受敌,晋国君⾂为摆脱窘境,痛省前⾮,内修⽂治,外施复霸战略:⾸先北伐戎狄,安定后⽅;继则于鞌(⼭东济南西南)之战(公元前589)败齐,是役齐侯轻敌,谓\"余姑剪灭此⽽后朝⾷\" ,不料⼤败,被迫与晋⽴城下之盟,晋⼀打⼀拉,既解除东⽅威胁,⼜离间了齐楚联盟;再则联吴制楚,使之有后顾之忧,并乘机于⿇隧(陕西泾阳县南)之战(公元前578)痛击秦军,使之⼀蹶不振,不复为\"西鄙之患\".经20年之功,晋终于摆脱困境,再度与楚争雄,⼤战于鄢陵。 周简王⼗⼀年(公元前575),郑背晋附楚并举兵攻宋,晋厉公遂发兵攻郑救宋,同时邀齐、鲁、卫之军参战,相约会师鄢陵(河南鄢陵)。晋军兵⼒,有上、中、下、新、公族五军,约五六万⼈,战车500余乘,连同盟军,可达12万。楚闻晋师出击,即兴兵援郑,急越千⾥北上,会郑军,疾趋鄢陵,迫近晋营列阵,欲乘齐、鲁之师到达之前,逼晋军出战以优势兵⼒歼之。时楚有左、中、右、公族四军,加上郑军,兵⼒9万余,战车530乘。厉公本欲待齐鲁等师⾄后再战,以确保全歼敌⼈,今见事急,遂令晋军于营地内列阵:以中军⼀部攻楚左军,另⼀部攻其中军,集上、下、新、公族四军攻其右军与郑军,此偏重⼀翼之布署,为春秋以来之⾸创战术。6⽉29⽇,晋军向楚发动进攻。楚共王见厉公车陷泥淖,率卫队进攻,被晋将吕锜箭射左⽬⽽退,楚军见共王受伤,军⼼惶恐。楚右军受晋重兵猛攻,不⽀向西退却,中、左军受此影响,也向西败退,直⾄颖⽔,楚以“王卒”据北岸,掩护败军退过颖河,晋军追⾄,与王卒略事接触,因⽇暮⽽⽌。两国均准备来⽇再战,不料是夜楚王召中军元帅⼦反议事,⼦反醉酒,竟不能应召,楚王以为此乃“天败楚也夫”,加之晋援军即⾄,遂连夜撤军。是役,晋以逸待劳,争取了主动;加之布阵新奇,集兵⼒于⼀翼,构成重点,为以寡击众之优越战术。楚军出兵迅速,⾏动敏捷,压晋营⽽阵,着眼于\"速\" 与\"争取主动\" 的战术,殊属良策;但千⾥⾏军,师卒疲劳,不休整即投⼊战⽃,战⽃⼒⼤减;加之诸将“各顾其后,莫有⽃⼼”,因此败北。
《汉书卷⼆⼗七下之上·五⾏志第七下之上》:“⾄成公⼗六年“六⽉甲午晦”,正昼皆瞑,阴为阳,⾂制君也。成公不寤(悟),其冬季⽒杀公⼦偃。季⽒萌于釐公,⼤于成公,此其应也。董仲舒以为夷伯,季⽒之孚也,陪⾂不当有庙。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绝去僭差之类也。向⼜以为此皆所谓夜妖者也。刘歆以为《春秋》及朔⾔朔,及晦⾔晦,⼈道所不及,则天震之。展⽒有隐慝,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到了成公⼗六年“六⽉甲午晦时”,正值⽩天却全是⼀⽚昏暗,这是阴为阳,⾂控制君。成公不醒悟,这年冬天季⽒(季⽂⼦)杀了公⼦偃 (⼗⼆⽉⼄⾣⼆⼗三)。季⽒从僖公起就开始萌⽣奸⼼,到了成公时奸⼼更⼤,造就是应验。董仲舒认为夷伯,是季⽒所信任的⾂下,陪⾂不应当有庙堂。震是巨雷,昏暗,是巨雷震动了这庙堂,应当明⽩要断绝这种超越⾝份的事。刘向⼜以为,这都是所谓的夜妖。刘歆以为《春秋》上所说,到了初⼀就说初⼀,到了⽉末⼀天就说⽉末⼀天,⼈的道德规范如达不到,天就有巨雷。展⽒有别⼈不知的恶迹,所以上天诛罚他的祖先夷伯的庙堂是在于谴责告诫他。)
《春秋》:“冬⼗⽉⼄亥(⼗⼆),叔孙侨如出奔齐。”杜预注⽈:公未归,命国⼈逐之。
叔孙侨如(⽣卒年不详):姬姓,叔孙⽒,名侨如,谥宣,叔孙得⾂长⼦,其名叔孙侨如,虺和叔孙豹哥哥。史称叔孙宣伯。三桓之⼀,叔孙⽒宗主。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为卿。叔孙侨如传略:
公元前616年,鄋瞒(亦书叟瞒)侵齐。遂伐我。公⼘使叔孙得⾂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终甥驷乘。冬⼗⽉甲午(初三),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终甥摏其喉以⼽,杀之,埋其⾸于⼦驹之门,以命宣伯。公元前604年,叔孙得⾂卒。
公元前599年,(周定王)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夫。季⽂⼦、孟献⼦皆俭,叔孙宣⼦(叔孙侨如)、东门⼦家皆侈。归,王问鲁⼤夫孰贤,对⽈:“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必不免。”
公元前589年,六⽉癸⾣(⼗七),季孙⾏⽗、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及齐侯战于鞍(鞌),齐师败绩。
公元前588年,秋,叔孙侨如围棘,取汶阳之⽥。棘有服,故围之。
公元前586年,夏,叔孙侨如会晋荀⾸于⾕。晋荀⾸如齐逆⼥,故宣伯餫诸⾕。公元前585年,秋,仲孙蔑、叔孙侨如帅师侵宋。晋命也。
公元前583年,晋⼠燮(上军佐)来聘,⾔伐郯也,以其事吴故。公(鲁成公姬⿊肱)赂之,请缓师,⽂⼦(⼠燮,谥⽂,⼜称范⽂⼦)不可,⽈:“君命⽆贰,失信不⽴。礼⽆加货,事⽆⼆成。君后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将复之。”季孙(季孙⾏⽗)惧,使宣伯(叔孙侨如)帅师会伐郯。
公元前580年,秋,宣伯(叔孙侨如)聘于齐,以修前好。
公元前578年,三⽉,公(鲁成公姬⿊肱)如京师。宣伯(叔孙侨如)欲赐,请先使,王(周简王)以⾏⼈之礼礼焉。孟献⼦(仲孙蔑)从。王以为介,⽽重贿之。
公元前577年,九⽉,侨如(宣伯,叔孙侨如)以夫⼈妇姜⽒⾄⾃齐。舍族,尊夫⼈也。故君⼦⽈:“《春秋》之称,微⽽显,志⽽晦,婉⽽成章,尽⽽不污,惩恶⽽劝善。⾮圣⼈谁能修之?”公元前576年,冬⼗有⼀⽉,叔孙侨如会晋⼠燮、齐⾼⽆咎、宋华元、卫孙林⽗、郑公⼦鯂、邾⼈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战之⽇,齐国佐(国武⼦)、⾼⽆咎⾄于师。卫侯(卫献公)出于卫,公(鲁成公)出于坏隤。宣伯(叔孙侨如)通于穆姜(鲁成公⽣母),欲去季(季⽂⼦,即季孙⾏⽗)、孟(孟献⼦,即仲孙蔑),⽽取其室。将⾏,穆姜送公,⽽使逐⼆⼦。公以晋难告,⽈:“请反⽽听命。”姜怒,公⼦偃、公⼦鉏趋过,指之⽈:“⼥不可,是皆君也。”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后⾏,是以后。使孟献⼦守于公宫。
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宣伯(叔孙侨如)使告郤犨⽈:“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夫,以主东诸侯。取货于宣伯⽽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
冬⼗⽉⼄亥(⼗⼆),叔孙侨如(宣伯)出奔齐。齐声孟⼦通侨如,使⽴于⾼、国之间。侨如⽈:“不可以再罪。”奔卫,亦间于卿。
叔孙侨如的表演结束了,这⼜不能不说说他的情妇“穆姜”,穆姜,亦书缪姜,鲁宣公的夫⼈、鲁成公之母、叔孙侨如的情妇。穆姜传略:
公元前582年,夏,季⽂⼦(季孙⾏⽗)如宋致⼥,复命,公(鲁成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夫之重勤。”⼜赋《绿⾐》之卒章⽽⼊。
公元前580年,声伯(⼦叔声伯)之母不聘,穆姜(鲁宣公夫⼈)⽈:“吾不以妾为姒。”⽣声伯⽽出之,嫁于齐管于奚。⽣⼆⼦⽽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夫,⽽嫁其外妹于施孝叔。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妇以与之。妇⼈⽈:“鸟兽犹不失俪,⼦将若
何?”⽈:“吾不能死亡。”妇⼈遂⾏,⽣⼆⼦于郤⽒。郤⽒亡(-574年),晋⼈归之施⽒,施⽒逆诸河(黄河),沉其⼆⼦。妇⼈怒⽈:“⼰不能庇其伉俪⽽亡之,⼜不能字⼈之孤⽽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战之⽇,齐国佐、⾼⽆咎⾄于师。卫侯(卫献公)出于卫,公(鲁成公)出于坏隤。宣伯(叔孙侨如)通于穆姜,欲去季(季⽂⼦,即季孙⾏⽗)、孟(孟献⼦,即仲孙蔑),⽽取其室。将⾏,穆姜送公,⽽使逐⼆⼦。公以晋难告,⽈:“请反⽽听命。”姜怒,公⼦偃、公⼦鉏趋过,指之⽈:“⼥不可,是皆君也。”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后⾏,是以后。使孟献⼦守于公宫。
《列⼥传·卷之七·孽嬖传·鲁宣缪姜》:“缪姜者,齐侯之⼥,鲁宣公之夫⼈,成公母也。聪慧⽽⾏乱,故谥⽈缪。初,成公幼,缪姜通于叔孙宣伯,名乔如。乔如与缪姜谋去季孟⽽擅鲁国。晋楚战于鄢陵,公出佐晋。将⾏,姜告公必逐季孟,是背君也,公辞以晋难,请反听命。⼜货晋⼤夫,使执季孙⾏⽗⽽⽌之,许杀仲孙蔑,以鲁⼠晋为内⾂。鲁⼈不顺乔如,明⽽逐之,乔如奔齐,鲁遂摈缪姜于东宫。始往,缪姜使筮之,遇⾉之六。史⽈:“是谓⾉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亡。是于周易⽈'随,元亨利贞,⽆咎。’元,善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也。终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咎。今我妇⼈⽽与于乱,固在下位,⽽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害⾝,不可谓利;弃位⽽放,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咎,我皆⽆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咎乎!必死于此,不得出矣。”卒薨于东宫。君⼦⽈:“惜哉缪姜!虽有聪慧之质,终不得掩其滢乱之罪。”诗⽈:“⼠之耽兮,犹可说也,⼥之耽兮,不可说也。”此之谓也。
颂⽈:缪姜滢泆,宣伯是阻,谋逐季孟,欲使专鲁,既废见摈,⼼意摧下,后虽善⾔,终不能补。”
《春秋》:“⼗有⼆⽉⼄丑,季孙⾏⽗及晋郤犨盟于扈。公⾄⾃会。⼄⾣,刺公⼦偃。”《⾕梁传·成公》:“⼤夫⽇卒,正也。先刺后名,杀⽆罪也。”
(⼤夫死了记载⽇期是对的。先记被刺,后记名,表明杀的是⽆罪的⼈。)公⼦偃传略:
公⼦偃,姬姓,名偃,字⼦游,谥宣,是郑穆公的⼉⼦,郑灵公、郑襄公的兄弟,七穆之⼀游⽒的始祖,郑国的卿。
公元前588年,春,鲁成公会晋景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诸侯伐郑,次于伯⽜,讨邲之役也,遂东侵郑。郑公⼦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败诸丘舆。
公元前586年,许灵公愬郑伯(郑悼公)于楚。六⽉,郑悼公如楚,讼,不胜。楚⼈执皇戌及⼦国(郑穆公之⼦公⼦发,⼦产之⽗)。故郑伯归,使公⼦偃(⼦游,郑穆公之⼦)请成于晋。秋⼋⽉,郑伯(郑悼公)及晋赵同盟于垂棘(⼭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北)。
前585年,郑悼公去晋国拜谢与晋国的讲和,公⼦偃辅助相礼,在东楹的东边举⾏授⽟的仪式。公元前575年,⼗⼆⽉(⼄丑初三),季孙及郤犨盟于扈。归,(⼄⾣⼆⼗三)刺公⼦偃,召叔孙豹于齐⽽⽴之。
《春秋》:“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于沙随,不见公。公⾄⾃会。”“沙随”,宋地,古有沙随国,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杜预注⽈:沙随,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
《公⽺传·成公》:“不见公者何?公不见见也。公不见见,⼤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曷为不耻?公幼也。”
(不会见鲁成公是什么意思?就是鲁成公不被晋厉公接见(杜预注⽈:不及鄢陵战故。不讳者,耻轻於执⽌。)。鲁成公既然不被晋厉公接见,鲁国⼤夫⼜被晋国拘捕,为什么还要记载鲁成公从沙随回来这件事呢?因为鲁成公并不感到耻辱,为什么成公不感到耻辱呢?因为鲁成公还年幼。)
《⾕梁传·成公》:“不见公者,可以见公也,可以见公⽽不见公,讥在诸侯也。”(不见公,是说可以见公。可以见却不见。是讥斥诸侯不帮忙。)《春秋》:“公会尹⼦,晋侯、齐国佐、邾⼈伐郑。”《春秋》:“曹伯归⾃京师。”
杜预注⽈:为晋侯所赦,故书归。诸侯归国,或书名,或不书名,或⾔归⾃某,或⾔⾃某归,⽆传义例,从告辞。
《公⽺传·成公》:“执⽽归者名,曹伯何以不名?⽽不⾔复归于曹何?易也。其易奈何?公⼦喜时在内也。公⼦喜时在内,则何以易?公⼦喜时者仁⼈也,内平其国⽽待之,外治诸京师⽽免之。其⾔⾃京师何?⾔甚易也。舍是⽆难矣。”
(被拘捕以后⼜被放回国的⼈应该记载名字,为什么不记载曹成公的名字呢?并且也不说他回到曹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容易了。怎么太容易了呢?因为⼤夫公⼦喜时在曹国国内。⼤夫公⼦喜时在曹国国内,为什么就容易呢?因为公⼦喜时是仁义的⼈,他在曹国国内稳定⼈⼼等待曹成公回来;在国外,他到京师为曹成公伸冤平反。使曹成公解脱了罪名。这⾥说鲁成公“⾃京师”是什么意思?是说很容易。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危难了。)
《⾕梁传·成公》:“不⾔所归,归之善者也。出⼊不名,以为不失其国也。归为善,⾃某归次之。”
(不记归的地⽅,让他归是好事。离国回国不记名字,因为他没失掉国家。回国是好事。从哪⼉回是次要的。)
《春秋》:“九⽉,晋⼈执季孙⾏⽗,舍之于苕丘。”杜预注⽈:舍之苕丘,明不以归。不称⾏⼈,⾮使⼈。
《⾕梁传·成公》:“执者不舍,⽽舍公所也。执者致,⽽不致,公在也。何其执⽽辞也?犹存公
也。存意公亦存也,公存也。”
(捉⼈不记留宿,季孙⾏⽗留宿在成公的住所。被捉回国后要告祭祖庙。⾏⽗回国不告祖,是因为成公还在晋国苕丘。为什么捉住季孙⾏⽗⼜放他回国?因为成公还在晋国。)
《公⽺传·成公》:“执未有⾔舍之者,此其⾔舍之何?仁之也。⽈:“在招丘烯矣。”执未有⾔仁之者,此其⾔⼈之何?代公执也。其代公执奈何?前此者,晋⼈来乞师⽽不与。公会晋侯,将执公。季孙⾏⽗⽈:“此⾂之罪也。”于是执季孙⾏⽗。成公将会厉公,会不当期肠,将执公。季孙⾏⽗⽈:“⾂有罪,执其君。⼦有罪,执其⽗。此听失之⼤者也。今此⾂之罪也,舍⾂之⾝⽽执⾂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于是执季孙⾏⽗。”
(拘捕什么⼈没有说释放他的,这⾥说释放了季孙⾏⽗是什么意思?是认为他仁义。说:“季孙⾏⽗在招丘是令⼈悲伤的。”拘捕某某⼈没有说他仁义的,这⾥认为季孙⾏⽗仁义是为什么呢?因为季孙⾏⽗是代替鲁成公被拘捕的。他怎么代替鲁成公被拘捕呢?在这之前,晋国来请求鲁国出兵,鲁成公没有答应,鲁成公到沙随来会见晋厉公时,晋厉公就准备拘捕他。随⾏的鲁国⼤夫季孙⾏⽗就对晋厉公说:“鲁国没有出兵,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晋厉公就拘捕了季孙⾏⽗。前不久,鲁成会准备会合晋厉公攻打郑国,却没有按时到来,晋厉公就准备拘捕成公。季孙⾏⽗就对晋厉公说:“如果⾂⼦有罪,就将他的国君抓起来;⼉⼦有罪,就把他的⽗亲拘捕,这就是诉讼断决上的最⼤失误。现在这件事是我的罪过,您放了我⽽把我的国君抓起来,我担⼼这样的诉讼断决会成为您国家的耻唇啊!”于是拘捕了季孙⾏⽗。)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宣伯告晋,欲诛季⽂⼦。⽂⼦有义,晋⼈弗许。”
(宣伯(鲁叔孙宣伯,叔孙宣⼦,叔孙侨如)请求晋国,想让晋⼈杀掉季⽂⼦(季孙⾏⽗)。因为季⽂⼦是节义之⼈,晋⼈没有答应宣伯的请求。)
《国语卷四·鲁语上·⼦叔声伯辞⾢》:“⼦叔声伯如晋谢季⽂⼦,郤犨欲予之⾢,弗受也。归,鲍国谓之⽈:“⼦何辞苦成叔之⾢,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德,其不存也,亡⽆⽇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有三亡:少德⽽多宠,位下⽽欲上政,⽆⼤功⽽欲⼤禄,皆怨府也。其君骄⽽多私,胜敌⽽归,必⽴新家。⽴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多怨民⽆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之不能定,焉能予⼈之⾢!”鲍国⽈:“我信不若⼦,若鲍⽒有衅,吾不图矣。今⼦图远以让⾢,必常⽴矣。””
(⼦叔声伯去晋国谢罪并请求放回季⽂⼦(季孙⾏⽗),郤犨(苦成叔)想请晋君封给他城⾢以⽰笼络,⼦叔声伯不接受。回国后,鲍国(鲍叔⽛的⽞孙)问他说:“你为什么辞让郤犨为你请封的城⾢,是真的要辞让呢,还是知道他办不到?”回答说:“我听说,不是粗⼤的栋梁,不能承担重压。最重的压⼒莫过于国家,最好的栋梁莫过于有德了。郤犨想插⼿晋、鲁两个国家的事务却⼜没有很⾼的德⾏,他的地位不会长久,败亡就在眼前。好⽐得了疫厉,我担⼼他很快就会垮台的。郤犨有三个败亡的原因:缺少德⾏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却想⼲预国政,没有⼤功却要丰厚的俸禄:这些都会招来对他的怨恨。晋厉公为⼈骄矜,⾝边有许多奸佞之⾂。现在他刚刚战胜楚国回来(指公元前575年晋国在鄢陵之战中战胜楚国),⼀定会论功⾏赏⽴新⼤夫。⽴了新⼤夫,却不顺应民众的意愿不能除去他们所厌恶的旧官员。按照民众的意愿,不是招怨多的官员,民众不会⾸先攻击他。郤犨在三个⽅⾯招来怨恨,可以说是够多了。他⾃⾝尚且不能保全,怎么还能请求封给别⼈城⾢!”鲍国说:“我确实不及你。倘若我的家族中有什么祸兆,我是不能算计到的,现在你考虑深远⽽辞让了城⾢,你⼀定会保持住稳固的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