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倒装
一、屈从特定字数的要求。
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这个词牌要求下片的第二句是八个字,所以将其倒装放在第二句的位置上。
实际上,从逻辑关系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因为统领上面引文部分,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放在第一句的位置上,但是,“沁园春”这个词牌要求下片的第二句是八个字,所以将其倒装放在第二句的位置上。
二、服从韵律的需要。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声调。在近体诗的创作中尤其注重句子的押韵,不同韵律的字不能押韵。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适应特定节奏的需要。
节奏是指诗歌中语言在排列顺序上的间隔规律。节奏鲜明是诗歌的重要要求短促的节律可以给人激动、欢乐的情绪,缓慢的节律可以给人深沉、悲伤的情绪。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它是“汉阳晴川(阁)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这一倒装起码有这样两个好处:一是句末的“洲”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同时和其他句子一样形成二、二、三式的节奏;二是“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得到突出强调,引出尾联之渺茫的乡愁。
四、出于表达的需要,即强调或提出某种感情或思绪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里的“独”字前置便将诗人内心无可名状的苦闷言出,而一个“涌”字又使人感受到诗人那不甘寂寞的凌云壮志。如果改成了“危樯夜舟独”“大江流月涌”,则诗味顿失。
赏析“垂”和“涌”
1、“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辰,星辰犹如垂向地面,天地寥廓;“涌”写出了月光下江河奔涌的磅礴。
2、这两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写出了景的壮阔,反衬了人的渺小、飘零,
3、由此借景间接抒情,表达孤独的心境。
无锡卷: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