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典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研究
2024-07-11
来源:星星旅游
第26卷第5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6 No.5 20 1 3年9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ember,20 1 3 高校典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研究 张滨楠 ,张庆普 ,王 磊 (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_.蛐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耋委e Ⅲ 一 一一 一~Ⅲan = 一 d一一一~~~~a 暑~一m 一 蒯_一一塞一m .~~.一 l 一 一 姆k_一~.cm三 摘 要:知识共享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团队知识管理的能力。运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 共享网络,并从网络中心性、核心一边缘性、结构洞等角度对网络进行分析测量。研究表明,该典型团队网络 密度较大、各成员的平均距离小、凝聚力好、网络黏性较强。该团队促进知识共享能力的方法如学术计划制 度、流程管理制度和讨论交流制度等,可为其他同类型团队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科研团队;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13)05—0103-06 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 of a Typical Case Based on a Scientiifc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ies Zhang Binnan ,Zhang Qingpu ,Wang Lei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 5000 1,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kn0即m.Ⅲ _ m ∞ 0 蜘~藿0 _ m_ ∞ m ~呈 m g .薹吾 _二. 詈一 二呈一m Ⅲ u 吼-.㈨茎基一 知识共享是指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目的在于通过 一、知识共享网络研究现状 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 应。¨ 在以高校科研团队为代表的组织之中,由于 对知识共享网络的研究多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频繁的知识活动,成员之间、知识之间的流动关系形 较具代表性的是对13本丰田公司知识共享网络的研 成了团队内部的知识网络。这一知识网络,尤其是 究。Dyer和Nobeoka发现,高效的知识共享网络在 团队一些重要成员在其知识活动中形成的重要关 丰田及其供应商的高生产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 系,即该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和节点间的关系,在团队 鼓励成员公开有价值的知识,避免了搭便车情况的 知识流动、转化及共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 出现,减少了寻找和获取有效知识的成本。 通过 网络特性的管理对提高团队知识管理水平,避免团 对荷兰农业生产的研究,Van等发现,知识门户对知 队知识流失,促进知识共享等有重要意义。 识共享和实践网络的出现有重要影响,但对隐性知 识共享没有明显影响。 Santoro等研究了网络组织 收稿日期: 20l2.10.2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30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1YJCZH06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G201006) 作者简介: 张滨楠(1978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团队知识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9月 中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提出一个用于知识共享和合 教育部创新团队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团队现 作的网络环境,可以使不同背景的成员在面对复杂 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该团队 问题时进行有效的交流。 还有学者研究了网络中 在中国首先研制出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 不同地位的组织的知识共享情况 ,或分析组织间 系统,现有35套系统应用于l5个电厂、化工厂及航 知识流动的过程 ,提出了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四种 空发动机试车台,还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第二代等 知识网络类型。关于组织内部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共 离子发动机样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享,学者大多将其作为相互独立的研究问题分别研 (一)知识共享网络的构建 究。少数同时涉及到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 该团队为应用型科研团队,其科研成果的主要 类。一类是对知识共享网络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 表征为参与研制的工程项目、申请发明专利和发表 关注知识共享网络所提供的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 学术文章。这些成果体现了团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响,较少从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类是基于社 过程,体现了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是团队知识共享 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这类研究多运用实证的方 的重要手段。 笔者以这三项数据为测量依据,统 法分析组织成员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对其获取 计了该团队2007--2011年度的数据。这五年该团 知识和提供知识的影响。 队完成重大工程项目2项,参与人员共计32人次; 已申请发明专利和已授权发明专利共43项,参与人 二、知识共享网络的构建与 员共计107人次;发表SCI,EI源高水平文章 知识共享能力分析 124篇,参与人员共计260人次。笔者根据以上数 据构建了该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团队成员用 笔者选取了某高校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 其全名拼音的首字母代表。 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第 识共享,如成员XZQ仅与成员BW及YDR有过知 1行和第1列代表团队14名成员,行列交叉值代表 识交流。利用UCINET 6.0可以生成该科研团队知 两者之间发生知识共享的次数。从整体上可以发 识共享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网络的密度越 现,某些成员之间交流较多,例如:成员YDR和所有 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 成员都有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成员NZX与大多数 也越大。通过UCINET 6.0分析可知,该团队知识 成员有联系,但是与成员QJ,TJF,XZQ没有发生知 共享的网络密度为0.549,密度较大,(>0.5)。 识的交流和共享。也有少数成员较少与其他成员知 网络的距离矩阵,如表2所示。表中横列交叉 第26卷第5期 张滨楠等:高校典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研究 值表示任何两个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如第1行第 4列的值为“l”,表明成员BW需经过1个人才能联 系成员HQH。从该表可知,成员问的最大距离为2。 网络中各成员的平均距离为1.593,说明任何一个 成员平均需要经过最多2个成员就能联系到其他成 员,在这个距离上的凝聚力指数为0.703(>0.5), 表明该网络的凝聚力好。综上所述,该科研团队的 网络黏性较强,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且相互 图1 某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结构图 之问的合作能力较强。 (二)知识共享网络分析 1.知识共享网络中心性分析 表3度数中 度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如果一 个行动者与很多他者有直接的关联,该行动者就居 于中心地位,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居于中心地位 的行动者往往与他者有多种关联。 。。“ 笔者从度数 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整体中心度三组数据分析该 团队的网络中心性。 (1)度数中心度 度数中心度就是与某个点产生直接联系的其他 点的个数,该值越大表明该成员越趋于网络的中心 位置,可能拥有的权力越大。该团队知识共享网络 的度数中心度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排名前三位 的成员为YDR,BW和HQH,他们位于网络较中心 的位置,其中,YDR具有最高的度数,他居于网络的 中心,拥有的权力最大;而XZQ的度数最小,他处于 网络的边缘位置。 (2)中间中心度 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最短的途径 上,则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在此意义上,它 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9月 起到沟通各个他者的桥梁作用。 叫 该团队知识共 享网络的中间中心度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YDR, BW,NZX和LH1的值大于零,即这四个人处于较 多其他成员交往的路径上,他们控制他人交往的能 力相对较强,其中YDR的控制力最强,其他成员的 该值为0,则说明他们不能控制网络中的任何一位 成员。 表4 中间中心度 (3)整体中心度 整体中心度,又称接近中心度,测量的是一个行 动者不受其他行动者“控制”的能力,该团队知识共 享网络的整体中心度如表5所示。 表5整体中心度 一个点与其他点越接近,该点就越不依赖于他 者。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点的距离都很 短,则该点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度。从接近中心度 来看,YDR,BW和NZX的相对值最大,即他们与其 他点的距离最近,最容易交流和共享信息,而TJF和 XZQ与其他成员对应点的距离最远,则他们在信息 的传递以及获取上比较困难。此外,根据以上三个 中心度指标计算得到的网络整体集中度分别为 27.69%、38.40%和79.40%。 2.知识共享网络核心一边缘分析 核心一边缘理论认为,任何空问经济系统都是 由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构成的,在注重网络 及其成员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网络空间结构,其主 要为核心一边缘结构,网络中的核心区行动者往往 会与整个组织的目的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边 缘区成员则会脱离团队活动。 通过UNICET 6.0 分析得到的核心一边缘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从 中可见,整个网络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图中 左上角部分,由科研团队中的BW和YDR两位成员 构成。他们彼此之间发生知识共享的次数较多,并 且与其他成员知识共享的次数较多。其他12名成 员构成一个网络。从整体上来看,BW和YDR具有 较强的知识共享能力,他们构成了团队的核心区。 成员13一YDR和1一BW密度指标较大,其中成员13一 YDR与其他位置的成员都构成了知识共享活动,处 于发送型位置(Sycophants)。成员1一BW和4一BQU 既接受外部成员的知识,又向外部成员传递知识,是 团队的经纪人。 核心一边缘同类成员关系: 1:BW YDR 2:CJTDYJ HQH LJF LH1 LH2QJTJFWLQWZQ NZXZWX 封闭的邻接矩阵 1 13 2 4 5 3 7 8 9 10 1l 12 6 l4 BWYD(:JHQU DYLH2 QJ TJWLXZNZ LHIZW 1 BW I 62 l 22 2 2 14 10 l 2 2 l1 13 YDR I 62 l 23 48 19 16 8 10 10 l4 l 26 l 6 22 23 1 2 48 2 l9 12 l6 6 8 l l4 l0 10 10 14 2 l 1 1 2 26 2 1 2 1 1 1 11 6 8 图2核心一边缘分析 第26卷第5期 张滨楠等:高校典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研究 3.知识共享网络结构洞分析 新的主要来源。鼓励小团队间相互交流,利用中间 中心度高的成员的个人影响和声望加强合作行为与 交流。这样可以更充分的熟悉成员相互间的人格品 质、技术水平及其他能力,从而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有利于团队的稳定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共享。 该团队十分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该团队知识共享网络团队成员的结构洞如表6 所示。从中可见,在有效规模中,成员YDR和BW 的该值最大,即他们在网络中的非冗余因素最多;从 效率来看,YDR和LH1的值最大,这是因为他们的 有效规模与实际规模比较接近,由于BW的实际规 模较大,所以效率比前两者稍低,但值也较高;在限 制度中,值最小的是YDR,只有0.294,其次是BW, 这说明他们俩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最多,从而受 团队着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团队文化氛围。鼓励大家 树立目标意识,提出:“我的眼中始终闪动着我要征 服的顶峰!”团队从组织构成上分为若干个小项目 到其他成员的限制最少,相应地在自己的网络中运 用结构洞的能力也最大。等级度用于衡量限制性在 一个行动者身上的集中程度,从分析结果可知,BW 和NZX的等级度最大,则说明他们俩处于网络的核 心,控制力最大。 表6结构洞 三、知识共享能力提升策略 (一)利用小团队核心人物提升团队凝聚力 核心人物在知识上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各自 小团队中的声望,知识势位低的团队成员往往倾向 于听从于他,因此,可以安排其作为小团队的负责 人,以调动整个小团队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共享效 率。一般而言,处于中心性位置较高的成员一般是 在团队工作年限较长的教师,他已经把自己当作团 队的一部分,对团队的归属感比较强,更愿意积极共 享知识,带动团队年轻成员成长,从而他们可获得精 神上的满足感。此外,应积极促进各凝聚力子群中 的高中心性成员的交流。各个小团队之间的知识结 构不尽相同,将拥有不同信息和知识的团队成员联 系在一起,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往往是团队知识创 团队,相关研究方向的成员安排在一个工作区,便于 面对面的交流。团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包括 每周一次的大组讲座和不定期的方向小组讨论会。 使团队成员坚信“好主意是大家讨论出来的!”团队 中具有核心专业知识的骨干带头共享知识,能使大 家切实受益,排除知识共享的顾虑。 此外,对于网络中心性较低的边缘人物,则需与 其交流找出其无法融入其中的原因,并鼓励其多进 行团队合作,积极参与个体或群体间知识交流。团 队采取博士生助教制度,可安排专人助教与其结对 子,以促进团队整体知识共享效果的改进。对于新 的团队成员,博士生助教制度可以迅速增加他们的 知识存量,有针对性的完善其知识结构,减少其与其 他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增强其知识吸收能力, 使其快速适应团队学习生活。 (二)利用洞与桥打通知识共享的渠道 结构洞是社会关系网络中拥有互补资源或信息 的个体之间存在的空位。也就是说,在知识共享社 会网络中的某些团队成员与部分团队成员发生直接 联系,而与其他团队成员不发生直接联系。占据了 结构洞位置的个体能将关系稠密地带连接起来,有 机会接触到异质的知识,并获得无冗余的知识,将网 络完整连通,从而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占据 结构洞位置的成员受到的知识限制最少,在团队中 起到连接贯通的作用。若跨越结构洞能带来信息丰 度上的比较优势,那么,该成员的角色就转变成为 “桥”:一个可以刺激知识流通与共享的位置。桥是 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通道,它是弱关系的一种拓 展。 团队中处于该位置的人员拥有整个团队赖以 生存的核心资源越多,调动信息资源的权力就越大, 团队内的其他成员对其的依赖性就越高。团队过于 依赖这些核心人物使得知识共享主要发生在少数人 当中,这会导致知识源的萎缩及知识共享效率的降 低。应重点关注处于团队中结构洞位置的成员,因 人制宜,对该成员采用一切必要的激励措施。加速 知识和信息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特别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9月 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对提升科研创新团队 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三)培养合理梯队结构保证网络稳定性 过高的网络中心性不利于团队知识共享,因为 中心性过高的个体可能会因为有过多的人向他咨询 学习而感到压力过大。更重要的是,由于该行为者 在团队中的地位重要,在信息资源的操控流通上占 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引导资源流通的机会相对 较多,他一旦离开团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连 通性。这样一个以某一人或者极少数人为核心的网 络的稳定性比较差。当团队出现人员流失时,尤其 是当核心人员流失时,团队的知识共享就变得非常 弱了。为了防止关键人员的流失给整个团队带来知 识共享的消极影响,加大培养团队学术后备力量非 常重要。团队带头人必须重视团队知识结构和管理 结构的梯队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 渠道培养团队接班人。鼓励年轻人多承担重要的科 研项目工作和管理工作,促其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为团队接班人提供更多的横向交流和出国深造的机 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前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四)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知识共享 1.显性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 团队通过学术与计划制度、工作流程管理制度、 研究与试验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对团队各个层面的 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学术计划包括每个团队成员的 周计划、月计划、期刊列表和会议列表。每个成员的 科研进展情况和动态都直观可查,并可以进行自我 评价和他人评价。在研究与试验制度中,团队成员 涉猎的所有科技报告、计算程序、试验的每个步骤都 需要填写报告,有流程设计图、表、单模板供成员参 考,要求成员提交详细说明,所有材料都能在网络平 台查询,实现了研究与试验的规范化过程管理。在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上,制定了详尽的管理细则,包括 项目从开题到结题全过程的纸质、电子档案跟踪管 理办法;每个项目独立建档并进行编号管理;规范项 目档案的归档内容;建立项目档案借阅登记管理制 度;对项目电子文档,采用硬盘和光盘双备份管理办 法,光盘采用两地双备份方法;建立项目档案丢失问 责制度和处罚办法。 2.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 建立团队讨论交流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在 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团队针对不同成员实际的研究 方向和知识水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全体 成员均有参与定期学术交流活动的责任,鼓励成员 积极参与主讲,要求硕士生每人每年至少主讲1次, 博士生每人每年至少主讲3次,主讲人整理出内容 概要,提前24小时发到课题组的邮箱,并在研究所 主页的学术讲座网页上发布。讲座过程中要求参与 人员积极思考、提问和发言,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要 深入讨论,学术交流活动结束后,主讲人总结讲座过 程中的讨论内容,形成书面文件,并将其与讲座材料 PPT一起发布,且分类存放,形成知识的有效积累。 团队将讨论交流作为重要的工作制度,并将其贯彻 到团队成员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讨论形式灵活多 样,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每一个参与讨 论的成员都从中获益,并得到提高。 团队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条例,设立了讲座奖 金和“学术启发奖”、“学术贡献奖”和“年度最有收 益讲座奖”等奖项,奖励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提出具 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建议的研究生和热心为大 家收集有学术价值的信息的研究生。对于不按规定 参¨ 寸l 参见讲座的同学给予相应的惩罚。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