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多发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防治探讨
2023-11-11
来源:星星旅游
132 意工案技术 工 地质灾害多发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防治探讨 段望 (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41) 【摘要】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地处地质灾害频发区,工程建设面临异常复杂的地质、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 系列重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该项目对类似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映汶高速公路;防治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高速公 km。 路建设,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集中攻坚时期。随着建设规模的不 断扩大,高速公路建设由过去平原、浅丘地区向山岭重丘及高原、高 海拔地区延伸,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 本文以四川省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以下简称 映汶高速公路 )为例, 分析探讨项目所处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等。 1工程概况 映汶高速公路起于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龙溪隧道出口,经映 秀、银杏、桃关、草坡、绵魇、玉龙,止于汶Jlf县城南凤坪坝,全长 48.27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8o公里/小时,桥隧占路线 总里程的76.3%,项目概算总投资约49.91亿元。映汶高速公路先期启 动工程映秀隧道于2009年5月9日开工,主体工程于2009年12月全 面动工,至2o12年11月顺利完成建设并通车。 2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 映汶高速公路地处地震极重灾区,位于龙门山断褶带、北川~映 秀断裂带及茂汶断裂带上。龙门山构造带受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强烈 挤压,迄今仍处于活动状态。从宏观上来看,该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 山脉中地形陡度最大区带之一,处于我国第一地形台阶与第二地形台 阶的转折地带,在100km的范围内,高差可达5000多米,形成高山陡谷, 由于强烈的地质活动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巨大影响,极易触发大量高速 远程滑坡,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该地区水系密集,主要有 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水系,均为山区河流,坡陡谷深,相对高差极大。 上述水系与龙门山构造带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触发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大型地质灾害提供了客观条件。 特别是“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汶地区正处于龙门山构 造断裂带中心区域,由地震引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最严重。由于余震及次生灾害频发(据统计,从2008年12月至建 成通车,共发生余震上万次,其中3.0级以上的余震达161次),导 致边坡堆积大量危石和松散体,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 供了大量危险物源,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难度极大。 3地质灾害类型及评估 该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泥石流、滑坡和堰塞湖, 且以崩塌、泥石流为主,具有规模大、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随 机陛大、防治困难的特点。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按地形地貌分段,受 5.12 地震及暴雨的影 响,区内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映秀~草坡大桥段 V 字形峡 谷区,灾害252处,其中下游映秀~罗圈湾段122处,分布密度约8 处/km;中游罗圈湾~草坡大桥段130处,分布密度约11处/km。而 上游草坡大桥~汶川段“U 字形宽谷区,灾害132处,分布密度不 足5处/km。 按地层岩性分段,在 5.12 地震及暴雨的影响下,评估区地质 灾害主要集中在元古界晋宁~澄江期岩浆岩映秀镇~绵魇镇段,灾害 305处,约占总数的80%,分布密度约8处/km;古生代变质岩系绵 魇镇~汶川县段,灾害79处,仅约占总数的20%,分布密度约4处/ 按地质构造分段,构造线的延伸方向与灾害点的空间展布方向近 于一致,且离构造线距离越近分布的灾害越多,规模越大,地质构造 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很大。受5.12地震及暴雨的影响,评估区地质 灾害主要集中在映秀断裂段,灾害252处,约占总数的65%,分布密 度约9处/km;而茂汶断裂段发育灾害132处,不足总数的35%,分 布密度不到5处/km。 4防治措施 4.1动态地质灾害调查 一方面,通过航空遥感解译总体调查沿线灾害情况,确定灾害点 位置,便于做出相应紧急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地面调查对公路 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状况进行逐点复核,深入排查潜在隐患。 4.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 充分利用已有工程,节省投资、缩短工期,采用“绕避、穿越、拦挡、 治理 的综合处治方法:采用明洞方案将滚石及泥石流由洞顶直接导 入岷江;采用挂网喷锚封闭岩士体松散、破碎的坡面,防止发生飞石; 采用拦石墙加被动网等防护措施对坍塌体进行防护;隧道进口设置钢 棚洞阻挡仰坡上面掉落的小型危石;修筑拦石坝、排导槽、防护堤坝 等疏导或阻拦泥石流;采用动态设计优化路线规避地质灾害隐患地区; 设置桥梁墩柱防撞钢套筒和梁体防落链;采用“全工序同步施工法 以及超前地质预报等防治隧道岩爆等。 4.3建设管理措施 一是全线推行 一法三卡 安全管理模式。 。一法 即事故隐患 和职业危害监控法;“三卡 是指安全检查提示卡、危险源点警示卡(事 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这是一项全 员参与、全员防范、全员监督、全员管理的安全管理与劳动保护工作 的新模式。 二是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实时动态管理。 三是做好相应应急预案,开展汛期、防坍塌等演练,抓好交通干 线抢通保通工作。 5小结 地质灾害不可避免,但最重要的是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防和后 续的科学合理的处治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与管理措施,上述风 险和隐患,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加以控制和防范的。 【参考文献】 [1】章勇武,马慧民.山区高速公路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防治技术 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李志平.论西部公路建设的环境地质灾害及工程对策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甘建军,孙海燕,等,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型泥石流形 成机制及堵江机理研究….灾害学,201 2,27(I)5-9. 【作者简介】 段望(1986-),男,四川营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防 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