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文化传承的根本内涵式发展

2020-07-05 来源:星星旅游
学校文化传承的根本——内涵式发展

政府督学、成都市棕北中学 陈泽芳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基础教育已逐步走向了“人民教育政府办”,这使得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办学带来了更高的社会要求。现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人人有书读”的问题,而是“人人读好书”的问题,其核心就在于传承优良文化,提高教育质量。塑造学校形象,有政府的支持,而走内涵发展之路,则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根本。

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目的意义

内涵式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其具体表现为“夯实基础、凝练特色、提升品质”,围绕“质量”与“特色”两大主题,整合国家的政策资源和学校的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将办学效益予以提升。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政府买单”已促进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得以极大改善,需要将教育发展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学校内部,并将质量发展作为当今学校改革的重要取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还是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都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只有转变为学校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魅力,新课程改革只有转变为课堂行为和师生交往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其成效。我们唯有通过内涵式发展策略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追求,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学校文化要传承、要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得广大教师对发展目标的认同、价值目标的认同,内涵式发展策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在综合了区域及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把教师的行为意志最大限度的凝聚起来,为一个目标而奋斗。让教师对目标的认识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丰富内涵就是传承文化,传承学校文化就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一)树立三种“意识” 1、“学习”意识

首先要建设学习型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带动下,让师者丰富的人格魅力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学习和思考。丰富自己,不仅是职业追求的需要,更是自身人格品位和价值提升的需要。自主学习和教育研究是教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2、“服务”意识

教师的内涵发展要实现“低负担,高效率”的教育目标,贴近教学实际,结合贴近工作实际,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我们要通过课堂研究,德育活动的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为充实自己服务,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也只有在自身需求中不断学习和开展教育研究,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才能焕发他蓬勃向上的持久的生命力,学习、工作与研究才能殊途同归。

3、“创造”意识

创造是教师不断学习并运用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达到的传承文明的一种高级境界。有志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是不够的,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也是不可行的。我们鼓励教师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仅仅抓住学生,抓住“课堂”,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效率提高学生教育质量。

(二)抓住三个“结合” 1、决策与执行相结合

“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决策决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关键是做对;执行则是到达目标的路径和过程,关键是做好。既做对又做好,很多学校将之视为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当然得由正确的决策加上有效的执行来完成。作为学校,在正确的决策指引下,必须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即把执行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和境界的文化,通过这种文化去带动管理者以及整个团队执行,而不是由人去带动人和团队执行,激发前所未有的竞争力,使学校形成一派执行的大好气候,达到一个运作的最高境界。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是要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升华、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真谛,改变教育理论抽象化程度不高,成熟度不高的现象,使自己总结出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意义;二是理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抽象、思辩的层次上,要把理论层次化、具体化,转变为可操作的程序、方法、手段和实施细则等环节,加强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3、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

“思考是一种生产力,正是在思考中我们才能产生卓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灵感”;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思考,才能产生思想 ,那么就有必要通过民间组织(如成立书友会),激发教师们的读书和交流的热情,再通过读书笔记和教育随笔巩固和丰富他们的思想和专业。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小组评课等活动,组织培训与交流,提升境界,并给予具体操作的辅导。

(三)确立三个“转变” 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逐步实现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

变。首先是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其次是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再则是由“一桶水”向“细水长流”转变,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需要,需要教师成为“一条小河”,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甘泉。

2、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一言堂的授课形式,采取提出问题→筛选问题→探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问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必然要考虑到评价方式上的转变,所以分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必要的,它不再仅仅是知识上的评价,而是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表现的多方位,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在试题上尽可能做到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辅导后,若提出二次检测,老师热情欢迎,给他们重新提供评价的机会。

3、办学特色向学校文化建设的转变

“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育质量”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过去,许多地方通过树特色,创品牌,走捆绑等办学模式,创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切实提升了学校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为更好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需要将办学特色的相关策略向学校文化建设转变为切入点,以提炼学校精神为核心,以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努力打造活力校园、魅力校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整体提升。通过加强环境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等方面力促学校管理达到新的更高层次,将特色上升到文化,使学校办学品位有质的提升。

学校发展又一次进入了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共同努力,以学校文品牌建设为切入点,以学校文化传承为根本,构建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