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4-07-12 来源:星星旅游
《平行线与相交线》全章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及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平行线间的距

离的概念;

2. 区别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3. 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并能通过证明或举反例判定命题的真假; 4. 了解平移的概念及性质.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相交线 1.对顶角、邻补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图形 顶点 边的关系 ∠1的两边与 对顶角相等 对顶角 有公共顶点 ∠2的两边互为即∠1=∠2 反向延长线 大小关系 1 2 ∠1与∠2 ∠3与∠4有一条边公共,另一邻补角 有公共顶点 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要点诠释:

⑴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及性质、距离 (1)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1所示,符号语言记作: AB⊥CD,垂足为O.

∠3+∠4=180° 邻补角互补即

要点诠释:

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只需看它们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是否有一个角是直角,两条线段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垂直.

(2)垂线的性质:

垂线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PO⊥AB,点P到直线AB的距离是垂线段PO的长.

要点诠释:垂线段PO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知识点二、平行线 1.平行线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如图3,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与CD间的距离.

要点诠释:

(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分别是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种距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线段的长度,它们的区别是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条直线上的一点到与之平行的另一直线的距离.

(3)如何理解 “垂线段”与 “距离”的关系:垂线段是一个图形,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知识点三、命题及平移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要点诠释: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2)平移后,对应角相等;

(3)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4)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是一对全等图形.

实数全章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为实数后,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方根和立方根 类型 平方根 项目 被开方数 符号表示 非负数 任意实数 3立方根 a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 a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性质 零的平方根为零; 负数没有平方根; (a)2a(a0)重要结论 (3a)3a33a(a0) aaa(a0)2a3aa3a

要点二: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实数的分类 按定义分: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按与0的大小关系分:

正有理数正数正无理数 实数0

负有理数负数负无理数要点诠释:(1)所有的实数分成三类: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其

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统称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无理数分成三类:①开方开不尽的数,如5,32等;

②有特殊意义的数,如π; ③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

(3)凡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数都是无理数,并且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形

式.

(4)实数和数轴上点是一一对应的.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 一对应.

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反之任何一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与之对应.

3.实数的三个非负性及性质:

在实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非负数有如下三种形式: (1)任何一个实数a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 (2)任何一个实数a的平方是非负数,即a≥0;

(3)任何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a0 (a0). 非负数具有以下性质:

2 (1)非负数有最小值零;

(2)有限个非负数之和仍是非负数;

(3)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 4.实数的运算: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实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进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 5.实数的大小的比较: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法则1.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

大;

法则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

而小;

法则3. 两个数比较大小常见的方法有:求差法,求商法,倒数法,估算法,平方法.

《平面直角坐标系》全章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象限的概念,并会在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 掌握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及在物体平移变化前后点坐标的变化;

3. 通过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逐步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序数对

把一对数按某种特定意义,规定了顺序并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有序数对,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以有序数对为工具表达一个确定的意思,如某人记录某个月不确定周期的零散收入,可用(13,2000), (17,190), (21,330)…,表示,其中前一数表示日期,后一数表示收入,但更多的人们还是用它来进行空间定位,如:(4,5),(20,12),(13,2),…,用来表示电影院的座位,其中前一数表示排数,后一数表示座位号. 要点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就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下图:

要点诠释:

(1)坐标平面内的点可以划分为六个区域:x轴,y轴、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这六个区域中,除了x轴与y轴有一个公共点(原点)外,其他区域之间均没有公共点.

(2)在平面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x,y)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就将‘形’与‘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的转化. (3)要熟记坐标系中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及特征:

①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零. ② 平行于x轴直线上的点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相等; 平行于y轴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相等.

③ 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④ 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注:反之亦成立.

(4)理解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距离的方法和结论:

① 坐标平面内点P(x,y)到x轴的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② x轴上两点A(x1,0)、B(x2,0)的距离为AB=|x1 - x2|; y轴上两点C(0,y1)、D(0,y2)的距离为CD=|y1 - y2|.

③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两点A(x1,y)、B(x2,y)的距离为AB=|x1 - x2|;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两点C(x,y1)、D(x,y2)的距离为CD=|y1 - y2|. (5)利用坐标系求一些知道关键点坐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切割、拼补 要点三、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要点诠释:

(1)我们习惯选取向东、向北分别为x轴、y轴的正方向,建立坐标系的关键是确定原点

的位置.

(2)确定比例尺是画平面示意图的重要环节,要结合比例尺来确定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2.用坐标表示平移 (1)点的平移

点的平移引起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要点诠释:

上述结论反之亦成立,即点的坐标的上述变化引起的点的平移变换. (2)图形的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要点诠释:

平移是图形的整体运动,某一个点的坐标发生变化,其他点的坐标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反过来点的坐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就意味着点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其变化规律遵循:“右加左减,纵不变;上加下减,横不变”.

三元一次方程组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三元一次方程(或组)的含义; 2.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 会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元一次方程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三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如x+y-z=1,2a-3b+4c=5等都是三元一次方程. 要点诠释:

(1)三元一次方程的条件:①是整式方程,②含有三个未知数,③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1次.

(2) 三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z+d=0,其中a、b、c不为零. 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一般地,由几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要点诠释:

(1) 三个方程中不一定每一个方程中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只要三个方程共含有三个未知量即可.

(2)在实际问题中含有三个未知数,当这三个未知数同时满足三个相等关系时,可以建立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要点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一个方程与另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两组中的同一个未知数,得到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3)将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最后一个未知数的值; (5)将求得的三个未知数的值用“{”合写在一起. 要点诠释:

(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消元,把“三元”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思想方法是:

(2)有些特殊的方程组可用特殊的消元法,解题时要根据各方程特点寻求其较简单的解法.

要点三、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如x,y,z)表示题目中的两个(或三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4.解这个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要点诠释:

(1)解实际应用题必须写“答”,而且在写答案前要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不符合题意的应该舍去.

(2)“设”、“答”两步,都要写清单位名称,应注意单位是否统一. (3)一般来说,设几个未知数,就应列出几个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不等式与一次不等式组》全章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意义,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3.会利用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4.会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5.通过对比方程与不等式、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理解类比的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途径.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不等式

1.不等式: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集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最简的不等式表示,例如xa,xa等;另一种是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

(3)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式子表示:如果a>b,那么a±c>b±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式子表示:如果a>b,c>0,那么ac>bc(或

ab). ccab). c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式子表示:如果a>b,c<0,那么ac<bc(或

要点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定义: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经过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ax+b>0或ax+b<0(a≠0)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要点诠释:不等式解集的表示: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3.应用: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相类似,即:

(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找: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如“大于”“小于”“不大于”

“至少”“不超过”“超过”等关键词的含义; (4)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5)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6)答:检验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要点诠释: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时,经常用到“合算”、“至少”、“不足”、“不超过”、“不大于”、“不小于”等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弄清它们的含义是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解出各不等式,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取所有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①根据题意构建不等式组,解这个不等式组;②由不等式组的解集及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答案.

统计调查 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解决有关问题; 2.了解总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

3. 会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从统计图或表中获取信息.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统计调查 1.统计相关概念

总体:调查时,调查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要点诠释:

(1)“调查对象的全体”一般是指调查对象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全体,如对于一个班级,如果

考察的是这个班学生的身高,那么总体是指这个班学生身高的全体,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全体是总体.

(2)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许多样本,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总体,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在选取样本时要注意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样本容量是一个数字,不能有单位.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通过样本对总体的估计越精确,在实际研究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样本容量的大小.例如:“从5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中抽取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样本是“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而样本容量是“2000”,不能将其误解为“2000名考生”或“2000名”. 2. 调查的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要点诠释:

(1)全面调查又叫“普查”,它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一一作出的调查,在记录数据时,通常用划记法进行记录数据.

(2)一般来说,全面调查能够得到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有时总体中的个体的数目非常大,全面调查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全面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

(1)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的方式,我们称抽样调查,在抽取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式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2)抽样调查方便、快捷,能够减少调查统计的工作量但调查的结果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3)调查方法的选择:

①全面调查是对考查对象的全体调查,它要求对考查范围内所有个体进行一个不漏的逐个准确统计;而抽样调查则只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要点二、数据的描述

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表:利用表格将要统计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内,表格统计法可以很好地整理数据 统计图:利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描述数据,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将表格中的数据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直观化. 要点诠释:

(1)条形统计图:用线段长度表示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长方形直条,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直条排列起来,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大小,便于比较,但不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2)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体,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从扇形上可清楚地看出各部分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直接表示出各个项目的具体数据. (3)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折线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但不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直方图 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会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频数分布表的意义和作用; 2. 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组距、频数与频数分布表的概念

1.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2.频数:落在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

3.频数分布表:把各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 要点诠释:

(1)求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确定分点;④列频数分布表; (2)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

(3)频数分布表能清楚、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大小分布情况,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在分组

时,要灵活确定组距,使所分组数合适,一般组数为要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

最大值-最小值的整数部分+1.

组距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

(1)横轴:直方图的横轴表示分组的情况(数据分组); (2)纵轴: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

(3)条形图:直方图的主体部分是条形图,每一条是立于横轴之上的一个长方形、底边长是这个组的组距,高为频数. 2.作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要点诠释:(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

(2)频数分布直方图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对于等距分组的数据,可以用小长方形的高直接表示频数的分布.

3.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形的宽度相等时,都是用矩形的高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

(2)区别: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中各矩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中各矩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一定的间隔;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而条形图是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 要点三、频数分布折线图

频数分布折线图的制作一般都是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得到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再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直方图最左及最右两边各取一个,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最后再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数分布折线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