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概述
【摘要】中风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针灸治疗中风疗效确切,以目前针灸病谱研究结果看,在神经系统针灸病谱中占第一位。如何客观准确的评价针灸治疗中风病疗效,系统评价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公认、可靠的方法。研究显示针灸治疗中风安全有效,但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发表质量应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针灸;质量评价
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关中风病的病因,症状,治疗的描述,在病因与病理因素方面,归纳起来为风、痰、火、瘀四种。中风分中脏腑(闭证、脱证)和中经络,临床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面赤,身热无汗,或面色苍白,汗多,肢体不温,均属中风病的中脏腑,一般来讲,这种病人病情重,病位深,死亡率高,留下的后遗症难以完全恢复.如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均属中风的中经和中络,一般来讲,这种病人病情轻,病位浅,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是很少死亡的,留下的后遗症亦容易恢复。
一、针灸治疗中风病人,一般分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二个阶段。 对于急性期病人的针灸治疗,不少人认为,只要针刺痛觉敏感的穴位,采用泻法,就有急救与治疗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往往取人中、百会、十宣等穴位,当然这些穴位治疗急性期的病人,是有一定的急救和治疗作用,但如果不加辨证,单纯地采用这些穴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病人,显然有一部分病人的疗效是不显著的,即使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可能巩固持久的。
二、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如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中风昏迷的病人,首先要辨别它属于哪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如属脑出血病,由于肝阳夹痰上扰,蒙闭清窍所引起的昏迷,症见面红,发热,牙关紧闭,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属中风中脏腑之闭证。分析其原因,大多为精血衰耗,以致水不涵木,故肝阳偏亢。.治疗应以平肝熄风补肾为主,取穴补太溪(肾水)、泻太冲(肝木)。这两个穴位,从辨病上来说,有降血压的作用,脑出血患者,血压不降,出血随时均有可能发生,整个病情难以稳定。
从辩证上来讲,这两个穴位均为原穴,前者属于足少阴肾经,后者属于足厥阴肝经,二穴具有疏通三焦原气,调节内脏功能,起补肾泻肝的作用。反之,如属脑血栓形成,由于风痰流窜,瘀阻血脉,气血壅滞,营卫失调所引起的昏迷,症见头痛,头晕,肢体瘫痪,口歪,语言不利,脉滑,苔白腻,属于中风的中经络证.分析其原因,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所致。治疗应以化痰开窍为主,取穴人中、丰隆、三阴交、太冲。均用泻法.从辨病上来说,这些穴位,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辨证上来讲,这几个穴位又有化痰开窍,祛淤生新之功.
三、关于偏瘫,语言不利等后遗症患者的治疗
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上,虽然没有急性期那样显得重要,但也有它一定的意义,对于那些病程较短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如半身不遂,
治疗取穴除了手足阳经的穴位,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等穴外,同时还必须取一些阴经的穴位。如曲泽、三阴交等穴,特别是对拘挛型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内收,走路时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因为中风刚形成后遗症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阳亢(实),阴不足(虚)。所以在针刺这些穴位治疗本病时的手法上,采用泻阳经的穴位,深刺透穴,补阴经的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气血通畅,营和卫调,如果单纯地采用阳经的穴位,泻其阳亢的部分,那么没有合理地调整阴虚不足的部分,这样治疗效果会非常缓慢.如通过上述的治疗,有时效果不著时,还可以采用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瘫痪侧,用补法.这样也能提高疗效,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有些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病程日久,出现肌肉消瘦,关节废而不用,表现为软弱无力,或拘急强硬,象这样的情况,可以参照>“治萎独取阳明”,所讲的独取阳明,是以阳明经为主。所以在治疗时应采取一些与脾胃有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建里、三阴交,以及脾俞、胃俞等穴,使其脾胃运化功能转健,津液气血充沛,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在针刺手法上,以补法为主,一般不宜刺激过强。除了偏瘫外,常见到的还有失语或语言不利的后遗症,针刺应以廉泉、通里、照海为主,哑门也可配合。面瘫(口眼歪斜),在中风后遗症中亦属常见,不过属中枢性者为多,取穴除合谷针双穴外,余均针瘫痪侧,如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人中等穴,以疏通面瘫局部的气血为主。
四、治疗中风后遗症,在方法上,如采用泻法的病人,一般以深刺透穴为好,如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地仓透颊车等。也可用足三里透上巨虚。如病程短,每日治疗1次,用提插结合捻转的补泻手法;如病程超过3个月者,一般隔日针刺治疗1次,以平补平泻或补法为主。除了上面所讲的体针外,还有头皮针,取偏瘫对侧的运动区,感觉区。
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2个月左右,同时并发肩和髋关节的疼痛,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髃、肩内庭、肩髎、后溪、居髎、脾关等法,采用补法,每日治疗1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同样的,如果及时进行锻炼,也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3)关于血压问题:中风病人极大多数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不但对瘫痪肢体的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会有复发中风的可能,针灸取穴补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4)关于饮食问题: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中风病人提及饮食问题,也就是说得了中风以后,吃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通常碰到的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什么都吃,不管脂肪和胆固醇类含量的高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都不忌,另一种是什么荤菜都不吃,连鸡蛋也不进,全吃蔬菜,自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再次中风了。这两种看法都不够全面,因为这对疾病的恢复不利。大家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物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作为一个病人来说,保持
一定的营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中风病人的饮食物,以低脂肪和高蛋白为原则,例如鱼类,蛋类,瘦肉,白木耳,各种蔬菜以及水果等。 总之,实验研究表明,人中有开窍醒脑的作用。从以上所举例说明,同样见有昏迷等症,但治疗取穴却完全不同,说明辨证与辨病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方能取得显著而持久的疗效。当然,上面所举之例,在辨证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标本虚实,脏腑的盛衰,因为在临床上疾病的变化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致病因素,机体的抗病能力各有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