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神科护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2023-10-14 来源:星星旅游
《精神科护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 精神障碍护理学的概念:精神障碍护理学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2. 精神障碍护理学的特点(1)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体验和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2)更加强调护患沟通以及沟通技巧的运用。(3)更加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背景。(4)更加突出对患者躯体、攻击、自伤(杀)等风险因素的评估。

3. 精神障碍患者的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饮食护理:(1)进餐前护理(2)进餐中护理 安全护理包括患者的安全护理和物品安全管理。

4. 患者的安全护理:(1)床位安置(2)定时清点患者数目(3)做到重点患者心中有数(4)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5)加强巡视(6)评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7)执行诊疗护理常规及各种制度

5. 物品安全管理:(1)禁止携带危险物品 (2)统一保管物品 (3)安全检查 (4)定时清点危险物品 (5)钥匙使用制度 (6)禁止携带贵重物品

6. 心理护理:概念: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身心状态。

7.心理护理目标(1)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2)提高患者适应能力,帮助其正确地认识疾病。(3)为患者提供负性情绪的排解方法,减轻其不良情绪,积极接受治疗。

8.心理护理特点 (1)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护理领域,有别于一般的心理治疗。(2)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包括言语与非言语行为。(3)心理护理的效用随时体现在护理活动中。方法A、一般性心理护理: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用爱心、耐心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最大化地与患者相处;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尽量主动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B、支持性心理护理:使用共情的技巧,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倾听,恰当的解释,适当的保证,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陪伴患者。C、干预性心理护理:判断患者心理问题的特点;运用尊重、信任、共情、积极关注的方法,帮助患者接受治疗;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变不良应对方式。 第二章护患沟通的作用

1. 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通过护患沟通,可以使患者的依从性从90%提高到98.7%。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运用积极而谨慎的沟通向患者传达有利于康复的正面信息,可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负面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护理和医疗。减少和避免护患纠纷:在避免纠纷方面,沟通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护理技术。许多研究证实护患纠纷是医疗纠纷的重要根源,而且80%以上的护理纠纷源自沟通问题,真正由于护理差错或事故的纠纷微乎其微。

2. 共情的概念、作用 共情也称“同理心”,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是护士的基本职业素质。共情在护患关系中发挥作用:①护士换位思考和体验,感受和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②护士通过言语和行为,

表达对患者的感受和理解;③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理解,并产生积极的反馈;④护患双方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表现为行为上的密切配合和默契。

3. 护患沟通的5个技巧:①共情 ②非言语沟通:包括表情、眼神、身体姿势、手势、语音语调语速、手的接触。 ③观察:观察是沟通的开始,也是判断护理风险的开始。观察的内容包括:A、患者的非言语信息:表情、眼神、姿势、说话与交流方式、穿着服饰、意识和一般躯体、精神状态等。 B、另外还要注意对于家属和陪护者的观察,善于发现家庭-社会-心理因素,这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预防护理风险具有很大意义。④倾听:希望他人倾听是人性的需求,耐心的倾听是建立信任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的最直接途径。提示:倾听应与观察相结合,即所谓“察言观色”。倾听还要与非言语交流相结合,恰当地反应和反馈,如变换表情和眼神,点头作“嗯、嗯”声等。 ⑤说话:首先在语音、语调上要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语言内容应简洁易懂,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就像日常生活中心情舒畅地与朋友聊天一样。切忌生冷硬的伤人语言。

4.应对冲突危机沟通的5个原则: ①采取保证安全的一切措施: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能激惹患者。观察是保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冷静是第二道防线。②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放任情绪是有害的。此时一定要相信冷静、倾听、沉默是最好的反击武器,而且要相信“后发制人”的力量,即稍后肯定有机会来适度表达情绪感受。③让患者消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④合理的示弱:谨慎的礼节性让步、沉默中委屈的眼泪、谨慎而真诚的道歉等,实际上都是极为有力的反击武器。 ⑤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来进行沟通。 第三章精神障碍与分类

1.掌握精神障碍的概念 精神障碍的概念: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2.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 精神疾病不是由单一的致病因素导致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2)感染 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与精神障碍 (2)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

3.熟悉常用精神障碍诊断分类系统(一)世界卫生组织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992年出版的第10版(ICD-10),它涉及各科疾病,其第5章是关于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主要类别如下: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含痴呆);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含酒、药依赖);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含焦虑、强迫和分离性障碍等);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含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F60~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缓(智力障碍);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含孤独症)、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学习技能障碍等]; 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 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1994年出版了第4版(DSM-IV)。DSM- IV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 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由

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 8.躯体形式障碍;9.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 disorder); 10.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11.性及性身份障碍; 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5.适应障碍; 16.人格障碍; 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2001年出版了第3版(CCMD-3)。CCMD-3的主要类别如下: 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目前,较多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已经采用ICD-10作为临床诊断标准,部分医院仍然使用CCMD-3,而DSM-IV一般用于研究用。四、DSM-Ⅳ5轴诊断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DSM-IV采用的是多轴诊断系统,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目前使用的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Ⅰ:临床障碍;轴Ⅱ:个性障碍; 轴Ⅲ:躯体情况;轴Ⅳ: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轴Ⅴ:全面功能评估。轴Ⅰ用于记录除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外的各种障碍,也包括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轴Ⅱ主要记录是否具有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轴Ⅲ记录目前的躯体情况,它与认识和处理患者的精神障碍可能有关。轴Ⅳ用于报告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它可能影响精神障碍(轴Ⅰ和轴Ⅱ)的诊断、处理和预后。轴Ⅴ用于医生对患者的整个功能水平的判断。轴Ⅳ和轴Ⅴ为特殊的临床科研所设置,便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测转归。 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

1. 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2.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分离(转换)性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3. 知觉障碍: 错觉:将地上的一条绳索看成一条蛇。 幻觉: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思维化声。

4. 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视物显大或视物显小,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对周围事物缺乏真实感,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一部分发生变化。

5.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异己体验和语言障碍:A.联想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 。B.思维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逻辑倒错性思维。C.异己体验 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思维中断、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思维被揭露感、思维被广播、思维中断、强制性思维、思维被揭露感。D.语言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缄默症。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具有以下特征:①思维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②患者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不能被事实所纠正,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相称;③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 ④妄想具有

个人独特性,不为任何集体所共有。A.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与患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所处环境毫无关系,一旦出现即绝对确信,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 B.常见的妄想症状: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疑病妄想等。(2)超价观念:是指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和强烈的情感色彩基础上,对某些事实做出超乎寻常的评价,并予以坚持而影响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或应激相关障碍。(3)强迫观念:称强迫性思维 ,指在患者头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毫无现实意义的概念或想法,明知没有必要,又无法摆脱,伴有主观的被强迫感觉和痛苦感。可表现为反复回忆、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动作等。

6. 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狭窄。

7. 记忆:为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基本过程,按时间分为瞬时记忆、近记忆和远记忆。记忆障碍: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界限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错构、虚构。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的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界限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又称心因性遗忘。见于应激相关障碍和分离性障碍。 8. 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的概念与区别。 9. 定向力、定向力障碍的概念。

10. 情感障碍:情感体验障碍、情感波动性障碍及情感协调性障碍。A.情感体验障碍: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焦虑、恐惧。B.情感波动性障碍:情感脆弱、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易激惹、情感暴发、病理性激情。 C.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强制性哭笑。 11. 意志障碍:矛盾意向、意向倒错

12.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违拗(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13. 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与作态的含义。

14. 意识障碍:指患者对周围环境或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产生障碍。A.意识清晰度降低: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 B.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漫游自动症 C.意识内容改变:谵妄、梦样状态 D.人格解体、双重人格、交替人格

15. 自知力的概念 自知力的判断 3个层次

16.抑郁状态、奥赛罗综合征(妄想性障碍 )、紧张症候群、精神自动症综合征、衰退状态(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或其他型的衰退期)、强迫状态、柯萨可夫综合征。奥赛罗综合征 本征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以坚信配偶不贞的嫉妒妄想为核心症状,多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基础。患者以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可持续数年,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甚至杀死配偶。就犹如莎士比亚描述的奥赛罗一样。多见于妄想性障碍。 第五章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

一、识记谵妄、痴呆概念及临床表现 谵妄:是一种中等程度或严重的意识混浊,且至少有下述四者之一表现明显:①错觉或幻觉等知觉障碍;②言语不连贯;③精神运动性不安、行为瓦解,动作是习惯性的或无目

标导向的;④短暂而片断的妄想。谵妄临床表现:1.定向障碍 2.注意缺陷 3.记忆损害 4.认知障碍 5.思维和语言障碍 6.情感不稳 7.精神运动障碍 8.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9.躯体检查 10.脑电图异常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的、以逐渐进展的、通常不可逆的、总体认知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记忆障碍常为首发症状,逐渐进展出现其他认知功能受损,包括失语、失认、失用、执行功能损害和人格衰退。 痴呆临床表现:本病以慢性和选择性的精神功能衰退为特征。多数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内潜隐起病。通常为进行性的,几乎不可逆。1.认知功能减退 2.人格改变 3.精神和行为症状 4.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衰退 5.其他躯体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遗忘障碍的概念及临床类型 遗忘障碍:是以记忆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新信息(顺行性遗忘)和回忆往事(逆行性遗忘)存在困难。该障碍缺乏全面性的智能障碍基础,记忆损害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显著减退,并且是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显著减退。有证据表明某种躯体性疾病或物质的使用导致该障碍的出现,而且均可排除谵妄和痴呆作为遗忘的原因。遗忘障碍可为短暂的(记忆损害持续1个月或不足1个月)或慢性的(记忆损害持续超过1个月)。 遗忘障碍临床类型:1.威尼克脑病 典型的“四主征”(共济失调、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和急性意识模糊状态)。 2.柯萨科夫精神病 3.血管性疾病 4.脑外伤 5.颞叶手术 6.缺氧性脑损伤 7.多发性硬化

三、阿尔茨海默病(AD)与脑血管性痴呆(VD)的鉴别要点 诊断 1.符合痴呆的条件;2.痴呆出现前多有卒中史,高血压史;3.病程呈阶梯性恶化,神经系统体征明显。但有的患者通过CT扫描或最终经病理学检查才可确诊。VD与AD的鉴别 项目 VD AD 起病较急,常有高血压潜隐 病程波动或阶梯型恶化进行性缓慢进展 早期症状神经衰弱综合征近记忆障碍 续表 VD与AD的鉴别 项目精神症状VDAD 以记忆障碍为主的局限性痴呆全面痴呆 判断力、自知力较好判断力、自知力丧失 人格改变不明显有人格改变 情感脆弱淡漠或欣快 VD与AD的鉴别 项目 AD VD 神经系统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偏瘫早期多无限局性体征 CT多发性梗死、腔隙和软化灶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Hachinsk评分>7分<4分

四、ADICD-10分为:①老年期痴呆(Ⅰ型)。此型起病在65岁以后;②老年前期痴呆(Ⅱ型),起病在65岁以前,病情发展与衰退较快;③阿尔茨海默病,非典型或混合型。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1.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1)谵妄、痴呆、遗忘障碍和其他认知障碍。(2)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应激相关的障碍。

2.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1)精神症状的非特异性即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相似的精神障碍,而相同的病因也可以出现不同的精神障碍。(2)病情严重程度上的平行性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病在程度上常呈平行关系,临床表现也随着躯体病的严重程度变化而转变,可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3)一般起病较急者,以意识障碍为主,多发生在躯体疾病高峰期;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恢复期可以有人格改变或智力障碍。从急性期过渡到恢复期可表现出多种精神症状,以抑郁和焦虑障碍最为常见(4)病程和预后取决于原发躯体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预后一般是可逆的。

3.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常见临床表现:(1)脑衰弱综合征(2)意识障碍以谵妄状态最为常见(3)痴呆和遗忘综合征常出现在疾病的晚期或迁延不愈的躯体疾病。

4. 诊断的确立必须具备下述原则:有躯体疾病的诊断依据。一般躯体疾病在先,精神症状发生在后。精神

症状常随着躯体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精神障碍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疾病。现实检验能力和社会功能减退

5. 处理原则:病因治疗是关键。

6.症状护理的相关内容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 (2)监测患者呼吸节律及心率 (3)监测患者血压波动 (4)监测意识改变 (5)幻觉、妄想 (6)焦虑情绪 (7)抑郁状态 (8)兴奋状态 第七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物质依赖、耐受性、戒断症状的概念(1)物质依赖即是俗称的“成瘾”。它包括两个概念:①行为综合征;②躯体或生理依赖。 最初的药物寻求行为也叫药物使用的“突出性”,药物和维持的需要成为患者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优先获得物质超过了其他的活动和兴趣。因此药物的使用变得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如维持工作或人际关系,保持经济的偿还能力,维持好的躯体健康,还可能模糊了道德的界限导致违法行为和欺诈(2)诊断标准里还包括了耐受性和戒断综合征两个概念。①耐受性 使用者发现必须使用更多的成瘾性药物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使用量不断增加。改变成瘾物质使用途径也是耐受性的表现,如刚开始吸食毒品,以后改为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耐受性是可逆的,停止用药后,耐受性将逐渐消失,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又恢复到原来的敏感程度。②戒断症状 戒断发生在停用物质时、物质减量时和躯体的代谢改变时,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意识障碍、精神病症状和癫痫发作。戒断的严重程度通常与物质的用量、形式和时间有关。 每种物质的戒断症状是特征性的,一些物质并不出现所谓的戒断症状;一些只出现比较轻的戒断症状;一些出现显著的戒断综 合征。戒断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与所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有关。临床显著的戒断症状出现在酒精、阿片类、尼古丁、苯二氮卓类、苯丙胺和可卡因的依赖。 2.精神活性物质的概念:来自于体外,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

3.酒精所致的躯体损害以及社会行为问题的临床表现 酒精可损害人体的几乎每一个器官和系统,它可对精神产生显著作用,并可诱发大多数脑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并可造成60多种疾病,不仅包括各种癌症、肝硬化、脑损害、酒精依赖等慢性病,还包括车祸、暴力、犯罪、对配偶和孩子的虐待、杀人和自杀等急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4.酒精依赖所用的药物治疗有哪几种? (1)双硫仑对乙醛脱氢酶具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如果在服用该药后饮酒,将导致血液中的乙醛浓度的累积,从而产生难受的症状,如面红、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心动过速。可以作为治疗的辅助药物。(2)阿坎酸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的传导而发挥作用,可能降低患者对酒的渴求。用于那些希望保持戒酒的患者。(3)纳曲酮有抗饮酒时内源性内啡肽释放的作用,它对两方面都有抑制作用:一方面是饮酒时的“高潮”;另外是大多数患者所称的失去控制的感觉

5.酒精中毒性幻觉症: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幻觉,多以第三人称的幻听为主,内容多为斥责、诽谤、辱骂和威胁,幻听在夜间加重。

6.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护理评估客观资料中的戒断综合征评估有哪些方面内容?(1)评估患者最后一次饮酒的时间及饮酒量,初步判断戒断症状的发生时间。 (2)评估患者既往戒酒时的戒断表现及严重程度。(3)评估病人有无焦虑不安,打哈欠流涕、寒战、疼痛、失眠。(4)评估病人有无嗜睡,谵妄状态,意识障碍,幻视和片断妄想。(5)评估病人有无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大汗、痛觉过敏、恶心等。 7.酒精所致的躯体损害:(1)酒精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直接损害记忆功能,重者可致痴呆(2)

消化道的损害:食管和胃的炎症(3)急性中毒(4)戒断症状(5)酒精引起的抑郁 第八章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意识清晰,智能尚好,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衰退。

2.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五维症状:即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攻击敌意、认知损害、情感症状(1)阳性症状 a.幻觉b.妄想 c.被动体验 d.思维形式障碍 (2)阴性症状a.情感迟钝或平淡b.思维贫乏 c.意志减退d.兴趣减退与社交缺乏 (3)情感症状 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可能的原因有3种: a.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症状之一。b.抑郁症状为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之一,如氯丙嗪、氟哌啶醇以及一些长效抗精神病药物等均有引起抑郁症状的报道。c.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抑郁症状,特别是在患者经过治疗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4)行为症状 a.冲动攻击行为 b.紧张综合征 c.行为障碍 (5)认知症状 认知功能是指感知、思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智力的损害 b.学习与记忆功能的损害 c.注意的损害 d.运动协调性的损害刻板动作、刻板言语e.言语功能的损害 3.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情感症状的概 (1)阳性症状 指在正常精神活动中不该出现而出现的症状,有如下常见的阳性症状。(2)阴性症状 指正常精神活动减退或缺失所带来的表现,有如下常见的症状(3)情感症状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情感问题就是抑郁情绪

4. 精神分裂症各型的概念和临床表现,尤其是偏执型和青春型的概念与特点要牢记(1)偏执型 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表现突出一个“疑”字,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情感、意志、行为障碍不突出。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精神衰退(2)青春型 其临床表现突出一个“乱”字。多在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进展快,常在2周内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荒谬离奇,想入非非,内容凌乱甚至破裂。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极不协调。行为幼稚愚蠢奇特,常有兴奋冲动(3)单纯型 其临床表现突出一个病态的“懒”字(4)紧张型 其临床表现突出一个病态的“僵”字,典型表现是紧张综合征(5)未分化型

5.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有哪些?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有a.争论性幻听;b.评论性幻听;c.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d.思维被扩散;e.思维撤走;f.思维阻塞;g.思维插入;h.躯体被动体验;i.情感被动体验;j.冲动被动体验;k.妄想性知觉。 6.常见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以及不良反应

7.治疗原则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作为首选药物,在一些地区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或舒必利仍作为首选药物。氯氮平因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心脏的不良反应一般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护理问题、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安全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 9.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包括肌张力障碍、动眼危相、假性帕金森综合征、僵直和静坐不能。通常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或苯海拉明。 第九章心境障碍

一、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

障碍。通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二、心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生物化学 1.生物胺 (1)情感障碍的单胺学说(2)多巴胺(DA)学说 2.氨基酸、肽类 3.第二信使系统 (二)神经内分泌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三)神经免疫学 (四)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五)遗传因素

三、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临床表现 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候群与躯体症候群3个方面。 1.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绝望、无助与无用、悲观厌世)、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3个主症。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这3种症状中的1个。 2.心理症候群: (1)焦虑 (2)自责自罪 (3)精神病性症状 (4)认知症状 (5)自杀观念和行为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7)自知力3.躯体症候群:(1)睡眠紊乱 (2)食欲紊乱(3)性功能减退 (4)精力丧失 (5)晨重夜轻(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四、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 伴随症状:①常伴有睡眠需要减少,终日奔波而不知疲倦。②患者性欲亢进,偶可出现兴之所至的性行为,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拥抱、接吻而不顾别人的感受。③由于活动过度,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虚脱、衰竭,尤其是老年或体弱患者。④轻躁狂患者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躁狂患者一般自知力不全。

五、心境障碍治疗常用的药物名称、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一)抑郁发作 包括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1.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氟西汀(20~60mg/d)、帕罗西汀(20~50mg/d)、舍曲林(50~200mg/d)、氟伏沙明(100~300mg/d)、西酞普兰(20~60mg/d)和艾司西酞普兰(10~30mg/d)。起效时间需要2~3周,SSRIs有一种较持久的不良反应为性高潮延迟。2.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1)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主要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2)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米氮平是代表药(3)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药(NRI)瑞波西汀为代表药物。(4)NE和DA再摄取抑制药(NDRIs)主要有安非他酮。适用于双相抑郁患者。3.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伴有忧郁特征及精神病性抑郁的个体有效。丙咪嗪(150~250mg/d)和阿米替林(150~250mg/d)对难治性抑郁有效。 4.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吗氯贝胺,常用剂量范围为300~600mg/d。(二)躁狂发作 1.锂盐:是治疗躁狂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碳酸锂,起效缓慢,持续用药2~3周才能显效。锂中毒的先兆症状包括呕吐、腹泻、粗大震颤、呆滞、构音不清、困倦等。锂中毒时可出现共济失调、肢体运动协调障碍、肌肉抽动、言语不清和意识障碍,重者昏迷、死亡。处理:立即停用锂盐。可以大量生理盐水或高渗钠盐加速锂盐的排泄,或进行人工血液透析,一般无后遗症。 2.丙戊酸钠: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许多研究显示,该药对于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锂盐相同。其疗效在用药第5天后开始出现。丙戊酸钠对混合性发作、快速循环性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对纯躁狂发作的疗效接近。对老年体弱、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的患者适用。常用剂量为0.8~1.49/d。要注意脱发、肝脏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3.卡马西平:对混合型躁狂发作疗效较好,而对纯躁狂发作的疗效可能稍逊于锂盐,与抗精神病药物相当。对快速循环性心境障碍患者的疗效稍差。卡马西平是P450-3A4同工酶抑制药,其抑制作用在服药4~8周较为明显。 4.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有效,而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第十章神经症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一、神经症的概念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症状,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持续迁延。本症虽没有肯定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体验也不一致,但病人对之深感痛苦和无能为力。有时神经症的症状也见于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二、神经症的共同特点与治疗原则【共同特征】1.神经症患者常自觉其精神活动能力受损,产生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2.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3.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4.自知力大都良好,常迫切要求治疗。5.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6.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神经症性反应。【治疗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积极控制症状。3.注意维持治疗,防止复发和慢性化。4.培养健康的人格。

三、各型神经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一)惊恐障碍 临床表现:惊恐发作、预期焦虑、求助和回避行为。 治疗的目的: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和引起广场恐怖症。1.药物治疗 ①5-HT再摄取抑制药 ②高效苯二氮卓类 ③其他药物 由于本病容易复发,各种治疗时期一般不宜短于半年;有的病例需维持用药3~5年。2.心理治疗 用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之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1)支持性心理治疗(2)认知行为治疗 ①呼吸行为训练 ②暴露疗法 ③放松训练 ④认知重建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临床表现: ①焦虑和烦恼 ②运动性不安 ③自主神经功能兴奋 ④过分警觉 治疗:1.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 ②丁螺环酮 ③抗抑郁药 2.心理治疗 ①心理教育 ②认知行为疗法 ③生物反馈疗法 (三)恐怖障碍 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①对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②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栗、出汗等。③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④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⑤在预计可能会遇到恐惧的客体或情境时便感到紧张不安,称为预期焦虑。常见的临床类型有以下3种:广场恐怖障碍、社交恐怖障碍和单纯恐怖障碍。治疗:1.广场恐怖障碍:①一般心理治疗 ②认知行为疗法 ③药物治疗 2.社交恐怖障碍:(1)药物治疗 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②苯二氮卓类 ③丁螺环酮 ④β-受体阻滞药(2)认知行为疗法 ①暴露疗法 ②认知重建 ③社交技能训练 3.单纯恐怖障碍 最好选用认知行为疗法。以暴露疗法为主,可选择现场暴露或默想暴露,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想象冲击、持久暴露、参与模仿和强化练习等技术。可以个别治疗,也可集体治疗。(四)强迫障碍 临床表现:1.强迫思想 ①强迫怀疑 ②强迫性穷思竭虑 ③强迫联想 ④强迫表象 ⑤强迫回忆 2.强迫情绪 3.强迫意向 4.强迫行为 ①强迫检查 ②强迫清洗 ③强迫询问 ④强迫性仪式动作 ⑤强迫性迟缓 治疗:1.药物治疗 ①氯丙咪嗪 ②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2.心理治疗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 ②行为疗法 3.精神外科治 (五)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表现:1.躯体化障碍 ①疼痛 ②胃肠道症状 ③性功能障碍 ④假性神经症状 2.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3.疑病症 4.躯体变形障碍 5.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治疗:1.心理治疗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 ②认知疗法 ③环境及家庭治疗 2.药物治疗 3.其他治疗:针灸、理疗是治疗慢性疼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调节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状

明显的患者(六)神经衰弱 临床表现:1.衰弱症状 2.兴奋症状 3.情绪症状 4.紧张性疼痛 5.睡眠障碍 6.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治疗:1.心理治疗 ①集体心理治疗 ②小组治疗 ③个别心理治疗 ④森田疗法 2.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药物 ②镇静催眠药物 ③β-受体阻滞药 (七)人格解体障碍 临床表现:1.人格解体 2.现实解体 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 2.加强自我锻炼 3.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 4.药物治疗针对焦虑、抑郁,可选用苯二氮卓类或抗抑郁药物(八)分离(转换)障碍 临床表现:1.分离障碍 (1)分离性遗忘症 (2)分离性神游症 (3)分离性木僵状态 (4)分离性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5)分离性身份障碍 (6)其他分离障碍 ①情感暴发;②Ganser综合征;③童样痴呆;④癔症性精神病。 2.转换障碍 (1)运动障碍 (2)肢体瘫痪 (3)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 (4)起立不能/步行不能 (5)缄默症、失音症 (6)痉挛障碍 (7)感觉障碍 (8)感觉缺失 (9)感觉过敏 (10)感觉异常(11)视觉障碍 (12)听觉障碍 (13)混合障碍 3.特殊表现形式 (1)集体癔症发作(2)赔偿神经症(3)职业神经症治疗:1.原则:(1)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2)在诊断基本明确以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往往会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3)在接触患者和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环境中的不良暗示(4)本病是一类容易复发的疾病,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性质有正确了解,正视存在的个性缺陷,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都有一定帮助。2.心理治疗 (1)暗示疗法 (2)催眠疗法 (3)解释性心理疗法(4)分析性心理疗法 (5)行为疗法(6)家庭疗法 3.药物和物理疗法 (1)药物治 (2)物理治疗 第十一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一、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症),失眠,过度嗜睡,睡中异常(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睡行症、睡惊症和梦魇)的概念(一)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患者自己有意识地严格限制进食,使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有显著的体像障碍,即病理性低体重及减轻体重的行为。临床表现:1.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型体重的过度关注 2.体重过低 3.抑郁情绪 (二)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地、不可控制地、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使用泻药或利尿药、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本病以反复发作性的暴食为特征,伴有补偿性的行为和关于“理想”体型的超价观念。临床表现:1.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和频繁的暴食发作是本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2.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体重可以是正常的。3.贪食症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比厌食症患者更突出(三)失眠概念:指在有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情况下,主诉睡眠始动、维持困难或醒得太早,或长期存在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或质量令人不满意,并伴随明显的苦恼或影响到日间的社会、职业功能。临床表现1.适应性失眠(急性失眠)2.心理生理性失眠。3.矛盾性失眠也称睡眠感缺失,主诉严重失眠(四)过度嗜睡概念:指日间睡眠过度,或反复短暂睡眠发作。或觉醒维持困难的状况,并无法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且影响到职业和社会功能(五)睡中异常概念:也称异态睡眠,包括一组在睡眠中发生的行为、情绪、认知、梦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非预期性事件。这些事件可出现在入睡过程中、睡眠中或觉醒过程中。临床上常见的睡中异常障碍,在中老年期起病的是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在儿童少年期起病的有睡行症、睡惊症和梦魇。(六)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概念:在REM睡眠期出现的可导致患者受伤和(或)睡眠中断的异常行为,并多与睡眠梦境相关,表现丰富多样,包括讲话、大笑、喊叫、哭泣、咒骂、做手势、伸手、抓握、上肢连续打动、拍击、拳击、踢腿、

坐起、跃下床、爬行和奔跑等(七)睡行症概念:是睡眠中出现起床、走动的复杂动作,患者呈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和运动技能。患者有时会走出卧室甚至家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面临意外受伤的危险(八)睡惊症概念:是夜间突然出现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表现为突然坐起、尖叫、呼喊或哭闹,可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皮肤潮红等自主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以及下床、冲向门口等行为。一次发作一般持续1~10分钟,醒后对发作通常不能回忆(九)梦魇概念:以焦虑不安、恐惧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事后个体能够详细地回忆,梦境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或自尊的威胁;如从恐怖性梦境中惊醒,个体能很快恢复定向及警觉。 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

1.应激源、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的概念 (1)应激源:对个体而言涉及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的创伤性事件(2)急性应激障碍(ASD):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之后出现的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者延迟性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地再体验应激性事件的片段,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物的回避为特征(4)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即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性症状。它是对某一明显的处境变化或应激性生活事件所表现的不适反应,如职业变化、离婚、分居、移民、离退休、患严重躯体疾病引起的生活适应障碍等。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 (1)闯入性症状:患者在经历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挥之不去的关于创伤事件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有时患者会处于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几天不等,称为“闪回”,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2)回避 回避的对象不仅限于具体的场景与情境,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患者不愿意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交谈。 回避的同时,患者还表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现(3)警觉性增高 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性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或不能安眠。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无法专心做事情等。3.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除有持续的重新体验创伤、回避和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外,还存在分离症状,表现为麻木或与环境的疏远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降低(“处于迷惘中”)、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和分离性遗忘的表现。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综合了各种干预方法,如焦虑处理训练、认知重建、暴露治疗以及治疗性的家庭作业等。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提供给遭受重大灾难的个体,作为早期干预的手段,通常在创伤2周后实施,1个疗程为4~5次。对ASD患者的再体验和抑郁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本病尚缺乏证据支持。 适应障碍 临床表现 患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发病。临床症状的变化较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常见焦虑不安、烦恼、抑郁、胆小害怕、注意力难以集中、惶惑不知所措、易激惹等,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的躯体症状如心慌、震颤等。同时,会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日常活动。 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 治疗本病的核心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以提高应对无法减少或消除应激源的应对能力,并提供充分的支持理解应激源对个体的“意义”可能有助于纠正歪曲的认知。药物治疗 当症状持续而令人痛苦(如延长的抑郁/心境恶劣)或心理干预不成功时,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催眠药可能有效。其原则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 ASD、PTSD、适应障碍的区别 ASD:发病迅速,症状多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充分发展。临床表现的变化较大,以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为突触表现,病程短于4周。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应将诊断更改为PTSD。 PTSD:没

有ASD的分离症状,但临床表现的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适应障碍:不符“创伤”事件标准;症状谱广,以情绪和行为障碍异常为主表现为焦虑、抑郁、品行问题等。 第十三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抽动障碍、儿童孤独症、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的概念(1)精神发育迟滞:指个体在发育阶段(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障碍的统称。精神发育迟滞是儿童精神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以及不分场合的多动为核心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以及不分场合的多动为核心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性障碍。(3)儿童抽动障碍:首要表现是某种形式的抽动。抽动是一种不随意、快速、反复的非节律性运动(通常限于某些肌群)或发声,多突然发生,无明显目的。抽动常被体验为不可克制的,即便主观努力控制也只能忍住一小段时间。分为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3种临床类型。最重的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致残性障碍(4)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75%合并精神发育迟滞)(5)童年离别焦虑障碍:起病于童年早期阶段(学步阶段或学龄前阶段),针对与所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别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焦虑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同龄儿童在分离场合常见的水平,并且使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影响到上幼儿园,进食睡眠,或亲子关系等)(6)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本症表现为对各式各样的对象或处境的恐惧。起病于特殊的发育年龄阶段,且恐惧的程度明显超出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一般水平,甚至会影响到患儿日常必须的活动或家庭生活(7)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通常发生在3~5岁,正常的语言发育完成以后。该障碍在临床上突出而鲜明的特征表现为患儿在家庭或特别熟悉的环境下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表达流利,但在学校或碰见生人的场合则缄默不语2.精神发育迟滞按照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分为4个等级:轻度(智商50~69);中度(智商35~49);重度(智商20~34);极重度(智商<20)3.多动症的首选药物治疗:本病应当遵循明确诊断、长期、系统、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原则。对于明确诊断ADHD的儿童,药物治疗是目前最为经济、方便而且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法。中枢兴奋药 是当前应用最久,疗效最确切,应用最广泛的治疗ADHD的首选药物之一。典型代表药物为盐酸哌甲酯(利他林)。常用最适量在0.3~0.7mg/(kg·d)。最后一次给药不要晚于入睡前4小时。 4.抽动障碍:氟哌啶醇目前仍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对一过性抽动障碍或症状较轻者仅采用心理治疗。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则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如下:(1)氟哌啶醇目前仍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一般有效的治疗剂量为0.5~4mg/d。(2)硫必利有效率与氟哌啶醇类似,但锥体外系不良的反应相对较少。常用剂量一般为50~300mg/d,分2~3次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镇静、无力。5.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的健康宣教内容。 抽动症健康宣教:(1)遵医嘱严格按照剂量、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减药(2)药物不得让患儿保管(3)讲授有关疾病知识(4)合理安排患儿的作息时间(5)生活上多给予关注,注意营养和安全,增加抵抗力,避免自伤情况发生。多动症健康宣教:(1)按医嘱安排患儿服药,告知患儿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自行停药(2)使家长明确患儿所患疾病的性质,一方面不要歧视、粗暴对待、打

骂、惩罚患儿(3)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患儿的注意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孤独症健康宣教(1)服药指导,指导家属按医嘱护理患儿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更换其他精神科药物。(2)训练指导,无论是什么训练内容都需要长期不懈地进行,父母及家长是最重要的训练员,因此护理人员要将训练方法教给家长,使其能独立操作。同时注意阳性强化作用(3)生活指导,保证患儿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证患儿的安全,注意避免激惹患儿 6.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抽动障碍、儿童孤独症、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精神发育迟滞 临床表现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占全部患者的85%以上。中度精神发育迟滞约占全部患者的10%。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占全部患者的3%~4%。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约占全部患者的1%~2%。 治疗 (1)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2)定期检查和评估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功能进步或者功能损害(3)为家庭提供建议和实用的操作方法 (4)为每一个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训练、就业的机会(5)为患者提供住宿和社会支持,扩大其自我照顾(6)为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提供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服务或其他形式的服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临床表现 (1)注意缺陷(注意不能)症状 (2)多动、冲动症状(3)合并症表现 治疗 本病应当遵循明确诊断、长期、系统、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原则。对于明确诊断ADHD的儿童,药物治疗是目前最为经济、方便而且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①中枢兴奋药 是当前应用最久,疗效最确切,应用最广泛的治疗ADHD的首选药物之一。 ②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 托莫西汀又称择思达。其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不明显。心理社会干预: ①父母培训②学校干预③个体化心理治疗。抽动障碍 临床表现 ①一过性抽动障碍 最常见。症状可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②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具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两者不并存)。抽动的频度可能每天发生,也可间歇出现,但间隙期不会超过2个月。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 ③Tourette综合征 治疗 对一过性抽动障碍或症状较轻者仅采用心理治疗。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则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如下:①氟哌啶醇②硫必利③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④5-羟色胺 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交流障碍 ①非言语交流障碍②言语交流障碍(3)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4)智能和认知障碍 约3/4的该症患儿存在智力低下,但患儿能力发展可能不平衡,部分患者音乐、机械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治疗 (1)异常行为的处理(2)教育和社会服务 (3)对家庭的帮助(4)药物 童年离别焦虑障碍 临床表现 起病于童年早期阶段(学步阶段或学龄前阶段),针对与所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别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焦虑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同龄儿童在分离场合常见的水平,并且使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影响到上幼儿园,进食睡眠,或亲子关系等)本病的诊断要点如下: ①不现实地、预期忧虑他的主要依恋人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②不现实地、预期忧虑某种不幸事件,如担心自己走失,被绑架,住院或被杀,因此导致与依恋的人分离③因害怕分离而总是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不是由于害怕学校的原因)。④需要依恋的人在身边才能入睡⑤害怕独处,即便白天,主要依恋的人不在身边就害怕待在家里⑥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⑦当与主要依恋的人分手,如离家或去上学时,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胃痛、头痛、呕吐等)⑧在与主要依恋人分离的场合马上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表现(焦虑、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 本症表现为对各式各样的对象或处境的恐惧。起病于特殊的发育年龄阶段,且恐惧的程度明显超出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一般水平,甚至会影响到患儿日常必须的活动或家庭生活。 临床类型主要包括①单纯恐怖,以怕黑,怕动物,怕

出血等与自然环境及身体安全有关的恐惧为特点②学校恐怖,对上学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有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躯体症状,逃避了上学则表现如常。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通常发生在3~5岁,正常的语言发育完成以后。该障碍在临床上突出而鲜明的特征表现为患儿在家庭或特别熟悉的环境下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表达流利,但在学校或碰见生人的场合则缄默不语。有些病例的选择性缄默症持续几个月或几年。一个小样本的随访研究显示,只有50%的患儿症状得到改善。治疗 对于这一类障碍的儿童一般都以心理的支持性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以给予稳定情绪、改善焦虑的药物(如小剂量的安定类药物或者新型的抗抑郁药物 第十四章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1.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治疗:是指治疗者借助心理学的方法(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帮助患者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患者的情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问题的一类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和症状,去掉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咨询者根据来访者的需求,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给予指导、建议或帮助。心理咨询可以看作是通过两人间的对话来缓解痛苦的一种方法。其目标在于通过支持及适当的建议指导,帮助来访者或患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2.常见的防御机制名称 防御机制指为避免冲突而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心理活动模式。精神分析中的“防御”过程是无意识的。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合理化、隔离、否认、反向、退行、置换、投射、回避、补偿、抵消、升华等。 3.心理咨询常用的技术心理咨询中普遍应用的是RogersCR的方法。Rogers(1961年)认为最关键的是咨询人员和来询者之间建立一种情感协调的相互关系,建立这一咨询关系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把被咨询者看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尊重被咨询者的感受和经验,不管被咨询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一概加以尊重,对他们表达的思想和行为不加评判,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判断个人的行为表现。(2)共情 按照Rogers的意见,它是心理咨询的实质所在,指的是咨询者能敏锐地和设身处地地理解被咨询者的思想、感情,并让被咨询者体会到咨询者的理解。共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建立了共情的咨询关系即可解除咨询对象的顾虑和负担,加强感情协调关系的发展,加速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3)表达 咨询者在咨询中的情感、言语、行为应该是坦诚的、一致的,以无条件的积极态度接受被咨询者,同时能理解被咨询者的心情和站在被咨询者的立场上看待事物。重要的是,咨询者不但要具有上述品质,还要能把它表达出来,能让被咨询者体验到这些品质。咨询者不只是通过他在咨询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他所应具有的上述品质,而且有意识地主动地应用语言以及解释、说明或讨论的各种机会,自然的、真诚、坦率地表达出来。(4)广提选择 指咨询者和被咨询者就咨询的问题开展积极讨论,通过各个方面来启发后者对他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强他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自立能力。 4.心理治疗的起作用方式 ①支持与安慰 在感情上理解患者,认真对待他们的主诉或痛苦,肯定和鼓励积极的方面②学习与教育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缓解痛苦的情绪体验③分析与自我探索 帮助患者分析和探索自我,搞清被压抑的愿望或要求,解决好心理冲突,去掉自卑及自责④宣泄 促使患者把内心的痛苦和压抑的情感释放或排解出来,从而减轻内在的压力和负担⑤暗示 利用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心理过程使患者接受治疗者的意图,达到治疗目的。5.森田疗法住院疗法是哪四期,相关内容(1)卧床期:将患者独自隔离起来,绝对卧床,此期持续约1周,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精神痛苦,消除烦恼和焦虑情绪,其次是使身心疲劳得到调整。(2)轻作业期:持续1周,仍禁止患者与他人交往,卧床时间缩短为7~8小时,白天可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自本期开始要求患者写日记。此期目的是激发患者自

发活动的欲望。(3)重作业期:持续1~2周,患者可自行选择体力劳动,如庭院劳动、田间劳动等,同时让患者多读书。培养患者的毅力、自信,使患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工作的兴趣。(4)社会实践期:为返回现实生活做准备,进行一些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训练。6.家庭心理治疗的概念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心理治疗,其特色在于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不大注重各个成员的内在心理结构。(1)系统家庭治疗 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其组成部分。每个成员的态度、行为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循环反馈式的相互关系。治疗目的是改变系统内部原有的、导致病态的相互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2)结构性家庭治疗 首先要搞清家庭中功能障碍的结构。治疗的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及权力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治疗者借助各种具体方法来矫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如通过“角色扮演”解决家庭角色问题),以促进家庭功能的正常。(3)行为性家庭治疗 注重于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表现,运用行为治疗的方法矫正家庭成员间的异常行为及其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治疗应有具体目标(确定靶症状)和计划,可应用系统脱敏、阳性强化、行为示范、社交技巧训练、认知重建等技术。(4)分析性家庭治疗 以精神动力学的理论为基础,探索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性关系。在此,所有的家庭成员均被视为带着问题或烦恼的人,某一成员的症状反映的也是其他成员或整个家庭的症状。分析性家庭治疗是精神分析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注重了解家庭成员深层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及相互关系,促使家庭中原有的导致冲突的相互关系转变为健康的(对话性的)相互关系。(5)策略性家庭治疗 对家庭的问题动态地进行了解,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建立一套有程序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7.系统脱敏 常用于治疗恐怖障碍。 系统脱敏 常用于治疗恐怖障碍。这是想象暴露法和肌肉松弛训练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分几个步骤进行:①焦虑分级,即根据某种刺激引起焦虑反应的等级将刺激分级,如社交恐怖障碍的患者可能将刺激按引起反应的程度分为1~5级,见父亲为1级;见陌生人为2级;见领导为3级;见男朋友为4级;见男朋友的父母为5级。分级的原则是1级刺激应为其引起的焦虑程度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完全消除,而各级刺激之间的差距应均衡。 ②肌肉放松训练,要求受训者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意放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③系统脱敏,从1级刺激开始进行想象,当患者出现焦虑反应时,引导其进行放松,从而抑制焦虑(交互抑制作用原理),焦虑伴随的行为反应(回避行为)也会减弱或消失。当患者对较弱的刺激不再“敏感”、不再引起焦虑时,再逐步增加刺激的等级,直至对较强的刺激也不引起焦虑反应。系统脱敏的效果应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来转化为实际效果,并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疗目的。 8.厌恶疗法 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定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如给予电刺激、药物催吐等,也可是想象某种刺激。经过多次治疗,可在不良行为与厌恶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以后每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便会产生厌恶体验,最终使患者放弃原有的行为。厌恶疗法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此法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要在控制下使用。 9.阳性强化疗法 常用于儿童行为问题、进食障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康复治疗等。 常用于儿童行为问题、进食障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康复治疗等。指对患者适应良好的、正常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则不予关注。适应良好的行为包括个人卫生、饮食习惯、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治疗应有计划,对患者的行为方式应有要求,对表现良好的或按治疗要求做的患者应及时奖励。 第十五章健康教育与康复

1.掌握康复、康复医学、精神康复、功能缺陷的概念 (1)康复: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措施,进行训练和再训练,调整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伤、病、残者尽早和最大限度地改善已经丧失或削弱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促使其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完成应担负的社会职能;并要求对象本人、家庭及所在社区均参与康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2)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研究探索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治疗和训练的一门医学学科。 (3)精神康复:又称社会心理康复,是帮助那些因精神障碍而出现各种功能缺陷者达到在社区独立生活最佳水平的过程。(4)功能缺陷:WHO在“功能与功能缺陷国际分类”中将功能缺陷分为3个层面: ①身体功能和结构水平——损害②个体活动水平——活动受限。③社会参与水平——参与受限。 一种疾病所造成的功能缺陷可以侧重某一个层面,也可以3个层面同样突出。 2.康复概念包括的要素 (1)康复的内容 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2)康复的手段 包括重复训练和调整环境 (3)康复的对象 为伤、病、残者(4)康复的目的 是改善各种功能缺陷,使受益者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5)康复过程 要求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3.各种康复疗法的理念 (1)生活技能训练 训练的对象是生活自理困难的慢性患者,训练其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管理个人物品等,以矫正其仪表不整、生活懒散等行为退缩的表现。目前多采用代币治疗的方法,当患者的行为符合要求时给予象征性的奖励。 (2)文娱治疗 培养患者参与群体活动,提高其生活情趣,促进心身健康。这种文娱疗法通常在患者的急性症状减轻后逐步实施,活动内容根据个体情况安排,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操、棋牌、球类比赛等。这些带有学习和竞技性的活动有助于患者自然地表达情感,稳定情绪,并促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3)社会技能训练(SST) 包括用药自我管理、症状处置、休闲娱乐活动、基本对话、整洁与自理生活等内容,每种模式都配有训练者手册、录像带和患者手册。我国同行已开始引进和实施这套训练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