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答案一

2023-01-17 来源:星星旅游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卷及答案一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丁卯(mǎo) 商酌(zhuó)譬如(pì) 诲人不倦(huǐ) ....B.打拱(gǒng)拖沓(tà) 驿路(yì) 悲天悯人(mǐn) ....C.馨香(xīn) 适宜(yì) 亵玩(xiè) 鲜为人知(xiǎn) ....D.洗涤(tiáo)契约(qì) 露宿(lù) 颠沛流离(pè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 殉职 翻来复去 咄咄逼人 B.慷慨 飘渺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C.蜷伏 帐蓬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D.炫耀 晕眩 废寝忘食 害人听闻 3、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B.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C.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谓:生命,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新生。 D.九寨沟的山水、峨眉山的云海,真是巧夺天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5、下列句子中有关语法修辞所作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心”“可能”“愿意”“应该”这些词语的词性,都是动词。

1 / 9

B.“令尊”“家君”“高邻”“垂爱”这些词语都是敬辞。

C.“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个句子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D.“他长得像他的父亲一样。”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谐是什么?

②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③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 ④所以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⑤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7、默写名篇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②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⑥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 .

2 / 9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 .(3)孰若孤 (______) .(4)肃遂拜蒙母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了吕蒙怎样的神态? 5.鲁肃与吕蒙是如何对话的?为什么要详细交代?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

3 / 9

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文中说“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结合⑥⑦两段,简要分析作者读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选文第⑧段由关门写到叩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4.“我轻轻关上门,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这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桃之夭夭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 ,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 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蔵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

4 / 9

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 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奈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持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強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膜,由我父奈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迪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迸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

5 / 9

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

⑨桃子成熟的时侯,毎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毎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11)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俟,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帝己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12)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13)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14)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付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4.揣摩第(13)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

6 / 9

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___________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5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7 / 9

参考答案:

一 B B C A A B

终古高云簇此城 枯藤老树昏鸦 自古逢秋悲寂寥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一个纯粹的人 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 1.略

2.(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有才德的人相别几

天后,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3.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

词。不过,吕蒙也有答话,“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开始时是拒绝的。

4.颇为自得的神态,巧妙接应鲁肃的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5.(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三 【答案】

1.有些人从不关门,多半欠些细心、体贴。有些人离开伴随一声“砰”的巨响,粗鲁,不顾他人感受的。有些人的离开是轻轻的一合,细心、体贴、有礼貌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

2.(1)“渐细”“渐细”,运用反复,侧面写门缝的渐细,表明关门的动作很慢很轻,真切地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2)“露滴竹叶”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关门声响的轻柔与美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体贴。 3.不偏题。由关门写到叩门,进一步表达了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

8 / 9

仅只是体现在关门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偏题。文章标题和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更加连贯、集中,行文一气呵成。

4.结构上,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内容上,从开头看父亲关门的敬佩与羡慕到自己的践行和自我实现,表现自己在修身养心上的追求与成功,升华了主题。 1.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滿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秩牢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

2.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层:我比別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活智慧、勒劳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3.比喻,“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4.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

5.对比,拟人,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楼桃、海棠开花,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祥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 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