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

2024-01-12 来源:星星旅游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24-0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不断探索,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一门体系庞大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知识已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懂得相关的数学知识。然而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征,导致不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困难。

1 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我们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所列举的事例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初中生也不例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巧妙的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理论赋予生活实际的土壤,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实际中去感受、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能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定义时,可以设置如下场景。让一名学生示范投篮,试问: (1)投篮时,篮球从手中飞出后的线路怎样? (2)能画出它的大致线路吗?

(3)它们会与某种函数有联系吗?

实际上,对于农村的孩子,他们天天都接触篮球,对篮球经过的线路非常熟悉。这样,让他们在熟知的生活环境中去领悟,再把二次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尽量把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很好的结合,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共同之处。触类旁通,更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不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分式的运算教学时,可以设计台下几个环节: (1)比较分式与分数的定义。 (2)比较分式与分数的通分、约分。 (3)与学生共同找出分式与分数的共同特征。

(4)让学生根据分数的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运算法则。 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让学生容易理解分式运算的算理,得出分式运算的法则,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3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

总结了多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积极以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古人云:说千遍,到万遍,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强调了参与的重要性,上帝给了我们双手和大脑,目的是让我们多动手,勤思考。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仅凭教师个人在课堂上机械地讲解,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让学生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更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好学、好动手、善思的生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让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矩形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学生出示矩形纸板

(2)测量矩形的边长,测量每个内角的大小 (3)画出矩形的对角线,测量矩形对角线的长度 (4)测量对角线的交点到各顶点长度

(5)让学生思考,交流矩形的性质,由教师组织概括。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对所学知识进行逐步内化。学生自己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这样就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要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数学教学息息相关的事例,采用新旧知识的类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人人动手动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