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时的大金门鼎覆有黄色琉璃瓦 ,正面五个门洞都有红漆的大门,现在的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明代的孝陵规模比今天要大很多,起点在今天南京农业大学对面的下马坊,距离大金门大约750米,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
过大金门,我们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被毁,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城内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它高8.78米,有碑额,碑身,碑座组成,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眀碑。碑文是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个字,六部分内容,一,叙述其身世,出身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登基称帝,立皇太子;四,废中书,设六部;五,重人才,建国学;六,生活简朴;后面是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
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大树特树自己的威信,他原本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上万民工凿了一块巨大的碑材,其碑帽,碑身,碑座,如果相加高达72米,因为过于巨大无法搬运因而弃之未用。
走过御河桥,就进入了神道,它一共分为2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别有6种12对24只石兽,每组四只,两立两蹲。他们分别是石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石兽,雕刻的线条简洁,刀法浑圆,极富立体感。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又称华表,有指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勿板,分别是一对年轻的,一对年老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绕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是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走过神道,我们就来到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请大家随我进去参观。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他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上面是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诉大家要保护孝陵。
进入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正中有一块“治隆唐宋
碑”,是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旁边两块是乾隆谒陵是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是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还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这座建筑叫享殿,又叫孝陵殿,它建于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上,原来的大殿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的灵位和画像的。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修复的三开间小殿,规模已大不如从前。
走过升仙桥,我们面前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陵寝所在地,这后面就是宝顶了,它是一个直径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数木参天,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顶的前方是用巨大的砖石砌成的方城,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从两侧可以登上明楼。方城上有明楼,它原先是一个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战火,仅存四壁,现已修复,于200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十九座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这种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在明孝陵的东侧就是太子朱标的明东陵,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明孝陵我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现在给大家40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可以自行
参观,40分钟后在停车场集合。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