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结合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绿色建筑概念和理论体系,通过对查尔斯•柯里亚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建立具有印度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的分析,对我国乡土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绿色建筑;结合
本文对绿色建筑理论的概念给予阐述,并结合中国国情,重点介绍中国现状下应该走什么样的绿色建筑设计之路。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理论体系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的建筑等概念都是与“可持续建筑”概念密切相关的。它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绿色建筑技术属于技术学研究范畴,它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是传统建筑技术核心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建筑技术。换言之,绿色建筑,可以说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以求得到新的认识,并由此建立新的建筑技术体系。这是一种与自然合作的技术,它一方面在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又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以现在看来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是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所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是生物圈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整体。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自然生态环境——主要为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
2 国际绿色建筑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组织都在节能、环境、生态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方法,并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绿色建筑。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同受到了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技术的接受归根结底是使用者的接受。要使新的生态技术能够很快进入市场,改变人们现有的对技术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十分重要,即从长远的经济效益出发选择技术。
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传统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种特点在建筑缓慢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文化性的乡土文化。在建筑文脉中强调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建筑地方性特色的继承。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对建筑文脉及地方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难题。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注重建筑文脉的延续,保持建筑的地方特色,使建筑及其环境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应当注意几点:注重对建筑历史的继承,同时,应使新建筑与其特定的城市环境相融合,另外要鼓励公众参与设计,最后应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并非一定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以实现的,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当代地域建筑的代表人物——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深层地感知当地的特殊地形,并对这种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印度气候炎热,要求建筑有良好的隔热和通风性能。这对建筑技术和材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柯里亚在加尔各答的桑农宅中采用让起居室、厨房、卧室和盥洗室围绕一个棚架覆盖的庭院布局,通过房间的巧妙组合,为起居空间提供自然凉爽的穿堂风。
在柯里亚的作品中,大量可见混凝土、地方砂石和砖的普遍使用,这些材料在对气候呼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经济上的消耗,提高了建筑的效能。在柯里亚的技术选择中,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而不是执著于对高新技术的探索。为达到低造价和对当地气候做出回应的目的,以柯里亚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建筑师发展了一种新地域主义——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审慎的复合体,即适宜技术。它包含“适合”和“结合”两方面的含义。“适合”指适合不同的文化要求,千变万化的社会状况;“结合”指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由此可见,适宜技术属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范畴,体现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思想。
3 绿色建筑与中国乡土建筑的结合
布赖恩•爱得华兹在《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便是向过去学习——重视和理解乡土建筑的结
构和风格,使用当地采购的材料,当地供应的能源和当地的传统工艺。”
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LEED的创始人罗伯特•沃森认为:一幢建筑是否环保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功能多样化。他毫不掩饰对国家大剧院(图1)、三号航站楼(图2)等知名建筑的批评态度,国家大剧院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一点也不协调,那个建筑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建筑师的自大。三号航站楼从外部看相当美,但内部却相当糟糕,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他不能理解许多中国新建筑总是以西方建筑为参考模本,他直言,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忘了中国拥有5000年的建筑历史,许多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很好,为什么他们不多去寻找这方面的案例呢?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了。当然,有些时候人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但我们熟悉的方法是,使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或者利用一些便宜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克服这些限制,而在更遥远的年代,人们并不具备这些知识,为了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比如在没有电的年代,为了获得更多的光,人们不得不在设计时就考虑自然光的运用。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结合道路。中国疆域辽阔,生态本底条件复杂,地区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我国建筑曾拥有璀璨、光辉的时代,从雄伟华丽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到清雅朴素的徽州民居,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客家的土楼,以及云南丰富多彩的聚居形式,处处展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把先进的、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有效技术传播并发展下去,这需要认真考虑重要的边界条件,也就是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和文化、可利用的建筑材料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与别国地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本土建筑、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就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各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承有很大区别,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也有很大不同。黄山云谷山庄体现了皖南建筑以院落式空间为主的特点,随地形变化划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院落,“营体态求随山势,寄神采以合皖风”,整个建筑的体形势态与地形的跌落融为一体。
吐鲁番宾馆新馆(图3)的空间设计就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半地下室以抵抗炎热的气候,封闭厚重的墙体和狭小的门窗以防日晒,客房形式吸取了维吾尔民族“阿以旺”的精华,称“倒U”形布置,每层的收台阶退后错落处理,既解决了没有电梯造成的宾客流量逐层减少的问题,而且还形成了富有地区特点的屋顶晾台。这就是对传统空间继承的一例。
建于汉回藏维民族杂处的戈壁荒原的敦煌航站楼,为了综合地处理该地区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采用了“天圆地方”的平面构思,就取义于中国古老的空间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也成了乡土与现代新的结
合点,这种设计更大程度的具有地区的适应性。山东荣成北斗山庄(图4)利用当地的材料——马海草和当地的花岗石进行设计,坚持“尊其法,不废其制;用其材,不囿其围;像其形,更重其神”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既利用了马海草防热耐燃、冬暖夏凉、耐久长寿的特性,又创造了形式新颖、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建筑,变“破草房”为新乡土主义建筑。
类似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建筑是不是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但至少乡土、传统建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人工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从古老的空间中寻找方向,因为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只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技术含量对地域建筑进行“升级换代”,使地域性和绿色建筑并进,立足本土、吸收营养,重视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宪德 .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2]孙跃杰,梁丽娟 .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3):34-35.
[3]董晶 .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乡土主义设计倾向[J].建筑师,1999(12).
[4]潘焕宇 .浅谈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J].山西建筑,2008,34(10):34-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