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书
第 部 说 明
说明书目录
1
1.1 1.2 1.3 1.4 1.5 1.6
规划总则 ................................................................................................................................................................................................................................................................................................................. 1
规划背景 ...................................................................................................................................................................................................................................................................................................................................................................... 1 规划原则 ...................................................................................................................................................................................................................................................................................................................................................................... 2 规划依据 ...................................................................................................................................................................................................................................................................................................................................................................... 2 规划目标 ...................................................................................................................................................................................................................................................................................................................................................................... 3 规划范围 ...................................................................................................................................................................................................................................................................................................................................................................... 3 规划技术路线 .............................................................................................................................................................................................................................................................................................................................................................. 4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现状概况 ................................................................................................................................................................................................................................................................................................................. 5
地理区位 ...................................................................................................................................................................................................................................................................................................................................................................... 5 历史沿革 ...................................................................................................................................................................................................................................................................................................................................................................... 5 社会经济 ...................................................................................................................................................................................................................................................................................................................................................................... 5 自然资源 ...................................................................................................................................................................................................................................................................................................................................................................... 6 文化资源 ...................................................................................................................................................................................................................................................................................................................................................................... 7 土地利用现状 .............................................................................................................................................................................................................................................................................................................................................................. 7 道路交通现状 .............................................................................................................................................................................................................................................................................................................................................................. 9 建筑质量 .................................................................................................................................................................................................................................................................................................................................................................... 10 基础设施 .................................................................................................................................................................................................................................................................................................................................................................... 10 已批项目 .................................................................................................................................................................................................................................................................................................................................................................... 10
2.10
3
3.1 3.2
规划区发展条件分析 ........................................................................................................................................................................................................................................................................................... 11
总体发展评价(SWOT分析) ................................................................................................................................................................................................................................................................................................................................ 11 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12
4
4.1 4.2 4.3 4.4
上位与相关规划分析 ........................................................................................................................................................................................................................................................................................... 13
与《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衔接 ...................................................................................................................................................................................................................................................................................... 13 对《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的优化调整 ..................................................................................................................................................................................................................................................... 13 与《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 15 结论 ............................................................................................................................................................................................................................................................................................................................................................................ 15
5
5.1 5.2
功能定位与规模 ................................................................................................................................................................................................................................................................................................... 16
功能定位 .................................................................................................................................................................................................................................................................................................................................................................... 16 发展规模 .................................................................................................................................................................................................................................................................................................................................................................... 16
6
6.1 6.2 6.3 6.4
土地利用规划 ....................................................................................................................................................................................................................................................................................................... 16
建设空间选择 ............................................................................................................................................................................................................................................................................................................................................................ 16 总体布局原则 ............................................................................................................................................................................................................................................................................................................................................................ 18 规划结构 .................................................................................................................................................................................................................................................................................................................................................................... 18 用地布局 .................................................................................................................................................................................................................................................................................................................................................................... 18
7
7.1 7.2 7.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
布局原则 .................................................................................................................................................................................................................................................................................................................................................................... 22 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 非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
8
8.1 8.2 8.3 8.4 8.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25
对外交通规划 ............................................................................................................................................................................................................................................................................................................................................................ 25 道路网规划 ................................................................................................................................................................................................................................................................................................................................................................ 25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 .................................................................................................................................................................................................................................................................................................................................................... 25 道路交叉口及转弯半径规划 .................................................................................................................................................................................................................................................................................................................................... 26 交通设施 .................................................................................................................................................................................................................................................................................................................................................................... 26
9
9.1 9.2 9.3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27
规划原则 .................................................................................................................................................................................................................................................................................................................................................................... 27 绿地系统规划 ............................................................................................................................................................................................................................................................................................................................................................ 27 景观系统规划 ............................................................................................................................................................................................................................................................................................................................................................ 28
1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28
竖向工程规划 ............................................................................................................................................................................................................................................................................................................................................................ 28 给水工程规划 ............................................................................................................................................................................................................................................................................................................................................................ 29 排水工程规划 ............................................................................................................................................................................................................................................................................................................................................................ 29 电力工程规划 ............................................................................................................................................................................................................................................................................................................................................................ 30 通信工程规划 ............................................................................................................................................................................................................................................................................................................................................................ 31 供热工程规划 ............................................................................................................................................................................................................................................................................................................................................................ 31 燃气工程规划 ............................................................................................................................................................................................................................................................................................................................................................ 32 管线综合规划 ............................................................................................................................................................................................................................................................................................................................................................ 32
11
11.1 11.2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 33
环境保护规划 ............................................................................................................................................................................................................................................................................................................................................................ 33 环卫设施规划 ............................................................................................................................................................................................................................................................................................................................................................ 34
12
综合防灾规划 ................................................................................................................................................................................................................................................................................................... 35
12.1 12.2 12.3 12.4 12.5
消防规划 .................................................................................................................................................................................................................................................................................................................................................................... 35 抗震规划 .................................................................................................................................................................................................................................................................................................................................................................... 36 防洪工程规划 ............................................................................................................................................................................................................................................................................................................................................................ 37 人防工程规划 ............................................................................................................................................................................................................................................................................................................................................................ 37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 38
13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 39
旧城更新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39 旧城改造目标与策略 ................................................................................................................................................................................................................................................................................................................................................ 39 旧城更新改造重点 .................................................................................................................................................................................................................................................................................................................................................... 40 交通网络的建设 ........................................................................................................................................................................................................................................................................................................................................................ 40 城市管网改造 ............................................................................................................................................................................................................................................................................................................................................................ 40 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改造 ............................................................................................................................................................................................................................................................................................................................................ 41 棚户区改造 ................................................................................................................................................................................................................................................................................................................................................................ 42
14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规划控制体系 ................................................................................................................................................................................................................................................................................................... 43
地块划分 .................................................................................................................................................................................................................................................................................................................................................................... 43 四线控制 .................................................................................................................................................................................................................................................................................................................................................................... 44 土地使用控制 ............................................................................................................................................................................................................................................................................................................................................................ 45 环境容量控制 ............................................................................................................................................................................................................................................................................................................................................................ 46 建筑建造控制 ............................................................................................................................................................................................................................................................................................................................................................ 48 交通指标控制 ............................................................................................................................................................................................................................................................................................................................................................ 51
15
15.1 15.2 15.3 15.4 15.5
城市设计导引 ................................................................................................................................................................................................................................................................................................... 61
城市设计原则 ............................................................................................................................................................................................................................................................................................................................................................ 61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 61 城市设计指导性控制 ................................................................................................................................................................................................................................................................................................................................................ 62 景观规划 .................................................................................................................................................................................................................................................................................................................................................................... 64 广告规划控制 ............................................................................................................................................................................................................................................................................................................................................................ 65
16
16.1 16.2
规划实施措施 ................................................................................................................................................................................................................................................................................................... 65
规划法制建设措施 .................................................................................................................................................................................................................................................................................................................................................... 65 规划行政管理措施 .................................................................................................................................................................................................................................................................................................................................................... 65
1 规划总则
1.1 规划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青海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青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专门就支持青海藏区出台了文件;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对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部署的同时,对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作了全面部署;而且国家很快就要下达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规划,这对于青海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2013年国务院36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了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具体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明确了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区提出了很好的要求。
2、青海省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给治多县带来了新机遇
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现阶段青海发展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2009年10月9日,省委书记强卫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常委会第75次会议。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省政府党组关于《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把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简称“四区两带一线”)。治多县地处三江源地区,给治多县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重点,建立整体协调、层次合理的城乡空间,构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富有高原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造富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城乡。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要结合我省自然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不同区域的城乡职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模式入手,重点研究如何尽快实现我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城乡空间协调、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谋划“十二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并提出保障措施。
4、玉树州灾后重建成果的支撑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经结束,新玉树的面貌已经基本显现。基本上从城乡住房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产业恢复发展方面、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和和谐家园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使三江源地区(玉树地震灾区)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同时对治多县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1.1.2 治多县城市发展趋势
《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年)和《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批准并逐步实施,对治多县这几年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治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生活水平日益攀升,而城市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指导治多县的城市建设、衔接相关规划、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对接近期实施项目、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受治多县人民政府的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了《治多县城北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治多县城北老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优化、合理的规划控制法定依据。
1
1.2 规划原则
1.2.1 整体性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重视与规划区周边的相互关系,科学规划完善规划区各功能片区,合理确定规划区的公共设施规模,从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规划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1.2.2 土地价值与环境容量原则
以城市道路建设为契机,优化、盘活城市土地资源,从而提升土地单价,并注重环境品质,进一步激活区域发展潜力,有效提高土地价值。 1.2.3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传统
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应尊重当地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和居民意愿,保护与传承康巴藏区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尊重科学,走低碳发展之路;保护和凸显城市山水格局、风貌、肌理和场所,延续和强化具有浓郁康巴特色的城市记忆。
1.2.4 弹性、动态、超前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目前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建设项目类型多样化的条件下,以动态观念贯穿规划与建设全过程,充分考虑现实发展的变化性,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度超前性。
1.3 规划依据
1.3.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1.3.2 技术规范、标准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J50220-95)、《青海省城乡建筑第五立面色彩设计指导意见》及防洪、给排水、电力、人防等技术规范标准等。
1.3.3 相关规划及基础资料
《青海省玉树州城镇体系规划》、《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藏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治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治多县城北老区规划范围内已编制完成的详细规划及电子地形图等相关基础资料。
2
1.4 规划目标
1.4.1 幸福治多
以西部大开发和玉树灾后重建为契机、三江源移民为契机,逐步加强规划区与周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为规划区建设现代化城镇打好建设基础,同时注重规划区内部的城市升级,以旧城改造、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系统完善为重点,形成现代化商贸文化和旅游服务城市,使居民生活便利、安居乐业,达到幸福治多的建设目标。
1.4.2 特色治多
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充分考虑规划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特色。同时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康巴文化,打造高原地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人文特色的特色治多。 1.4.3 生态治多
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山、水、草原资源,通过水系综合治理、完善绿地系统、环境综合整治、环卫设施建设,达到生态治多的建设目标。
1.5 规划范围
本次治多县城北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的基础上确定,东至第二民族中学选址地东侧500米处,西至跑马场,北至烈士陵园,南以聂洽河为界,规划范围总面积853.62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06.59公顷,城市发展备用地68.5公顷,非建设用地178.53公顷。
3
1.6 规划技术路线
发展条件分析
前 期 研 究 • 宏 观 • 中 观 • 微 观 国用 家青自政海灾社然文上化位地建交现设通 策战后会 略重发 建 展资 源资及 源相关 状质现 量状 规 划 规划目标:幸福治多、特色治多、生态治多 规划目标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 •
治多县城北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治多县城北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土地使用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 •城市设计引导 •建筑建造控制 •配套设施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
空 土土 间整地整建 人公 景建色 市布体地使体筑口绿共绿建 筑彩建环控筑政公局功利用高密地空地系观筑建设共交境结能用度密度率间统系高筑退间制体量施设通保构布规局划兼容控度制控制控控规统度后制制规划划规划控制控距 、配施系配统护 制控制形式套套规划规 定 、实 施 策 略
4
2 现状概况
2.1 地理区位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89°25′-96°23′,北纬33°02′-36°16′。东与玉树县为邻,南与唐古拉山和杂多县接壤,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连,东北隔通天河与曲玛莱县相望。东西长621公里,南北长243公里,全县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3.58%。
治多县为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中西部,县政府驻加吉博洛镇。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从县域中部穿过,308省道从县域东侧穿过,是玉树至格尔木的必经之地。东距西宁923公里,南距州府驻地结古镇198公里,西距西藏拉萨1548公里。规划区位于加吉博洛镇城北老区,是治多县的老城区。
2.2 历史沿革
治多县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属苏毗女国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硕特蒙古
政权册封的囊谦王族节制,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属青海办事长官和西宁镇总兵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属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玉树县管辖。1953年由玉树县、移多县析置优秀县,1954年更名为治多县。
2.3 社会经济
2.3.1 行政区划及人口
治多县下辖1镇5乡20个行政村。乡镇分别为加吉博洛镇、索加乡、扎河乡、多彩乡、治曲乡、立新乡。加吉博洛镇辖日青、改查2个行政村;索加乡辖牙曲、莫曲、君曲、当曲4个行政村;扎河乡辖口前、智赛、达旺、玛赛4个行政村;多彩乡辖达生、拉日、聂恰、当荣4个行政村;治曲乡辖同卡、江庆、治加3个行政村;立新乡辖岗察、叶青、扎西3个行政村。
据治多县统计年鉴,2012年底,加吉博洛镇总人口为36751人,其中男18892人,女17859人,藏族35513人,汉族1060人,回族114人,土族12人,其他52人,藏族人口占96.63%。 2.3.2 社会经济
治多县2012年底地区生产总值4486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值3380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值632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值4738万元。治多县为纯牧业区,经济以牧业为支柱,主产牦牛、绵羊等,工业欠发达。加吉博洛镇是治多县的经济中心,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工业所占比例低。
5
2.4 自然资源
2.4.1 地形地貌
治多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从东南向西北按高原山地—宽谷滩地—低山丘陵高原的顺序排列。境内大部分地区是起伏不大的善缘状地貌,河流切割不深,除高山外,还有山间盆地和宽谷。由于通天河及其支流的下切作用,东北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山地宽谷地貌。治多县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5000米之间,最低处在通天河出境水面,海拔3850米,最高峰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的新青峰,海拔6860米,高差3010米,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达1802座,大部分山顶终年积雪。
2.4.2 气候条件
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干湿分明、日照充足、辐射强烈、光能丰富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年均气温-0.3℃,平均最低气温为-20.7℃,平均最高气温为13℃,极端最低气温为-32.2℃,极端最高气温为24℃。>0℃的持续日数在70—80天,积温为238.8—1275℃,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394.3毫米,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为1444.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667.7小时,年辐射总量在6280KJ/㎝2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0—65%之间,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最大风速为15.4米/秒。灾害频繁,危害严重,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导致牲畜大量死亡,其次是干旱,在干旱严重的年份,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另外多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此外气压低、沸点低、高寒缺氧。
2.4.3 水文条件
治多是长江的发源地,青藏分水岭—唐古拉山脉盘踞县境西部,横空出世的昆仑山脉雄踞于县北部,境内冰川广布,河流纵横交织,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河流80余条,其中主要河流7条,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92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95万千瓦。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源泊就有30多个。其中最大的咸水湖乌兰乌拉湖,水面面积537.2平方公里;最小的鸭子湖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
2.4.4 野生动植物
境内具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物约有94种(其中兽类29种,鸟类65种)。珍稀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藏野驴、雪豹、狐狸、白唇鹿、盘羊、岩羊、黄羊、水獭、麝、雪鸡、鸢;植物约有480余种,其中,名贵植物有冬虫夏草、知母、贝母、雪莲、红景天、大黄、藏茵陈等。
2.4.5 矿产与森林
治多县地大物博,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主要有沙金、玉石、煤、铜、铁、锡、水晶等,立新乡部分地区散布有原始森林,主要树种为柏树、桦树。矿产与森林至今因未作详勘工作,储量不能掌握。
2.4.6 土地资源
治多县全县土地面积8024195.15公顷,其中,林地38305.78公顷,牧草地6802661.63公顷,草场114.91公顷,水面595222.42公顷,道路3501.55公顷,城镇占地面积1436.4公顷,其他土地622952.46公顷。加吉博洛镇总面积8.0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草原面积32179389亩,可利用草原面积28214464亩。
6
2.5 文化资源
康巴文化:治多县属“康巴藏区”,在语言、生活习惯、服饰、民族风情等方面与其他藏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康巴文化别具风采,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
宗教文化:治多县民族宗教文化氛围浓郁,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宗教寺院众多,拥有大量的宗教建筑和构筑物。贡萨寺为藏传佛教格鲁寺派寺院,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贡萨寺宗碦巴铜质镀金巨像佛殿高33米,铸造及雕塑工艺之精湛,形象之生动,无不叹为观止,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铜质镀金佛像。
2.6 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现状城乡用地853.6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68.60公顷,占规划区城乡用地比例的54.9%。 1、居住用地
规划范围内现状居住用地为334.14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71.31%。居住用地主要有居民住宅小区和城中村居住区等形式,住宅建筑主要为独户独院式,且分布随意,展现了游牧民族地区的居住特点,建筑色彩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其中,部分单位职工周转房小区和近几年新建开发的安居工程等住宅小区环境较好,如幸福小区、滨河小区等;其他城中村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尽完善,建筑密度过大、绿地空间无处可寻等,存在问题较多。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范围内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55.05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11.75%。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区现状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治渠街两侧,主要为县委、县政府及治多县交通局、县政协、县民政局和县畜牧林业科技局等行政办公单位。 (2)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区现状教育科研用地主要包括1所中学(治多县民族中学)、3所小学(治多县希望小学、治多县完全小学和治多县吉尕小学)。 (3)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区现状医疗卫生用地包括治多县医院、治多县藏医院、治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治多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等用地。 (4)其他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区内现状其他公共服务用地包括文物古迹用地。现状有文物古迹用地为环保英雄和治多县烈士陵园各一处,位于红宫路的两侧。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范围内现状商业服务用地为10.38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2.22%。 (1)商业设施用地
规划区现状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中部,沿治渠街两侧形成了沿街商业轴带。其中包括沿街零售商业用地、市场用地、餐饮业用地和旅馆用地。 (2)商务设施用地
规划区现状商务设施用地主要为农业银行治多县分行和治多县广播电影电视站,位于治渠街南侧。 (3)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规划区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主要为加油站用地和其它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现状规划区内共有4处加油站用地,分别为运输油城、中国石油、名扬石化加油站和东部入口处新建的加油站,输油城和中国石油位于治渠街与多彩路交叉口南侧约200米处,名扬石化位于县疾控中心对面,治渠街南侧,加油站占地面积为1.36公顷。在治渠街中部现状有移动公司用地一处。
7
4、工业及仓储用地
规划区内现状主要工业及仓储用地主要有治多县肉食品加工公司、治多县粮食储备库和畜产品仓库。
其中工业用地为10.04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2.14%;仓储用地为5.08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的1.08%。
表03 规划区现状城乡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²) 占城乡用地比例(%) 1 H 建设用地 468.60 54.90 其中 H11 城市建设用地 468.60 54.90 E 非建设用地 21.15 2.48 2 E13 坑塘沟渠 2.57 0.30 E2 农林用地 15.99 1.87 H41 军事用地 2.59 0.30 3 E9 其他非建设用地 363.87 42.63 4 总计 城乡用地 853.62 100.00
表04 规划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²)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R 居住用地 334.14 71.31 1 R11 一类住宅用地 88.04 18.79 其中 R12 服务设施用地 1.38 0.29 R31 三类住宅用地 244.72 52.2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5.05 11.75 A1 行政办公用地 16.58 3.54 A31 高等院校用地 0.62 0.13 2 A33 中小学用地 30.91 6.60 其中 A51 医院用地 2.50 0.53 A52 卫生防疫用地 2.09 0.45 A6 社会福利用地 1.21 0.26 A7 文物古迹用地 1.14 0.24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0.38 2.22 3 B11 零售商业用地 5.59 1.19 其中 B12 批发市场用地 0.63 0.13 B14 旅馆用地 0.83 0.18 8
B21 金融保险用地 0.50 0.11 B22 艺术传媒用地 1.10 0.23 B41 加油加气站用地 1.36 0.29 B49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37 0.08 4 M 二类工业用地 10.04 2.14 5 W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 5.08 1.08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48.08 10.26 5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48.00 10.24 S3 交通枢纽用地 0.08 0.02 U 公用设施用地 4.01 0.86 6 U13 供燃气用地 2.29 0.49 U15 通信用地 0.92 0.20 U16 广播电视用地 0.80 0.17 7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1.82 0.39 G3 广场用地 1.82 0.39 8 H11 城市建设用地 468.60 100.00
2.7 道路交通现状
(1)对外交通
目前,治多主要对外公路有清结公路(S308)和多彩路以及2条通往草场的砂石路。根据相关规划,清结公路(S308)升级为国道,目前正在施工。清结公路从县城东侧穿过,属级外公路,红线宽度为7米,水泥路面,是治多县连接西宁、玉树、曲玛莱等市、县的重要通道;多彩路以城西为起点,连接多彩、索加、扎河等乡和县城的县级道路,属级外公路,红线宽度为7米,水泥路面。其余2条道路为县城与周边草场和牧民小组的联系通道,红线宽度约为3.5米,沙石路面。
治多县现有3级客运站1处,占地面积0.08ha。 (2)城区交通
现状规划区道路主要有治渠街、清结公路(城区段)、多彩路(城区段)、嘎嘉路、红宫路、加吉路、依秀路、达杰路、曲那路、玛赤路、玉秀路和聂洽北路等,其中,治渠街、加吉路、嘎嘉路、清结公路(城区段)为城市主干路,依秀路、玉秀路、红宫路、曲那路和聂洽北路为城市次干道,其他道路为城市支路。同时,加吉路现状路型已经设计到位,但还未建设,红宫路路基已铺好路面但未建,依秀路南端建好,嘎嘉路全段建好,聂洽北路建好。治渠街从城区中部穿过,东接S308省道,西连多彩路、通往沱沱河、草场的砂石路,红线宽度为20米,长约2.6千米;多彩路位于城区西部,西往沱沱河,东连治渠街,红线宽度为8米,长约0.6千米;城区现有幸福桥、珠姆桥、达杰桥3座桥梁,横跨聂恰河,幸福桥位于县城西侧,连接治渠街和玉治路;珠姆桥位于中部,连接治渠街和玉治路;达杰桥位于东侧,是清结公路在县城的跨河桥梁。珠姆桥和达杰桥为新修桥梁。
现状城区路网较为混乱,次级道路未能形成,车流、人流汇集主干道,交通拥堵;丁字路、尽端路多,道路功能不明晰;停车场缺失,车辆沿街道停放,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规划区现有2处广场,分别为幸福广场和红宫广场。规划缺乏公交系统。现状城区道路用地4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24%。
9
2.8 建筑质量
规划区现状建筑质量分为三类,分别为较好、一般和较差。
质量较好建筑:多为近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主要包括部分公共建筑如玉树州治多县国家税务局和治多县完全小学等,还有近几年新建设的住宅小区和商业建筑、如滨河小区、幸福小区、索加乡移民区、立新乡移民区、红宫片区以及嘎嘉路两侧部分商业建筑,此类建筑安全性、外观及功能上都相对较好。
质量一般建筑:多为建筑年代较久或建设档次较低的公共建筑,如沿治渠街两侧的大部分建筑,此类建筑安全性较为一般、外观及功能上较差,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 质量较差建筑:多为棚户区建筑,此类建筑安全性、外观及功能上都较差,是城市拆迁改造的重点。
2.9 基础设施
1、给水
治多县城北老区现状供水水源为地下水,现有一处自来水厂,厂内有几口井,井水直接通过用水户提取,多数单位、居民自筹资金打井取水。当地地下水水质检查良好,符合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标准。
2、排水
治多县城北老区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城区除多彩路到完小以东2公里处的治渠路南侧敷设有DN400排水管道约4320m(检查井约108座),多彩路为明渠排水,新建道路(红宫路、嘎嘉路)有排水管网外,其它道路均无排水设施。城区排水管网覆盖率低,大多地段每逢降雨,道路雨水沿路面漫流;生活污水沿街倾倒,影响行人、行车安全和环境卫生。而排水管网覆盖地段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聂洽河,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电力电信
治多县电源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当江荣水电站及一九九七年十月建成的同卡水电站。当江荣水电站装机2×l25KW,系引水式电站,冬季不能运行。同卡电站装机3×500KW,为坝后式电站,设计年发电量963万千瓦,可长年发电,因事故目前已停止使用。治多县共有10KV电源引入线路二条,一条从当江荣水电站至县城,线路长5公里,另一条为同卡水电站至县城,线路长14公里,均架空敷设。二条电源线馈入电力至县城配电站,再由配电站出线7回,呈辐射和树枝状结合方式,构成县城10KV中压配电网,用户变压器T接于该中压电网,并降压至380/220v低压,供居民生活、生产使用。城区中、低压线路沿县城道路架空敷设。由于县城电源供电量有限,经常停电,使县城供电保障率、通电率和用电水平低下,制约了县城的发展进程,遏制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治多县城现有电信局和邮电局各一处,均位于县城治渠路。电信管线布置全部采用杆路架空方式敷设。市话线路采用电缆敷设,部分单位网络采用光缆接入方式进行敷设。光缆敷设方式有架空和直埋两种。
4、供热
治多县城北老区(加吉博洛镇)现状采暖燃料以牛粪、煤炭为主,采暖方式以各单位、独户取暖,冬季空气环境污染严重。 5、燃气
治多县城北老区(加吉博洛镇)天然气储配站已建成。 6、环卫
治多县县城(加吉博洛镇)南部斜龙沟内现有一座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以填埋为主,处理方式单一,离县城比较近。
2.10 已批项目
目前,在规划区内共有3项已批及已批在建项目,包括:第二民族中学、长途客运站和各乡移民用地。规划将该3项已批项目一并考虑到用地规划中。
10
3 规划区发展条件分析
3.1 总体发展评价(SWOT分析)
治多县城北老区建设的SWOT分析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了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主体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的、市场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二是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发展主体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销售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治多县城北老区发展的历史及现在,同时大胆的设计未来。
3.1.1 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为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从县域中部穿过,308省道从县域东侧穿过,是玉树至格尔木的必经之地。东距西宁923公里,南距州府驻地结古镇198公里,西距西藏拉萨1548公里,交通优势明显。
2、维育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玉树州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青藏高原腹地内构成了相对自成体系的完整自然区域,治多县为玉树州的核心腹地之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维育良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治多县未来发展的靓丽名片,也是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3、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治多县属“康巴藏区”,文化别具风采,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在整个青海旅游资源布局中,称之为潜在的“王牌旅游资源集聚区”,有可可西里、格拉丹冬、通天河渡口、名神山、名圣湖、高原珍惜野生动物群、高原神秘地质现象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的天然景区。
3.1.2 制约劣势 1、用地布局问题
规划区用地较为混杂,功能结构不清,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结构,提高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营造宜居、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 2、综合交通问题
(1)规划区对外交通主要为清结公路(S308)和多彩路,现状过境交通线路由治渠街通过,对城区整体环境及内部交通造成诸多影响,亟需改线。
(2)随着治多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导致规划区静态交通问题凸显,特别是城市商业街区和主要公共场所的停车问题已经对城市交通通畅及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亟需解决。同时根据治多县的实际情况,城市道路出现了很多丁字路口和断头路,这为治多县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阻力。
3、城市建设问题
规划区是治多县老城区,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城市风貌特色混杂,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需要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增加城市景观风貌、绿地空间建设,如商业区改造、城市街道景观改造、棚户区及城中村综合环境整治,城市生态建设等,建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高原城市。
4、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问题
规划区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十分注重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公共设施方面,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县城电源供电量有限,经常停电,使县城供电保障率、通电率和用电水平低下,制约了县城的发展进程,遏制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热体系还是采用原
11
始的取暖方式。城市排水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路段排水不畅、污水横流,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城市人居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亟需解决。
5、环境保护问题
规划区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容忽视,现状规划区内虽无大型工业污染,但城市居民垃圾污染较为严重,并且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如不尽快采取治理措施,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必将加剧污染程度。
3.1.3 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
国家更加注重发展比较优势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强化生态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将为治多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2、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治多县正进入一个持续攀升期,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必将促使县域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农牧业经济更具活力,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后劲更足更强。
3.1.4 面临挑战
1、三江源保护对治多县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江源保护对三江源地区工业项目、资源开发、生态恢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依靠低资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积累资本、发展工业的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低碳化进程更为严格的环保条件约束。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
2、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对抢抓新机遇形成严重束缚
公路等级不高,通达能力受限;电网设施落后,辐射范围狭窄;信息网络建设缓慢,服务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开发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及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3.2 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生态、文化优势—旅游服务基地
治多县属“康巴藏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八方来客、聚集人气。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景区的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也是重点,要使旅游者能在治多县停留、食宿、消费,这对规划区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另外,应突出自然环境优势,发展草原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项目,为规划区的建设增添亮点。
2、特色产业—高原畜牧产品集散加工中心
规划应结合治多县县域资源特点,打造高原畜牧产品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产品粗、深加工、藏药材加工、产品储运等。 3、旧城新貌—城市综合功能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需要优化旧城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老城区。因此,规划区的建设必须确立一套高标准的建设指标,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医疗配套设施面积、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等,并依据此指标体系对规划区的功能完善和设施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使规划区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形象得到重塑,城市风貌有全新的展示。
4、营造人居环境—生态城市
规划区的建设必须突出人居环境的营造,突出生态城市的主题,以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吸引八方来客,成为治多县旅游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也为治多县本地居住提供生态宜居的居住条件。
12
4 上位与相关规划分析
4.1 与《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衔接
《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了2020年中心城区:
允许建设区: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总面积为1074公顷。 有条件建设区:在满足特定条件后方可进行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总面积为106公顷。 限制建设区:主导用途为牧业生产发展空间,总面积为1542公顷。
加吉博洛镇将建设成为综合型城镇,发展畜牧产品集散加工中心、生态移民集聚中心、高原生态旅游服务基地、区域文化保存基地。用地指标基本满足202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2.04万人需求,形成“一带两心”式南北两片带状组团式发展的空间布局。本次规划遵循《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相关要求,并充分的与上位规划相衔接。
4.2 对《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的优化调整
4.2.1 总体规划解读
《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评审,付诸实施。 1、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5年。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5年,远景为2026—2050年。 2、城市性质定位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江源地区重要的中心城镇,青藏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名镇。 3、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确定治多县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2.5万人;远期(2025年)3.5万人。 (2)用地规模
2015年建设用地487.07ha,人均建设用地194.83m2/人;2025年建设用地644.75ha,人均建设用地177.09m2/人。 4、城市职能
畜牧产品集散加工中心,生态移民集聚中心,高原生态旅游服务基地,区域文化保存基地。 5、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根据县城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未来县城的发展方向以跨聂恰河向南为主,聂恰河北岸向东适当扩展,南岸向西扩展。城市发展方向及时序应为:近期结合现状完善南岸新区、发展北岸东部。远期沿聂恰河南岸向西发展。
6、功能结构
规划加吉博洛镇功能结构为“一带两心六区”。
一带:即聂恰河景观带。规划沿聂恰河建设河流自然风光景观、两岸滨水空间、主题广场、生态公园,形成富有高原自然生态、民族人文特质的河流景观带。
两心:老城商贸文化中心和城南新区行政中心。规划整合治渠路两侧商业、文化、医疗等服务场所,建设专业市场、文化服务站、医疗保健站等服务设施;规划将老城部分行政单位搬迁至新
13
区,在城南新区集中建设行政办公区。
六区:跑马场草原风情区、老城生活居住区、城东移民区、新区定居区、草原民族风情区、高原畜牧产品产业区六大功能区。规划跑马场草原风情区重点完善跑马场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老城生活居住区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凸显民族建筑风格;城东移民区、新区定居区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民族地区的特色移民区;规划草原风情区完善高原草原民族特色旅游设施,建设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民族旅游风情区;规划高原畜牧产品产业区结合县域资源特点,积极发展畜牧产品粗、深加工、藏药材加工、产品储运等。
7、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规划确定S308、S313为二级道路,规划确定道路红线宽度12米,其它对外道路红线宽度为9米。在县城南侧布置一条红线宽度为12米的过境道路(霍塔路)。规划将客运站搬迁至城南新区,等级为二级客货双运站。
道路等级: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规划城区道路宽度分别为24米、20米、18米、12米和10米五种宽度,全部采用一块板形式 交通设施:规划将现有3座加油站搬迁,新建1处加油站。新建跨河桥梁2座,改建跨河桥梁1座。 广场:规划建设六个民族广场,三个交通环岛,在各组团中心新建休闲广场。 4.2.2 对总体规划的优化、细化完善
总体规划是直接指导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上位规划,为本次规划制定了明确的规划纲领,治多县城区今后的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城市新区发展为主,城北老区以改造、完善、提升为主,是未来治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总体规划对治多县城市从发展规模、功能结构、交通体系等都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构思,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入研究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将规划落到实处,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规划区城市建设。
1、针对规划区现状变化进行的调整
总体规划于2010年起实施,近三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对部分项目建设有所调整。 (1)聂洽北路线型调整
根据实际地形,新建的聂洽北路线型在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微调,本次规划根据现状进行调整。 (2)红宫路线型调整
根据实际地形,新建的红宫路线型考虑规划区北部的环保英雄和烈士陵园建设情况,对总规进行调整,本次规划根据现状进行调整。 (3)依秀路线型调整
根据实际地形,新建的依秀路线型与总规有较大的出入,本次规划根据现状进行调整。 (4)嘎嘉路线型调整
根据实际地形,新建的嘎嘉路线型在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加吉路以南有调整,在加吉路以北按照总规的线型规划。 2、对总体规划的优化、细化调整 (1)道路网优化
进一步优化、细化规划区道路组织;进一步细化、完善规划区内部支路。 (2)功能结构优化
加强老城北区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功能,形成规划区商贸文化中心;进一步突出红宫路的交通功能、治渠街、治龙路、达杰路的商贸文化功能、聂洽北路的景观、生态休闲功能。 (3)用地布局优化
进一步优化规划区内各项用地布局,调整原总体规划中玉秀路西侧的仓储物流用地,进一步细化规划区用地分类,同时增加绿地广场用地。 (4)城市管网的优化
根据治多县的实际情况,对现状已修建好和已经完成规划的道路预留的城市管网相衔接,同时进一步优化规划区的城市管网布置,达到城北老区管网改造的目的。
14
4.3 与《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4.3.1 城南新区控规解读
《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评审,付诸实施。 1、规划范围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范围:东至玉秀路以东250米处、南至霍塔路以北250米处、北至聂洽南路北侧道路红线(包括珠姆大桥南端两侧至聂恰河南面河堤范围在内)、西至霍塔路以西250米处,总用地面积约为556.49公顷。
2、新区功能定位
治多县城南新区定位为:“形象鲜明、环境优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中心城镇。” 3、规划区规模 (1)用地规模
此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面积为556.49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399.55公顷,城市预留发展预留用地77.39公顷。 (2)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人口规模是依据《治多县县城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 年)确定的人口规模为7000人。 4、规划结构
通过对各种限制条件和结构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治多县城南新区规划形成了“一心一带、两区”的功能结构体系。
“一心”指城南新区行政办公中心。位于规划区域的中心区域,珠姆广场规划改建,增加绿化,突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行政办公区域;
“一带”指聂恰河及其两侧形成的生态景观带,规划利用聂恰河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流向线形进行沿线地区景观节点建设,重点是与珠姆广场综合考虑,完善绿化、河岸驳坎整治等工作,串珠成链,初步形成一条生态景观带;
“两区”规划区域西侧的新区定居区和东侧的草原民族风情区,新区定居区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民族地区的特色移民区;规划草原风情区完善高原草原民族特色旅游设施,建设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民族旅游风情区。
4.3.2 与新区控规的衔接
新区控规也是总体规划明确的规划纲领下形成的规划成果,已经具备可操作性,目前新区建设已经在新区控规的指导下逐步实施,规划区和新区作为治多城市的两大组成部分,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形成发展规模、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衔接等方面相协调统一。本次规划将老城区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向新区调整,如消防站、部分行政办公等,促进新区的发展,加快规划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建设。
4.4 结论
以上三个规划都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治多县城北老区做出了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空间格局的梳理。本次规划在片区发展方向、区域交通格局、区域功能定位和规模确定等方面充分尊重上位规划,做到与上位相关规划的充分衔接。
15
5 功能定位与规模
5.1 功能定位
依据总体规划,结合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本次规划对规划区的定位为:集居住、商贸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服务、畜产品集散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5.2 发展规模
5.2.1 用地规模
本次治多县城北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的基础上确定,东至第二民族中学选址地东侧500米处,西至跑马场,北至烈士陵园,南以聂洽河为界,规划范围总面积853.62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06.59公顷,城市发展备用地68.5公顷,非建设用地178.53公顷。
5.2.2 人口规模
规划采用环境容量法,依据总体规划中对规划区人口的预测,结合本次规划范围内住宅用地的总量,综合确定规划区的人口规模为2.8万人。
表05 规划区城乡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²) 占城乡用地比例(%) 1 H 建设用地 606.59 71.06 其中 H11 城市建设用地 606.59 71.06 E 非建设用地 178.53 20.91 2 E13 坑塘沟渠 2.43 0.28 其中 E2 农林用地 173.00 20.27 H41 军事用地 3.10 0.36 3 发展备用地 68.50 8.02 4 总计 城乡用地 853.62 100.00 6 土地利用规划
6.1 建设空间选择
6.1.1 坡度分析
地形、坡度对地块建设、土地利用有一定的影响。加吉博洛镇大部分坡度在8度以下,且绝大部分坡度在3度以下,均适宜进行建设。地块内局部坡度在15度以上的区域不适宜建设。
16
表01 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坡度分析
坡度级别 0°-3° 3°-8° 8°-15° 15°-25° 25°-90° 占面积百分比(%) 90.91 7.28 1.37 0.39 0.05 6.1.2 坡向分析
加吉博洛镇属于高寒地区,地块整体坡向以南向和东南向为主,其次是东向和东北向,其中南向和东南向是向阳面,根据各用地的建设要求,该类区域适宜建设。对于地块内局部的北向坡向区域,在规划布局时应尽量避免进行建设。
表02 加吉博洛镇坡向分析 坡向 各个坡向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Flat(-1) 0.15% North(0°-22.5°) 6.99% Northeast(22.5°-67.5°) 13.71% East(67.5°-112.5°) 17.93% Southeast(112.5°-157.5°) 22.71% South(157.5°-202.5°) 16.64% Southwest(202.5°-247.5°) 5.54% West(247.5°-292.5°) 3.83% Northwest(292.5°-337.5°) 6.67% North(337.5°-360°) 5.83% 6.1.3 用地分析
根据加吉博洛镇自然要素,对城市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用地分类和用地分区,包括河道区、冲沟区、山体区、缓坡区、草滩区。
1、河道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聂恰河河道以内,包括常年河水冲刷区、河道湿地、河漫滩、河谷陡坎等几种类型。由于地区内存在洪水灾害威胁,故划定为不适宜建设区,严格保护河道区内部湿地和绿地。
2、冲沟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聂恰河两岸的山体沟道内,包括6条自然泄洪沟道,3段潜在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区域,存在泥石流等潜在威胁,故划定其为不适宜建设区域。 3、山体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城北侧,包括坡度8—15度的山体末端区,考虑规划区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常年降雪量大、温度低、无霜期长的特点,划定其为不适宜建设区。
4、缓坡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城聂恰河两岸,主要包括聂恰河二级台地、坡度为0—8度的山体末端区,该地区无地质灾害或已避开了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的危险区,目前该区域为治多县主要的行政、商业及民用建筑分布地段。划定其为适宜建设区。
5、草滩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城聂恰河南岸,主要包括聂恰河三级台地、牧民私人草场等,该地区为县城生态屏障,地质优良,牧草丰富。划定其为较适宜建设区。 本次规划区主要涉及河道区、冲沟区、缓坡区三大用地分区。
17
6.2 总体布局原则
1、用地功能布局分区明确,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与衔接。 2、交通顺畅便捷,道路网紧凑简洁,与周边区域路网紧密衔接。
3、规划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规划区对绿地系统造成的“侵蚀”。
4、考虑用地的分期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按本地单位与企业对土地使用的实际需要进行用地规划,注重规划的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6.3 规划结构
通过对各种限制条件和结构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依据总体规划,对规划区功能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规划形成“一廊、六轴、四区”的功能结构。 一廊:即聂恰河景观廊道。规划利用聂恰河良好的自然景观进行景观节点建设,与规划区的纵向景观轴线联系在一起,形成景观网络。
六轴:即规划区四条商贸功能轴和两条道路功能轴线,分别是治渠路、治龙路、达杰路和嘎嘉路四条商贸功能轴、玉秀路和治吉路两条道路景观轴。
四区:即商贸文化服务区、老城生活居住区、城东移民区、高原畜牧产品产业区四大功能区。规划商贸文化区,整合治渠路两侧商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出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商贸文化功能;老城生活居住区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凸显民族建筑风格;城东移民区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民族地区的特色移民区;规划高原畜牧产品产业区结合县域资源特点,积极发展畜牧产品粗、深加工、藏药材加工、产品储运等。
6.4 用地布局
6.4.1 居住用地布局(R)
近年来居住用地大面积增加,在全县城镇化步伐的推动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得大量的县域人口进城居住生活,使得居住用地大量增加。
规划居住用地主要为一类居住用地,规划在现状基础上,采用集中联片,配套建设,现状居住用地原则上保留,个别地段适当调整。逐步改造规划区内部现状棚户区,结合居住考虑未来为旅游服务,设置家庭旅馆、餐饮设施等。居住建筑主要以低层为主,建筑类型丰富,建筑风貌体现高原藏区建筑特色。
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结合各个居住小区的位置在其中心位置安排,设置幼儿园3处,规划保留位于广播电视站北部的中心幼儿园,同时结合居住小区在规划区东部和西部各设置1处幼儿园。
规划居住用地333.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4.91%。 6.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
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区的性质、职能及结构特点,规划采用主次分明、相对集中、分级配套、均匀分布的原则,合理分布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其划分为城市级公共设施、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及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三个层次,各级公共活动中心按规模设置不同的内容,以满足规划区内居民生活、购物、文化娱乐、信息交流及各种社交活动的需要,并且为规划的整体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为规划区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间。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面积为66.09公顷(未计入居住用地内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0.9%。 1、行政办公用地(A1)
结合治多县未来的发展,规划沿治渠路两侧布置行政办公用地,保留现状镇级的行政办公用地,将县级行政办公用地移至治多县城南新区。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5.0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2.49%。 2、文化设施用地(A2)
18
在规划区中部,沿嘎嘉路设置城市级文化活动设施,同时结合各个居住区设置配套文化活动设施,主要为图书馆、少年宫、文化宫、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3.8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3%。 3、教育科研用地(A3)
规划保留现状1所中学(治多县民族中学),3所小学(治多县希望小学、治多县吉尕小学和治多县完全小学),并改善环境、提升教学质量。规划根据中、小学服务半径,治多县拟建中学1所(治多县第二民族中学)。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33.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5.46%。 4、体育用地(A4)
规划沿加吉路与嘎嘉路交叉口布置体育用地,完善各项体育活动场馆和设施。居住区体育活动设施在各个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布置,同时在居住小区内部建设活动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规划体育用地4.4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0.73%。 5、医疗卫生用地(A5)
规划结合治多县的医疗卫生用地布局,保留现状治多县医院、治多县藏医院、治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治多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用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整合现状用地,同时居住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在小区级公共设施用地内布置。如社区诊所、医疗站等。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7.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6%。 6、社会福利用地(A6)
结合现状,规划在现状老年人福利中心位置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社会福利院。 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1.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20%。 7、文物古迹用地(A7)
规划保留两处文物古迹用地,分别为沿红宫路中段两侧的环保英雄和治多县烈士陵园用地。 规划文物古迹用地1.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0.24%。 6.4.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娱乐康体设施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面积43.7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7.21%。 1、商业设施用地(B1)
规划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治渠路、治龙路、嘎嘉路、达杰路以及各个居住区内部。治渠路形成城市级商业中心,内容包括商业、服务业、旅馆业等,建筑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高低错落有致来体现繁荣景象,烘托城市气氛。其他商业用地主要在各个居住片区的中心位置集中布置。
规划商业设施用地38.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30%。 2、商务设施用地(B2)
规划区商务设施用地主要为银行用地和广播电视用地,规划保留现状农业银行治多县分行和治多县广播电影电视站,位于治渠路南侧。 规划商务设施用地2.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6%。 3、娱乐康体设施用地(B3)
规划在治渠路中部打造文化娱乐氛围,布置影剧院,同时在各个居住片区中心增设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娱乐康体设施用地0.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5%。 4、公共设施营业网点(B4)
规划区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主要为加油站用地和其它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根据总体规划,规划整合现状,设置两处加油站,分别位于泽嘉路、赛栋路交叉口和曲那路、治渠路交叉口两
19
个东西出入口位置。同时保留治渠路东段的电力营业网点。
规划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2.3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9%。 6.4.4 工业用地(M)
根据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治多县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工业发展条件对规划区内部分工业用地进行了保留,主要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藏药加工产业。 规划工业用地10.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9%。 6.4.5 仓储用地(W)
规划结合现状保留治多县粮食储备库和畜产品仓库两处仓储用地。 规划仓储用地10.9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1%。 6.4.6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规划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城市道路用地、客运站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和停车场用地,本次规划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用地面积,增设公交站场和停车场用地,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将客运站位置调整到聂洽北路和亚龙路交叉位置。具体详见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65.3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78%。 6.4.7 公用设施用地(U)
规划区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变电站、换热站、邮政局、液化气供应站等。根据总体规划/新区控规和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公共设施配置,消防站位于城南新区,本区不再配置消防站,保留现状规划区内的公用设施用地,如液化气站等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14.5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9%。 6.4.8 绿地与广场用地(G)
依据总体规划,结合规划区现状,进一步优化、完善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聂洽河的绿化景观,沿主要道路形成绿化带,同时结合整体布局设置城市公园,结合居住片区设置街头游园和广场,和道路绿化一起形成点、线、面的城市绿化系统。提升整个规划区的绿化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62.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0.22%。其中公园绿地用地45.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7.55%。
表06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²)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R 居住用地 333.06 54.91 1 其中 R11 一类住宅用地 330.49 54.48 R12 服务设施用地 2.57 0.4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66.09 10.90 A1 行政办公用地 15.08 2.49 2 其中 A21 图书展览用地 1.84 0.30 A22 文化活动用地 1.98 0.33 A33 中小学用地 33.14 5.46
20
注:规划人口2.8万人。A41 体育场馆用地 4.41 0.73 A51 医院用地 4.16 0.69 A52 卫生防疫用地 2.84 0.47 A6 社会福利用地 1.19 0.20 A7 文物古迹用地 1.45 0.24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3.74 7.21 B11 零售商业用地 27.73 4.57 B12 批发市场用地 4.38 0.72 B13 餐饮用地 4.47 0.74 3 B14 旅馆用地 1.72 0.28 其中 B21 金融保险用地 0.44 0.07 B22 艺术传媒用地 1.73 0.29 B31 娱乐用地 0.88 0.15 B41 加油加气站用地 1.67 0.28 B49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72 0.12 4 M 二类工业用地 10.84 1.79 5 W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 10.97 1.81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65.37 10.78 S1 城市道路用地 60.86 10.03 5 其中 S3 交通枢纽用地 0.78 0.13 S41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0.36 0.06 S42 社会停车场用地 3.37 0.56 U 公用设施用地 14.50 2.39 U11 供水用地 1.70 0.28 U12 供电用地 2.01 0.33 U13 供燃气用地 2.18 0.36 6 其中 U14 供热用地 2.09 0.34 U15 通信用地 1.02 0.17 U16 广播电视用地 0.79 0.13 U22 环卫用地 1.16 0.19 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3.55 0.59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62.02 10.22 7 G1 公园绿地 45.79 7.55 其中 G2 防护绿地 8.04 1.33 G3 广场用地 8.19 1.35 8 H11 城市建设用地 606.59 100.00 21
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1 布局原则
7.1.1 完善结构,适度集聚
结合本次规划的功能结构形态,形成适度集聚的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提升片区级中心的分担功能,完善居住区级中心的服务功能。 7.1.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坚持公共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设施集中区规划改变以往沿街“两层皮”的布局模式,采取街区式的空间布局手法,形成集中式的服务中心,以提升形象;设施分散区根据各自片区的人口规模,配备相应层次的服务设施类型。
7.1.3 等级分明,辐射全区
根据规划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土地级差地租以及功能结构,形成片区级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层次,构建多层级网络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7.1.4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规划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和配套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商业等公益性公共设施,在此基础上加大商业等盈利性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升商业价值。
7.2 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两个等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服务业用地等围绕治渠路,在规划区中心位置集中布局;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在各个居住片区的中心位置集中布局。形成分级明确、规模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7.3 非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居委会的设置依据国家规范每3000户左右设一处,兼容于其它独立用地内,按每处500㎡建筑面积考虑,共设置2处。物业管理按照每个居住小区设置一处的标准,兼容于居住用地内。储蓄所、综合百货店、药店、书店、文化站、卫生保健站等兼容于其它用地或建筑的公共设施,参考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多布置在居住片区的中心位置,以服务于小区。
表07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设施类别 项目名称 数量 所在地块号 备注 公共幼儿园 3 A-1-08、B-3-16、C-3-16 独立占地 管理教育科研设施 小学 3 A-1-06、C-5-15、C-6-10 独立占地 与公中学 2 A-2-03、D-2-02 独立占地 共服医疗卫生设施 医院 2 B-4-06、B-3-03 独立占地 社区医疗站 1 A-1-16 独立占地
22
务设防疫站 2 C-5-16、B-3-21 独立占地 施 文化设施 图书馆 1 B-3-12 独立占地 居住区文化活动站 4 A-1-17、C-4-12、C-1-06、C-3-15 独立占地 体育设施 体育馆 1 B-4-02 独立占地 居住区体育活动场3 A-1-07、C-1-15、C-3-10 独立占地 社会福利设施 福利中心 1 C-5-06 独立占地 宗教设施 环保英雄 1 B-1-10 独立占地 烈士陵园 1 B-1-01 独立占地 行政管理与社党政机关 7 A-2-12、A-2-05、B-4-19、B-3-22、B-3-14、B-3-04、C-5-05 独立占地 区服务 社区居委会 2 A-2-02、C-3-02 附属 零售商业 25 A-2-10、A-2-13、A-2-17、A-3-06、A-3-09、B-1-05、B-1-15、B-1-09、B-2-02、B-2-10、B-3-20、B-4-10、B-4-22、B-4-24、 C-1-10、C-4-05、C-4-13、C-5-14、C-3-14、B-3-19、C-4-22、C-6-06、C-6-09、D-2-10、D-2-14 独立占地 商业设施 市场 3 B-4-08、B-3-05、C-6-02 独立占地 商业餐饮 7 B-2-06、B-1-12、B-4-07、B-3-25、C-1-07、C-6-03、C-3-09 独立占地 服务旅馆设施 2 A-2-04、C-5-02 独立占地 业设商务设施 金融保险设施 1 B-4-20 独立占地 施 艺术传媒 1 B-3-17 独立占地 娱乐康体设施 影剧院 1 C-6-12 独立占地 公用设施网点 加油站 2 A-3-16、D-1-10 独立占地 供电营业网点 1 A-2-06 独立占地
表08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与规划用地一览表
现状 规划 用地名称 面积(ha) 比例(%) 用地名称 面积(ha) 比例(%) 行政办公用地 16.58 25.34% 行政办公用地 15.08 13.73% 高等院校用地 0.62 0.95% 图书展览用地 1.84 1.68% 中小学用地 30.91 47.24% 文化活动用地 1.98 1.80% 医院用地 2.50 3.82% 中小学用地 33.14 30.17% 卫生防疫用地 2.09 3.19% 体育场馆用地 4.41 4.02% 社会福利用地 1.21 1.85% 医院用地 4.16 3.79% 文物古迹用地 1.14 1.74% 卫生防疫用地 2.84 2.59% 零售商业用地 5.59 8.54% 社会福利用地 1.19 1.08% 批发市场用地 0.63 0.96% 文物古迹用地 1.45 1.32% 旅馆用地 0.83 1.27% 零售商业用地 27.73 25.25%
23
金融保险用地 0.50 0.76% 批发市场用地 4.38 3.99% 艺术传媒用地 1.10 1.68% 餐饮用地 4.47 4.07% 加油加气站用地 1.36 2.08% 旅馆用地 1.72 1.57%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37 0.57% 金融保险用地 0.44 0.40% 合计 65.43 100.00% 艺术传媒用地 1.73 1.57% 娱乐用地 0.88 0.80% 加油加气站用地 1.67 1.52%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0.72 0.66% 合计 109.83 100.00% 表09 行政办公用地现状与规划一览表
序号 单位名称 现状 规划 用地面积(m2) 用地面积(m2) 备注 1 县人民政府 53610 - 搬迁 2 治多县鹿场办公区 2640 3469 原址改建 3 玉树州治多县国家税务局 11480 11008 原址改建 4 治多县森林公安局 1827 - 搬迁 5 玉树州治多县人民法院 7362 - 搬迁 6 治多县人民检察院 7683 - 搬迁 7 治多县公安局 10676 - 搬迁 8 国土局 1190 - 搬迁 9 治多县气象局 11288 12309 原址改建 10 治多县教育局 4961 - 搬迁 11 治多县畜牧林业科技局 8431 - 搬迁 12 夏日贡寺院管理委员会 1880 - 搬迁 13 治多县民政局 4324 26901 原址改建 14 治多县草原站 14710 18655 原址改建 15 县政协 7762 9106 原址改建 16 治多县交通局 10339 17638 原址改建 17 索加乡人民政府 2419 - 搬迁 18 加吉博洛镇派出所 792 - 搬迁 小计 18家 163374 99086 24
8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1 对外交通规划
根据《青海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主要对外交通通道为G215(马鬃山口岸—宁洱)和S224(二道沟兵站G109岔口—丁青(青藏界)) 规划将客运站搬迁至聂洽北路与亚龙路交叉位置,等级为二级客货双运站,规划用地面积0.78ha。
8.2 道路网规划
8.2.1 路网规划
依据总体规划,结合规划区现状道路网布局形态及周边环境条件,以重点解决新老城交通联系、内外交通混流为目的,形成规划区便捷的主、次干道系统。同时,在城市中心交通活动强度大的地区,适当增加支路提高道路网密度来满足街坊地块的交通联系需要,使之与其他干道有机联系起来,共同组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
规划区的道路路网结构依据总体规划形成“三横七纵+一环”的道路网络系统。其中,“三横”从北至南依次为加吉路、治渠路和聂洽北路,“七纵”从东向西依次为聂洽北路东段、曲那路、达杰路、亚龙路、嘎嘉路、依秀路和治龙路。一环为红宫路、玉秀路通过香林桥、玉秀桥与城南新区贯通的外环路。与同时依据现状地形,在规划区现有的城市道路的基础上,规划重点优化道路路网,同时打通现状已成型的道路,营造通畅完整的道路交通网络。
8.2.2 道路等级
根据规划区的用地规模和布局结构,结合地形条件,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均采用一块板形式。 1、城市主干道
规划主干道6条,分别为治龙路、嘎嘉路、达杰路、曲那路、加吉路和治渠路,道路红线宽度24米,是规划区生活、交通综合功能道路。 2、城市次干道
规划次干道3条,分别是依秀路、亚龙路、聂洽北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8米,次干道系统配合主干道形表10 规划区主要道路一览表 成完善的规划区道路网骨架。
序号 道路名称 类别 走向 红线宽度(米) 标准横断面 3、城市支路
1 治龙路 主干道 南北向 24.00 5.0+14.0+5.0 支路系统为城市的毛细血管,配合城市道路网骨架形成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支路红线宽度10—122 嘎嘉路 主干道 南北向 22.00 5.0+14.0+5.0 米,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3 达杰路 主干道 南北向 22.00 5.0+14.0+5.0 4 曲那路 主干道 南北向 22.00 5.0+14.0+5.0 8.3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
5 治渠路 主干道 东西向 16.00 5.0+14.0+5.0 6 加吉路 主干道 东西向 16.00 5.0+14.0+5.0 绿色交通现在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旋律,道路系统规划应注重慢行绿色交通的建设。规划为了创7 依秀路 次干道 南北向 16.00 3.0+12.0+3.0 造“绿色、低碳”的城北老区,规划提倡“公交系统+自行车系统”的绿色交通模式,营造清洁出行。“公8 亚龙路 次干道 南北向 16.00 3.0+12.0+3.0 交系统+自行车系统”的绿色交通的建设,可吸引其他交通方式的中短距离出行向绿色交通方式转移,有利9 聂洽北路 次干道 东西向 16.00 3.0+12.0+3.0 于规划综合、安全、绿色、方便的人性化交通网络建设。
25
8.3.1 公交系统
规划结合治龙路、嘎嘉路、达杰路、曲那路、加吉路、治渠路、红宫路和聂洽北路等干道开辟3路公交线路,同时在汽车客运站西侧规划1处公交始末站。公交系统的建设,不但使城北老区与城南新区紧密联系,城南新区居民可以便捷的到达城北老区,也为城北老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
8.3.2 自行车系统
自行车系统依托支路、巷道路网配置,在有条件的主次路两侧规划自行车专用道,同时结合公园、广场及街角绿地等开敞空间、公交站点设置自行车租凭服务站,形成片区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可解决规划区居民中短途出行,为规划区居民提供公交系统以外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可为规划区绿色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公交系统+自行车系统”的绿色交通系统在具体设置中基于“区间连通、区内畅通、站点结合”的规划理念,保证区与区之间的连通性,组团之间的常通性,从而使规划片区的交通系统更加完善。
8.4 道路交叉口及转弯半径规划
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周围建筑情况,交叉口用地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以及交叉口相交叉的道路的条数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叉的角度等决定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和红线处理。本次规划交叉口形式有:十字形,X字形,T字形等。主、次干路交叉口尽量采用渠化设计,在道路具体详细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同时应作好建筑退后道路红线及道路景观、防护绿带的控制和建设工作。各级道路断面参看道路系统图,各级道路缘石转弯半径参见下表:
表11 规划区道路缘石转弯半径表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支 路 主干道 25~30m 20~25m 15m 次干道 15~26m 12~15m 支 路 9~12m 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在道路断面的设计中,规划考虑了道路分期建设的问题。考虑到近期规划区尚未成型,道路可分期建设,道路不一定一次性达到规划的宽度,而是先按规划宽度进行控制,目前缩小宽度,两侧控制为绿化带,等将来交通流量增大以后再进行拓宽。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资金,还有利于增添规划区道路空间的亲和力。
8.5 交通设施
8.5.1 社会停车场
规划共布置地面停车场6处,总面积3.37万平方米。本次规划将规划区的停车场划分为两类:集中停车区域和配建停车区域。集中停车区域指大型商务和商业开发区,要求配建停车场。集中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道上,可设在次干道或支路上,并远离交叉口。配建停车区域指上述集中式停车场以外,在大型公建、重要机关单位门前均应布置适当容量的停车场,公建配建的停车位应与建筑物位于主干路的同侧。对于每个地块的停车位指标,详见地块控制图则。
8.5.2 公共加油站
公共加油站按照0.9-1.2公里的服务半径来配备,共设置2处。城市加油站应大、中、小型结合,其选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的有关规定。
26
8.5.3 长途客运站
规划将客运站搬迁至聂洽北路与亚龙路交叉位置,等级为二级客货双运站,规划用地面积0.78ha。 8.5.4 公共交通站场
结合规划区内道路网络结构,在长途客运站西侧规划一处公交站场,占地面积0.36ha。
表12 规划区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一览表
设施类别 项目名称 所在地块号 用地面积(m2) 建设情况 A-2-15 3381 规划 A-3-03 5473 规划 社会停车场 B-3-18 3980 改建 B-3-06 6492 规划 道路交通设施 C-2-12 5758 规划 C-3-07 8652 规划 公共加油站 A-3-16 5708 规划 D-1-10 10967 现状 长途客运站 B-3-08 7829 规划 公交站场 B-3-09 3628 规划 9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1 规划原则
1、从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创建生态治多为目标进行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特色,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3、绿地景观建设与公共开敞空间及建筑环境相结合,提高周边地段开发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4、绿地景观系统建设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9.2 绿地系统规划
9.2.1 绿地布局
绿地系统规划尽量利用规划区内的自然景观,营造多种绿化开敞空间,强调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地安排各类绿色空间,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绿地系统。 1、公园绿地
27
规划公园绿地45.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55%,人均用地约16.35平方米。
规划区设置3处城市公园,同时结合各个居住小区设置社区公园,与广场绿地相互补充,成为公共绿地丰裕,环境宜人的居住社区。 2、广场绿地
规划广场绿地8.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5%,人均用地约2.93平方米。
规划区设置城市广场4处(治龙广场、亚龙广场、老城滨河广场和玉秀广场),同和结合居住区设置社区广场绿地(幸福广场、红宫广场等),通过硬质活动空间的营造,加强绿地的可达性,使其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
3、防护绿地
规划防护绿地8.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3%,人均用地约2.87平方米。
主要为防护隔离绿地。在水渠两侧设置宽度为5-10米防护隔离绿地;在布置市政设施的位置也规划有足够宽度的防护隔离绿地。对防护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其中增设休闲活动设施服务居民。 4、生态绿化
规划区外围草原、山体应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持续做好水土涵养工作,形成规划区外围生态保育圈。 9.2.2 植物配置
本地区的绿化建设注重物种多样性、本地化配置,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群落。
9.3 景观系统规划
9.3.1 景观系统结构
规划区景观系统以滨水公园为绿心,以聂恰河为景观廊,以城市原有的草地为片区,以城市绿地广场为景观节点,以道路两侧绿化为廊道,规划形成“一心、一园、一廊、六轴、多点”的景观系统结构。
一心:即城市景观核心空间。 一园:即沿聂洽河的滨水公园。
一廊:即横穿规划区南侧的聂恰河景观廊道。 五轴:即沿规划区主要道路形成的城市景观轴线。
多点:即规划区多处城市景观节点,主要为城市广场、街头绿地、交通节点绿化等。
10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0.1 竖向工程规划
10.1.1 竖向设计原则
(1)结合治多县的地形地貌,设计中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并尽可能的就地平衡; (2)满足消防、排水、市政管线等市政工程要求;
28
(3)创建规划区丰富的景观效果,满足视觉享受; (4)加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加快规划区用地开发。 10.1.2 竖向工程规划
规划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竖向规划依据自然地形、防洪排水要求及现状道路标高,道路控制高程尽量接近自然标高,以减少土方量。排水方向基本由西向东排放,本次规划道路纵坡的最大坡度为5.83%,道路纵坡最小坡度为0.30%,场地内排水坡度为0.3%~2%。
10.2 给水工程规划
10.2.1 用水量预测
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预测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并结合规划区现状实际用水状况与规划用水需求,规划采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指标进行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总计为7524.32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1.6。最大时用水量501.62立方米/时,规划管网设计流量139.34升/秒。
表13 用水量预测表
项目 规模(hm2) 用水指标(立方米/公顷·日) 用水量(立方米/日) 居住用地 333.06 15 4995.9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66.09 10 660.9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43.74 10 437.4 二类工业用地 10.84 5 54.2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 10.97 8 87.76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65.37 8 522.96 公用设施用地 14.50 10 145.0 绿地与广场用地 62.02 10 620.2
合计 606.59 —— 7524.32 10.2.2 水源及供水管网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治多县的实际情况及气候原因,规划在治多县城西聂洽河北岸新建水厂一处,日供水量8000立方米/日,水源取自地下水。为了供水安全可靠,规划区内供水管道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供水采用DN100~DN500毫米给水管道,给水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
10.3 排水工程规划
10.3.1 排水体制
规划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29
10.3.2 排水系统规划
1、污水量预测:规划区污水排放量按总用水量的80%取,日变化系数取1.5,则规划区污水排放总量为4012.97立方米/日。
表14 污水量预测表
序号 分类 (立方米/日) 1 给水量 7524.32 2 污水量(产污系数0.80) 6019.46
3 日平均污水量(日变化系数1.50) 4012.97 2、雨水量预测:
由于治多县和玉树州没有降雨公式,雨水量计算可参照西宁降雨强度公式: q=308*(1+1.39lgP)/t0.58 (升/秒·公顷) Q=Φ·q·F(升/秒)
主要设计参数:P:设计重现期(年);t:设计降雨历时(分钟);Φ: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公顷) 设计重现期P取3年,径流系数Φ取0.6。集流时间t取10分钟。 3、排水管渠规划
排水管网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管渠布置充分利用规划区的现状地形条件及道路的竖向设计,采用重力排水。
(1)雨水管渠规划:规划沿城区道路两侧修建雨水排放明暗渠,将雨水就近排入聂洽河或防洪渠内。主干道、干道侧设置排水暗沟,暗沟断面(宽×深)0.6×0.6 m;支路及以下等级道路两侧依据地形、环境条件,采用明、暗渠结合方式,能明则明,能暗则暗,暗渠断面(宽×深)为0.4×0.4 m,明渠断面可采用梯形(上宽+底宽)×深为(0.6+0.4)×0.4m;可采用水泥砂浆及石材砌筑。
(2)污水管网规划:污水排放管网为树枝状,干、支管污水汇入主干管,再经主干管输入北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入聂恰河。污水管道沿规划道路一侧地埋于冻土层以下敷设,管材选用钢筋混凝土管。主干管、干管管径DN300—DN800,各级排水管道上及其交汇处均设排水检查井,检查井间距取50~80m。
10.3.3 污水处理厂
依据总体规划,在聂洽河下游设置一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0.6万m³/d,占地面积3.8ha,污水处理等级为二级。
10.4 电力工程规划
10.4.1 供电电源
供电电源引自规划区内110KV变电站。 10.4.2 负荷预测
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规划用电负荷预测采用综合用电指标法进行计算。负荷预测情况见下表:规划区总计算负荷约为94330千瓦。
30
表15 用电量预测表
项目 规模(m2) 负荷密度(w/㎡) 计算负荷(kw) 居住用地 3330600 20 666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660900 20 13218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437400 20 9790 二类工业用地 108400 20 2168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 109700 5 548.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653700 0.8 523.0 公用设施用地 145000 8 1160 绿地与广场用地 620200 0.5 310.1
合计 6065900 94330 10.4.3 规划布局
规划在规划区东北侧新建治多110KV变电站,规划区用电引自治多县热电厂,中压配电网等级为10KV,10KV电网为地下电缆电网。规划区内适当设置10KV箱式变电站。各级线路原则上敷设于道路两旁,与电信线路分侧布置,规划电力线路敷设于道路南侧或东侧。
10.5 通信工程规划
10.5.1 电信规划
电话预测按3.5人1部计算,规划区规划人口2.8万人,考虑需要8000部电话。
在规划区设置电信所一处。实施电信“户线工程”,大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大力推广电信宽带建设。逐步发展规划区用户光纤环路,实现光纤到路边、到大厅、到户。规划区电信网络及CATV网络均采用光纤环路,均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以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有利于改善景观。电信主管道预留3~6孔作为CATV、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线路通道。
10.5.2 技术要求
规划区内要求电信主干线路按地埋电缆沟方式敷设,数据网络及有线电视线路与电信线路沿同一管道敷设,其地埋方式也与电信线路一致。线路敷设原则上电力、电信线路各走道路一侧。
10.6 供热工程规划
10.6.1 供热规划原则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的要求,根据县城未来建设规模,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发展集中供热事业为总体目标,做好供热负荷的预测和集中供热规划。
10.6.2 热源
根据总体规划,热源来自治多热电厂经规划区内换热站后供给用户。
31
10.6.3 规划区热负荷预测
规划区供热热负荷为229.18MW,见热负荷预测表:
表16 热负荷预测表
项目 规模(m2) 热指标(w/㎡) 采暖热负荷(MW) 居住用地 3330600 45 149.8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660900 55 36.35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437400 55 24.06 二类工业用地 108400 50 5.42 一类仓储物流用地 109700 50 5.49
公用设施用地 145000 55 7.98 合计 4792000 229.18 10.7 燃气工程规划
10.7.1 现状
治多县城北老区(加吉博洛镇)天然气储配站已建成。 10.7.2 用气量计算
天然气用气量指标取人均2720MJ/人•年,热值取12MJ/Nm³,则规划区供气用气量为(2720÷12)×28000=528888.89Nm³/月,折合17629.63Nm³/日。 10.7.3 规划方案
利用已经建成的天然气储配站,发展城区灌装液化气燃料。
10.8 管线综合规划
10.8.1 一般规定
1、公用工程管线应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安排公用工程管线的建设进度。 2、管线综合布置应使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在平面和竖向上相互协调、紧凑合理、有利厂容。
3、管线在综合布置时,应减少管线与道路及其他干管的交叉。当管线与道路交叉时应为正交。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 4、在分期建设过程中,管线布置应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近期管线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 5、地下管线的管顶覆土厚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条件确定。
6、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并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32
10.8.2 管线综合规划
1、地下工程管线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依次为电信电缆、电力电缆、供热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
2、规划将所有强电线路如:中压配电线路、低压配电电路、路灯线路等统一在强电管沟内,所有弱电线路如:电信、联通、移动、有线广播电视等线路统一在弱电管道内。
3、在安排各种管线的空间位置时尽量在竖向上错开,污水管道应在其他管道之下。在管线发生交叉时,按照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易弯曲让不易弯曲,临时让永久,工程量小让工程量大的原则处理。
4、控规对各种地下工程管线的敷设位置和占地宽度进行了规划控制,如果有控规未涉及的工程管线需埋地敷设,其敷设位置和占地宽度,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现行标准、规范和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并应征得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同意。
11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1.1 环境保护规划
11.1.1 规划原则
1、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以方便使用、防止污染、保护人民健康、美化环境为原则,合理布局各种环卫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造现有简陋设施。 3、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适应,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4、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 11.1.2 规划目标 1、环境质量目标
规划期末规划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二类保护标准,噪音达标面积95%以上,固体废物填埋和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 2、环境保护重点
(1)加强规划区周边环境绿化,注重生活污染的治理。
(2)规划积极防止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生产和生活污水由城市污水管网汇集,集中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3)加强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区的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 11.1.3 环境质量标准
治多县城大气环境保护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控制,噪声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控制。依据规划区的用地性质,将规划区分为三类环境保护区:一类环境保护区为老城生活居住区和城东移民区;二类环境保护区为老城商贸文化服务区;三类环境保护区为高原畜牧产品产业区。
一类保护区:大气环境执行国家二级标准,噪声昼间小于55分贝,夜间小于45分贝。 二类保护区:大气环境执行国家二级标准,噪声昼间小于60分贝,夜间小于50分贝。
三类保护区:大气执行国家二级标准,该区内限制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发展三类工业,噪声昼间小于65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
33
水体保护:规划聂洽河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二类功能水体标准保护。 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1.1.4 污染控制措施 1、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加强规划区公共绿地及道路绿地的建设,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尘;
(3)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要求各类汽车均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推广清洁燃料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 2、水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加快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禁止将未经过处理的污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严禁向水体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有害液体,禁止在聂洽河沿岸堆放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沿岸禁止使用剧毒及高残留药。
3、声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1)划分噪声功能区,创建噪声达标区,在此基础上颁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管理和达标区建设的有关规定,使环境噪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 (2)加快规划道路及防护绿地建设,缓解交通噪声污染; (3)加强社会、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的管理工作。 4、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
(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2)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生活垃圾逐步实行袋装化,并向分类收集方向发展。 5、建筑节能减排措施
(1)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监管体系,确保建筑节能标准落实到位,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加大宣传建筑节能力度; (2)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国家、省、市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大型公共场所的建筑设计尽量自然采光;
(3)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太阳能、风能路灯和交通信号灯的使用,推广节能灯等节能家电的使用。
11.2 环卫设施规划
11.2.1 规划原则
1、完善环卫设施,垃圾收集站、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形态、风格、色彩应考虑城市设计要求,与环境相协调。 2、环卫设施布置均衡,方便周边社区居民及外来人口的使用。
3、环卫工作的收集、转运、处理、回收与利用各环节合理配套,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11.2.2 规划目标
为营造规划区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环卫设施力求逐步实现废弃物收集容器化、标准化、运输操作机械化;生活污水的进厂处理化;粪便排放管道化与废弃物处理无害化、资源化。
34
11.2.3 环卫设施现状
治多县县城(加吉博洛镇)南部斜龙沟内现有一座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以填埋为主,处理方式单一,离县城比较近。 11.2.4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废弃物量预测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人均年生产垃圾550公斤,平均每日1.5公斤,规划取人均日产垃圾C=1.5公斤,垃圾日排重量系数取A1=1.1,远期规划区人口R=2.8万人,规划区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1.02,则规划区范围内日垃圾排放量Q=RC A1 A2=47吨。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由主要垃圾生产单位自行收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场或指定其它地点进行标准卫生填埋。
2、垃圾填埋场
从治多县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在县城的东北方向,需重新选址新建垃圾填埋场。 3、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站
本次规划在规划区东北部规划一处垃圾中转站。在规划区内设置垃圾收集站,全部为密闭集装箱式。所有垃圾由环卫车辆从收集站运至垃圾中转站,然后由大型载重运输车辆运至治多县垃圾填埋场处置,以消灭二次污染,改善市容环境。垃圾收集站按每座服务面积2平方公里,综合考虑规划用地的使用性质,共设垃圾收集站5座。垃圾收集站和环卫工人休息点合并设置。
3、公共厕所
在规划区内下列范围内应设置公共厕所:商业区、市场、长途汽车站、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广场、大型停车场等人流集散场所。公共厕所按主要街道按每隔500米设置一座,一般街道按每隔750~1000米设置一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均采用水冲式。规划区共设置公共厕所22座。
12 综合防灾规划
12.1 消防规划
12.1.1 消防规划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消防体系,以适应规划区防火,灭火的需要,把城市火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2.1.2 消防规划
规划利用城南新区的消防站,并设特勤班。公安消防站按标准普通型配备消防队员及消防设备,该消防站位置适中,出行方便,满足其责任区消防半径的要求。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视各自消防要求建立专职消防队或职工义务消防队,负责本单位的防灭火任务。
规划区道路为消防主要通道,要保证道路畅通,消防通道间距不大于160米,尽端式道路应设回车场。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易燃易爆危险品单位严禁设在镇中心区,并与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消防安全距离,易燃易爆危险品单位必须在醒目地段设立警告标志,并配备消防器材。
12.1.3 消防供水
规划区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共用供水系统,管网按消防用水校核。消防用水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计算,采用低压消防制,按区内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为2次计算,一次灭火用水量按55升/秒考虑。在人行道较明显处每隔120米设置一个室外消火栓,布设消火栓的配水管道最小管径为100毫米。
35
12.1.4 消防通讯
规划有线通讯作为火灾报警,受理下达出动命令为主要通讯方式,消防站内设119火警受理台,设一对普通民用线,政府、公安局、供电、供水、医疗救护等部门各设1对消防专线。规划无线通信系统实现火场通讯“三级网”和无线汇接。
12.1.5 消防措施
1、积极宣传消防知识,提高居民用好电、用好火、用好电、防好火意识。
2、加强防火安全管理,由公安消防队定期到各单位检查消防安全情况,不符合消防要求的要采取有关措施责令其改正。 3、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各单位易发生火灾隐患的场所要配备消防器材。 4、建立公安消防站,建站费用由地方投资。
12.2 抗震规划
12.2.1 地质概况
玉树7.1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玉树~甘孜断裂)从玉树县城结古镇西南端穿过,发震断层走向119°、倾角83°,断层性质左旋走滑逆冲。本地区造成房屋倒塌严重。抗震设防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确定。一般建筑物的设计按抗震基本烈度设防,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考虑,同时应做好地震预测、应急和抗震规划工作。
12.2.2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预作准备、减少损失”和“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突出“四个立足”。即在指导思想上,立足平时和震时的结合;在对策上,立足突发性地震;在应急措施上,立足于自救和互救,减少人员伤亡;在恢复上,立足于自力更生。
12.2.3 抗震目标
城区建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防震减灾指挥和地震通讯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建筑物抗震设防,当遭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影响时,城市机能不瘫痪,居民能维持低标准生活和生产条件;当遭遇基本烈Ⅶ度度地震影响时,生命线工程能维持基本功能,重要工矿企业生产基本不受影响;当遭遇到基本烈度Ⅷ度地震,灾情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12.2.4 疏散场地
规划区主次干道作为疏散主通道,要保证地震时城市道路畅通。利用县城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疏散场地,疏散半径在 1—1.5km 以内。避震疏散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1.5m2。
12.2.5 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
城市给水、排水、供电、交通、通信、燃气、热力、医疗救护、粮食供应、消防等是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应切实加强防护。规划要求上述部门和单位的建(构)筑物除必须按规定设防外,还应对可能遭到的破坏制定应急方案,进行必要的仪器设备储备,保证地震时仍能正常运行或很快修复。对那些破坏后会给整个城市造成严重影响,短时间内又难以修复的要害部位,应向有关部门申报提高一度设防。
36
12.3 防洪工程规划
12.3.1 规划目标
规划加吉博洛镇要建成较高标准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做到发生设防标准内洪水时河道不漫溢;遇超标准洪水时,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12.3.2 防洪标准
依据《治多县县城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年)并结合相关规划,本地区防洪标准:加吉博洛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聂恰河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北山、南山排洪渠及各山洪沟城区段(含下游)的治理标准为10年一遇。河流尽量保留自然状态,禁止在河道内挖沙、取石。加强河提建设力度。
聂恰河规划近期结合滨河道路的建设,修建聂恰河两岸护岸,做好河道两岸的植树造林、禁止滩地、河道乱种乱挖现象,严禁向河道、沟渠、坑塘倒垃圾。规划河道蓝线内不得乱建房屋及其构筑物,以保证防洪规划的实施。
12.3.3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
县城范围内的可能发生的泥石流范围内的防治标准,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按20年一遇设防。治多县的泥石流的灾害,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主要为了防止加吉博洛镇规划建设区北部山区、南部山区泥石流、洪水直接冲入建设区,规划在北部新挖截洪沟,长度约14000m;南部新挖截洪沟,长度约10000m;此截洪沟与防洪渠相结合,将北部、南部山区坡面雨水分段截流至下游排洪沟。与内部主要道路的排水渠(防洪渠)形成系统性排洪体制。采用排导法,在经常受到泥石流危害的附近地区,修建排洪道和导流堤;修建护岸工程,用砌石或混凝土加固岸坡,防治河流和水库的岸坡塌陷;采用固结防渗灌浆法,对土层底面注浆加固,提高岩石强度,降低坝基压力,可有效地避免水坝两边的山地产生泥石流;在泥石流易发生区建立观测站,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险情。总之,综合治理保护山区环境,人为抑制泥石流产生,是控制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措施。
由于县城外围的泥石流现状没有详细资料,为了县城安全需抓紧编制泥石流专项规划,进行详细设计说明。
12.4 人防工程规划
12.4.1 2.4.1 规划目标
加快治多县人防组织体系建设,提高人防设施配备标准,完善人防专业队建设。综合治多县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人防工程标准提升资源共享和抢险救援能力,实现人防队伍和设施多功能化,具备防火、灭火、应对紧急事故、救援、反恐、消防宣传及消防展示等综合功能。
12.4.2 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治多县总体规划确定至2025年县城区人口为3.5万人,其中城北老区规划人口为2.8万人,考虑加吉博洛镇的特点,暂时留城人口按照20%计算,修建平战结合的地下停车场,解决平时交通拥堵问题和战时的车辆及物资掩蔽要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按照民用建筑的2%的标准建设人防工程,主要作为人员掩蔽工程。按照战时留城人员人均1平方米的掩蔽面积修建掩蔽工程,对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按照人均3平方米的面积修建。
37
12.4.3 人防工程布局规划
近期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以医疗救护工程、人防专业队工程和配套工程为保障的人防工程体系。远期在人防工程配套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地下连接干道为骨架,以人防工程为主体、以普通地下空间为补充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1)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城市各方湖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人防工程体系; (2)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建设人员掩蔽工程;
(3)集合城市交通用地、仓储用地,建设运输专业队工程和物资库工程; (4)结合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建设医疗救护工程、人防专业队工程、配套工程等; (5)结合城市商业文化用地、体育用地,建设平战结合工程和兼顾人防的地下空间; (6)结合城市医疗卫生用地,建设医疗救护工程和救护专业队工程; (7)结合城市工业用地,建设人防专业队工程、物资库工程和区域电站等;
(8)结合城市广场、绿地规划,完成人防主管部门自建工程项目。本规划的人防工事由人员掩蔽工事、指挥通信系统、防空专业队工事、医疗救护系统等组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的规定建设。
12.5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12.5.1 规划原则
(1)系统性、综合性及前瞻的空间发展原则
地下空间是地面空间的合理延伸及有力支撑。地下空间开发要与《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城市结构与形态布局相协调,使地下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考虑到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空间发展规划应富有前瞻性,应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可能的地下空间(如市政共同沟等)发展需求而进行适当的空间预留。
(2)市政优先、分层开发规划原则
地下空间应优先用于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如地下市政管廊等。原则上不同功能应置于不同的竖向层次,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应尽量设于浅层,并方便和地面的衔接。应在充分利用浅层深度基础上逐步向深层发展。
(3)政府主导、公私协同建设原则
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地下空间的建设职能。其中政府主导建设骨干基础设施(如市政共同沟、地下市政设施等)。 (4)规划的可实施性原则
地下空间规划应当考虑在既有政策基础、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下的实施性和操作性,考虑空间综合开发分层利用的灵活性。应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的评估机制,对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安全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12.5.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体应坚持以下几点:
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层立体开发,并可充分利用治多县地势地形,地下空间开发应由单体工程向多功能综合体发展;
38
单体工程必须预留连通的可能性,以利平战两用,地下空间开发应从解决规划区城市交通、市政设施等问题入手,优先考虑需求量大的地段,如体育设施、市场停车等区。
13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随着治多县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治多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同时老城区中的一些地区已不在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生活环境不良的地区不但影响居民的生活,也损害了城市形象。面对当前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改造的重要意义,努力为更新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切实落实旧城改造规划任务,为治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13.1 旧城更新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3.1.1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幸福治多、特色治多、生态治多”的发展目标,遵循“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理念,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展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治多建设高原特色民族城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3.1.2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宜居为重
努力改善旧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增加绿化开敞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综合改造,整体提升
旧城更新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土地功能置换、产业提升、空间优化、历史文化保护等等多方面工作,是对旧城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 3、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旧城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各区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必须采用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地解决特定问题。 4、统筹兼顾,切实可行
旧城更新要兼顾多个目标、多个利益群体,统筹兼顾,维护基本利益格局,确保更新规划切实可行。
13.2 旧城改造目标与策略
13.2.1 总体目标
旧城更新的目标是多元、综合的。在治多建设“幸福治多、特色治多、生态治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旧城更新,实现保护历史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目的,把老城区建设成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和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城市功能区。
13.2.2 具体目标
1、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老城区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区是旧城更新改造的出发点,也是当务之急。以危破房改造工作为重点,改善老城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绿地系统布局,营造水系,构建舒适的步行系统,提升旧城环境品质。
39
2、优化旧城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通过对老城区内旧民居、旧工厂和旧村的改造,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旧城产业升级,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同时,合理调控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进一步完善旧城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
3、整合生态、人文资源,打造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充分考虑规划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特色。同时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康巴文化,打造高原地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人文特色的高原生态、文化城市。
13.3 旧城更新改造重点
本次规划范围为治多县老城区,整个规划区均属于旧城更新改造范围,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中最繁琐复杂的工作,牵扯诸多利益群体,因此本次旧城改造任务量大、范围广、难度大。结合规划区现状情况,本次规划旧城改造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城市管网改造、街道景观综合整治和棚户区改造等四方面主要内容。
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及布局优化调整,本次规划旧城更新改造的重点分别为:
1、交通网络的建设:规划疏导城市主次干道,根据现状实际情况,打通部分城市道路,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2、城市管网改造:结合现状已修建好和已经完成规划的道路预留的城市管网相衔接,优化规划区的城市管网布置。 3、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治渠路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改造。 4、棚户区改造:规划区内部棚户区改造等。
13.4 交通网络的建设
13.4.1 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城区路网较为混乱,次级道路未能形成,车流、人流汇集主干道,交通拥堵;丁字路、尽端路多,道路功能不明晰;无广场、停车场,车辆沿街道停放,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 13.4.2 道路交通整治
规划区的道路路网结构依据总体规划形成“三横七纵+一环”的道路网络系统。规划依据现状地形,在规划区现有的城市道路的基础上,规划重点优化道路路网,同时打通现状已成型的道路,营造通畅完整的道路交通网络。
13.5 城市管网改造
13.5.1 城市管网现状
现状城区城市管网不健全,除现已经在建的红宫路、加吉路和嘎嘉路预留管网之外,其余道路没有管网敷设。 13.5.2 城市管网整治
规划根据治多县的实际情况,与已修建好城市管网相衔接,同时进一步优化规划区的城市管网布置,达到城北老区管网改造的目的。
40
13.6 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改造
街景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在城市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街景整治对街景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和规划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13.6.1 街道定位 治渠路
功能定位: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治多县城北老区的城市发展主轴。
风貌特色:应重点突出浓郁的传统民族特色,营造韵味独特的街区,建筑立面从色彩、建筑符号、功能等各方面突出藏式传统建筑特色(民族特色风貌方向)。 13.6.2 沿街立面整治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外观条件、立面整治分为四个级别:
保留:对质量尚好,门窗墙面均未破损的予以保留。采取清洗、粉刷、去污除垢的整治措施,使立面整洁一新。
整治:对立面有一定破损、受其它构筑物遮挡、使用不当、以及建筑性质改变的建筑,进行立面整治改造。除采取清洗、粉刷等措施外,对遮阳(雨)蓬、花架、钢(木)窗等细节统一改造、设计、翻新。
更新:需重点进行全面改造设计的建筑。
拆除:拆除临街违章建筑及有碍景观的临时构筑物。 13.6.3 建筑色彩
本次规划将规划地段结合用地性质分区控制色彩。居住区内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白、黄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细部装饰采用白、黄、红、褐色系。行政设施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银灰、白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意向型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特色。商业服务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褐、淡红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民族特色图案,体现民族特色。科教文体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淡黄、白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意向型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特色。市政设施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淡黄、白色系,体现现代风格,细部装饰不做规定。工业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淡黄、白色系,体现现代风格,细部装饰不做规定,厂房宜用绿化与其他用地、建筑隔离。
13.6.4 建筑风格
规划建筑风格按以下三种类型改造:
(1)民俗特色建筑,即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2)民族风貌建筑,即在立面装饰、纹理、细部上体现民族风貌筑。 (3)现代民族建筑,即在一些细部装饰上采体现民族风貌的现代建筑。
在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并不一味的追求完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样式,而是采用了符号化的方式去暗示和强调城市建筑所处的历史氛围,局部点缀藏式屋顶、立面图腾等元素。通过这种折中的方式,降低了改造成本的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建筑的时代性。
13.6.5 户外广告整治
根据街道目前户外广告的现状情况,将户外广告的整治内容分为保留、整治、拆除、新增四个层次。 保留——对现状布置位置合理、尺寸规范、结构牢固、与街区风貌特征相适应的户外广告予以保留。
整治——对布置位置合理,尺寸、色彩、造型不规范的户外广告进行整治,使户外广告的造型、色彩、尺度与街道环境统一协调,形成有序的城市环境空间。
41
拆除——对布置位置不合理、影响城市景观、结构不牢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非法广告全部拆除。主要拆除户外广告类型为:屋顶广告、路灯广告、跨街广告等。 新增——新建建筑的户外广告的设置应严格把关,新建建筑进行建筑单体方案报批时,须将其户外广告设置方案和建筑立面设计方案一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13.6.6 门面招牌设置要求
(1)门面招牌原则上按照一店一牌、一单位一牌进行设置。位于道路交叉口,在道路两侧均开门面的同一经营者,可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招牌;凡作为写字楼使用的建筑物,实行一楼一牌。驻大楼单位指示牌,可以在大楼入口统一设置。
(2)门面招牌仅限临街建筑一楼门楣部位设置。
(3)设置在同一建筑的相临门面的招牌,底线、高度和厚度必须整齐统一。
(4)门面招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文字部分所占的面积达到整个招牌面积的2/3以上;设计图案力求新颖活泼。 (5)门面招牌制作鼓励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6)招牌高度不得大于1.5米,宽度视门面的宽度而定,但不得超过建筑物两侧墙面,厚度不得大于0.3米。 (7)招牌底部离地面2米以上,顶部必须低于二楼窗户底部。 13.6.7 围墙整治措施
对施工围墙进行临时整治,可进行全面粉刷,可适当增加图案、设置广告、标语;对破损段进行整修。 13.6.8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公厕、垃圾箱、座椅、护栏、树池、广告牌等,均与各节点结合,进行统一的布局及造型设计,使各项服务设施小品之间虽功能各异,但又有相似元素,形成小品系列。 沿街景观带中,对重要节点的城市小品进行重点设计,反映地方文化标志,体现传统与时代气息的结合。
街道家具和环境小品依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协调,材料选用天然木材、石材与金属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街道景观点,其色彩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与街道环境的协调,其次考虑街道景观的营造。城市家具的选择应属于比较调和的色彩,而不失活泼。 13.6.9 防盗网及各类线材整治措施
防盗网:将临街楼面或者侧面可见的生锈防盗网先进行清洗、除锈处理,然后重新涂刷涂料,其涂料色彩与本栋建筑主体色彩一致。
各类线材:将临街乱搭乱建、有碍视线的有线电视线、电力电信、宽带线电话线等各类线材能拆除的予以拆除,不能拆除的应考虑梳理或进行同杆架设。
13.7 棚户区改造
13.7.1 棚户区界定
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筑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 13.7.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责,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合理确定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切实落实建设资金、土地供应、税费优惠等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
42
13.7.3 棚户区改造原则 1、以人为本,依法拆迁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确定和安置补偿方案的制订,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多种方式征询群众意见,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棚户区改造政策性、公益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4、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严格界定改造范围。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和规划保留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维修、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要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切实保护历史建筑,严禁大拆大建。
5、统筹兼顾,配套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3.7.4 建设标准
1、棚户区改造规划必须符治多县总体规划,各项规划指标不能降低,要符合国家建设标准,有任务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拆迁计划和规划方案完成改造区域内道路、排水、绿化、供热、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
2、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的户型面积标准,要符合居民住房的实际情况、财政支付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以中小户型为主,其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要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标准。
3、棚户区改造安置回迁户要按照集中建设、集中安置的原则,先建安置楼,后建商品楼。新建安置房屋必须具备居住的基本条件,确保工程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满足住户入住后使用的基本要求,并结合经济适用房和住房政策,一次性解决住户住房问题。
13.7.5 建设导引
新建棚户区改造项目应符合高原藏区城镇的风貌特色要求,在满足小区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建筑立面上应力求新颖、独特,营造具有现代化民族特色的住宅区。
14 规划控制体系
14.1 地块划分
14.1.1 划分原则
地块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道路等自然界线为界,保持规划地块的完整性,以利于地块出让、开发使用和管理;地块性质的单一性,保证每个地块使用性质和功能的独立性,避免同一地块
43
不同使用性质之间的相互干扰;开发使用的可操作性,保证每一个地块至少有一至两条边临靠道路,满足开发地块对交通出入口的要求。
14.1.2 地块划分
在规划范围内,按照地理位置及主干道网络体系把规划区划分为A-D四个大区,再根据路网布局以及用地性质的区别,将五个大区划分为270个地块。为合理利用土地,利于土地开发与建设管理,本规划对每一地块进行地块编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退界、高度、停车设施、公共设施控制。
表17 规划控制要素一览表
使用性质 开发强度 基地布置 设施 用地性质(小类) 建筑面积、容积率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机动车泊位、公厕、社区管理、 14.2 四线控制
建筑密度、绿地率 机动车出入口方位 垃圾收集点、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 “四线”是指黄线、蓝线、绿线、紫线。“四线”的规划标定是控制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刚性内容,也是控制性规划的最基础工作。在以“红线”划定各个地块边界和道路边界的基础上,规划明确“四线”线位、“四线”界定的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并确定区所属控制要求,具体控制范围详见四线控制图。
14.2.1 黄线控制
城市黄线:是指规划中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区内的黄线主要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在规划黄线范围内从事的一切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在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镇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县城基础设施;
(4)其他损坏基础设施或者影响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行的行为; 在黄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乡规划。
在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迁移、拆除黄线内基础设施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14.2.2 蓝线控制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或保护的现有城市水体规划水体边界控制线。包括规划和已建成的自然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地、自然湿地、水塘、水库、景观水系等内容。城市蓝线的管制参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执行。规划范围内的蓝线主要为聂洽河水系范围。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其他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44
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城市蓝线范围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14.2.3 绿线控制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的控制线。 城市绿线的管制参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执行。
在下层次的规划中,应该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绿线的划定和落实: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14.2.4 紫线控制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线。
规划范围的紫线主要为文物古迹用地控制线。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即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14.3 土地使用控制
14.3.1 用地控制
用地控制是指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本次规划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性质、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详见规划图则。 1、用地性质
用地性质是对地块主要使用功能和属性的控制,表示方式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城市用地分类类别和代号,分类标准划分到小类。各地块详细用地性质详见《地块控制一览表》。
2、用地面积
指由道路红线和地块界线围合而成的水平投影面积,是规划地块细划后用地性质明确的地块面积。各地块面积详见《地块控制一览表》。 14.3.2 土地兼容性控制
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动态适应性,允许部分用地性质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特别是在商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之间充分考虑用地的兼容。(详见土地使用与建筑兼容性表)
45
表18 土地使用与建筑兼容性表
用地 一类居二类居三类居行政办商业服务娱乐康体育 医疗卫教育科文物古工业仓储道路与市政性质 住用地 住用地 住用地 公用地 业用地 体用地 用地 生用地 研用地 迹用地 用地 用地 交通设设施绿地 施用地 用地 建筑 R1 R2 R3 A1 B2 B3 A4 A5 A3 A7 M W S U G 类别 普通住宅 ● ● ● ○ ○ ○ × ○ ○ × × × × × × 公寓 ● ● ● ○ ○ ○ ○ ○ ○ × × × × × × 别墅 ● ● ● × × × × × ○ × × × × × × 商住楼 ● ● ● ○ ○ ○ × ○ ○ × × × × × × 单身宿舍 ● ● ● ○ ○ ○ ○ ○ ○ × ○ ○ × ○ × 中小学 ● ● ● ○ × × × × ● × × × × × × 托幼 ● ● ● ○ × × × ○ ○ × × × × × × 小型配套服务设施 ● ● ● ○ ● ○ ○ ○ ○ ○ ● ● ○ ● ○ 大型金融商贸服务设施○ ○ ○ ○ ● ○ × × × × × × × × × 行政办公 ○ ○ ○ ● ○ ○ ○ ○ ○ × ○ ○ ○ ○ × 商务办公 ○ ○ ○ ○ ● ○ × ○ ○ × × × × × × 大型文化娱乐设施 × ○ ○ ○ ● ● ○ × × × × × × × ○ 大型综合市场 × ○ ○ × ● ○ × × × × × ○ × × × 医疗卫生 ○ ● ● ○ ○ ○ ○ ● ○ × × × × × × 市政公用设施 ○ ○ ○ ○ ● ○ ○ ○ ○ × ● ● ● ● ○ 社会停车场 ○ ○ ○ ○ ● ○ ○ ○ ○ ○ ○ ○ ● ○ ○ 科研教学 × ○ ○ ○ ○ ○ ○ ○ ● × ○ × × ○ × 体育设施 ○ ○ ○ ○ ○ ○ ● × ● × ○ ○ ○ × ○ 注:①“●”为允许兼容(无限制条件),“Ο”为可以兼容(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兼容。 ②表中未列项目,由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
14.4 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用地所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对土地开发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14.4.1 容积率
容积率(far)是指某一地块上指定性质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它直观地反映了该地的土地开发强度。 Far=Sa/s
其中:Far――容积率
Sa――该地块上的建筑面积总和
46
S――该地块土地面积 建筑容积率的计算:
(1)在计算容积率时,地下室的建筑不计算。
(2)当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算建筑面积;超过1米的,按下式计算建筑面积: A1=KA
式中:A1—折算建筑面积;
K—半地下室地面以上高度与其层高之比; A—半地下室建筑面积。
(3)商/住综合用地的容积率控制
商住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可按商业建筑的指标执行。高层商住楼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应至少占总建筑面积的10%,不足10%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多层商住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多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规划区内各地块的规划容积率依照《地块控制一览表》中容积率的规定。开发者对该地块的开发强度不得超过该地块的容积率指标要求。 本次规划范围内按容积率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容积率≈0,主要指开敞空间、绿带及部分绿化用地。
容积率0<容积率≤0.8:主要指幼儿园、体育场馆用地及市政设施用地。
容积率0.8<容积率≤1.2:主要指一类居住用地、中小学用地、医疗卫生、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馆业、文化娱乐用地等。 容积率的有关特别规定:
(1)容积率可以转让,转让只能在相邻地块进行(相邻地块是指同一街坊的地块);转让只能在同种性质的地块或性质相容的地块之间进行,转让额不得大于两地块中容积率较小地块的40% 。 (2)对于总面积大于3公顷的大地块,在开发过程中如进一步划分小地块(小于1公顷)时,其开发强度可按规定进行调整细分,小地块的建筑面积总和不得超过原大地块所规定的限度。 (3)商/住综合用地的容积率控制
在商/住综合用途的情况下,暂定的规划容积率是按照居住建筑面积占2/3和商业建筑面积占1/3来核算的;最终的规划容积率取决于两者的配置比例。 14.4.2 建筑密度
地块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率,一般为上限值。它是控制地块容量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与地块的性质、区位、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容积率以及规划区特定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土地的合理使用和良好的质量。地块建设中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中关于建筑密度的规定值。
总体建筑密度控制分为三级:
一级密度控制区0%<D≤25%,包括广场、幼儿园、中小学用地、卫生防疫用地、医院用地、体育场馆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等。
二级密度控制区25%<D≤35%,包括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图书展览用地、广播电视用地、文化活动用地、娱乐用地、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等。 三级密度控制区35%<D≤40%,包括商业用地、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艺术传媒用地等。
14.4.3 绿地率
绿地率是指规划用地中绿化用地(即用于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园艺、水面等的用地)面积与该建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之比。包括绿地、铺装地面及水面等。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绿地率指标按照《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的有关规定制定,不得低于绿地率指标的规定值。规划范围内对向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和进行平台绿化、竖向绿化的建设项目实施建筑面积补偿。具体措施由当地规划部门规定。
47
(1)集中绿地与沿街带状绿地的绿地率要求不低于70%(包括水体),并可在其中设置开放式的体育活动设施。
(2)组团绿地包括住宅小区、住宅组团中的公共绿地,其中的绿地率要求不低于 70%;同时也包括公共建筑中的专用绿地,其中的绿地率要求不低于90%。 ①行政办公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5%; ②居住用地、市场用地、体育用地、旅馆业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 ③市政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
④一般办公、金融商业用地绿地率不小于20%; ⑤保留和改建地块的绿地率不低于现状水平。
14.5 建筑建造控制
14.5.1 建筑后退
本规划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建筑后退的控制,分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和后退用地边界线两种情况控制。 1、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1)沿城镇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无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含高层建筑裙房)建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如表19所示。
表19 多、低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表 城市类别 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大城市 ≥10 ≥6 ≥4 中小城市及州府、地区驻≥8 ≥5 ≥3 县政府驻地镇 ≥5 ≥3 ≥2 (2)高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如表20所示:
表20 高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表
城市类别 建筑高度主干道次干道支路H≤50 ≥15 ≥10 ≥10 大城市 50≤H≤≥20 ≥15 ≥15 H≥100 旧城区≥25;规划新区≥30 中小城市及州H≤50 ≥12 ≥10 ≥8 府、 H≥50 ≥15 ≥10 ≥10 县政府驻地镇 H≤50 ≥10 ≥8 ≥6 H≥50 ≥12 ≥10 ≥8 (3)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大型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道路主、次、支等级分别不小于15米、10米、8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要求。
(4)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6—5.8条规定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同时应满足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
48
(5)旧城区道路红线宽度过小,不能满足现有交通需求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适当加大,具体应根据已编制的规划或者城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退让。 (6)沿规划高架路(桥)、匝道、轻轨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其后退边线的距离如表21所示。
表21 建筑物离高架、匝道和轻轨的最小距离控制表 类建筑物离高架、匝道和高架轻轨边线的距离(m) 别 居住、学校和医院类其它建筑(交通站场除低、多层 高低、多层 高高≥20 ≥≥15 ≥匝≥15 ≥≥10 ≥轻≥25 ≥≥20 ≥注:本条不适用于已建建筑与新建高架、匝道和轻轨之间的间距控制。
(7)沿穿越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可按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的距离具体规定如下:
①国道、高速公路两侧不少于20米; ②省道两侧不少于15米; ③县道两侧不少于10米; ④其他道路不少于5米。
(8)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距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②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③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9)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不得设置在规划道路控制红线范围内。 2、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线
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线距离离界后与建筑物间距小于消防间距或建筑间距的规定时,应按消防间距或建筑间距的规定控制。另一侧是道路、公共绿地、市政设施用地的,应按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绿线、黄线等规定控制。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防火间距时,应按防火间距的规定控制。
(1) 各类建筑的退界距离,按建筑物日照间距的倍数控制,且不得小于表22规定的最小距离。
49
表22 各类建筑的退界距离表
筑 类 居住建筑 离 别 (含文教、卫生建筑) 非居住建筑 建 界 筑 距 朝 离 日照间距 最小距离 最小距离 向 倍 数 (m) (m) 低层 0.5 4 主要朝向 多层 0.5 7.5 高层 板式0.25 塔式0.20 12 低层 0.25 3 按防火间距控制 次要朝向 多层 0.25 3 按防火间距控制
高层 0.125 6.5 6.5 (2)相邻地块居住建筑已建或者已批准定位的,应根据日照分析确定退让距离。
(3)带住宅的综合楼退界:应根据临近地面居住楼层的日照要求退界,同时应满足该综合楼日照、消防、防火、视觉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4)当相邻地块两个或两个以上建设项目谋求上部建筑联体建造时(仅限于次要朝向),连接处可不按表20控制退界距离,但各地块应满足各自的技术经济指标限制和其它相关规范要求。 建筑高度 1、建筑高度计算
平屋顶建筑:有挑檐屋面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出挑宽度;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出挑宽度;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坡屋顶高度一半处。 烟囱、屋脊装饰、天线、避雷针、旗杆、风向器及防火墙在屋顶上的出头部分等屋上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
电梯间、楼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 2、建筑限高
建筑限高:系指对建筑高度上限的控制。
为保证规划区丰富的天际轮廓线,本次规划将规划区的建筑高度分四级控制,具体如下: 一级高度控制区:0m<高度≤9m,主要指公共绿地和广场。
二级高度控制区:9m<高度≤15m,主要指一类居住、幼儿园和市政设施等。
三级高度控制区:15m<高度≤20m,主要指中小学、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和体育场馆等。 四级高度控制区:20m<高度≤24m,主要指商业、餐饮、酒店、行政办公和文化活动设施等。
50
14.5.2
14.6 交通指标控制
14.6.1 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距离道路交叉口须满足以下要求:各类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7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米。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14.6.2 停车位
各类新建建筑必须配建相应的停车场(库)。停车场(库)的停车位(以小汽车计算)最低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之规定。
表23 各类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项 目 指标单位 机动车 自行车 备注 一类 车位/户 1.2 0.3 高级住宅 住宅 二类 车位/户 0.8 0.5 普通住宅 三类 车位/户 0.3 0.6 保障性住房 办公 一类 车位/100㎡ 1.0 8 省、市、州级行政机关、金融 二类 车位/100㎡ 0.7 6 其他机构 旅馆 一类 车位/100㎡ 0.8 — 高级、星级宾馆 二类 车位/100㎡ 0.4 — 一般宾馆、招待所 饮食店 车位/100㎡ 1.2 10 商业场所 车位/100㎡ 0.8 10 体育馆 一类 车位/百座 4.0 20 体育馆:一类≥4000座;二类<4000座; 二类 车位/百座 2.0 16 体育场:一类≥15000座;二类<15000座; 影剧院 一类 车位/百座 4.0 20 省、市级影剧院 二类 车位/百座 3.0 16 其他影剧院 展览馆 车位/100㎡ 1.0 10 医 院 车位/100㎡ 0.5 20 游一市区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12.0 — 览 类 郊区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15.0 — 古典园林、风景名胜 场二类 车位/高峰日千旅客 10.0 — 一般性城市公园 注:①游览场所面积指游览面积,其它面积指建筑面积;②“—”代表未做规定; ③两个自行车位相当于一个摩托车位。小城镇自行车的停车位按上述指标的两倍配置。
51
表24 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A区 A-1-01 R11 1 35 10 35 105776 105776 176 881 212 一类住宅用地 A-1-02 G1 80 1719 公园绿地 A-1-03 G3 0.1 5 5 50 5871 587 广场用地 A-1-04 G2 90 5909 防护绿地 A-1-05 G1 80 20311 公园用地 A-1-06 A33 1 25 16 35 32203 32203 小学 A-1-07 A41 0.8 20 20 30 9955 7964 159 体育场馆用地 A-1-08 R12 0.8 25 10 35 6882 5505 幼儿园 A-1-09 G1 80 6012 公园绿地 A-1-10 G1 80 7729 公园用地 A-1-11 R11 1 35 10 35 44081 44081 73 367 88 一类住宅用地 A-1-12 G2 90 2357 防护绿地 A-1-13 R11 1 35 10 35 22274 22274 37 186 45 一类住宅用地 A-1-14 G2 90 1444 防护绿地 A-1-15 G1 80 3674 公园绿地 A-1-16 A51 1 25 20 35 8432 8432 42 医院用地 A-1-17 A22 1 30 24 35 5603 5603 56 文化活动用地 A-1-18 R11 1 35 10 35 21454 21454 36 179 43 一类住宅用地 A-1-19 R11 1 35 10 35 46880 46880 78 391 94 一类住宅用地 A-1-20 G1 80 2194 公园绿地 A-2-01 G1 80 2386 公园绿地 A-2-02 R11 1 35 10 35 45458 45458 76 379 91 一类住宅用地 A-2-03 A33 1.2 25 20 35 65364 78436 中学 A-2-04 B14 1 40 24 25 11379 11379 46 旅馆用地 A-2-05 A1 1 30 24 35 11008 11008 77 行政办公用地 A-2-06 B49 0.8 25 10 30 7199 5759 46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52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A-2-07 R11 1 35 10 35 50174 50174 84 418 602 一类住宅用地 A-2-08 G1 80 3356 公园地绿 A-2-09 R11 1 35 10 35 15959 15959 27 133 192 一类住宅用地 A-2-10 B11 1 40 24 25 14608 14608 117 零售商业用地 A-2-11 R11 1 35 10 35 22593 22593 38 188 271 一类住宅用地 A-2-12 A1 1 30 24 35 3469 3469 24 行政办公用地 A-2-13 B11 1 40 24 25 13327 13327 107 零售商业用地 A-2-14 G1 80 3800 公园绿地 A-2-15 S42 3381 社会停车场用地 A-2-16 R11 1 35 10 35 27973 27973 47 233 56 一类住宅用地 A-2-17 B11 1 40 24 25 14769 14769 118 零售商业用地 A-2-18 G1 80 4625 公园绿地 A-2-19 G1 80 4536 公园绿地 A-3-01 G1 80 3282 公园绿地 A-3-02 G3 0.1 5 5 50 6168 617 广场用地 A-3-03 S42 5473 社会停车场用地 A-3-04 R11 1 35 10 35 17211 17211 29 143 207 一类住宅用地 A-3-05 G1 80 3375 公园绿地 A-3-06 B11 1 40 24 25 12062 12062 96 零售商业用地 A-3-07 R11 1 35 10 35 26777 26777 45 223 321 一类住宅用地 A-3-08 G1 80 3868 公园绿地 A-3-09 B11 1 40 24 25 13742 13742 110 零售商业用地 A-3-10 R11 1 35 10 35 34707 34707 58 289 416 一类住宅用地 A-3-11 G1 80 2283 公园绿地 A-3-12 R11 1 35 10 35 37644 37644 63 314 452 一类住宅用地 A-3-13 R11 1 35 10 35 36840 36840 61 307 442 一类住宅用地 A-3-14 R11 1 35 10 35 37221 37221 62 310 447 一类住宅用地 A-3-15 G1 80 97278 公园绿地 A-3-16 B41 0.8 25 10 30 5708 4567 37 加油加气站用地 53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B区 B-1-01 A7 6947 文物古迹用地 B-1-02 R11 1 35 10 35 45760 45760 76 381 549 一类住宅用地 B-1-03 G1 80 4124 公园绿地 B-1-04 R11 1 35 10 35 17423 17423 29 145 209 一类住宅用地 B-1-05 B11 1 40 24 25 14165 14165 113 零售商业用地 B-1-06 G1 80 1525 公园绿地 B-1-07 R11 1 35 10 35 50631 50631 84 422 608 一类住宅用地 B-1-08 G1 80 2182 公园用地 B-1-09 B11 1 40 24 25 3307 3307 26 零售商业用地 B-1-10 A7 7576 文物古迹用地 B-1-11 R11 1 35 10 35 50163 50163 84 418 602 一类住宅用地 B-1-12 B13 1 40 24 25 5004 5004 60 餐饮用地 B-1-13 G1 80 1508 公园绿地 B-1-14 R11 1 35 10 35 49166 49166 82 410 590 一类住宅用地 B-1-15 B11 1 40 24 25 21294 21294 170 零售商业用地 B-1-16 G1 80 6310 公园绿地 B-1-17 G1 80 4536 公园绿地 B-2-01 G1 80 2204 公园绿地 B-2-02 B11 1 40 24 25 4110 4110 33 零售商业用地 B-2-03 R11 1 35 10 35 35929 35929 60 299 431 一类住宅用地 B-2-04 G2 90 2185 防护绿地 B-2-05 G1 80 1532 公园绿地 B-2-06 B13 1 40 24 25 5085 5085 61 餐饮用地 B-2-07 R11 1 35 10 35 31931 31931 53 266 383 一类住宅用地 B-2-08 G2 90 1840 防护绿地 B-2-09 G1 80 5332 公园绿地 B-2-10 B11 1 40 24 25 15477 15477 124 零售商业用地 B-2-11 R11 1 35 10 35 28582 28582 48 238 343 一类住宅用地 54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B-2-12 G2 90 2384 防护绿地 B-2-13 R11 1 35 10 35 70734 70734 118 589 849 一类住宅用地 B-2-14 R11 1 35 10 35 75428 75428 126 629 905 一类住宅用地 B-2-15 R11 1 35 10 35 81417 81417 136 678 977 一类住宅用地 B-2-16 G1 80 3065 公园用地 B-3-01 G1 80 1541 公园绿地 B-3-02 G3 0.1 5 5 50 27050 2705 广场用地 B-3-03 A51 1 25 20 35 9964 9964 50 医院用地 B-3-04 A1 1 30 24 35 18655 18655 131 行政办公用地 B-3-05 B12 1 40 24 25 13364 13364 107 批发市场用地 B-3-06 S42 6492 社会停车场用地 B-3-07 R11 1 35 10 35 40891 40891 68 341 327 一类住宅用地 B-3-08 S3 7829 交通枢纽用地 B-3-09 S41 3628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B-3-10 G1 80 5511 公园绿地 B-3-11 R11 1 35 10 35 25573 25573 43 213 205 一类住宅用地 B-3-12 A21 1 30 24 35 18370 18370 184 图书展览用地 B-3-13 G2 90 5385 防护绿地 B-3-14 A1 1 30 24 35 26744 26744 187 行政办公用地 B-3-15 G1 80 1980 公园绿地 B-3-16 R12 0.8 25 10 35 12400 9920 幼儿园 B-3-17 B22 1 40 24 25 17253 17253 173 艺术传媒用地 B-3-18 S42 3980 社会停车场用地 B-3-19 U16 1 30 24 35 7863 7863 79 广播电视用地 B-3-20 B11 1 40 24 25 12734 12734 102 零售商业用地 B-3-21 A52 1 25 20 35 10186 10186 204 卫生防疫用地 B-3-22 A1 1 30 24 35 12309 12309 86 行政办公用地 B-3-23 G2 90 4101 防护绿地 B-3-24 R11 1 35 10 35 59240 59240 99 494 711 一类住宅用地 55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B-3-25 B13 1 40 24 25 9319 9319 112 餐饮用地 B-3-26 G1 80 3153 公园绿地 B-4-01 G1 80 4315 公园绿地 B-4-02 A41 0.8 20 20 30 21817 17453 349 体育场馆用地 B-4-03 G2 90 1549 防护绿地 B-4-04 G2 90 1911 防护绿地 B-4-05 G1 80 2036 公园绿地 B-4-06 A51 1 25 20 35 23249 23249 116 医院用地 B-4-07 B13 1 40 24 25 10715 10715 129 餐饮用地 B-4-08 B12 1 40 24 25 15822 15822 127 批发市场用地 B-4-09 G1 80 3111 公园绿地 B-4-10 B11 1 40 24 25 11342 11342 91 零售商业用地 B-4-11 R11 1 35 10 35 25033 25033 42 209 300 一类住宅用地 B-4-12 G1 80 2616 公园绿地 B-4-13 R11 1 35 10 35 20864 20864 35 174 250 一类住宅用地 B-4-14 G2 90 2985 防护绿地 B-4-15 R11 1 35 10 35 19572 19572 33 163 235 一类住宅用地 B-4-16 G2 90 591 防护绿地 B-4-17 U14 0.8 25 10 30 7970 6376 供热用地 B-4-18 H41 15042 军事用地 B-4-19 A1 1 30 24 35 51719 51719 362 行政办公用地 B-4-20 B21 1 40 24 25 4447 4447 36 金融保险用地 B-4-21 U15 0.8 25 10 30 10203 8162 通信用地 B-4-22 B11 1 40 24 25 10686 10686 85 零售商业用地 B-4-23 H41 15938 军事用地 B-4-24 B11 1 40 24 25 6457 6457 52 零售商业用地 B-4-25 R11 1 35 10 35 54806 54806 91 457 658 一类住宅用地 C区 C-1-01 R11 1 35 10 35 122733 122733 205 1023 1473 一类住宅用地 56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C-1-02 G3 0.1 5 5 50 4305 430 广场用地 C-1-03 G1 80 2726 公园绿地 C-1-04 R11 1 35 10 35 47254 47254 79 394 567 一类住宅用地 C-1-05 G1 80 3423 公园绿地 C-1-06 A22 1 30 24 35 4022 4022 40 文化活动用地 C-1-07 B13 1 40 24 25 5185 5185 62 餐饮用地 C-1-08 G2 90 1651 防护绿地 C-1-09 G1 80 3456 公园绿地 C-1-10 B11 1 40 24 25 8580 8580 69 零售商业用地 C-1-11 R11 1 35 10 35 36871 36871 61 307 442 一类住宅用地 C-1-12 G2 90 1616 防护绿地 C-1-13 G1 80 1919 公园绿地 C-1-14 R11 1 35 10 35 17424 17424 29 145 209 一类住宅用地 C-1-15 A41 0.8 20 20 30 6032 4826 97 体育场馆用地 C-1-16 G1 80 2259 公园绿地 C-1-17 G1 80 35268 公园绿地 C-1-18 G1 80 3859 公园绿地 C-2-01 G1 80 15198 公园绿地 C-2-02 R11 1 35 10 35 125214 125214 209 1043 1503 一类住宅用地 C-2-03 G1 80 1851 公园绿地 C-2-04 R11 1 35 10 35 22012 22012 37 183 264 一类住宅用地 C-2-05 G2 90 1369 防护绿地 C-2-06 G1 80 2044 公园绿地 C-2-07 M2 1 30 10 20 27970 27970 二类工业用地 C-2-08 G2 90 3386 防护绿地 C-2-09 M2 1 30 10 20 28674 28674 二类工业用地 C-2-10 G1 80 2965 公园绿地 C-2-11 R11 1 35 10 35 17559 17559 29 146 211 一类住宅用地 C-2-12 S42 5758 社会停车场用地 57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C-2-13 M2 1 30 10 20 51800 51800 二类工业用地 C-2-14 G3 0.1 5 5 50 2400 240 广场用地 C-2-15 G1 80 2613 公园绿地 C-3-01 G1 80 7333 公园绿地 C-3-02 R11 1 35 10 35 61891 61891 103 516 743 一类住宅用地 C-3-03 G2 90 2406 防护绿地 C-3-04 G1 80 9129 公园绿地 C-3-05 G2 90 3880 防护绿地 C-3-06 G1 80 2234 公园绿地 C-3-07 S42 8652 社会停车场用地 C-3-08 G3 0.1 5 5 50 6706 671 广场用地 C-3-09 B13 1 40 24 25 3490 3490 42 餐饮用地 C-3-10 A41 0.8 20 20 30 6284 5027 101 体育场馆用地 C-3-11 R11 1 35 10 35 31437 31437 52 262 377 一类住宅用地 C-3-12 G2 90 706 防护绿地 C-3-13 R11 1 35 10 35 40351 40351 67 336 484 一类住宅用地 C-3-14 B11 1 40 24 25 11525 11525 92 零售商业用地 C-3-15 A22 1 30 24 35 6004 6004 60 文化活动用地 C-3-16 R12 0.8 25 10 35 6405 5124 幼儿园 C-3-17 R11 1 35 10 35 33053 33053 55 275 397 一类住宅用地 C-3-18 R11 1 35 10 35 28616 28616 48 238 343 一类住宅用地 C-3-19 B11 1 35 10 35 18138 18138 145 零售商业用地 C-3-20 G1 80 2097 公园绿地 C-3-21 R11 1 35 10 35 34526 34526 58 288 414 一类住宅用地 C-3-22 B11 1 35 10 35 7806 7806 62 零售商业用地 C-3-23 G1 80 2249 公园绿地 C-3-24 G3 0.1 5 5 50 5576 558 广场用地 C-4-01 G1 80 2344 公园绿地 C-4-02 R11 1 35 10 35 40309 40309 67 336 484 一类住宅用地 58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C-4-03 G3 0.1 5 5 50 2495 250 广场用地 C-4-04 G1 80 3703 公园绿地 C-4-05 B11 1 40 24 25 10782 10782 86 零售商业用地 C-4-06 R11 1 35 10 35 26176 26176 44 218 314 一类住宅用地 C-4-07 R11 1 35 10 35 64464 64464 107 537 774 一类住宅用地 C-4-08 R11 1 35 10 35 47815 47815 80 398 574 一类住宅用地 C-4-09 G1 80 2026 公园绿地 C-4-10 R11 1 35 10 35 70650 70650 118 589 848 一类住宅用地 C-4-11 R11 1 35 10 35 40769 40769 68 340 489 一类住宅用地 C-4-12 A22 1 30 24 35 4128 4128 41 文化活动用地 C-4-13 B11 1 40 24 25 8742 8742 70 零售商业用地 C-4-14 G1 80 2334 公园绿地 C-5-01 G1 80 2760 公园绿地 C-5-02 B14 1 40 24 25 5835 5835 23 旅馆用地 C-5-03 R11 1 35 10 35 15555 15555 26 130 187 一类住宅用地 C-5-04 G1 80 2544 公园绿地 C-5-05 A1 1 30 24 35 26901 26901 188 行政办公用地 C-5-06 A6 11856 社会福利用地 C-5-07 G3 0.1 5 5 50 3608 361 广场用地 C-5-08 G1 80 2002 公园绿地 C-5-09 R11 1 35 10 35 28427 28427 47 237 341 一类住宅用地 C-5-10 R11 1 35 10 35 23455 23455 39 195 281 一类住宅用地 C-5-11 A33 1 25 16 35 14030 14030 小学 C-5-12 G1 80 2334 公园绿地 C-5-13 R11 1 35 10 35 27563 27563 46 230 331 一类住宅用地 C-5-14 B11 1 40 24 25 9110 9110 73 零售商业用地 C-5-15 A33 1 25 16 35 21607 21607 小学 C-5-16 A52 1 25 20 35 18194 18194 91 卫生防疫用地 C-6-01 G1 80 2018 公园绿地 59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建设项目 (%) (m) (%) (m²) (m²) (户) (人) 泊位 C-6-02 B12 1 40 24 25 14663 14663 117 批发市场用地 C-6-03 B13 1 40 24 25 5902 5902 71 餐饮用地 C-6-04 R11 1 35 10 35 12183 12183 20 102 146 一类住宅用地 C-6-05 G1 80 2285 公园绿地 C-6-06 B11 1 40 24 25 8058 8058 64 零售商业用地 C-6-07 G3 0.1 5 5 50 5917 592 广场用地 C-6-08 R11 1 35 10 35 25249 25249 42 210 303 一类住宅用地 C-6-09 B11 1 40 24 25 12273 12273 98 零售商业用地 C-6-10 A33 1 25 16 35 25575 25575 小学 C-6-11 R11 1 35 10 35 22778 22778 38 190 273 一类住宅用地 C-6-12 B31 1 30 24 35 8839 8839 娱乐用地 C-6-13 R11 1 35 10 35 95898 95898 160 799 1151 一类住宅用地 C-6-14 G2 90 6303 防护绿地 C-6-15 W1 1 30 10 20 18116 18116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D区 D-1-01 G1 80 4695 公园绿地 D-1-02 G1 80 18046 公园绿地 D-1-03 U12 0.8 25 10 30 20081 16065 供电用地 D-1-04 G2 90 26447 防护绿地 D-1-05 U9 0.8 25 10 30 26882 21506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D-1-06 U22 0.8 25 10 30 11609 9287 环卫用地 D-1-07 U13 0.8 25 10 30 24819 19855 供燃气用地 D-1-08 G1 80 17720 公园绿地 D-1-09 W1 1 30 10 20 63262 63262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D-1-10 B41 0.8 25 10 30 10967 8774 70 加油站用地 D-1-11 W1 1 30 10 20 28368 28368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D-1-12 R11 1 35 10 35 176276 176276 294 1469 2115 一类住宅用地 D-1-13 G1 80 16254 公园绿地 D-1-14 G3 0.1 5 5 50 4000 400 广场用地 60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 居住人口 交通控制 地块编码 用地性质代码 建筑 建筑 容积率 密度 限高 绿地率 用地 建筑 建设项目 (%) (m) (%) 面积 面积 户数 人数 停车 (m²) (m²) (户) (人) 泊位 D-2-01 R11 1 35 10 35 244043 244043 407 2034 2929 一类住宅用地 D-2-02 A33 1.2 25 20 35 172627 207153 中学 D-2-03 G1 80 9290 公园绿地 D-2-04 G1 80 8995 公园绿地 D-2-05 R11 1 35 10 35 101348 101348 169 845 1216 一类住宅用地 D-2-06 G1 80 4745 公园绿地 D-2-07 G1 80 6415 公园绿地 D-2-08 G1 80 6467 公园绿地 D-2-09 R11 1 35 10 35 81614 81614 136 680 979 一类住宅用地 D-2-10 B11 1 40 24 25 4745 4745 38 零售商业用地 D-2-11 R11 1 35 10 35 98696 98696 164 822 1184 一类住宅用地 D-2-12 G1 7346 公园绿地 D-2-13 R11 1 35 10 35 66560 66560 111 555 799 一类住宅用地 D-2-14 B11 1 40 24 25 9447 9447 76 零售商业用地 D-2-15 G3 0.1 5 5 50 7788 779 广场用地 D-2-16 G1 80 5921 公园绿地 15 城市设计导引
15.1 城市设计原则
(1)强调城市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保持和发展治多县城市特色,统一协调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关联,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 (2)以人为本,设计绿地、广场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创造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环境。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有机地布置建筑物,达到建筑物与自然的融合,求得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15.2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空间结构、技术限制和视觉效果是影响城市意向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应重点分析公共开敞空间的分布形态和联系的空间因素以及尺度、节奏、层次、韵律、天际线等的视觉要素和标高、高度、坐标、朝向、间距、建筑后退等的技术要素。
61
15.2.1 公共开放空间
丰富建筑界面的层次感,构成城市植被的自然景观面。利用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等,充分引入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以开敞空间为纽带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 15.2.2 视觉通廊
加强对规划区内公共绿地及滨河绿带的规划控制,保证绿化呈带状布置,加强与城市景观的融合。控制主要廊道两侧的建筑高度以保证通透的视觉通廊。 15.2.3 景观效果
加强城市道路及两侧环境的建设和梳理,强化开放空间的系统性。以城市道路为依托,串联起规划区内公园、街头绿地、广场、自然空间等开放空间,通过道路建设以及环境小品、步行系统、街道家具、植被绿化等的连续,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效果。
15.3 城市设计指导性控制
15.3.1 界面控制
界面控制从沿线路界面控制和交叉口节点界面控制两个不同方面对规划区的街道景观进行整合和控制。重点处理嘎嘉路、治龙路、达杰路和加吉路周边界面和面向开敞空间的城市界面的设计。加强道路沿线建筑界面的连续性设计。
(1)沿线路界面控制
对于城市景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开放空间,周边界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分为三种界面类型,分别涉及围合程度和风貌特征两个方面。
界面的围合程度控制包括连续度和贴线度二种要求。连续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连续(即不间断)程度,贴线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外墙落在指定界线上的程度。建筑物的连续度和贴线度越高,意味着建筑物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围合程度越高。
界面的风貌特征控制要求公共开放空间周边的建筑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界面的风貌特征。
规划区布置了三种较佳的界面类型:连续性界面(连续度高、贴线度高)、通透性界面(连续度低、贴线度高)、混合性界面(连续度低、贴线度低)。
在城市设计中网络部分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界面控制中的重点将是对网络、轴线的控制。连续性界面与通透性界面的区别在于限定立面是否为主立面,其中连续性类型界面限定建筑主立面,包括建筑主立面与道路红线的夹角小于45°或大于135°的情况,通透性类型界面限定建筑山墙面,包括建筑主立面与道路红线的夹角介于45°至135°之间的情况。各种界面具有不同的贴线度和连续度,贴线度和连续度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本次规划要求沿主干道的建筑贴线率不<80%,沿次干道的建筑贴线率不<70%。
(2)交叉口节点界面控制
交叉口节点的界面类型分为三类: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敞型。不同的界面类型对交叉口空间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空间效果随着开敞空间的增多而变得开阔起来,其商业服务功能也逐渐减弱,直至全部开敞的绿化空间。规划区中主要的公共设施轴线交叉口的界面大多为封闭型或半封闭型,而绿化轴线上的交叉口节点则多为开敞型界面。
15.3.2 建筑风格
规划建筑风格按以下三种建筑进行控制:
(1)民俗特色建筑,即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老城居住生活组团为民俗居住建筑。
(2)民族风貌建筑,即在立面装饰、纹理、细部上体现民族风貌,主要为办公建筑,公园绿地的管理、游览、休憩、服务等公共建筑,部分商业建筑,部分学校建筑。 (3)现代民族建筑,即在一些细部装饰上体现民族风貌的现代建筑,主要为工业建筑、市政设施建筑、部分商业建筑、部分学校建筑。
62
15.3.3 建筑色彩控制
本次规划将规划地段结合用地性质分区控制,共分为5个色彩控制区。每个色彩区以1—2种颜色为主色调,辅以少量辅色和点缀色。
(1)生活居住色彩控制区——居住区内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白、黄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细部装饰采用白、黄、红、褐色系。
(2)商业金融色彩控制区——此控制区是区域色彩的点缀色域,要求有醒目、舒适、整体协调统一的视觉指向。应尽可能营造繁荣、生机的商业氛围。色彩力求丰富多彩,选择简洁、明快洁净的色彩,主色系采用褐、淡红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民族特色图案,体现民族特色。
(3)文化、办公色彩控制区——色彩应体现亮丽活泼的特点,采用清新亮丽的色调,在建筑符号上辅以其他暖色调。办公类主色系采用银灰、白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意向型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类建筑色彩主色系采用淡黄、白色系,细部装饰采用意向型民族特色图案,体现地方特色。
(4)工业色彩控制区——主色系采用淡黄、白色系,体现现代风格,细部装饰不做规定,厂房宜用绿化与其他用地、建筑隔离。 (5)自然色彩控制区——规划区内公园、绿地等,色彩遵循自然,整体协调,色彩应采用自然色系为主。 15.3.4 第五立面控制
1、加强建筑形体与第五立面整体设计
(1)强化建筑整体设计。多层、低层建筑的顶部设计应“宜平则平、宜坡则坡”,加强建筑屋顶和檐部的处理。大量性住宅建筑屋顶以简洁为主,大型和重要的公共建筑要突出个性与标志性,形成比例和谐、端庄大气的建筑整体造型,达到美观的艺术效果。
(2)丰富屋顶造型。低层、多层住宅宜采用平顶、缓坡屋顶,或平、坡结合;公共建筑宜采用平屋顶、坡屋顶、局部收分和形体变化等形式反应建筑的整体风格。 2、加强建筑屋顶色彩控制
(1)屋顶色彩的控制。居住建筑坡屋顶色彩不宜使用大红、大绿、纯蓝等纯度和色度过高的色调,宜采用浅灰、驼色、米黄、灰绿、蓝灰、浅红等“灰调子”色彩,且在一定区域以一种色彩为主,其他色彩为辅点缀,色彩组合不宜超过三种。居住建筑采用平屋顶时,也应注意屋顶色彩选择。采用屋顶花园、太阳能热水装置时,应按照与建筑一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2)屋顶与立面的协调。应将建筑屋顶与建筑立面作整体考虑,处理好屋顶、立面、裙楼等建筑立面色彩明度、纯度、亮度的组合搭配关系;以墙面为基本色、屋顶为辅助色,色彩的选择和颜色的明度、纯度应充分考虑与建筑整体及周边环境的协调。墙面和顶部大面积颜色组合不宜超过三种。
(3)色彩与材料的应用。城市建筑中不宜采用大红大绿、鲜艳刺目的建筑用色和劣质装饰材料。应改良和升级传统涂料,引用新型现代环保科技饰材,以传达材质的美感,使建筑更有性格。大型公共建筑立面、屋顶装饰用材应符合安全、耐久、美观的要求。
15.3.5 照明控制
规划地块照明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按照“中心照明、分区照明、照明路段”三个层级进行控制。 (1)中心照明
一级照明中心:主要指规划区中部的公共活动中心,设置为一级照明中心,采用全方位立体照明,通过路灯、标志性灯柱、旋转射灯等手段,强调商业气氛,同时注重泛光灯的运用,形成贴近人的亲切环境气氛。
二级照明中心:主要指各片区的商业次中心,基本上与一级照明中心相同,适当降低照度和色调丰富度,突出商业、文化等建筑特有的气氛。 三级照明中心:主要指居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及重要交通枢纽处,允许出现多种照明方式,但不得破坏居住区的静谧气氛。 (2)分区照明
商业娱乐照明区:照度高、色调丰富,灯具造型要求高,烘托出热闹繁荣的商业气氛。注意结合广告灯,霓红灯等动态照明。 居住照明区:照度、彩度要求不高,以中性色调照明为主,主要是住宅透光照明,创造出宜人、安宁、安全的气氛。
63
中小学文教照明区:照度、彩度要求不高,与居住照明区相似,但灯具造型要求新颖别致,与中小学用地性质相符。 街头绿地照明区:照度、彩度要求不高,泛光照明为主,注重地灯,庭院灯、泛光灯的运用,创造出宜人的环境气氛。
公园照明区:与街头绿地照明相似,泛光照明为主,但照度可适当提高,彩度更加丰富,增加少量热闹活泼气氛,灯具造型要满足绿化景观的要求。 (3)照明路段
一级照明路段:主要指城市的主干道及形象轴线所在道路的照明,照度要求高,色调宜偏暖色,烘托绿化景观轴的气氛。
二级照明路段:主要指城市次干道照明,照度较高,注意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烘托出热闹、绿化景观轴的气氛,灯具造型体现民族气息。 三级照明路段:主要指城市支路照明,照度适中,满足夜间行车要求。
15.4 景观规划
15.4.1 景观规划原则 (1)以建筑为景观控制系统
体现滨河高原城市的特色,一切城市景观均应与其结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
加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3)以人为本
优先考虑到人活动,作为城市景观的规划基础以及指导环境建设的原则。 15.4.2 城市景观带规划
规划重点控制六条景观带,分别为治龙路景观带、嘎嘉路景观带、达杰路景观带、玉秀路景观带、曲那路景观带和加吉路景观带,道路两侧的单体设计应考虑该主轴线空间对景的因素,布置标志性元素,同时规划管理中应控制该视线通廊,并注重沿线道路景观、小品、步行道及树种配植,形成宜人的绿色生态走廊。
15.4.3 景观节点规划
规划中的景观节点可分为:主要景观节点、次要景观节点。主要景观节点有多处,主要为中心综合景观、滨水公园、城市公园和大型城市广场等。次要景观节点有多处,主要为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等均匀布置于规划区内部。景观节点的空间组织和界面景观要体现治多特色城市景观风貌。
15.4.4 居住景观设计
居住小区应创造舒适、宁静的环境,安全、和睦的邻里氛围、设计应突出人性化和识别性,小区绿地应采用化整为零,小尺度的设计手法,建筑环境设计应体现自然、纯朴、亲切的特点。 15.4.5 标志系统
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及主要出入口、街头绿化广场应树立具有代表意义的标志,如雕塑、标志性公建等,便于市民驻足停留,欣赏自然、人工和人文景观,同时体现地域特色及形象。 (1)主要出入口:结合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使其能展示治多县城北老区的崭新形象。 (2)景观标志点
景观标志集中体现治多县的形象,强化本地特点及可识别性。城市景观标志的设立不宜过多,但要醒目、有特色。 在公园内设置具有治多地域特色的雕塑、小品,体现治多传统特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治多形象。
64
15.5 广告规划控制
为加强治多县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治多县市容整洁、美观,促进户外广告健康有序地发展,结合治多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措施。
(1)商业区鼓励设商业广告,但需整体设计,在色彩、尺度、材质等方面应相互协调、公园、单位及绿地广场内严禁设置商业广告,可结合公共设施、环境小品设置公益广告。 (2)户外广告设置不得破坏建筑物的整体性,妨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以协调为原则。 (3)户外广告的造型和画面必须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以视觉和谐为原则。
16 规划实施措施
16.1 规划法制建设措施
16.1.1 提高法律意识,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律性
城市建设必须遵守业已制定的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本规划一经批准后,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凡违反规划者,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6.1.2 制定具有治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
逐步健全与完善城市规划的地方法规体系和规章建设,强化规划的法制职能,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检查、监督作用,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为依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法规保证。
16.1.3 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传媒对城市规划进行宣传、介绍,增加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体现规划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16.2 规划行政管理措施
16.2.1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机构力量的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机构力量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城市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力量,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资金投入,以适应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作用;各街道应有专职的或兼职的规划管理人员,建立管理责任制,完善监察等工作制度。
16.2.2 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规划管理是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环节,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要靠规划管理去组织实施。要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健全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提高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搞好廉政建设。
65
部分 纸
第 四 ◆ 图
图纸目录
01区位分析图 02规划范围图
03规划区与青海省玉树州城镇体系规划关系
04规划区与治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关系 05规划区与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关系 06规划区与治多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 07用地条件分析图 08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09土地利用现状图 10道路交通现状图 11现状用地权属分析图 12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图 13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图 14空间结构规划图 15土地利用规划图 16道路系统规划图 17道路断面规划图 18公交系统规划图 1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0居住用地规划图 21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图 22教育设施规划图 23绿地系统规划图 24景观系统规划图 25地块编码图
26地块控制总图则1 27地块控制总图则2 28地块控制总图则3
29地块控制总图则4 30土地兼容性控制图 31建筑高度控制图 32开发强度控制图 33建筑密度控制图 34照明系统规划图 35红线控制图 36黄线控制图 37蓝线控制图 38绿线控制图 39紫线控制图
40道路广场景观意向图 41棚户区改造效果图 42居住建筑意向图
43公共服务设施景观意向图 44水系景观意向图 45景观小品意向图 46标识牌景观意向图 47规划总平面图 48总体鸟瞰图 49道路竖向工程图 50给水工程规划图 51排水工程规划图 52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 53供热工程规划图 54管线综合工程规划图 55综合防灾工程规划图 56环保环卫工程规划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