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2024-04-17 来源:星星旅游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 1.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洗糯米

B.刀切肉块

C.粽叶包粽

D.烧火煮粽

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可用“H2O”表示的是( ) A.冰

B.可燃冰

C.干冰

D.水银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塞紧胶塞 B. 贮存氧气

C. 过滤 D. 吹灭酒精灯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物质的大量排放不违背该理念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固体粉尘

D.工业废水

5.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品主要由合金制成的是( ) A.塑料水杯

B.单车轮胎

C.羊毛衣服

D.不锈钢餐勺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棉纱线灼烧会产生烧焦羽毛味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7.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3个铁离子:3Fe2+ B.1个氧分子:O2

C.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O

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8.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一“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9.南京大学课题组研制出ZnGa2O4催化材料,实现将CO2与其他物质反应后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下列有关ZnGa2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材料 B.含有2个氧分子

C.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 D.由7种元素组成

10.向某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如图。试剂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H2O B.H2SO4 C.NaOH D.CaCO3

11.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在这一年的化学学习中,同学们学习了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变化等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物质遇冷凝固为固态物质时分子会静止不动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13.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OH﹣

B.Ba2+

C.NH4+

D.Ag+

14.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程Ⅰ中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 B.流程Ⅱ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上述流程涉及到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D.流程Ⅳ、V是通过化学方法富集氯化镁

1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a中混有少量c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t2℃时,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t2℃时,30g的a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16.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CO2、CO

C.CuO、Cu、Cu(NO3)2

B.H2O2、O2、H2O D.NaOH、NaCl、NaNO3

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7.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表,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离 淡化海水﹣﹣蒸馏 海水晒盐﹣﹣蒸发 C.化学与健康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A.A

B.B

C.C

B.物质的鉴别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 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固体﹣﹣水

D.化学与生活

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洗洁精 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D.D

18.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

B.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C.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一氧化碳也可以

19.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 A

现象或事实

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解释 盐酸、稀硫酸中阳离子全

部是氢离子

B C D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水能降低纸箱的着火点 Fe+CuSO4=FeSO4+Cu 加压时氧气分子间间隔

变小

A.A B.B C.C D.D

20.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Z是由Y分解生成的 B.X、Y、Z、W均由分子构成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 D.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9:7

21.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如图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

A.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B.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C.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D.无法判断

22.由NaCl、CaO和Na2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该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

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澄清滤液。同学们对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液一定呈碱性

B.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溶质为:NaC1、Ca(OH)

2

C.滤液的成分有两种可能性

D.若溶液中溶质为NaCl、NaOH,该样品中CaO与Na2CO3的质量比为28:53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52分)

23.(6分)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一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①二氧化碳②硝酸钾③熟石灰④不锈钢,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化学式)。 ①常用来灭火的是: 。 ②常用来做复合肥料的是 。

(2)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苹果 B.牛奶 C.食用油 D.米饭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 (4)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①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 。

②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俗称酒精),作为汽车的燃料。这样做的优点有 (写一条即可)。

24.(5分)“见著知微”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资料一:

资料二:氟及其化合物常运用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等领域。氟气(F2)化学性质极其活泼,水都能在氟气中燃烧,且燃烧产物是氧气。

结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氮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图1﹣B中x= ,在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氟元素通常显 价。

(2)图2是水与氟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2方框内应填图3中的选项 (填字母序号),选择此选项的理由是 。

25.(5分)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主要目的可将实验分为: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含量等。

(1)装置A具体的实验探究目的是 。 (2)B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 。 (3)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三套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说出该错误可能导致的后果: 。

26.(7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并对它的部分性质进探究,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如图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A装置用于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B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 。

(4)若要C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 (填序号)。 A.氢气 B.氧气 C.空气

(5)往D试管中通入CO2,当出现 现象,表示石灰水中的济质恰好完全沉淀。 27.(7分)人们曾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水加入到固体A中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操作Ⅰ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将溶液蒸发结晶至 时停止加热。

(3)将固体C配成溶液,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写化学式),下列不属于该物质的用途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造纸 B.制肥皂 C.治疗胃酸过多 D.去油污

28.(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Ⅱ.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溶液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Ⅲ.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 【提出问题】

甲组的探究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

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OH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

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

乙组的探究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完了

【实验验证】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

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液,若观察到 ,证明猜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小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

不成立。

(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

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的酸碱度,若pH ,证

由是 。

明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步骤】Ⅱ中的现象 (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29.(4分)将锌粉加入到一定质量 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1)若反应后的滤渣中只含一种成分,则该成分是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滤液的颜色为 。

(2)若所得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请设计实验分析所得滤渣的成分 。

30.(4分)某溶液可能含CuSO4、HCl、MgCl2、Na2CO3中的几种,向其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a(OH)2溶液,反应中加入的Ba(OH)2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生成的沉淀是: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某同学说该溶液中一定没有CuSO4,他的理由是 。

(3)a中溶液含有 种溶质。

(4)原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31.(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厂生产的纯碱是否属于优等品(国家规定:优等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2%),设计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1)方案一:称取样品10.65g,加水完全溶解,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9.7g。通过计算(写出具体计算过程)判断该厂的产品是否属于优等品。(杂质可溶于水且不与氯化钡反应)

(2)方案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准确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也可计算样品的纯度。该装置使用注射器的优点是 ,但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所测的碳酸钠的纯度偏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装置气密性良好)(写一条即可)。

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

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洗糯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刀切肉块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种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粽叶包粽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种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烧火煮粽的过程中包含糯米和肉由生变熟以及燃料的燃烧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解答,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的化学式为H2O,冰是固态的水,也可用这个化学式来表示。 B.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Hg。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分析】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毛玻璃片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

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贮存氧气时,毛玻璃片粗糙的一面向下,能防止气体逸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分析】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解答】解:A、氮气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B、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故选项错误; C、PM2.5属于粉尘污染,故选项错误; D、工业废水会污染水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分析】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青铜属于铜锡合金,因此属于金属材料。

【解答】解:A.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不合题意; B.单车轮胎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不合题意; C.羊毛属于天然纤维,不合题意; D.不锈钢餐勺是铁合金,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化学材料等,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要记牢;要加强记忆各知识点,并理解应用。本考点基础性强,比较好把握。 6.【分析】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棉纱线灼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棉纱线灼烧会产生烧纸的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分析】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D、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解答】解:A、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铁离子可表示为:3Fe3+,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1个氧分子可表示为:O2,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2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2价可表示为:示错误。

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为原子,故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分析】A.根据人体的活动来分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C.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

O,故选项化学用语表

意义来分析;D.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C.D.守恒,故正确;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正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9.【分析】A、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ZnGa2O4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题意,以ZnGa2O4催化材料,实现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ZnGa2O4是一种化合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ZnGa2O4是由ZnGa2O4的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以ZnGa2O4催化材料,实现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析】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显中性溶液pH等于7,显碱性溶液pH大于7;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时,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物质不能是水;

B、向稀盐酸中加入硫酸时,溶液仍然显酸性,pH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物质不能是硫酸;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pH大于7,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

D、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钙时,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水中反应进行,pH升高,当稀盐酸完全反应时,pH等于7,但是不能大于7,物质不能是碳酸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

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C、根据碳酸盐和活波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分析;

D、根据金属氧化物和酸及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解:A、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A正确; B、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B错误; C、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比如,碳酸盐和酸反应,C错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类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学生必须熟记相应的概念, 12.【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

B、根据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解答;

D、根据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解答; 【解答】解:A、液态物质遇冷凝固为固态物质时分子不断的运动,故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但不是离子,故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正确;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错误; 故选:C。

【点评】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但类推要符合事实,通过举出相反的事例,对于类推类判断中的错误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有效方法。

13.【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SO42﹣、Cl﹣。 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SO42﹣、Ba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4.【分析】根据流程图结合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流程Ⅰ中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可以除去氯化镁、氯化钙以及过量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正确;

B、流程Ⅱ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C、上述流程中涉及到复分解反应和分解反应,是两种反应类型,错误; D、流程Ⅳ、V是通过化学方法富集氯化镁,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制备流程,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15.【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变化较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c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i50g,所以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C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的a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5g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解答】解:A、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

×100%≠50%,故

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氧化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铁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由NaNO3转化为NaCl,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钠盐,而硝酸盐和钠盐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抓住关键词“能否一步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7.【分析】A.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以及除污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淡化海水可采用蒸馏的方法;海水晒盐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法,故正确; B.氮气与二氧化碳都没有可燃性、也没有助燃性,无法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故错误; C.缺铁易引起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故正确;

D.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所以可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把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煤燃烧更旺,故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8.【分析】A、根据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对应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答; B、根据给出的物质的用途分析对应的性质;

C、根据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解答;

【解答】解:

A、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 疏松多孔的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因为需要长期保存,说明碳的性质稳定,具体描述为 碳素墨水中含有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来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碳单质的考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9.【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H+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了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 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因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D、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氧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子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分析】根据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方程式,据此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3和NO两种分子,生成物是N2和H2O两种分子,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

5N2+6H2O;

A、该反应中,Z是氮气,在X、Y中都含有氮元素,氮气不是由Y分解生成的,故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X、Y、Z、W均由分子构成,故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6(14+16)]:[5×14×2]=9:7,故正确。 故选:BD。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确定物质的分子构成,能够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分析】根据对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对应的可能性;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由于固体无剩余,等质量的金属消耗硫酸,锌消耗的硫酸少,而铁消耗的硫酸多,据此分析。

【解答】解: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由于固体无剩余,等质量的金属消耗硫酸,锌消耗的硫酸少,而铁消耗的硫酸多,

所以存在左、右两边均有剩余和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两种情况, 故选:A。

【点评】根据给出的方案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对应的实验过程,注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22.【分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固体溶解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为:NaC1、NaOH、Ca(OH)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aC1、NaOH;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NaC1、NaOH、Na2CO3 A、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一定呈碱性,故正确;

B、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则溶质为:NaC1、NaOH、Ca(OH)2;故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成分有三种可能,故错误;

D、若溶液中溶质为NaCl、NaOH,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由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可知,CaO~Na2CO3,该原料中CaO与Na2CO3的质量比为:56:106=28:53,故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52分)

23. 【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2)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3)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

(4)①根据防锈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乙醇燃烧的产物、可再生性等分析。

【解答】解:(1)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故填:①; ②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故填:②;

(2)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维生素;牛奶主要提供蛋白质;大米主要提供糖类;故选A; (3)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故填: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4)①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水和氧气。故填:隔绝水和氧气;②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点是:乙醇能减少燃烧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节约石油等资源等。故填: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和元素的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分析回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氮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7,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所以,在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氟元素通常显﹣1价

(2)图2是水与氟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2方框内应填图3中的选项D,选择此选项的理由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故答为:(1)2,7,﹣1;(2)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5.【分析】(1)装置A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B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装置C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装置A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是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中和反应。 (2)B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B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装置C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可能会造成集气瓶底炸裂。 故答案为:

(1)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中和反应; (2)气密性; (3)3Fe+2O2

(4)集气瓶底炸裂。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中和反应的原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分析; (4)根据题中的现象分析; (5)根据无色酚酞遇碱变红色;

【解答】解:(1)图中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是锥形瓶,②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若要C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甲中的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密度,因此只能是氢气;

(5)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是红色的,通入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当反应完全时,红色褪去。

故答案为:(1)锥形瓶;分液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3)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4)A;(5)红色褪去;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方法,以及收集二氧化碳的依据,当底滴有酚酞的碱性

Fe3O4;

物质被消耗完后,红色会褪去。

27.【分析】(1)根据碳酸钙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2)根据固体A是否可溶进行判断,依据过滤的特点与过滤所用仪器分析解答; (3)判断溶质先看反应的生成物,再看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进行解答。 【解答】解:(1)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

故答案为:CaCO3

CaO+CO2↑;

CaO+CO2

(2)固体A为氧化钙,溶于水生成熟石灰,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熟石灰微溶于水,所以形成的为悬浊液;操作Ⅰ是将不溶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符合过滤的特点,故此操为过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将溶液蒸发结晶至产生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故答案为:放热;漏斗;产生大量固体;

(3)氢氧化钙溶液与纯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为沉淀不能做溶质,只能是氢氧化钠做溶质;而反应物不知是否过量,所以氢氧化钙或碳酸钠只能是可能存在,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氢氧化钠的用途:造纸、制肥皂、去油污,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C; 故答案为:NaOH;C。

【点评】本题是一道结合实验流程图探究烧碱制备的实验探究题,考查了学生依据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全面,才能正确解答。

28.【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实验验证】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 应生成氢氧化钠;乙组,(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配平即可;(2)【实验步骤】Ⅱ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解答】解:【实验验证】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乙组,(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7,证明猜想二成立;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仍为红色;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7;

【反思交流】(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2)【实验步骤】Ⅱ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不能;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故答案为: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点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29.【分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锌>铜>银,所以加入锌粉,首先锌粉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银,如果锌粉足量可以再继续和硝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若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说明溶液中只含有硝酸锌,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银,可能含有锌。

【解答】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铜>银,由题意可知,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粉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所以

(1)若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说明溶液中只含有硝酸锌,化学式为Zn(NO3)2,溶液颜色为无色;

(2)若所得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银,可能含有锌;若向所得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无现象发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即不含锌,若有气体产生,则滤渣中含有铜、银和锌。

故填:(1)Zn(NO3)2;无色;

(2)若向所得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无现象发生,说明不含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即不含锌,若有气体产生,则滤渣中含有铜、银和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运用以及半待定量(如一定量、过量、少量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0.【分析】此题为混合物质组成推断题,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碳酸钠与盐酸不能共存,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硫酸钡沉淀,由图象可以看出,刚开始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盐酸,有盐酸则不含有碳酸钠,过一段时间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镁,则不含有硫酸铜,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镁。

【解答】解:由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可知,碳酸钠与盐酸不能共存,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硫酸钡沉淀;由图象可以看出,刚开始无沉淀产生,则说明了溶液中一定含有盐酸,有盐酸则不含有碳酸钠,过一段时间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镁,则不含有硫酸铜,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镁。由此可知:

(1)ab段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镁沉淀,化学式是:Mg(OH)2。

(2)某同学说该溶液中一定没有CuSO4,他的理由是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图象中开始镁有沉淀生成。

(3)由图象可知,a点时,氢氧化钡和氯化镁恰好反应,溶液含BaCl2一种溶质。 (4)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HCl、MgCl2

故答为:(1)Mg(OH)2;(2)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图象中开始没有沉淀生成。(3)1;(4)HCl、MgCl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反应进行解答。31.【分析】方案一,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判断产品的等级;

方案二: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装置的特点等分析误差。

【解答】解:(1)方案一:设产生19.7g碳酸钡沉淀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 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19.7g

x=10.6g

所以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为:

×100%=99.5%>99.2%,因此属于优等品;

(2)方案二:装置中使用注射器加入稀硫酸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控制稀硫酸的使用量,实验中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且能够和水,会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偏少,也可能导管中存留一部分水产生误差。

故答案为:(1)答:该厂的产品属于优等品;(2)方案二:可以随时控制稀硫酸的使用量;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使会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偏少或导管中存留一部分水产生误差。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考查的问题也比较细,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