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
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
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
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6.★★★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
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7.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8.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9.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10.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1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
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
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
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15.★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
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7.★★★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状态):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
在某些传染病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1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9.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
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20.★★★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21.★主动免疫:指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
预防感染的措施,此免疫
维持时间长,如乙肝疫苗。
22.★被动免疫:指直接将免疫球蛋白注入机体,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抗体产生快,
维持时间短,用于紧急预防。
23.传染病的周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
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24.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5.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26.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27.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2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30.症状明显期(发病期):是指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
体征。
31.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
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32.★★★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33.★★★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
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34.★★★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
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35.★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
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以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
36.Dane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大球形颗粒由包膜和核心组成。包膜:HbsAg、糖蛋白、
细胞脂质。核心:环状双股DNA,DNAP、HbcAg。
37.窗口期:抗HBc出现在HbsAg消失后,这时抗HBs尚未出现只能检测到抗HBc和抗
Hbe /人体污染HIV后,往常必要2-12周,均分45天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HIV抗体。
因为从污染HIV到机体引起抗体的这一段时间检测不到HIV抗体.。 38.★★★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合理而高效的联合用药被称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
就是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即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AZT和3TC,联合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等。
39.移行期: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此期虽然尿量增加,但
血BUN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
40.卡波西肉瘤: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粘膜,出现紫红色或深蓝色侵润斑或结节,融合成片,
表面溃疡并向四周扩散。
41.★伤寒复发:大约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伤寒患者早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称为伤寒复发。
42.★伤寒再燃:部分伤寒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d
后退热,称为再燃。
43.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
多死于循环衰竭。
44.★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
45.中毒型菌痢: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毒血症症状重,以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
性脑病为主要表现。肠道症状轻,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
46.★★★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
代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升高,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散内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47.★★★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
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
48.★★★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等过程中,短
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和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49.★★★新发感染病(EID):是指可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
生问题的新识别和以往未
知的传染病。
50.★★★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
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51.★★★口周苍白圈:猩红热时,颜面部位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
比之下显得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52.★★★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
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发疹后的第二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诊断价值。
53.★菌血症:少量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54.★★复数菌败血症: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在72小时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
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55.脓毒血症:败血症病程中,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
为脓毒血症。
56.严重败血症:伴有动脉低血压和因灌流减少(感染性休克)引起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衰
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
57.★★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符合以下2条或2条以上者:(1)T>38摄氏度或<36摄氏度;(2)心率>90次/分;(3)呼吸>20次/分或PCO2<32mmHg;(4)WBC计数>12*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58.★★黑热尿(溶血尿毒综合征):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出现腰痛,
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59.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
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60.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
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又称为人兽共患病。
61.消毒: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体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
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清除病原体来阻止其向外界传播,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于蔓延的目的。
62.隔离:是指把处在传染期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置于特定医院、病房或其他不能传染给
别人的条件下,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和传播,以便于管理、消毒和治疗,它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