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思想,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效教学诸因素的统整、重塑,通过校本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成为当前新课程向纵深方向推进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课题。 一、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内涵及现实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目前,我国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理解各异,其中,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相对,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学生原有认知和情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维持或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情趣、认识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所有教学行为,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1]。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就是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挖掘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切实的教学范式来实现有效教学,发动、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利用群体智慧,形成科学的行政制度、规范和管理方法,引导、组织、服务、调控、发展教师专业行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研究意识,需要教师思考在专业发展、教学方式转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同时,有效教学需要学校在管理方面探索新的方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因而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是和谐统整有效教学的各个因素,使其能符合教学的规律,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有效,乃至高效。因此,要使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落到实处,就要研究影响有效教学各个要素,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尤其要研究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因素。
1.校长责任因素
校长作为校本管理的主要决策者与执行者,对校本管理的理解与执行关系校本管理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校长的管理意识与做法对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科学化进程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校本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更加重视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形成,以及体现办学理念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校本管理,对于校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校长作为学校法人,敢不敢承担责任,对其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是一种考验。敢于承担责任,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就能发展。瞻前顾后、想要权力、怕担责任,或者为所欲为、滥用权力,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发展[2]。 2.教师素质因素
教师的以下素质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开展。首先,是自主发展意识。由于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必须能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课程的建设共同发展,不能年年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教学行为的重复。其次,是协同工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教育,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相互汲取营养,提高教学效益,有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再次,是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正确的教育理念,解读教材的能力、统整教学资源的能力、把握和调节学生心理与情趣的能力、教学设计与作业评改能力、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学习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对有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 3.学生的自主程度因素
学生的自主程度不仅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程度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自主表现在观念和行为等多种方面,也从多种角度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使学生懂事明理,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完善充实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认识和自我情绪的调控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情趣、学习行为和学习意志。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与技能基础。毋庸置疑,学生的生活体验、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是巨大的。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能自主学,教学生会学,教学生能持续地自主地学。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考量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4.资源整合和利用因素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理念。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也是,同样,课外的凡是能为教学所有效利用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因此,仅限于国标教材和教参,教学效益的深广度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资源既包括静态资源,也有动态资源。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发掘、整合、利用、发展就是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和利用教学资源,
使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发展者,那么,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效度,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5.有机环境因素
影响有效教学的环境类型主要有学生的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班级环境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程度最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师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公正民主的课堂环境。除此之外,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也是班级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如涂尔干所说,共同观念,共同情感,共同责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滋养班级集体生活的东西。 6.科学评价因素
科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主要从对学生和教师两个教学主体体现其影响作用。
(1)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和全面的。仅以分数考评学生,学生就变成分数的奴隶,教学效益的评价就会变得简单。另外,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教学细节中体现,而且要渗透在与学生的课外交往之中,要善于用评价的隐性作用影响学生,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对教师的评价。从学校的层面来看,评价就是一种校本管理。而对教师的评价会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最终势必影响教学效益。因此,学校要在校本管理的理论指导之下,建立、健全教师的评价机制。 三、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举措。具体策略如下:
1.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的校本课程管理策略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国家课时规定上课,要求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学情的评估、作业的设计与评改、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等,教师的投入必然会带来教学实践的变化,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也会得到教师日益科学有效的指导。 (2)大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只有与学校实际相联系,被教师接纳才能显现改革实效。其次是以同年级的学科组为单位研究国家课程的转化。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单兵作战,虽然有学科教研活动,但是,很少将研究课程的开发、利用转化为所有学科教师的统一行为。
(3)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主线是推进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分为三类:拓展型课程、环境型课程和自主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环境型课程,一般是从学生的整体素养角度出发,开设的活动性课程。自主型课程,主要指学生进行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这
些特色课程应在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开设,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有效教学十分有利。
2.促进教师整体发展的教师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中教师的管理是重中之重。教师的管理核心在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要通过环境熏陶,活动促进,评价影响等多渠道改变教师的职业状态,引导教师把有效教学作为工作的重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措施。
(1)促进教师专业意识形成。通过学习沙龙、辩论赛、演讲报告会等形式,督促教师形成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等,让教师能向书本学,向他人学,促使教师将学习、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有效教学作好主观准备。
(2)开展长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是否大面积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是衡量学校校本教研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3]。通过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促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同伴互助,利益分享。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实现两者结合必然有助于教师在教中思考,在教中成长,进而教学也会更为有效。
(3)以问题为着力点,改变教师科研状态。有效教学的科研管理要引导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困惑、渐变、反差,进而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学校要将微型课题的研究作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这样也会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4)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教师专注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研讨、检查、评比等活动,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科学和高效。
3.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要引导教师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讲解与活动的关系。适时、恰当、精练的有效讲解、清晰的授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同时,学生互动、参与、合作探究等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依据不同的课型,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设计出恰当有效的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控制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和效果,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包括教师和学生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主要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任务对各项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与设计。学生的预设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能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点是了解学生生成的状况与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适时的针对性,同时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预设与生成,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设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设习惯,使学生的生成更为有效。
(3)容量、密度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要以学生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指标,同样,课后作业的量也要注意容量和密度。容量和密度的设计不能仅仅是数量,应该是思维量,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整体的思维进程,课上、课后才能有机调配时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效教学的原则,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因而,教师备课时在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努力实现在一定差异基础上,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4.过程价值取向下的合作学习管理策略
这里的学习管理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掌控势必影响教学的结果。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品质,只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才会有效、长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体验学习等各有优缺点,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要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根本要旨。最后,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时间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创新的保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创新的思维空间,拥有自由的学习思维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也是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基本保证。 5.教学质量和社会责任为重的制度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长期的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的有效标准,这就需要校本管理通过制度管理来培养、规范、落实。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效能与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责任认定与管理制度,引导、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形成鲜明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4]。利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就确保了有效教学不是一堂课的要求,一时之行为,而是追求教学绩效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体现。其次,要建立健全多元参与制度。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广泛层面吸取意见,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5]。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效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育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策略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要以有效教学为重心,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效性和长期性,最终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绿鲜.关于校本教研内涵的思考.教育论坛,2009(2). [3] 余江.对校本管理的思考.教育论坛,2009(2).
[4] 蔡晶莹.强化校本管理促进新时期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 [5] 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