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
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湖北恩施自治州为例,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文化及其发展内涵的分析,指出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分析了其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途径,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文化发展 发展原则 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已成为关注热点。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先进文化建设及其发展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乡村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前提和文化基础。本文以湖北恩施自治州为实证,在调查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乡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这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内涵
(一)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文化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不仅是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先进文化事关农村全面建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要真正治理好“三农”问题以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及其发展在目前就显得必要和迫切,这不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基于这种考虑和理性分析,大力加强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依据主要体现在如下层面:乡村文化现状及水平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乡村文明的进步;基于市场经济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对文化有了主体性(层次、内容、形式)需求等。
(二)乡村文化及其发展的概念
1.乡村文化的界定。乡村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农民在农村这种特定的社会环
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其内涵的发展就是必然的,因为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理解乡村文化,首先就要明确文化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它主要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即文化就是人化—凡是经人“耕耘”过的一切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它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
乡村文化就是指“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社会心理结构的反映”,是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可见,乡村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不断解构和重构,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展,这是乡村文化基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而变迁的根本特征。因此,乡村文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其内涵的调整不可抗拒,这是它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自己得到有效发展的根本途径。
2.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怎样建设乡村文化才可以使它有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其前提是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涵。村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同—乡村文化变迁是指它或是基于其内部的变化或是基于它与外部其它文化的接触而引起的结构与功能、特质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的渐进性或突变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则是指乡村文化朝着积极的、进步的方向变迁,体现为一种先进的乡村文化,它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而且能够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物质、精神等)。
乡村文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农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乡村文化(先进的基础设施、拥有先进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先进的乡村文化体制、先进的民族精神文化及环境等),以农村社区为载体“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恩施州寓乡村文化建设于新农村建设之中,提出了在全州以“沼气池”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文明村的整体思路,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农村交通、通讯、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的教育状况有所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加强了农村规划建设及管理,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有效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包括特色文化)有所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农民闲暇生活日益丰富等。当然,乡村文化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恩施州
2007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全州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7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6%;人均现金支出1130.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8%等。
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文化发展离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还有一些差距,落后于农民主体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基于调查及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信息流通不畅;农民及部分农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文化观念落后,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村文化活动混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缺乏有效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不活,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农民的参政意识及法制意识不浓、流于形式,农村民主化进程缓慢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对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制约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乡村文化发展的原则及实现途径
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状况从整体上看还不容乐观,大力发展与现代农村相适应的先进乡村文化已刻不容缓。现在的问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的有效发展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其有效途径是什么?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征对此作初步讨论,这是有效发展乡村先进文化的前提和内在关键。
(一)乡村文化发展的原则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文化的先进性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全方位性和系统性,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先进乡村文化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并合理协同,以促进当地的乡村文化真正得到有效自主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其基本涵义是指乡村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建设乡村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生机,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体进行扩充和发展,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建构起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乡村先进文化。
系统性原则。这主要是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是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其发展就应考虑农村社区的整体状况,有效把握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区域内外),从社会系统的层面来研究乡村文化的有效发展。
层次性原则。这主要是基于层次结构是社会系统(包括自然物质系统)的普
遍属性,文化系统也是如此,它要求在发展乡村先进文化时不仅要分清主次、层次分明,对不同层次的文化问题只能够在相应的层次上去分析解决,而且要视其自然区位和人文特征分区域、因地制宜。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这主要是指乡村文化发展要基于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及环境的变化并结合农村社区的自然区位和人文特征在继承原有乡村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仅要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新文化,而且要吸收现代先进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通过乡村文化的“重构”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姻”,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乡村文明。
当然,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农村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具体发展先进乡村文化时,不仅要做到以上原则的有机统一、相互协同,而且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使乡村文化发展既能体现乡村特色,又能显示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未来态势。
(二)乡村文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乡村文化建设及其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内在关键,因而乡村文化的有效发展就必须基于“科教兴农、文化强农”的理念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来选择合理有效的发展途径,这是有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先进文化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那么,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性(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的新型先进乡村文化究竟有没有捷径可走?若有,其具体途径怎样?回答是肯定的。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得到有效发展,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作好以下事情: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农民及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乡村文化的重构—乡村文化的重构主要是指乡村要顺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文化战略目标来建构现代乡村文化价值观和新内容,基于“观念变革”利用现代文明来“破除不良习俗和迷信,克服小农意识,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及现代新农村相适应的乡村文化及其价值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交通、通讯、电网、图书室(馆)、卫生、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
基于现代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学习型农村社区,着力增强农村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及法制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家庭文化建设”等途径来学习先进文化以提高广大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基于乡村家庭现代文化建设来促使乡村居民终身受到良好的社会化,从而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优化农村文化生态。
强化民主法制意识,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共治”,真正推进
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其主要内涵是指政府应基于“村民自治”及“农村市场和发展空间的扩大”的背景,通过“方针、政策、法制等”来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及其社会治安,对农民进行政策和法制教育并有效引导,从而培育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农民,这是我国新农村发展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有效发展乡村先进文化,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把这些途径有机协同配合并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可真正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村先进文化及其体系。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发展不仅要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正在做的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不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是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方位建设的一种农村社会状态的动态演进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本质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现代化是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因此,通过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先进文明的“兼容”与“联姻”,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新农村的乡村文化及其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关键和根本条件,而且是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及全方位性”,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有效发展应注意那些问题呢?目前应基于“科学发展观”着力处理好以下关系:
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不仅是一种协同互动、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且有着内在的关联,前者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条件,反过来,后者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主要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和全方位性通过二者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乡村物质文化提供环境基础和保障。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乡村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发展要基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理念来正确处理乡村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要做好现有乡村优秀文化及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要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从而发展出既体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乡村先进文化,既不能割断历史,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延续历史,以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
当然,在具体运作时,应把上述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惟其如此,才可使乡村文化基于新农村建设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文化(思想)基础,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及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胜.论传统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考古,2006(3)
2.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J].小城镇建设,2006(2)
4.邓克敏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
5.谭贤楚等.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