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规划中拆迁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2024-04-03 来源:星星旅游
城市规划中拆迁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以东胜区部分地区为例

王丽 崔希海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带动城市的各个方面也随之发展。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完善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城市规划、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的历程。城区规划和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城内翻新、城外扩建工程广泛开展。扩建及翻新需要拆迁部分城区及城郊农村的建筑,并要占用大量的郊区农村土地。为了进一步了解拆迁及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小组运用问卷法、访问法和直接参与法对城区中2005年10月份已拆迁的伊煤南路8号街坊的14户居民,城郊2007年3月份已拆迁的薛家圪台村的36户居民和城郊2007年10月份将要拆迁的碾盘梁村的67户居民进行了调查。并对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的部分报纸及其他一些报刊杂志进行了文献资料收集、统计和分析。本文通过对政府政策背景及所获资料的分析,将政策规定与实际执行情况、已拆迁与未拆迁居民生活状况、本地户与外地户等基本状况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反映了一些基本状况,并对其中存在的如拆迁中的纠纷问题,农牧民重新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及生活习惯与经济支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东胜区 城市规划 拆迁工程 农村居民

在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大背景下,鄂尔多斯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府领导制定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特殊方针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而城市规划中城区基本功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备要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为前提,要求扩大城区面积,势必要以牺牲其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为代价。因此,进行了一系列拆迁工程,包括旧城区平房建筑的拆迁和城郊农村建筑物的拆迁及土地的占用。拆迁过程中的各种基本状况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一、 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加,东胜原有的城市基础功能已不能满足鄂尔多斯市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东胜开始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结构,把经济的切入点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环境上,预计将东胜打造成鄂尔多斯市核心区和地域中心城市。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杨红岩说,几年来,东胜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市为龙头,仅仅抓住城市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坚持走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化的路子。按照“拉大、补欠、崛起”城市发展三步走战略,建设新城区,改造旧城区。经过几年的发展,东胜正以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市的地位,以畅通“生态城、文化城”的新形象迅速崛起。

“十五”期间,东胜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3亿元,重点实施了引黄供水、天然气进城、城市道路建设等近200项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近100公里,配套并建设了城市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区路网体系日趋完善。

据了解,东胜区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拉达、补欠、崛起“三步走”涵盖内容极深,构筑城市发展新框架的终极目标,预示着东胜城市建设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拉大方面,东胜按照“一城三区”的框架进行了空间布局,实施旧城区改造,全面启动铁西新区,全力支持康巴什新区建设,基本实现拉大的目标,城区由“九五”期间的15.6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67平方公里。

在补欠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使城市总规划面积达到161平方公里,控制规划覆盖率从零起步达到了95%,康巴什新区建设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完成了城区总体设计,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城市四大出口改造已完成,同时建设环城路,打通城市断头路,新建和改造道理20多条,

1

城市道路总长从“九五”末的61公里增加到173公里,形成了公路铁路并进、高速快速贯通、网环相连的立体交通网络。

东胜还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投向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雨污分流。管网延伸90多公里,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60万平方米,天然气供气管网达到80公里。环城10公里林带建设初具规模,东胜实施的拆墙透绿、拆旧还绿和见缝插绿工程,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明显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

在崛起方面,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建立5万平方米以上的高档住宅小区24处,建设了一批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建筑。通过五年的发展,城市市化率达到93%,总人口翻了一番,超过40万人。

2007年7月2日鄂尔多斯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今年,东胜区城市建设在2006年完成近30亿元投资的基础上,按照打造自治区“金三角”城市核心区的目标任务,继续保持46亿元的适度投资规模,加大城市和新区打造力度。据了解,今年是东胜历年城市建设中投资力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

二、已拆迁居民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下面是对已经拆迁的薛家圪台村居民和伊煤南路8号街坊居民及未拆迁的碾盘梁村居民的基本状况的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其中也有一些对来自报纸、杂志的部分信息进行分析的结果,主要用于补充说明现实状况。这里特殊强调,由于户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的未来,本小组所采访的都是家庭的户主,因此下文中有关于个人的信息都是户主本人的信息。如,文化水平和年龄的信息的收集,就是采集户主个人的信息。

(一)薛家圪台居民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5月3日报道:今年,东胜区公益拆迁将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6月份前结束。包括准格尔北路拓建项目、宝日陶亥东街道路拓建项目、人民公园扩建项目、杭锦北路道路拓建项目、伊化南路三角绿地建设项目、薛家圪台道路绿地改造工程和市教体局拆迁项目。我们重点对薛家圪台进行了调查分析。

薛家圪台位于东胜区西北出口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的城郊农村,由于城市绿地建设的需要在2007年3月份被政府拆迁。鄂尔多斯日报曾多次报道了关于政府拆迁的政策和措施,多次提到了“阳光拆迁”,但是据调查了解,在多次拆迁中有很多违规的拆迁霸王条款,并有动用了武装警察、防暴大队、人民法院和稽查大队等多个部门,对不同意的居民施加压力,强行拆迁的情况。报道中的“阳光”和“和谐”由此可见一斑。

据调查,2007年3月初在对薛家圪台的拆迁过程中,曾有过这样一幕:由于政府在拆迁中给与的拆迁条件--将某户的所有房产和耕地补偿总计为70万元--未得到该居民的同意,拒绝在拆迁协议上签字。但政府部门人员在入户摸底调查中了解到拒绝签字的居民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众目睽睽之下就调遣东胜区武警部队带着枪支弹药将该户包围,无奈之下,户主就手持砍刀站在房顶上,扬言任何人只要上前来,他就拿谁开刀。并质问武警部队人民警察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去保卫人民而非加害人民。最终在各方的协调下,以补偿140万元解决了纠纷。

这是一个较为幸运的农户。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还有很多的居民被强制低价拆迁,而毫无办法。有很多已拆迁居民在接受访问时都表示拆迁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听天由命,而且提到拆迁都有惧怕心理。在2007年5月3日鄂尔多斯日报报道:\"在《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中,货币补偿方式规定:在规定期限内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并按协议期按时完成拆迁的,货币补偿价格在《房地产评估报告》价格的基础上奖励评估总费用的8%~~15%,并且给与每户2~4万元的奖励,即从拆迁户收到评估报告之日起15日签订协议的奖励4万元的同时,再奖励评估报告总费用的15%;15日后至30日前签订协议的,奖励3万元的同时再奖励总费用的10%;30日至45日前签订协议的,奖励2万元的同时再奖励评估总费用的8%;45日之后的不再给与任何奖励。\" 这一规章制度在侧面足以说明拆迁的难度之大,我们都了解商家的有奖销售,那是为解决销售难或销售量小的问题。而且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有奖销售的一次性奖金不得超过5000元。那么政府的有奖拆迁也足以要我们清晰地看出拆迁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据了解,拆迁难度大,拆迁矛盾多,不公平性等是东胜区拆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特性。而问题主要在于补偿金评估的隐蔽性和对拆迁居民善后安置没有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满意和支持。奖励拆迁中的奖励百分数高达8%~15%。而且有2万、3万、4万不等的奖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评估报告并不符合该区物价水平,也没

2

达到政府部门预计的支付额。而且奖励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以上是薛家圪台村拆迁工程的相关背景,下面是该村居民状况调查分析的详细内容。薛家圪台村有居民70户,我们针对36户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本地户29户。外地户7户。

在调查中本地户居民的年龄分布在40岁~60岁的占到80%,其他年龄段的人数相对较少。从总体上看,这个村子的大部分家庭户主正在进入老年化阶段。另外在文化程度的调查中,有11人占总体的37.93% 是文盲,有6人占总体的20.96%是小学文化程度,有10人占总体的34.48%是初中文化程度,只有2人占总体的6.90%是高中文化程度。综合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析,该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除了种地,几乎没有任何特长。而且由于成长过程中受到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制约,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这一批拆迁的农村户主的大部分人是不具有继续学习或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文化条件。

对本地户有无固定经济来源的抽样调查中,有13户占总体的44.83%有固定经济来源,而有16户占总体的55.17%无固定经济来源。具体如下:

户别 本地户 外地户 总体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13 44.83 4 57.14 17 47.22 有固定经济来源 16 55.17 3 42.86 19 52.78 无固定经济来源 在本地户的13户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中仅有4户是靠固定工资收入,其余的是靠搞运输和开餐厅出租房屋等获得经济收入。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拆迁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36户拆迁居民中仅有17户有固定收入,占总体的47.22%。这个数据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对东胜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总体的观察:近几年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活状况较为艰难,有很多农户都携家带口到劳动力市场安营扎寨。致使东胜区的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状况。因而随处可见背着行囊等待被雇佣的人群,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个月。该批进城农民工直接影响着拆迁居民找到工作的机率。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众多的现象本小组收集了相关的图片信息,如下图(等待被雇用的外地农民工聚集东胜城区街道旁):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聚集在东胜城区街头 1

对出现被拆迁后农牧民劳动力重新就业率低,有固定经济来源家庭数量少现象的原因,笔者作如下分析:

首先,刚刚被拆迁的农牧民拥有政府给与的补偿金,从几万到几十万、几百万不等,这样他们就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缺乏隐患意识。其次,目前东胜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高利贷市场也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有很多拆迁居民把补偿金用于放高利贷,这种高额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其他领域的投资。再有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使得他们寻找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3

对于拆迁后,拆迁居民在获取经济收入上是否有过政府帮助的问题上,29户本地户中有15户获得过政府临建地,占总体的51.72%。而对于7户外地户来讲不存在任何政府帮助的状况。在获得政府帮助时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第一,必须是本地户。第二,该农户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资金基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第三,拥有较多的可移动财产,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这些隐性条件不仅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为未来的拆迁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政府缺乏对拆迁居民在获取经济收入途径上的帮助,也是造成拆迁居民重新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拆迁后主要经济来源问题的调查中,本地户中有2户的主要收入是工资收入,占本地户的6.90%;有7户是商业收入占到24.14%。而在外地户中主要收入为工资收入的百分比为零。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的在本地户和外地户中百分比都是零 。具体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 户口性质 本地户 外地户 总体 户数 百分比 户数 百分比 户数 百分比2 6.90 0 0 2 5.56 工资收入 7 24.14 3 42.86 10 27.78 商业收入 0 0 0 0 0 0 农业收入 20 68.97 4 57.14 24 66.67 其他收入 政府拆迁工程的进度非常快,自2001年起到现在共有上千万的拆迁居民,在各种报道中政府都是以较快的城市化速度自豪,但是这种自豪的背后是远走他乡或四处奔波的拆迁居民,在经济条件、就业环境等都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的拆迁工程是对农村居民利益的极大损害,也是一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

已拆迁居民的主要收入中选择\"其他\"的本地户有20户,而其中有16户的主要收入是放高利贷的利息收入,占本地户总数的55.17%。但每一个市场都存在风险,目前东胜区的高利贷市场还没有政府的参与,而只是私人之间完全靠市场自由发展。所以这部分居民的生活能否靠利息维持,而又能维持多久,是值得好好思考的。笔者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东胜区内的商业部门,尤其是较小的门市正在日益密集化。而向私人进行较小金额贷款的个人一般都是从事小型商业活动,而该行业终有相对饱和或发展缓慢的时候,这样就必然使高利贷的市场缩小。其次,据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7月13日综合新闻栏报道:\"预计今年涉及拆迁户1.2万,拆迁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如果按照最低拆迁房价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房屋每平方米3000元,院子每平方米500元,那么就有将近35亿元的资金流入市场,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已高利贷的形式流入市场,与原来的人们共同分食高利贷市场这块儿大蛋糕,这也势必使原有的高利贷市场机会减少。第三,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7月10日报道: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型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目的的鄂尔多斯市商业银行开始筹建,截至2007年3月末,注册资金达到31010万元,资金达到27.5亿元,人均资产1797万元。该商业银行的筹建也预示着将来高利贷的市场越来越小,挤压已拆迁居民发放高利贷的市场占有额。

目前为止薛家圪台村已拆迁居民的家庭主要支出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户口性质 日常生活 子女上学 投资 本地户 户数 百分数 14 47.28 8 27.59 7 24.14 外地户 户数 百分数 4 57.14 2 28.57 1 14.29 总体 户数 百分数 18 50.00 10 27.78 8 22.22 从上表中的统计数据表明无论是本地户还是外地户,家庭主要支出中\"日常生活支出\"和\"子女上学支出\"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居民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生活状况,仅有一少部分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支出状况,进行商业投资活动。对已拆迁居民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农民在向城市居民的转变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也没有充分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保守思想较浓,对商业活动缺乏兴趣。而且已拆迁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较单一。这也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长演化过程,而不仅仅是城乡人口的百分比。

政府给与已拆迁居民的补偿金主要的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4

户口性质 买房子 做生意 储蓄供急需 其他 本地户 外地户 总体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3 10.34 1 14.29 4 11.11 6 20.69 1 14.29 7 19.44 10 34.48 1 14.29 11 30.56 10 34.48 4 57.14 14 38.89 上表可以看出,\"其他\"用途占的比重最大,而选择\"其他\"选项的,采访了解到主要是放高利贷。其次是\"储蓄\",最低的是\"买房子\"。这主要是因为东胜区房价涨速过快涨幅过高而造成的。另外,拥有本地户籍的大部分已拆迁居民有政府承诺提供的经济适用房,虽然还在建设之中,但最终能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获得住房,所以在已拆迁居民中买房子的较少。其次,做生意对于薛家圪台的居民来讲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储蓄和放高利贷相对来讲安全系数较高,所以有30.56%和38.89%的已拆迁居民都选择了将补偿金用于储蓄和放高利贷。这也体现了长期的务农生活和较低的文化水平带给他们在生活上的局限性。

在调查统计中显示住房问题是已拆迁居民的最大不便,虽然对于已拆迁本地户来讲是暂时的,目前还在租房,终能以低价获得自己的住房。而对于大部分外地户居民来讲住房问题是长期的。首先,已拆迁的外地户居民没有享受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其次,每个本地户居民都有政府给与的18 万元的安置费。从而相比之下拉大了外地户与本地户对住房购买能力的差距。这些原因也直接影响了已拆迁外地户居民对于拆迁后生活的适应程度和幸福指数。在调查中有71.43%的已拆迁外地户居民表示不适应拆迁后的生活,而且拆迁后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下降了。本地户却恰恰相反,有93.10%的已拆迁居民表示适应拆迁后的生活,有85.19%的已拆迁居民表示拆迁后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了。这反映出了拆迁后本地户和外地户的生活状况存在很大的差距,也体现出了政府在对待本地户和外地户的政策上存在不平等现象,体现出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局限性。期待中国的户籍制度有更大的改革,从而避免由户籍原因给民众带来的各种不平等和歧视现象。

(二)、伊煤南路8号街坊已拆迁居民的基本状况分析

伊煤南路位于东胜区西北城区,紧邻伊泰集团和东方路桥集团,是东胜区旧城区的平房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空间日益缩小,政府加大了对旧城区的改造,伊煤南路8号街坊的拆迁工程就是其中一个。2005年年底第一期工程拆迁完毕。共拆迁居民30户,但由于去向复杂、居住分散等原因,本小组只对其中14户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本地户11户,外地户3户。

对本地户文化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占27.27%,初中占54.55%,高中占9.09%,大专占9.09%。而外地户的已拆迁居民中初中占18.18%,高中占9.09%。相比来讲,城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要高于郊区居民,主要表现为:在城区居民中没有文盲,而且高中文化程度占到了总体的21.43%。这也体现出知识对于已拆迁居民生活状况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做出细致分析。

对有无固定经济来源的调查中,城区已拆迁居民本地户中有72.73%的有固定经济来源,而外地户中仅有33.33%的有固定经济来源。本地户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比数是外地户有固堤内经济来源所占比数的两倍。总体来讲,伊煤南路的已拆迁居民中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占到64.29%,远远高出薛家圪台已拆迁居民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比数。这是因为城区居民一般都有固定的工作,拆迁对于大多数城区居民来讲只是换一个居住环境,而对于郊区拆迁居民来讲,原本只靠土地生活,拆迁就是要换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直接面对失业。

关于已拆迁居民拆迁后在获取经济收入的过程中是否有过政府帮助的调查结果中,无论是本地户还是外地户都未曾获得过任何的帮助。拆迁后他们都获得了相应的补偿金,但在养老、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上政府都没有任何引导性措施或帮助。当前,拆迁居民在获取经济收入上,本地户中有45.45%是靠工资收入,而外地户中仅有33.33%是靠工资收入的,其余66.67%是靠打零工获得收入

对城区居民每年家庭主要支出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8.18%户是日常生活支出,有18.18%户用于商业投资,其余的63.64%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而在外地户中有75.00%的家庭主要支出是子女上学。总体来讲,城区已拆迁居民71.43%的家庭主要支出是子女上学,而郊区已拆迁居民中仅有27.78%的家庭主要支出是子女上学,有50.00%主要支出为日常生活, 这组数据显示出了城区和

5

郊区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负担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拆迁后给与的补偿金在本地户中有72.72%的家庭用于买房子,有27.27%的家庭用于储蓄供急需。总体来讲,有78.57%的已拆迁居民将补偿金用于买房子。这些因素也促使东胜区的房价一路飙升,从2007年初春的每平米1000多元到2007年8月份的4000多元,使很多拆迁居民必须先安排好住所问题。在东胜区内农村居民打招呼的方式已经从你家吃了吗,转换成你在哪儿住,是否买到房。可见住房问题异常严峻。

关于拆迁后生活中有无不便之处的问题中,有45.45%的已拆迁本地户居民表示最大的不便之处在解决住房上。在外地户已拆迁居民中有50.00%的家庭表示最大的不便之处也是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住房面子缩小了,房价高,增加了楼房物业管理费,还有部分居民至今还在租房住。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拆迁居民面对的无奈状况:伊煤南路9号街坊的张某原来居住180平米的平房,2005年末被拆迁后得到政府补偿金18万元,拆迁后又用了19万元买到了140平米的平房入住。而同在一个街坊的余某2005年末将210平米的三套间被拆迁后,获得政府补偿金21万元,而当时的楼价为每平米2000元左右,三套间本来是老两口与两个已经结婚的儿子分开来居住,但拆迁之后买了80平米的楼房给老人住,两个儿子只能去租房。由此已拆迁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下降了,占到了50.00%,本地户已拆迁居民中有45.45%的家庭不太适应拆迁之后的生活,有45.45%的家庭认为拆迁之后的生活不如以前,有45.45%的家庭认为没有变化,仅有9.09% 的家庭认为拆迁之后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出现上述状况的的原因,除了农村居民习惯了农村生活形态而无法融入新的城市生活以外,更主要的是由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考虑拆迁户的利益,没有按照农村居民特有的特殊性来安置拆迁农牧民造成的。

(三)、碾盘梁村居民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碾盘梁村位于东胜城区东北郊2公里处。该村是东胜区的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东胜城区的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巴盟、包头等地。但也有重要的一部分来自本城市郊区。就自产的蔬菜而言该村是东胜的菜园子,如下图:

东胜区碾盘梁村温室大棚基地 1

6

东胜区碾盘梁村蔬菜温室大棚 2

该村本地村民约200人,每人拥有旱地(本地人称为荒地)4亩,水浇地1亩左右(由于分得后村民自己在原有的水地基础上进行拓荒所以数字不精确)。旱地基本都退耕还林还草,即便是没退的也不能正常种庄稼,常年闲置着。所以,居民完全依赖于水地维持生活。一般人户都将水地扣上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四季为城区人民提供蔬菜。在该地区有较多的外地户籍人口,而且较多数都有自己的房屋,多从事养殖业或是常年打零工。2005年该村直接归城市管理局管理,将其划入城区范围,并且通过社区进行分区管理,将该村设为碾盘梁社区。2007年城市管理局将该村正式的化为城市重点开发区之一。为了和谐城市规划布局预计,将该地区化为修建污水净化处理厂和城市环城路区域,其它剩余部分化为城区10公里林带绿化范围内,进行绿化,预计在2007年冬季进行全村的拆迁工程。所以该地区属于准拆迁区。下面将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结果,对该村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和阐释。

首先对该村的居民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

户籍 外地户(32户) 本地户(35户)总体数(67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5 15.633 8.57 8 11.94 文盲 14 43.7517 48.57 31 46.27小学 13 40.6315 42.86 28 41.79初中

高中 0 0 0 0 0 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碾盘梁村的居民无论是本地户还是外地户文化水平都比较低,都在初中或初

中以下水平。文盲的比重比较高,达到总体样本数的11.94%,其余的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凭。而且据详细询问得知大部分都是小学或初中尚未毕业。更优甚者小学仅仅上了一年级。据具体采访该村的户主一般在40~50岁之间,在对薛家圪台村居民文化状况分析中作了详细的阐释,该年龄段的初中文凭和小学文凭与今日的初中和小学文凭是无法相比的,从30年前中国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想象出它们的学习环境。文化水平地下,决定了他们不具备继续接受知识和技术性培训的文化基础。年龄较高和文化基础的薄弱环节将是阻碍他们重新就业于二三产业的最大障碍。

在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一项上本小组也作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户别 本地户(35户)外地户(32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28 80 5 15.63农业收入

总体(67户) 户数 百份数 33 49.25 7

3 8.57 7 21.8810 14.93 工资收入

3 8.57 2 6.25 5 7.46 商业收入

1 2.86 1856.2519 28.36 其它收入

从上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本地户中有80%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而以“工资收入”和“商业收入”为主的仅占到总体本地户的17.14%(8.57%+8.57%),各占到一半。这些数据表明该村的农民虽然在商业上和工作上有所涉猎,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还不能脱离土地而正常生活,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还很强。在目前看来,从事农业劳动是大多数农民的首选职业。在对问卷缩收集的数量对比中我们发现从事商业活动的家庭收入都较高,都高于平均收入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至少现在还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把主要资金投入在商业领域。这主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一生活状态,而且商业所具有的风险性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从事该项活动的障碍。所以,要农民完全脱离土地而从事二三产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过程。

在外地户中也有一部分居民选择了从事农业,这说明外来户已经适应并融入了该村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说明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性。因为,外来户多是来自外地的进城打工人员,他们从户籍所在地出来就说明他们作过充分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思想准备,而且也体现了他们是较有先进思想和魄力的农民,但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农村甚至是又重新从事农业这一老本行,就是因为“农民~~农民工~~工人”这一过程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成熟之后才得以完成。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过思想准备的农民都有重新回到农村的可能性,要总体将农村居民“一刀切”式的推向城市,必然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外地户中选择“其它”项的较多,据本小组人员的详细查访,了解到他们一般都是打零工。不定类、不定向、没有系统是该群体所从事职业的主要特点。而外地户中从事农业活动主要是租用该村的土地进行耕种,这一群体经调查了解属于待机者,要是有更好的机会他们会立刻放弃农业而从事其他职业。从事农业只是他们自持、自救的一种手段。

对该村居民的家庭最主要的支出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户别 本地户(35外地户(32总体(67户) 户) 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户数 百分数 19 59.38 41 61.19 日常生活 22 62.86 11 34.38 24 35.82 子女上学 13 37.14 0 0 0 0 0 0 投资 0 0 2 6.25 2 2.99 其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何子女上学两项占该村主要家庭支出的100%。这里要特殊说明的是在调查中上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在国家的义务教育范围内,不计为家庭主要支出。所以,回答“子女上学”的家庭都有高中级高中以上正在上学的子女。这也说明了现代农村对子女接受国家教育较上一代人有所重视。同时生活支出占大比重可以说明,农村生活状况并不太好。消费项目单一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欠佳的状况。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较低。在对生活状况的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调查结果显示,有占总体40.30%的该村居民过着勉强维持的生活。其中外地户居多达到17户,远高于本地户居民。这主要由于本地户居民较外地户居民而言有本土优势。他们拥有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土地,还有本地居民的“人脉资源”丰富于外地居民。这两项优势使得外地户预想获取与本地户同样的生活状况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抓住更多的机会。从总体上看,选择“有少量结余”和“勉强维持”两项就占到总体的84.03%,这就说明了该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尤其相对城区居民来讲,两者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下面用摘自《北方经济报》2006年8月8日的一组数据表格来说明“拉大”的现象: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差额(元)2000 6000 2368 3632 2001 6706 2153 4553 2002 6972 2456 4516 2003 7887 3281 4606 8

2004 9306 2005 11819 800060004000200003940 5366 4716 7103 2000年到2005年的收入差距对比图1

从上表中看到农牧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的差距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也逐渐加大。经济爆炸的时代,物价水平也在迅速增长,尤其东胜区的物价长势较快。在同样的物价上涨幅度下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要比农牧民的承受能力强。这也是农村居民生活状况与城镇居民生活状况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碾盘梁村距东胜城区较近,物价水平的升降直接受东胜城区影响,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尤为显著。

被拆迁后该村居民的就业倾向也是本小组重点调查的情况之一,对于该村预计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户别 本地户(35户) 外地户(32户) 总计(67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7 22.86 15 46.88 22 32.84 没打算 21 60 9 28.13 30 44.78 打工 4 11.43 4 12.5 8 11.94 自己创业 2 5.71 4 12.5 6 8.96 其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44.78%的户主选择被拆迁后预计要出去打工,其中本地户占的较多为21

户,而外地户仅有9户。如此多的农民预想打工,那么打工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进行分析一下:

首先,东胜城区近些年城市规划的规模较大,所以需要较多的农民工。东胜城市之内众多工程环城路工程、公园新建工程、绿化工程、居民楼建设工程等都在进行当中,因此吸纳的农民工数量较多,但一经城区规划结束绿化带建设完毕,那么东胜城区对农民工的需求量将迅速大幅度的减少。

其次,大量的其他地区的农民流入东胜城区,一方面为东胜城区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支持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本地农民工的需求量。每天早晨或是傍晚都能看到大量的外地打工者逗留在公园内或是车站路边,本小组对该现象采集了一些图片信息如下图: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聚集在街头 2

从上面的分析及图片可以说明东胜虽然处在城区全面建设的阶段但农民工市场仍然有供过于求的现象。

9

第三,从该地区的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可以看出,该批被拆迁户的户主打工的市场非常小,就业面较窄。大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这样就更降低了他们能够在城区内找到工作的几率。薛家圪台拆迁居民的就业状况也预示了这一点。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有32.84%的家庭还没有具体的打算。尤其是外地户中有46.88%的居民仍未具体打算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对未来尚未作任何准备,这势必给农牧民重新就业于第二三产业增添了难度。

在一个城市地区能否立足,比是否能够找到工作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能否解决和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本小组对该村居民对未来对居住的打算也作了调查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户别 本地户(35户) 外地户(2户) 总计(67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20 57.14 7 21.88 27 40.30 买楼房 3 8.57 9 28.13 12 17.91 租房 12 34.29 9 28.13 21 31.34 买平房 0 0 7 21.88 7 10.45 其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地户中买楼房和买平房的总数达到本地户总数的91.43%,而外地户中四种选项几乎平分秋色。其中买平房和买楼房的比重占到总体外地户的50.01%。这与本地户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点是,本地户有较多的可支配资金。本地户居民除了拥有房屋建筑的补偿金以外还有每人4亩旱地和1亩水浇地的补偿金,而且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18万元的安置费用;另一点是,在购买楼房的方面对本地户也有优惠的措施。经过申请,本地户可以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经济适用房,该类房价一般在1500~1800元/平方米,而目前东胜城区的房价一般都在3500~4200元/平方米。而政府规定外来户没有享受此类优惠购房条件的权利。所以,基于以上本地户相对外来户所具有的本土优势,就形成了外来户购房率相对较低的状况。

在对未来购房预想中选择购买平方的人占到总体的31.34%之多。但是,据2007年5月份鄂尔多斯日报报道:今年预计东胜区拆迁平房1.2万户。平房的数量在快速的减少,预计在2008年以前将东胜城区内的平房全部拆迁。而且由于楼房价格及租房价格的上涨还有快速的拆迁趋势,使得东胜区范围内的平房价格非常高。基于以上原因,现在预计买平房的家庭大部分向直接买楼房、回乡买楼房、租房方向转移。从对已拆迁的薛家圪台村原住居民的调查访问中了解到,买平房的家庭数特别少而且都是高价购买,一般都是本地户在等待入住经济适用房而外地户租房的租房,买楼的买楼。这种情况也预示着碾盘梁村居民未来的住房选择状况。

外地户选择“其他”的人数也占较高的比重,通过细致的调查了解,有的是由子女养老的,有的是在别处已经有房,而占最多的是趋于形式选择回户籍所在地另谋发展。人口外流会减少东胜区的总人口数,进而影响到东胜城区的经济承载量,影响到消费市场的活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小组同时对该村居民对未来政府给予的补偿金主要用途作了预测性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户别 买房子 做生意 储蓄 其他 本地户(35户) 外地户(32户) 总体(67户)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户数 百分数 27 77.14 14 43.75 41 61.19 2 5.71 5 15.63 7 10.45 5 14.29 2 6.25 7 10.45 1 2.86 11 38.38 12 17.91 对该村居民如何使用政府给与的补偿金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本地户和外地户中选择买房子的比

重较大,占到总体的61.19%。这也说明,村民对住房问题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住房问题对于未拆迁居民的重要性。而就做生意的选项中外地户的百分数明显高于本地户,恰恰相反在储蓄的选项中本地户的百分数要明显多于外地户。这说明外地户从总体上来讲具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而本地户趋于保守。尤其在“其他”一项中外地户占到其总体的34.38%,而本地户仅有2.86%。 外地户在这

10

样的机遇面前展示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神通。在这次拆迁中外地户总体上体现出明显的主动性,而本地居民多处在被动的状态中。

另外,据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对该村农民拆迁后的就业问题没有提供任何相关的具体的引导措施。对于薛家圪台的调查中也显示村民在就业方面没有得到过政府部门的任何帮助。在对“您对未来持什么态度?”的调查中,有73.13%的家庭持不清楚的模糊态度。外地户中有8.57%的家庭认为前途黯淡,而本地户中有3.45%持黯淡的态度。从上面的总体分析和对本地户与外地户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地户居民在面对未来时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本地户,外地户将面临更多的生存的压力。

三、 综合分析

在上文中对已拆迁的薛家圪台村、伊煤南路8号街坊和未拆迁的碾盘梁村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能够更清晰的看出已拆迁地区和未拆迁地区及本地户和外地户之间存在的差异,并能够更直接的看出这些地区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将对上述三个地区具有可比性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从文化水平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文化水平的角度讲,城区的文化水平较高。据调查显示城区中已拆迁的伊煤南路8号街坊14户居民中户主的文化水平没有文盲现象,而在薛家圪台和碾盘梁村所抽取的样本中文盲率分别为37.93%和11.94%。而且在这两个地区中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居民较少,而伊煤南路已拆迁居民中有18.18%是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学历。这表明城郊居民的文化水平要低于城区居民。而且所调查的是城区中平房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平房区是城市的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讲平房区内居民的文化水平要低于城市整体居民的文化水平。在城市楼房区中居民的文化水平要比平房区的更高。这更说明城乡文化水平的差距较大。

第二,在经济收入上作简要的对比分析,为了更明确地说明三个地区居民的总体收入状况,以表格的形式作如下分析:

薛家圪台(已拆)36碾盘梁村(未拆)64户 伊煤南路8号(已拆)14户 户

户口性质 本地户外地户本地户外地户本地户外地户(7)

(29) (7) (35) (29) (11)

103 30 112 105 33 10 人口数

7.5 1.3 0.704 0.45 0.577 0.6 人均收入

772.6 42.9 78.81 46.95 19.03 6 家庭总收入

40 2.5 1.5 1 2.5 1.33 最高家庭人均收入

200 15 6 6 5 4 最高家庭总收入

0.05 0.1330.05 0.1 0.05 0.25 最低家庭人均收入

0.1 0.5 0.1 0.4 0.4 1 最低家庭总收入

199.9 14.5 5.9 5.6 4.6 3 最高低总收入差

39.95 2.3671.45 0.9 2.45 1.08 最高低人均收入差

区域

11

86420

人均收入分布图(由上表从左至右取数据) 2

4035302520151050最高低家庭人均收入差额分布图(采集数字商标由左至右) 3

200150100500

最高低家庭总收入差分布对比图(采集数据为上表由左至右) 4

单位:人口数是“人” 所有总收入是“万元每年” 人均收入是“万元年每人”

从上述的综合对比表格及对比分布图2中可以看出,在人均收入一栏中,农村已拆迁居民要比农村未拆迁居民及城市已拆迁居民的收入高,而且相差悬殊。最高的是薛家圪台村已拆迁的本地户,人均收达到7.5万元/年,而最低的是碾盘梁村的外地户,人均收入仅有0.45万元/年。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6.67倍。这主要是由于已经拆迁的农村居民利用政府给与的补偿金作为资本而获取了更多的收入。而已拆迁的城市居民收入低于已拆迁农村居民的收入,而且相去甚远。这主要是因为,在拆迁后城市居民没有获取经济适用房的权力和没有每人18万元的安置费,在这一点上同农村拆迁过程中对外地户的条件是一样。所以就造成了城市拆迁居民拆迁后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房屋,使大部分政府补偿金转变成了固定资产,而流动资金较少,投资的资本也随之而减少,所以收入较低。而在同样没有安置费和经济适用房的情况下,农村已拆迁的外地户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已拆迁城市居民的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首先,农村地区相比城区而言,居民居住分散,因此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比较随意、自由。而城市地区,尤其是城市平房住宅区,居民居住拥挤,一般都是门挨门、户对户、墙靠墙,建筑用地

12

非常有限。所以,城区的房屋建筑面积一般要小于农村地区的房屋建筑面积,城区院落也要小于农村院落。所以,在同等条件的拆迁补偿情况下,农村居民的补偿金要远多于城市居民。因此农村居民的流动资金也较多。

其次,城市居民无论工资待遇如何,大部分都有固定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他们拆迁后一般都选择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而不去参与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活动。固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绑住了他们的手脚。如同:“鸡肋,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但对农村居民来讲就没有这种情况,所以能够放开手脚,参与各种投资活动,所以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收入的机会也多。

从上面的三个对比分析分布图中也可以看出,同期同地的已拆迁户和同一地区的未拆迁户中,本地户的收入要明显高于外地户居民。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前文提到过的政府优惠政策倾斜和本地户居民具有的本土优势造成的。

第三,从总体上看,除了已拆迁的薛家圪台村的十几户村民获得了政府临建地盖房的帮助以外,其他地区的居民在获取经济收入的途径上没有获得过政府部门的任何帮助。预拆迁的碾盘梁地区也没有得到政府关于这方面帮助的任何承诺。据鄂尔多斯日报报道:“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指出,在城市拆迁和重建过程中要把失地农牧民的利益妥善处理好,让农牧业的利益转移到二三产业上,让农牧民在二三产业中重新就业。……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解决农牧民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的方针政策和愿望是好的,但并未落到实处。从已拆迁了半年多的薛家圪台村民的就业情况,可以推测出碾盘梁村居民未来重新就业的状况。从薛家圪台村的基本收入状况中显示出放高利贷的人较多,而且有一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通过放高利贷的途径获取的。在参与观察时发现碾盘梁村的居民中有同样打算的人不在少数。该部分居民选择将政府的补偿金先不用于买房子,而是用于放高利贷。这样就会造成他们的惰性,使未来城市的无业游民更多,这必然给城市的治安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安排住房是被拆迁户首先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上面对三个地区的分别分析中得到的同样结果,就是解决住房问题是大部分被拆迁居民的主要问题。虽然本地户农村居民拥有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权,但对于城区的拆迁户和农村地区的外地户来讲,住房问题是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而且政府部门实行先拆迁后安置的策略,到目前为止薛家圪台村民的经济适用房仍未入住,只能靠租房解决住房问题。而且本地户居民的18万元安置费也是分三批下拨,第一批薛家圪台村民仅拨得4万元,其他14万元在三年内拨完。这都对已拆迁居民解决住房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租房人员的增多又直接影响了东胜城区的租房市场,房租的迅速增长,使一部分外地户退出了东胜主城区。城市人口的减少对东胜城市未来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五,本小组通过采访被拆迁户了解到,在拆迁过程中就经济补偿的金额和拆迁的手段上政府部门与拆迁户之间存在着比较普遍的矛盾,而且比较尖锐。在调查过程中拆迁难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这主要是因为,当事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并且大都向相反方向使劲,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会导致“结”越打越紧。前文在分析各地区时也举过一些矛盾存在的例子,这种矛盾的出现,拆迁者和被拆迁者双方都有责任。被拆迁者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补偿金,而政府部门的房产评估报告也有不符合规定的状况。政府部门的房产评估报告一般将平房的价格压得过低。平房价格一般仅占楼房价格的60%左右,这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责而言是背道而驰的。一般居民,尤其是外地居民无法承受这样的现实,在楼房价格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装潢,一平米的楼房价格就是政府拆迁评估报告中两平米平房的价格。换句话说,两平米的平房只能换得一平米的楼房。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拆迁过程中依然存在强行拆迁或是变相强行拆迁的现象,甚至有依靠政府权力恐吓居民的现象。在2007年春季的道路拓建拆迁工程中出现过变相强迁现象:张某居住碾盘梁村,由于拓建城市基本道路,需要拆迁部分居民住房。而因为政府的补偿金过低,张某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而政府部门以工程建设需要为借口将张某的电路、水路和道路全部切断。最后逼得张某无奈之下签了字。这种变相强行拆迁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中央下达的17号文件精神:在城市规划的拆迁工程中,相关部门或单位要经拆迁居民的同意才能进行拆迁,禁止强行拆迁现象。

第六,经过采访了解到平房居民在入住楼房后存在较为普遍的“水土不服”现象。关于这方面将在后面的“问题及解决”中作更为详细的分析。

四、问题及解决建议

关于城市规划拆迁工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经济的和政治、政策上的问题,将在下文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3

第一,拆迁中直接存在的问题:强行拆迁问题和房屋评估报告不合理等问题。在拆迁过程中应该尊重居民的权利,要做到民意拆迁和和谐拆迁。对于拆迁中存在的政府部门与开发商的利益结合现象,应该给于严厉查处,全力保护拆迁居民应得的利益。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拆迁准则,真实做到阳光拆迁,消除强行拆迁、硬性拆迁的现象。而在这一系列的拆迁要求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协助,做到与政策相结合保障居民的合法权力和利益。

第二,住房问题。前文已对住房问题出现的种种原因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这里仅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东胜区拆迁工程的政策是,实施“先拆迁后安置”的战略。应将其转变为“先安置后拆迁”的战略。确保本地户减少租房率,减轻租房市场的压力。政府拆迁部门应严厉控制“炒房团”对楼房价格的炒作,控制房价,确保更多的已拆迁居民有房住。而且应该对平房拆迁价格和楼房市场价格的巨大差额作适当的调整,保证更多的已拆迁居民住得起楼房。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要控制拆迁的规模,保证城区开发和拆迁速度的和谐,使得房屋市场的供求关系达到供求平衡或供稍微大于求的状态;控制炒房者漫天要价的状况,以稳定房价消除买房难的现象。据调查了解到2007年7月份,柴某去东胜某一楼房销售部购买居民楼,上午咨询时的价格是3200元/平米,而下午拿钱预购买时价格已上涨到3800元/平米,一气之下,柴某至今都在外租房居住。所以要严厉抵制这种现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政府发挥主要的作用,以稳定东胜区的楼房市场。

第三,已拆迁农牧民重新就业的问题。前文对该问题也作过详细的解释说明,也提到过市委书记的指示:要妥善处理农牧业利益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让失地农牧民在二三产业上重新就业。但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提供优惠的就业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为失地农牧民提供一个就业的广阔平台,使已拆迁农牧民能够在就业上得到切实利益。因为农牧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严重制约着重新就业的方向,所以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农牧民所具有的基本条件。

第四,生活习惯及楼房物业管理费是大部分已拆迁的郊区居民不适应的。一般拥有较大房产的郊区居民不存在,或是较轻的存在这种问题。因为他们除了买房子以外还有较多的余额,可以支付其他费用。而对于房产较少的郊区居民,尤其是外地户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他们没有很好的就业平台,就算是能够就业也局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年龄,工资水平一般都不会很高。但住进楼房之后费用较多:据调查,一个80平米的楼房按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讲,每年的水费、电费、卫生费、保安费、取暖费等固定费用就达到5000元左右,而在郊区居住时水费、卫生费、保安费是不存在的。就取暖而言,在郊区时使用秸秆就可以,但在楼房上就必须使用物业提供的统一供暖。除去这些固定费用,还有蔬菜、米、面等日常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可以作出简略的分析:目前东胜区经济增长过热,在房价的持续过热的推动下,城区整体物价水平也涨幅巨大。这些也加重了已拆迁居民的生活负担。

从大的国内环境来讲,近几年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农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有了提高。但被拆迁农民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被迫脱离土地,加入城市的生活中,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由此我们可以算一笔帐:一个普通的已拆迁居民进入城市后居住80平米的楼房,他每年能打八个月的零工,一天平均50元,那么一年里毛收入是8*30*50=12000元。而每天买菜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平均用去5元,一年预计要用去5*356=1825元,每年买米和面用去(70+80)*12=1800元,油盐酱醋一年用去500元,在加上买烟钱、医疗费、交通费、买衣服的钱等,以拆迁居民的生活入不敷出。而且一个已拆迁居民一年中打零工的时间很难达到八个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工期可能更短。所以一年下来一般的农民工需要靠吃老本来维持生活。而且劳动力,尤其是体力劳动力,在东胜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农民工的工资也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跟着其他生活资料等物价的增长而增长。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也加剧了城市的不安定因素。

面对这些现象,政府应该给与适当的引导性措施,增加就业的机会,适当调整工资水平,顺利的完成农牧业利益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并适当的为拆迁居民办理一定的社会保障,使所有的拆迁居民都有节奏的逐步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朱少立:《走进东胜区公益拆迁》,《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7月5日。 2、东胜区纪委监察局:《为“阳光拆迁”保驾护航》,《鄂尔多斯日报*经济导刊》2007年7

14

月13日。 3、王静:《城镇居民来钱路多了》,《鄂尔多斯日报*经济导刊》2007年7月13日。 4、任君、赵婷:《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个转变”,打造城市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城市核心区》,《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6月14日。 5、东胜宣传部:《东胜投资46亿元巨资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区》,《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7月2日。

6、朱继东:《投票表决凸显“和谐拆迁”》,《中国社会报》2007年7月9日。 7、尚铁兵、杨小林:《“阳光拆迁”让百姓享受阳光》,《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7月4日。 8、俨妍、母瑾:《走进东胜区》,《北方经济报》2006年8月8日。 9、母瑾:《新世纪,新起点》,《北方经济报》 2006年8月8日。 10、双木:《东胜打造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北方经济报》 2006年8月8日. 11、王林喜:《东胜靠城市优势和自主创新焕发活力》,《北方经济报》 2006年8月8日.。 12、经适:《东胜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健康稳定发展》,《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6月14日。

附调查问卷:

未拆迁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东胜区城区规划的合理性,我们对您的生活状况作一基本调查。所有调查均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并对调查对象及结果给予保密。希望能得到您的积极配合。谢谢!

1、 您的年龄: 2、 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中专 E、 高中 3、您的家庭人数:

4、您是本地户还是外地户:

A、本地户 B、外地户 5、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A、农业收入 B、商业收入 C、工资收入 D、其他 6、您家庭的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7、您目前每年的家庭支出方向主要是什么?

A、日常生活 B、子女上学 C、投资 D、其他 8、您认为您目前的生活状况怎样?

A、勉强维持 B、有少量节余 C、比较富裕 9、政府占房占地之后您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A、没具体打算 B、打工 C、自己创业 D、其他 10、您的房子被拆迁后您如何安排您的住所问题?

A、买楼房 B、租房 C、买平房 D、其他 11、政府占房占地给予的补贴最主要用于哪方面?

A、买房子 B、做生意 C、储蓄供急需 D、其他

12、政府占房占地除了有部分金钱的补贴之后对生活其他方面(如就业等)有无更为具体的引导性措施?

A、有 B、无

13、如果有其他引导性措施具体是什么: 14、您对未来持什么态度?

A、黯淡 B、美好 C、不清楚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15

已拆迁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东胜区城区规划的合理性,我们对您的生活状况作一基本调查。所有调查均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并对调查对象及结果给予保密。希望能得到您的积极配合。谢谢!

1、 您的年龄: 2、 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中专 E、 高中 3、您的家庭人数:

4、您是本地户还是外地户:

A、本地户 B、外地户 5、拆迁之后您有无固定经济来源?

A、有 B、无

6、拆迁后,在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上是否有过政府部门的帮助?

A、有 B、无 7、您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A、农业收入 B、商业收入 C、工资收入 D、其他 8、您家庭的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9、您目前每年的家庭支出方向主要是什么?

A、日常生活 B、子女上学 C、投资 D、其他 10、政府占房占地之后给予的补贴最主要用于哪方面?

A、买房子 B、做生意 C、储蓄供急需 D、其他 11、您认为拆迁后您的生活与以前相比有无不便之处?

A、有 B、无 12、如果有最大的不便是什么: 13、您适应拆迁之后的生活吗?

A、适应 B、不太适应 C、不清楚 14、拆迁后您的幸福指数有何变化?

A、降低了 B、没变化 C、提高了

再次谢谢您的合作!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iology.cass.cn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