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2020-03-12 来源:星星旅游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 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官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最后是提塘。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

1

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8.10月1日创刊的《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9.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

10.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1.万国公报》是在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发行最广由林乐知集资筹办并担任主笔的。

12.872年创刊的《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集资筹办。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13.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二)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三)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2.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报刊数量多,数量从1895年的30多种增加至1898年的90余种;办报地区广,以上海居多,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报刊种类多。除了政论性报纸见长的综合性报纸发展外还出现专业性、纯商业性、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

3.维新派办报的活动的历史作用: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4.《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辑工作,并发表了著名的的政论文

2

《变法通议》,打响了维新变法的第一炮。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其发行量由创刊时的3000到一年后增加至12000份最高时达到17000分,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6.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的是弥尔顿。

7.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第五,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总之,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但是,在维新运动期间中国民族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对象的华文报纸《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旧金山创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继《金山日新录》之后的又一份华文报是《东涯新录》,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2.《沙架免度新录》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由司徒源在1856年12月创刊并任编辑。

3.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中国日报》为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报纸。其宣传内容为:一、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5.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同年11月26日《民报》在东京创刊,这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性月刊,其发刊使革命派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宣传平台。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

3

报》的报刊宗旨。在《民报》的创刊中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

6.《开智录》是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于1900年11月在横滨创刊;《国民报》是留日学生中最早显露革命思想刊物的于1901年5月10日在东京创刊。

7. 苏报案:《苏报》1896.6.26创刊于上海,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查封《苏报》。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8.沈荩案:这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这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1903年在担任新闻记者,因探得中俄签订密约的消息,并及时在外刊上发表,引发世界各界和留日学生反对,被清廷逮捕,牺牲时年仅31岁。

9. 大江报案:19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亡中国者和平也》与《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享誉一时的评论。文章倡言革命,标题新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湖广总督瑞徵极为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

10.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A.资产阶级维新派新闻思想——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应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健全舆论主张,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提出两种报刊宣传办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B.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公开承认报纸党性原则,明确提出为革命半包的主张。党报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党报要重视民意,反应人民的意愿、代表平民的利益。

11.《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并称为“横三民”。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4

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和大发展的原因:繁荣——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短暂的繁荣,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原因——一、旧的禁令的废除;二、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三、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运动和推动;四、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因而在中国新闻界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3.民国初年的名记者:

黄远生:1921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记者生涯,被誉为报界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在1915年被暗杀其所有的通讯作品整合为《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其通讯录有以下特点: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其系统的新闻理论包括:第一、报纸应“主持公道,指斥时弊”;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第三、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能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飘萍: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新闻。邵飘萍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邵飘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有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5.上海第一家登记在册的、由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民国第一

5

通讯社是公民通讯社。

6.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创办,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文化运动的创刊标志着中国新闻话运动的兴起,其发刊词:①主地而非奴隶的;②步的而非保守的;③取的而非退隐的;④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利的而非虚文的;⑥学的而非想象的。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4.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带来共产主义思想。 5.《每周评论》的创办原因:①巴黎和会迫切要求报刊加强对时事政治报道和评论;②想上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6.《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长沙的周报,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笔,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7.《天津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日报,为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周恩来主笔以评述为主,被评为“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8.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①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③新文风的出现④副刊的革新⑤编排与新闻采写业务改进。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先驱》是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的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团中央机构,《先

6

驱》从此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3.《劳动周刊》于1921年在上海创刊,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4.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正式广播,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5.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办起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

6.简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和影响:《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创刊于上海,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作用:①用大量的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列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想控制中国阴谋② 在进行反帝主义的宣传中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③ 努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④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⑤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⑥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发刊词中写道“为中国的一般青年服务的”要引导青年到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宣传内容有: ①热情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② 报道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形式上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活泼,稿件内容要求“有益而又味”,且重视同读者的联系,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 7.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①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②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③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④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8.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7

1.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①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②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③开展批评与表扬④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2.《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号在瓦窑堡复刊,史称陕北版。 3.“韬奋精神”毛泽东曾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名词解释) 4.关于邹韬奋思想的论述: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为读者服务;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和特色;④文风要“明显畅快”;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心;⑥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5.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斯诺——1930年到1932年,他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1933年到1935年,在北平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讲师。在这期间,他热情支持、报道“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潜心编译出版《活的中国》一书。1936年6月到10月进入陕北红色区域采访活动了4个月。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成较为稳妥的《西行漫记》。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20世纪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 6.三位一体:报纸《中央日报》,通讯社中央社,电台中央广播电台。

7.范长江:手无寸铁兵百万,万举千钧纸一张。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8

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文风上脱离实际的党八股现象严重。该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成为新闻工作进行政风的纲领性文件增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同年4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在宣传党的工作中心、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成效:重点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有力宣传大生产运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发展;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反动言论;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意义:《解放日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方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地论述。

2.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解放日报》改版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章,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包括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党报的性质、任务,对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群众路线和文风,党报的工作方针、编排方针和工作原则等,为党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无产阶级有关新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新闻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两个问题。

3.创办《新华日报》重大意义:《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的斗争①同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进行斗争。采取了“开天窗”的方法,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检查制度;②同国民党的封锁新闻来源进行斗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新闻,限制《新华日报》的采访活动。《新华日报》则采取通过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发展可靠通讯员或根据其他报刊内容改写等方式获得新闻③同国民党破坏行为进行斗争,国民党想方设法破坏《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新华日报》则招收培养了一批报童,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4.《新华日报》重要经验:①坚定了正确的办报方向②建立了一直团结战斗的队伍③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④开展广泛深入的统战工作⑤坚持真实报道⑥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技术。

5.1941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

9

闻》合并,改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毛泽东还为其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

6. 抗战时期卓越的外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汉斯希伯。

7.《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日报。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经过——1945年8月,重庆国庆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结果——此书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联合声明,在征得十六家杂志社签名后庄严宣布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了国民党中宣部,国民党10月1日宣布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2.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经过——“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吹牛拍马,胡编乱造新闻。1947年,《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和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发起反“客里空”运动。次运动得到中央肯定,并通过新华社宣传报道,从晋绥扩展到其他解放区。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天。意义——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也发动群众监督。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注重读者来信的刊登,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和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重要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4.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重要问题:①深刻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要有正确的态度;必须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5.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意义——毛泽东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晋绥》的工作人员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同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少奇的讲话,充满了对党报

10

工作者的爱护和期望,同时也凝结着对党报工作中深刻的教训。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怎样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正面的影响评价——首先,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其次,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负面的影响评价——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矬,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业主要有——①片面强调不犯错误②每天一篇社论③业务路子越走越窄④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⑤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补充的办节目方针⑥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2.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的3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因采用了领导政治斗争的方法而造成了严重的失误: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为政治批判,过于片面、极端和粗暴。2)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加以批判,在精神上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阻碍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正常开展,报纸的点名批评,严重伤害了一批同志。

3.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4.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我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外交活动。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光明日报》总编辑是储安平,1957年6月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整风座谈会上,储安平大胆向中国共产党提意见,公然称党的统治为“党天下”,第二天《光明日报》

11

竟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紧接着《文汇报》全文转载了该文。因此,储安平遭到严厉批评,成为这次运动中引出来的最大的“毒蛇”之一。毛泽东从新闻界开刀,最后钓上来的“大鱼”和“毒蛇”正是《文汇报》与《光明日报》。

2.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3.20世纪六十年代宣传先进典型包括:雷锋、大庆、大寨、焦裕禄。 4.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1957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5.1960年报纸总数为1274种,期发数为2104万份,但报纸每年的总印数却达到509亿份,创下最高点。随后由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中央和各地对报刊进行了整顿和精简。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报纸的总数又有所增加。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报纸总数再降。这其中的起伏充分说明了新中国报刊的发展和政治形势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三家村”是指邓拓、吴晗、廖沫沙。人民日报社、北京日报社等首都新闻单位由于反应迟钝表现消极,为毛泽东所不满,成为被夺权的主要对象。《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则替代《人民日报》成为制造舆论的旗手。 2.1966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期间,《解放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发表题为《邓拓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的材料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3.1966年5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这标志着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此时期报纸的特点:①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单位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与“千台同声”的局面②报小刊急剧增多,泛滥成灾③“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的舆论工具,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1.1978年3月26日,《光明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是真正掀起了渲染大 12

波。

2.1978年国家规定报社是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 3.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我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发展的重大的历史关头,新闻工作往往肩负着澄清理论是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责任。在这场讨论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立场,显示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准,改善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提高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

4.1981年《中国青年报》的《星期刊》首开星期刊之先河,是国内报纸关注休闲的开始、周末版的源头。

5.对于《苦恋》事件,周扬同志的意见为三条:①桦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但作品《苦恋》有错误,可以批评;②该对作家采取帮助的态度,帮他把电影修补好,而不是对作品采取“枪毙”的办法;③评应该实事求是。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