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寓言两则

2021-12-26 来源:星星旅游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9个生字,会认2个生字。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难点】: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科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背景资料】

1.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ke),战国时邹(zou)(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2.《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的出处

古代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撰( zhuan第四声)汇集整理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共计三十三篇。 【设计说明】

寓言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教学寓育,要充分运用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熟悉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从感知鲜明的形象中理解寓意。《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的心理变化轨迹十分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要抓住寓言的这些特色,品读相关词句。在语言训练中,感受人物形象,从具体情节的判断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训。另外,第二学段教学寓言,仍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使用字典、词典,要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并阅读寓言故

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寓言,明确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板书“寓言”,指导读准“寓”的音,书写“寓”,了解“寓言”。(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是一种文体,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2. 大家喜欢寓言吗?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3. 这里,老师带来了两则新的寓言故事。板书“两则”,指导书写“则”,理解“则”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指导将“揠”字写好、写漂亮。

4.解释课题,引导质疑。(谁揠苗助长?为什么要揠苗助长?是怎样揠苗助长的?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读过寓言故事,但这是初次接触“寓言”二字,所以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它的基本特点,并让学生交流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然后,导入我们要学习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课堂,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将生字新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预设:“宋”是平舌音;其他加“闷”等都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再读课文,交流问题:

(1)到底是谁揠苗助长?(宋国农夫。)

(2)他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为了使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3)他是怎么做的?(他把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使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4)揠苗助长的结果又如何呢?(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4.谁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后,结合4个小问题,就能让学生轻松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有困难的,此设计突破难点有方法。

三、进入文本,感悟心理

师:这是则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农夫,看看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用笔画出表示农夫心理的词语。 交流:巴望 焦急 急忙 兴致勃勃

2. 请学生静静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农夫究竟“巴望”什么,“焦急”什么。 3. 练习想象说话:

是呀,农夫多么希望禾苗快点长呀!禾苗长得快,那____________。于是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第一天,他走到田边,看到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 第二天,他来到田边,看到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

第三天,他来到这儿,禾苗依然如此。很多天过去了,可在他的眼里,禾苗却____________。要知道,禾苗可是他家的全部收入呀,所以他的心里____________。

4. 难道禾苗真的没有长吗?为什么他觉得禾苗不长呢?

5. 看来,农夫的心太急了,急得连禾苗生长的规律都忘了。此时,农夫心里最想什么? 6. 就这样,农夫天天等,天天想。突然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生交流)

引读:一想到这个办法,他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7.请同学们读读“急忙”二字,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农夫——(引导想象说话)。 师: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他虽然累得筋疲力尽,可他——同学们,你们看,书中给我们画了一副插图,看看他脸上的表情,此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8.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指导朗读农夫说的话。

9. 听了农夫说的这一番话,他的儿子很纳闷(理解:因为疑惑而纳闷),他纳闷什么呢? 10. 于是第二天,他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设计意图:这则寓言侧重心理描写,巴望→焦急→急忙→欣慰,宋国农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轨迹十分清晰。教学时,抓住农夫心理变化的词句,引导展开想象,就能深刻理解文本,为揭示寓意作了较好的铺垫。 四、揭示寓意,书写生字

1. 此时,这个农夫真伤心呀!他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怎么禾苗反而枯死了呢?你们能劝劝他吗?

预设:农夫伯伯,你的心情我们理解,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农夫伯伯,你想让禾苗长得好,长得快,应该采取合理的办法,及时除草、灭虫、施肥,而不能把它们拔高。

2. 师:是啊,农夫伯伯没有注意到事物的生长规律,尽管他的愿望很好,但是禾苗的根受到伤害,得不到水分和营养,就枯死了。从这件事中,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预设: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3.有一位妈妈,她要求自己的孩子学弹钢琴,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可一个学期后孩子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责怪打骂孩子。你能结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她说些什么吗?

4. 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则寓言中的生字,读一读。 (2)互相提醒:哪些字容易写错?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宋、焦”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焦”是上大下小,上半部的右边有四横。“疲”字中内外两撇的位置、长短要注意。“勃”字左下的“子”最后一笔改为提。

设计意图:寓言的寓意含蓄,教学中,揭示寓意千万不能提类似“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之类的直白问题。此设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劝解衣夫的过程中,自然揭示寓意,并通过分析实例,进一步明确了寓意。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读了《揠菌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则寓言。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和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读准字音。

3. 谁来读读课题?

4.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鹬和蚌为什么要争?它们是怎样争的?结果怎样?)

5.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标好自然段序号;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6. 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弱”。 (3)检查读课文。

7.完成填空,归纳主要内容:

有只河蚌张开壳儿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____________,蚌____________,双方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责有疑。读了寓言的题目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寓言故事,

学习了生字新词,寻找答案。并以填空的方式,轻松归纳了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过渡:这一句话,就把《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说清楚了。但是,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可没这么简单。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师: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鹬蚌为什么相争,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引导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二)感过程,悟情感。

1. (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散,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 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自己读读鹬说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鹬威胁蚌的话。

4.面对威胁,河蚌能屈服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5.理解并指导读好“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指导读好蚌说的话。

6.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三)晓结果,明道理。

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____________,蚌____________,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对过去了,鹬____________,蚌____________,它们还是互不相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____________,蚌____________,,它们仍然谁都不愿意退让„„

2.引读:就这样—一(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它们都已经一一(筋疲力尽)。理解“筋疲力尽”,指导朗读。

3.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

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5.小结:是啊,鹬蚌相争的结果却是渔夫得利。如果当时它们能各自退让一步,也不至于落入渔夫的掌中丢了性命。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一味地相争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设计意图:这则寓言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寓托道理。教学时,要抓住对鹬和蚌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课堂再现故事情境,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自然明白寓意。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 交流类似《鹬蚌相争》的事例,辨析明理。

2.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古今中外,有许多寓言故事,课后同学们找来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3. 布置作业:适时组织一次“寓言故事会”。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组织开展“寓言故事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具有积极意义。 【板书设计】

起因——巴望禾苗快长(十分焦急) 经过——拔苗助长(筋疲力尽) 结果——禾苗枯死(白费力气) 起因——河蚌晒太阳 鹬啄蚌肉 蚌夹鹬嘴 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鹬:威胁 不松开壳„„会干死 经过 蚌:不示弱 拔不出来„„会饿死 相持不下渔翁得利

结果:渔夫把它们一齐捉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