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

2024-02-16 来源:星星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

作者:陈南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5期

学校特色是在学校更多具备自主办学空间,教育者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理解和社会需求等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诉求[1]。学校特色可以是多个方面,其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是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下教育的积极应对措施。在打造学校环境教育特色时,将校园环境作为环境教育资源进行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虽有部分零星案例,但是,如何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校园环境设施,系统地开发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培育学校特色,其研究还显不足。 一、学校特色的培育与凝练

教育界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义,远未达成一致的看法。由于其表述者立场的不同,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各有差异。陈建华曾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上就其内涵进行过论述,主张学校不应该窄化自己的特色范围[2]。基于对学校特色的基本理解,一般认为,学校特色可以包括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素质教育等。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学校特色的形成绝非短期行为,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特有的客观条件和人才优势,长期培育的结果。如果要为学校特色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时间和成绩是两个不应该缺少的要素[3]。在时间上,学校特色是全校师生长期努力积累的成果,若不经历时间的磨砺,学校特色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校决策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没有认真研究学校的历史和校情,仅从现有可利用的资源,或一时的社会热点出发,以“攻关”的思路和方法发动师生去打造“特色”,短时间内或许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成为所谓“特色”。然而,这种短期“特色”是不成熟的,难以持久,结果往往是学校负责人一旦更替,“特色”也就消失了。在业绩上,学校特色应该具备较为显著的办学成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认可等条件。事实上,很难确定学校特色应该具备什么程度的业绩,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学校所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学校的办学基础不同,办学时间长短不同,其办学成绩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一般而论,一所学校具有某些办学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应该为所处社区或地区知晓,应有相当的社会美誉度。更多的情况是学校正处在培育特色、朝着特色办学方向努力的过程之中。为了消除时间和领导变动这两种不稳定因素对学校特色的影响,将学校特色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校长可以换,学校的办学理念则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特色,必将是经过学校认真研究,具有长远考量,稳步推进,精心培育的结果。

同时,学校特色的形成不仅需要培育,也需要清晰地加以总结和表述,即学校特色的凝练。我国对学校进行各级各类教育评估中,经常会提出学校特色的相关内容要求,这对于长期缺乏办学自主空间的中国学校,凝练出学校特色成为其厘清办学思路、提出办学思想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即使是已找准特色的学校,经过长期努力工作后,也需要对学校特色进行总结,以便形成学校对外宣传内容。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千校一面”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况,学校特色将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苦于寻找特色的现实情况下,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为中小学校特色培育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基于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 1.校园环境教育资源

将校园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开发,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课题[4][5],在我国,由于国家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颁布,“环境”成为许多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特色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环境教育以学科渗透教育为主,过于重视课程教学中环境知识的讲授,与国外、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质优的环境教育基地相比,我们未能充分重视户外教育在学生环境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根据英国环境教育委员会(NAEE)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环境关怀和环境责任的因素中,户外活动的经验远高于课程教育,前者为91%,后者为59%;而学校传授的环境知识仅有10%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环境意识,仅有1%的环境意识能转化为学生的环境行为[6]。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的环境教育模式。他认为,环境教育即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7]这一模式中的三要素为一个整体,其中“在环境中的教育”强调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反观我国的环境教育,学校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关于(about)”和“为了(for)”的目标,而忽视了“在(in)”这一因素。“在(in)”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在户外的探索,其场地不仅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环境学习中心等,也包括校园[8]。在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的现实下,系统地开发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环境实践场所的不足,使校园环境“活”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学校环境教育成效,最终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2.四项策略

策略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明确学校特色方向

案例分析:广州市协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1年,由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制成立。2004年,学校延续“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大生态校园建设为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取得丰富而有影响的成果,成为广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学校和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2008年),从而明确了学校办学特色方向。

策略二:以校园环境设施为基础,环境管理为手段,校园环境解说体系为辅助,开发学校课程

节能减排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我国有490683所中小学,约有2亿多学生(http://www.moe.edu.cn/),对环境的总体影响有“以小集多”的事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但是,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学校的社会责任正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的新内容。或言之,学校通过建设环保设施,可以减少办学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广州市协和中学建成的“绿园”中的水循环使用系统,一年就能节约用水3000吨。同时,通过环境管理,也可以取得学校环境绩效的有效改善。例如,深圳市笋岗中学采取23项节电措施后,仅4个月就节约用电17587度,节约电费11959.16元(来源于中德合作项目“校园环境管理”培训资料)。有针对性地将校园环保设施作为环境教育资源开发,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可实现教育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环境解说是旅游景点为了更好地让来访者了解旅游地情况,帮助他们体验、鉴赏和理解旅游环境的一种解说方式[9]。借鉴环境解说理论,在校园建立完善的环境解说体系,也是学校开发环境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学校环境解说对象有两个:一是为学生学习,二是为参观、考察和交流的来校人员。前者包括主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应有较为详细的解说内容,解说牌应包括基本原理等,但不宜过多,以相关读物和手册为主,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作为特色课程的学习资料。后者则应参照旅游景区的要求,设计简单易懂的解说牌。必须注意的是,在建立校园环境解说体系时,应先编制环境解说规划,使整个校园环境解说体系科学、实用、美观。 课程开发是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将校园作为一个环境教育基地,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途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说,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国家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学校可以根据已有的优势设置校本课程。环境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十分符合新课程改革原则要求。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环境问题,利用校园环境,选择适合的环境主题作为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形成特色课程。其学习内容和方法,是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这也符合“环境教育应把教育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也应是与当地有关的”原则[10]。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解决问题等能力,有利于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策略三:鼓励师生参与,使他们成为实践主体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青少年的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学科教学相比,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和学校特色建设遵循参与性原则,更加鼓励学生的积极参加,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认识校园环境,在参与中学习环境知识,在参与中提升保护环境的责任,更深入了解学校,热爱学校。例如,广州市协和中学学生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查学校植物,建立了学校的绿色植物档案,并共同建设“瘦园”的节水设施等。学生的参与,使校园环境设施不仅能帮助实现学校的环境保护目标,更能真正体现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特性。运用校园作为环境教育的基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观察和发现,学习环境知识,建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

策略四:以服务社会和其他学校为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常常是许多人选择的旅游之地,而中小学由于管理上的要求,还未能成为旅游休闲地。实际上,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中小学,如果再增加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中小学校园可逐步成为公众,尤其是社区居民休闲和进行环境学习的场所。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料,更是不难成为其他学校学生来此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设施,并开发其环境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使教育和环保部门的资金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还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研究,2011(3). [2] 陈建华.论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其创建原则.教育科学研究,2006(8).

[3] Chen Nan, Wu Xiaoqiang ,Wang J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Green Schools in China.Southern Af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6,23:64-77 [4] 麦志强.校园教育环境的研究与设计——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领域.现代教育论丛,1998,2).

[5] Dorothy Blair.The Child in the Garden:An evaluative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school garden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

[6] Joy 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田青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祝怀新.环境教育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 Donald R.Hammerman,William M.Hammerman,Elizabeyh L.Hammerman.户外教学.周儒,吕建政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9] 王民等.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之研究.环境教育,2005(7).

[10] 德·拉希里等.环境教育教师培训与课程发展.郑军,王景武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感谢广州市协和中学郭永峰等老师,广州大学环境学院李国敏、刘建山同学对本研究工作的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