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
《麦克白》:欲望悲剧;
《奥赛罗》:种族悲剧;
《李尔王》:生存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
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
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
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因此我想也许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就是想通过以黑人作为主角而最终酿成悲剧来批判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很显然,殖民主义文化下的种族歧视将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三 《李尔王》的悲剧性质
对于《李尔王》这部悲剧,我以为莎士比亚俨然已经从对人性悲剧的批判中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宗法关系以及价值观的批判上。
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和人基于物质关系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商业关系摧毁了原有的宗法和血缘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或许莎士比亚正是基于此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反映社会各个阶段伦常变换的境况,并最终通过李尔的死去以唤醒台下的观众,让他们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重建自我和精神家园。
四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质
个人认为,《哈姆雷特》实是四大悲剧中最悲天悯人的悲剧、最无可奈何的悲剧、最无法挽回的悲剧,这是让人无法看到希望的悲剧,它是悲剧中的悲剧。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我觉得《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命运上的悲剧,天命之造化非人力所能为,所以这种悲剧也就完全不可逆转的了。
试想,当一个天真的,忠实的,对生活充满爱的孩子忽然就失去了自己无比崇拜的父亲,母亲也改嫁叔父,那么这时他就是一个无所依靠的孤儿了,他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孤独者。很显然,对于一个孤独者而言最能使自己感到安定的办法就是以自我的感受为主导。如此说来他走向利己主义实则是命运在背后的推动,接下来又将替父报仇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就更像是命运对人是一种戏弄,一种讽刺。我想歌德对此的比喻是很贴切的,他评论说:“这是一棵懈树栽种在一个宝贵的花盆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就破碎了。
本来哈姆雷特的人生轨迹应该是接替父亲的王位,登临一国之主,治理国家,仁厚待
民,尊母敬妻爱子直至生命的结束。可事实上呢?复仇占据了他整个人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十足的悲剧,命运的无常造就了悲剧的诞生。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更像是在对命运无常的一种慨叹,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妥协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