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4-29 来源:星星旅游
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

—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于克娟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要:通识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兼容性\"人才的必经途径,课程管理是保证课程质量的

有效载体。文章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组织和管理机构、运行机制、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库等方面对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5-007-03

通识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兼容性”人才的必经途径,要使通识教育真正在高职院校中扎根,从理念变成现实,就必须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针对很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课程设置不严、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应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入手。一、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通识教育反对功利主义,反对过分专业化,着眼于弥补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不足,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及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在短期内难以看到的“效益”。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与教师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很难自发自觉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这就必须依靠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机制安排来予以保障。通识教育课程应由学校设立的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及通识课程教研室进行管理,并赋予其一定的权责和地位推动通识教育实施。聘请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研究者、一线教师及在校学生等组成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审核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对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通识课程教研室是由教师广泛参与的柔性协调组织,主要负责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突出课程特色,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适合学校实际的通识课程教材资源库,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二、通过机制建设保障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机制建设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导向、服务、调控等方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通识教育预定目标。第一,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美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专款投入通识教育建设,芝加哥大学甚至以为教师加薪的方式来激发教师的兴趣。北京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均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只有保证对通识教育人、财、物的投入,才能使之健康、有序运转。第二,要建立授课教师激励机制。通识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并不是将专业课程内容稀释即可,需要教师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开发设计。因此,要适当减轻开设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在评优评先时给予适当的倾斜。第三,要建立通识课程审议机制。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组织审议,经过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及通识课程收稿日期:2015-05-05

作者简介:于克娟(1980-),女,天津市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教学。

此文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研究”(编号:zdkt2013-017)的研究成果。

7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教研室审议通过的课程方可列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应实行课程目录阶段更新制度,包括课程的新增与删减,以及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学分的变更等均应在审议后实行。注重审议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启发,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及学生满意度等。第四,要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实施过程管理,做好开课、选课、教学、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通过专家听课、成绩分析、课程总结等方式对通识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达不到设要求的课程予以警示,直至停开课程。第五,要建立不断创新的研究机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等内容是一个不断需要研究的课题。课程设置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可以反映出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对学校发展的认识等等。要使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精神,使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不断前进。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通识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要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打造一支适合学校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有效地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承担起既教人“做事”又教人做人”的责任,逐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第一,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很多教师对通识教育的含义理解仍存在误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的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机构应针对通识教育的特殊性,组织师资培训、教学交流、课程评估、表彰奖励等,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作用,明确通识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发挥,勇于创新,并加强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修养、知识结构,使通识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真正成为通识理念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第二,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遴选准入机制。学校要多渠道遴选通识教育课程讲授教师。不但要选拔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教学工作,还要鼓励学有所长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讲授过程中。同时,还应健全教师准入机制。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选择不应仅仅局限于科研论文及学历职称,而应将重点放在教师的课程设计是否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及通识课程教研室应对教师提交的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学时分配、考核方案、课堂教案等进行书面8

审核,并组织教师试讲,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师生互动、专业知识掌握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反馈给试讲教师。对于未通过书面审核及专家评价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课程。第三,注重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梯队建设。要依托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及通识课程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开设通识课程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和培养,为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校外培训进修的机会,以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将辅导员队伍看作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成员。四、建设动态课程资源库任何一场教育的改革,最终都将体现为课程的革新。通识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强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人才,这就要求通识教育课程丰富、合理、灵活、多角度。第一,校内联动,校际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通识教育课程要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摆脱因人设课、随意开停课等“杂、乱、差”的粗放管理现状,就要从小处着手,精心规划,从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规范。这就要求各二级院系统筹资源,协调联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要利用学校身处海河教育园区的优势,联合多所高职院校力量开展校际合作,互派教师,互认课程,发挥集群优势,实现海河园区资源互补与共享。第二,改革现有公共课,突出通识特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课时量与培养需求的矛盾。专业教育课程课时量已经被挤压到了一定程度,很难再压缩。因此,可在保持现有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将一些公共必修课纳入通识课程领域一并设计。例如可将目前课时较多的“两课”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再扩展到更广泛的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既可以改善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又能发挥此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可以由多人组成的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讲授,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讲授。第三,找准契合点,在专业课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目标。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某种与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技能”“手艺”,更应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工作中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主性、责任感、承受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这正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合之处,因此通识教育完全可以在专业教育的课堂上与之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背景、传承“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水平考试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探讨

古丽更娜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21)

摘要:文章结合少数汉语预科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现状,就如何优化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5-009-03

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是针对母语非汉语者(中国少数民族、外国人、华侨)而设置的一项收稿日期:2015-04-12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测试。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研制而成,它以学生汉语设计运用能力作者简介:古丽更娜(197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教育。

来了解历史,通过介绍专业领域的杰出人物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对工作方法的探讨来引导学生形成“质疑”“求真”的思维等。第四,鼓励教师开发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动态课程资源库。要调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就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予以鼓励。如可以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对建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给予奖励;给予通识课程教师在购买教学资料、参考书和各种必备的教学工具时以资金支持;为通识课程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等。第五,善用网络资源,突破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瓶颈。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却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慕课、翻转课堂、网上公开课等课程资源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识课程教研室可以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对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编写简介及分析,提交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并向学生发布相关课程信息,通过提问、辨析、讨论、撰写报告、感想分享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多样。第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活动,打造通识教育隐性课程。除了通识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外,还要利用人文讲座、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人文讲座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已在我校举办了20期。讲座内容以人文为主体,涉及历史、文学、音乐、电影、哲学、国外文化、科技、心理健康、励志、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众多学科,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讲座面向普通学生,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多方位满足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需要和精神渴求,学生反响热烈。此外,还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校园环境的浸染、校友校史的引领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时刻体会到无形教育资源的作用。使通识教育氛围成为隐性课程,与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学生成才。参考文献:[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邢运凯.高职院校教育通识课程论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丁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编辑朱荣华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