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曹训华
09会电专(1)班 90422089 指导老师:李昌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逐步强大,成为中国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许多民营企业落后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甚至倒闭,如巨人、爱多、三株、太阳神等民营企业经历了从辉煌到噩梦目前,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意识淡薄。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张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本文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主题提出,具体建议与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控制措施;问题;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在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相对比较成熟。理论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阶段;(2)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阶段;(3)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4)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5)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第5阶段内部控制的涵义是: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影响的一个过程,目的是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相关法的令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内部控制由五大要素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指企业的一个工作氛围,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其他因素,是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风险评估指企业必须设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机制,以了解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及时加以处理;控制活动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信息与沟通指为了使员工准确及时地执行内部控制,履行职责,应该把信息按一定的形式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和职工;监督指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阶段。COSO委员会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面临风险,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触犯法律法规的风险,内部控制应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2003年7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认为内部控制应从过程控制过渡到风险控制,把内部控制纳入风险管理,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的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难以与大企业相比,人员存在兼职现象。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与家族管理有关,因企业规模的迅猛扩张,
为了强化内部管理开始设立内部控制机制,但对于人员的聘任和培训做得不够,有的来自原来的财务部门,只懂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而有的是家族的成员,连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民营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问题淡薄、对风险评估不够,普遍存在着对内部控制熟悉不到位的现象,忽视会计的命脉功能,脱离会计控制。治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偏差,会导致内部制度局部形同虚设,造成企业治理整体混乱。民营企业缺乏的这种风险意识和机制,不管是什么风险,都应该加强风险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建立起可以识别、分析和治理风险的机制,避免盲目扩张等行为。
(二)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必然受到法人治理结构、治理理念、组织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很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
2.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股东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体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分配、制衡和约束的整体,可以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内部控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调,制度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三)内部监督机制问题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工作不到位。内部审计全被一味的理解为差错纠偏、堵塞漏洞,把被审计的对象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有些民营企业,根本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认为企业是自己的,财产是自己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与自己作对。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由于经常被民营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和更换,实际上使审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不合理,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独立设立并受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但是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五花八门,有的直属厂长经理,有的直属总会计
师,也有的与财务部门合二为一,受财务负责人的领导,这种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很难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需要上级部署,自己很少主动开展工作,所以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手段落后。我国民营企业大都采用家庭管理模式,审计工作作为核心部门更要有业主亲属主抓。这种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审计队伍的人才开发培养和更广泛的择优选聘,造成人员素质差,结构比较单一,缺乏专业技术、工程技术、物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4.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制约。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也由家族成员构成,素质不高,在审查时往往顾虑血缘关系,不能正确反映甚或背离企业目标,时有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因此,家族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问题导致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流于形式,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治理部门的绩效。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四)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民营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会计处理缺乏一贯性与完整性,信息失真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信息系统的好坏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民营企业股权不明晰,所有权过于集中或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衡关系;忽视制度化管理,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由此导致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很薄
弱,会计和财务体系不完善,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内部控制经常处于失控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会计报表未接受社会审计监督,财务报表质量很差。在其经营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管理,造成了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有的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用途编制不同的报表内容。同时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少、交易额小,财务基础薄弱等特点,不易引起各检查机关的足够重视,于是有些企业领导就利用这一点,指使会计做假账、虚数,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等。
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设置科学的内部机构并有效运作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中小民营企业应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为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督提供基本的保证。中小民营企业应当在家族制管理模式中加入现代管理理念,实行科学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应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的重要决策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企业应按照科学、高效、制衡的原则,结合本企业实际,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形成权责匹配、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不相容
职务要相互分离设置。通常,企业的可行性研究和决策审批环节要分离,决策审批和执行环节要分离,执行和监督检查环节要分离。同时,企业应当重视人才,舍弃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完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风险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将身处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企业内外更多不确定的各种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双刃剑作用,既不应该完全排斥,也不能一味轻视。中小民营企业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进行认真评估,科学的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在分析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后,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衡量风险与收益,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机构
中小民营企业应本着务实的精神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充分保证其独立性。对于内部监督机构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要进行特定的要求。中型民企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企业同时设立审计部,为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的地位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可以向董事会直接报告。小型民企可不设置审计委员会,但必须设置审计部门,并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另外,由于企业的情况瞬息万变,内控制度的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董事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评价,以便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经理人市场
我国的民营企业应逐渐引进经理人,走出家族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使民营企业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由民营企业家担任总经理, 但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当民营企业家的知识、 技能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经营管理方面感觉力不从心时, 必须考虑是提高自身素质,仍然担任总经理, 还是只做股东引进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以弥补自己管理方面的不足。同时要适当放弃一些权力给职业经理人,使其有一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服务。可以采用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除了给经理人发工资之外,还应让经理人持有一些本公司的股票,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 同时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职业经理人的行为,防止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控制
民营企业应加强对关键点的控制,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通过关键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的控制,进行全程监控,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要做到权责明确,进行相关的监督人员检查和审核,以防止权力滥用。
(六)、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质量
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适当、及时、正确且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完善民营企业的信息系统应当包括财务信息系统和治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而治理信息系统则是提供很多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两个信息系统,民营企业可以强化会计控制,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谋与舞弊行为,确保国家有关法律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总结:
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促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陆珍姣:浅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及发展问题的对策.时代经贸,2007,(2)。 [2]李静: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探讨.财经论坛,2007,(9)。
[3]徐雪华: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失效的原因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5,(12)。 [4]《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5] 庄萍影.民企内部控制现状和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0,(35)。
[6]鲍伟军.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09)。
[7]胡清华.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控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02)。 [8]郑德武.关于拟上市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8,(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