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内容,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
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0.8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符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0.8通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2.4。
这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这里会有学生将0.8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2.4元钱。
接着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可以通过列竖式计算。这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0.8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0.8乘3的竖式计算可以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2.35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
这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0.8乘3时可以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2.35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0.8乘3的竖式自己写出2.35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2.35可以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通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能力。
到这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己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说课稿 篇2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传统集体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特确定以下活动目标:复习1—10数字的认识,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的习惯。此次活动也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的:
2、认识数字1—10,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1、让幼儿体验友爱、互助的快乐,在一个有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分析:
重点: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的物体的数量。 难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数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操作法等
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法,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六.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层层递进,,幼儿将运用操作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七.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 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启发幼儿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也用数字来表示呢。然后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给实物找朋友,小圆点找朋友的连线活动得以巩固。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莫扎特所写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既轻快、活泼,又不过分张扬;曲式结构单纯、紧凑,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
音乐素材的运用节省而富于表现力,第一、二、四乐句采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第三乐句则运用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手段推动乐句的发展,典型的启承转合句式,从而使整首歌曲听
起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结构上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
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和弦的选择以主、属和弦为主,色彩明亮,手法简练,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通过自己准确、流畅、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和弹唱,通过音乐的声音手段恰如其分地将他们再现出来,从而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义深刻而有意味地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__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__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__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
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
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肖长江,是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神奇的放大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信息技术》小学第三册第七课的内容《神奇的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 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
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
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课件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
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
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__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
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__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__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生酝酿后交流。
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二、自主质疑,提炼问题。
导入: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木雕更令“我”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
1.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出示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紧扣问题,读书释疑。
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
1、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课文中“我”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2、13小节少年和作者的对话。 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1)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3)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四、补充资料
1、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及相关图片,教师配以介绍。)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2、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你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3、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少年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4、再来谈谈这个问题: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学生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外知识。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四)展开想象,总结全文。
1、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或把你想对这位黑人少年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2、总结谈话: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把中非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存储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 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
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 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 口 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口44 65口 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课内容、结构较简单,但有些句子离儿童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如“释放、回收人造卫星”等。本单元的训练是“写清楚一件事物的特点和用途。”__节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和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和合作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长大致力于用科学为人类造神福的志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用自己个体语言介绍航天飞机,使读写相结合,培养交流的能力。难点为领悟“航天飞机能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等句子的意思。 二、学生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便开设有电脑课,孩子到三年级已经会熟练运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查找资料,从上复制资料存入文档,会运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页,个别学生会制作出水平相对精美的页,这样对于航天飞机的学习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小组互助学习。
三、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为宗旨,在教学中以络为平台,设计了航天飞机的课程资源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
1、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前期准备制作的页和教师资料,其中有航天器、神州5号等相关的各种资料以及链接的相关址)、供学生主动探究
2、课文学习(主要用于情境引入、重难点突破、生字学习、学习方法指导等)、
3、展示舞台(学生学习中制作的作品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大量阅读与作业紧密地挂起钩来。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在站中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小论坛(主要用于学生提出、上传各种问题为学生主题学习而开设的BBS论坛,是学生发表见解和交流的窗口。学生可以在讨论区提出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回复看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5、小小研究员(A提供研究小主题。B介绍一些适用的研究方法)这五个部分,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难点部分以教学相助,配合活动教学法及总结法,帮助学生分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的问题情境,促学生入境探究,学生可以在络的背景下,通过扮演角色而主动地去浏览信息,扩大信息量,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出多媒体页式课件。
2)学生准备,分小组完成预习的资料查阅,并在第一课时后整理自己的资料,形成自己的页。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背景呈现,情境导入,进行质疑
1)课件演示:浩邈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厂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当第一个航天飞机部出地球,人类了解宇宙的梦想就越来越近了。我国的神州5号冲入天宇,把中国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航天飞机,邀游太空。
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学生活动: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并交流自己在前期的准备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这样利于调动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把问题分类,存疑。并引导学生进入航天飞机的学习。
2、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3、多边互动,读写结合,突破重难点
读写是三年级的两大支柱,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课标强调在学习写作的初期,给予学生写的材料和写的兴趣。运用站中的“相关资料”平台,使学生共享丰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提供丰富的说话材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1)、视频演示,理解句子,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难点处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航天飞机绕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等2处难点句子的理解航天飞机得快、飞得高的特点,通过点击句子,观看课件航天飞机在太空工作的实录,以形象的直观录相帮学生理解课文句子。促学生有理解地读,有感悟有想像地读。 2)上浏览,拓展说话材料(落实重点)
课标中强调习作练习应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先以课文为例,感悟语言写话,再以课件中丰富的资料为辅,(课前学生和教师制作的页已经在站中实现共享。学生可以在上点击任何一个同学或教师的页进行学习)拓宽说、写的内容,进行说、
写训练,“我是航天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______,我还能______”。(前一空可运用书中的资料,后一空拓展学生对航天飞机的课外认识。)达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这样重、难点的突破在站的帮助和读写的过程中进行着。使语文成为一种实践,并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落实。 4、展示作品,辩论对比
学生将课文和上的信息进行处理,选择小组的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等电子作品,利用大屏幕投影演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航天飞机和飞机的辩论“到底谁更能干?”在辩论中,学生运用资料进行有礼有节的对话,(航天飞机有很大本领,但它耗资太大,起飞不方便,不能民用等)并最终得出结论:不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本领和作用。角色的扮演,对信息的处理运用便语文课堂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为学生对课后的继续学习研究提供方向。
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
学生进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_____的研究”并参考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扩大阅读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小小研究员”中提供学生想
研究的小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并以小组形式制作页式作业,上传在展示舞台。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六、板书设计 航天飞机 普通飞机 飞得高、快 灵活 …… ……
各有自己的优点
说课稿 篇9
《小兔运南瓜》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这一话题的训练重点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训练把话说清楚,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围绕这一重点,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节课一开始,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动物头饰营造氛围,并用小动物的语气进行交流,学生一下便进入了情境。这样,在后面的环节中,学生不仅敢于说,想说,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际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交际的意识和习惯,也调动了语言的积累。同时,我在这节课中也注意了角色的定位。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我不是领导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始终以森林中“小鹿姐姐”的身份参与学生对话。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平等、活泼的氛围,也使他们加深了对角色的情感体验,受到友善、互帮互助的教育。
2、鼓励想象,学会交流
这节课,我适当地运用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地让他们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增加交流的信心。在交流活动中,重视学生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让他们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点评、评议,培养倾听能力,提高倾听水平。学生对所听内容能作出积极的反应,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通过协调合作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说话,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汉语拼音7《z c s》。 一、说教材
《z c s》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7课。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三个字母的读音;第二部分是z、c、s三个字母的字形。 二、说教法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
为此,本节课我力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角色“喜羊羊和灰太狼”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比赛,让学生寓学于玩,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zcs时,让学生自己编儿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人人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
2、认清z、c、s三个声母的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四、说教学重点
读准z、c、s三个声母的发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五、说教学难点
z、c、s的发音和s的写法。我将会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词语的联系并示范发音,让学生逐步掌握。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学与讨论相结合法,游戏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首先以喜羊羊和灰太狼“勇闯拼音王国大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已学声母。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图画,读准音,记住形。
我充分利用图片,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出示图),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
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z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z 的形:提问:z和谁长得像呢?让学生自己编儿歌,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c和s:(出示图2和图3 ),教学方法和教学z 基本相同。在此过程中,我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书写”(自己思考)——“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自己练习书写”这三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小结与巩固:
通过复习儿歌,巩固zcs的发音及字形。让学生思考和zcs有关的词语,巩固记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