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
1.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
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实践意义
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
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
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
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
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
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
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2.实践意义
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
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1.劳动二重性原理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实践意义
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1.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
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
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
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
2.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